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滕剑翔

<p class="ql-block">  《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位于杭州城西金成·江南春城六大组团之一的小白菜主题文化公园内。该馆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逼真的人物塑像,利用先进的光声技术,真实地演绎了清朝同治十二年到光绪三年间震惊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小白菜文化园总投资为4.5个亿,占地450亩。展示馆占地二十余亩,建筑面积为4685平方米。园区内江南民居建筑,粉墙黛瓦,松窗竹户,外观古朴,幽雅别致。</p> <p class="ql-block"> 杭州小众文化馆——小白菜文化园是私人投资建设的,需要购票入内。这是一座让人深思的历史文化馆,让游客了解了清朝时期司法的落后和黑暗,以及老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公。这座文化园建立在杨乃武与小白菜这起冤案的历史事件之上,通过展示历史场景和情境,让游客深刻认识到社会进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杭州市余杭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五千年前就孕育出“良者文化”,堪称文明的曙光。这里又是京杭运河的南起点,晚清四大奇案——杨毕案的发生地。小白菜文化园即是以杨毕案文化为主线,集中展现晚清江南名镇风土人情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的匾额是西冷印社执行社长、中国美院教授、书法家刘江题字!</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大厅,即可见一座铜板画屏风,铜板画屏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清末四大奇案》。慈禧垂帘听政的清末年,即同治、光绪之交,曾发生无数的奇情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这四个案件,案情复杂,过程曲折,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引人入胜,仍为世人所相争论。</p> <p class="ql-block">  【清末四大奇案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p><p class="ql-block"> 发生在古镇余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清末四大奇案中审结时间最长,涉及官吏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大案。</p><p class="ql-block"> 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十月初九日夜子时,葛品连连暴病身亡。次日葛母到县衙喊告,余杭知县刘锡彤带领仵作、门丁前去验尸,草率以通姦夫罪将小白菜和新科举人杨乃武拘于县衙,施以酷刑。杭州知府陈鲁判杨乃武斩立决,小白菜凌迟处死。</p><p class="ql-block"> 此案历时三年半,经余杭县、杭州府、浙江省直至刑部七次大会,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十月初九日,刑部在北京朝阳门外海会寺秋审,开棺验尸,确认葛品连非中毒致死,实系因病而亡,才真相大白于天下。</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 二月十六日)谕旨革职浙江巡抚杨昌浚、学政胡瑞澜等一批官吏,杨乃武与小白菜得以平反雪冤。</p> <p class="ql-block">  【清末四大奇案之张汶祥刺马案】</p><p class="ql-block"> 同治九年(一八七零年)七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封疆大吏马新贻在校场阅兵完毕,返回督署路上,为刺客张汶祥所杀。</p><p class="ql-block"> 案发后,清廷十分惊恐,知道此案涉及封疆大臣的内幕亵闻,于脸面上大不光彩,因此,只能掩盖矛盾粉饰门面,慈禧太后亲自出面处理比案,派曾国藩和刑部尚书郑敦谨同审此案,最后将张汶祥处决,并剜心祭奠马新贻。</p><p class="ql-block"> 此案之奇,由在马新贻靠假报军功,结纳权贵,才得以官运亨通,位至封疆大吏。他在所谓的“剿匪”战斗中,原本是一个败军之将,被俘之后与匪首义结金兰,成了拜把兄弟。再由他的把兄弟导演一幕马新贻收复失地的闹剧,欺瞒朝廷。飞黄腾达后,那些把兄弟原以为可以攀附于他,千里迢迢来投靠,马新贻却奸污了把兄弟妻室,诱杀了把兄弟。张汶祥因偶然原因逃脱了他的魔掌,才弄出这一刺马的大案来。由此可见清廷所依重的大臣,渔色负友,形同禽兽,凡是种种,正是清庭官场腐败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清末四大奇案之杨月楼诱拐案】</p><p class="ql-block"> 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京剧名角杨月楼赴沪演戏,寓沪广东富商之女韦阿宝与之一见倾心,是年中秋,明媒正娶,二人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 阿宝有叔,浑名韦天亮,混迹黑道,五毒俱全。因恨婚宴未邀,蓄意敲诈,拦住月楼,诬以“拐骗”,且骂且殴。并向上海租界告状,巡捕立捕杨氏夫妇,抄得韦母所赠两箱外国银币作为“罪证”。</p><p class="ql-block"> 初审后因此案不涉华洋纠纷,移交上海县衙审理。知县叶廷春素恨戏子,视其为“社会公敌”,接案后不听申诉,即施重刑,杨氏夫妇屈打成招,最终以“拐骗妇女、卷物潜逃”定案上报。上海各报哗然,韦母亲至公堂申辩。叶县令拒不认错“维持原判”,将阿宝另行婚配,杨月楼发配充军。</p><p class="ql-block"> 不久慈禧太后四十大寿,大赦天下,内廷演戏,因问太监为何不见杨月楼?太监立即找到刑部尚书皇保,皇保即行文江苏提刑按察司,责令将杨月楼“当堂开释”。杨出狱后四处查访,已无阿宝踪影。</p> <p class="ql-block"> 【清末四大奇案之太原奇案】</p><p class="ql-block"> 清末,太原巨富张百万因嫌未婚婿曹文璜家道中落而悔约,将次女玉珠另许姚家。玉珠不从,得丫鬟秀香助,与曹私私奔,欲投故友交城县令陈砥节。出城前歇于莫翁豆浆店,翁怜之,借驴供代步。</p><p class="ql-block"> 张百万发觉后,于次日至长女金珠家,疑女藏箱中,抬箱回府。及开视,乃一闷死之偷情僧。为搪塞姚家,谎称玉珠暴亡,换下僧衣,停尸灵房。半夜僧醒出逃,至莫翁店换衣出。途中见一妇独行,起意行不轨,被随后的吴屠户所杀,沉尸井中。阳曲县令杨重民闻报升堂,有人认衣指疑,以致莫翁被捕,屈打成招,定为凶犯,上报刑部。</p><p class="ql-block"> 数日后曹文璜回太原还驴,途经晋祠旁酒店。店主即吴屠,杀人逃此,酒后失言,叙杀僧事。曹即赴县为莫辩冤。县令怕案及自身,将曹究为同谋。秀香闻讯,入狱探监,遂得真情,急至晋祠,求助道长,监视吴屠,再赴交城寻玉珠。</p><p class="ql-block"> 适其时,陈砥节调升山西提刑按察使,遂真相大白。莫翁获释,吴屠落网。张父受斥,曹与玉珠终成眷属。</p> <p class="ql-block"> 大厅右侧为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门上的匾额是书法家刘江用篆书所题的馆名。</p> <p class="ql-block">  展示馆的内厅墙上,用展版的形式,展示了“中国法制史概况”,展馆“前言”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  【中国法制史概况】</p> <p class="ql-block"> 【中国法制史概况】</p> <p class="ql-block"> 【中国法制史概况】</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古镇余杭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杨乃武小白菜案”。新科举人杨乃武与美貌房客小白菜的经历所显示的,不是我们在舞台上习见的传统爱情故事,却是一段由于执法官员的草率和不人道所酿成的千古奇冤。虽然亲情、友爱和正义感的不屈抗争,使冤情最终得以雪洗,主人公依然用残存的青春和生命为他们的无辜付出代价。当垂暮帝国的衰败为社会投下的阴影使公正也变得畸形时,或许正是时代变迁的征兆。</p> <p class="ql-block"> 【晚清古镇】</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百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一个多世纪来,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广泛流传,使它在中国家喻户晓。这里所展示的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一段真实的史实。我们的故事从1872年农历4月24日讲起,那天,新婚不久的葛品连夫妇承租并搬进澄清巷杨乃武家。谁也没有想到,这件事成为一场悲剧的肇始。</p> <p class="ql-block">  【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审理过程】</p><p class="ql-block"> 杨乃武与小白菜之案先后经过余杭知县刘锡彤、杭州知府陈鲁、浙江按察使蒯贺荪、湖州知府锡光、浙江学正胡瑞澜等六次审讯,直到第七次在北京刑部尚书桑春荣、皂保、刚毅等人的审讯下,方才真相大白!</p> <p class="ql-block">  【清代司法程序概览】</p> <p class="ql-block"> 【杨毕案大事记】</p><p class="ql-block"> “杨毕案大事记”,记录了从1840年杨乃武、1855年毕生姑(小白菜)出生,到1914年杨乃武病故、1930年慧定(毕生姑、小白菜)圆寂,历年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 【杨毕案大事记】</p><p class="ql-block"> “杨毕案大事记”,记录了从1840年杨乃武、1855年毕生姑(小白菜)出生,到1914年杨乃武病故、1930年慧定(毕生姑、小白菜)圆寂,历年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 【杨毕案大事记】</p><p class="ql-block">“杨毕案大事记”,记录了从1840年杨乃武、1855年毕生姑(小白菜)出生,到1914年杨乃武病故、1930年慧定(毕生姑、小白菜)圆寂,历年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  【清朝廷对杨毕案的十二道上谕】</p> <p class="ql-block"> 【杨毕案主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展厅中以线刻的手法,将杨毕案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展示出来,让参观人员有较全面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杨毕案主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展厅中以线刻的手法,将杨毕案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展示出来,让参观人员有较全面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杨毕案主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这个案子平反昭雪以后,慈禧太后一下子连续发布旨意,惩罚余杭知县刘锡同,远发黑龙江判处流刑,余杭知县刘锡同勘验不认真,导致这起冤案的发生他是罪魁祸首,发配黑龙江。仵作沈祥以及其他相关人等多位官员被革职、充军或查办,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一干官员,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有一百多位官员在此件案件中被革去了官职。</p> <p class="ql-block"> 【杨毕案主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这个案子平反昭雪以后,慈禧太后一下子连续发布旨意,惩罚余杭知县刘锡同,远发黑龙江判处流刑,余杭知县刘锡同勘验不认真,导致这起冤案的发生他是罪魁祸首,发配黑龙江。仵作沈祥以及其他相关人等多位官员被革职、充军或查办,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一干官员,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有一百多位官员在此件案件中被革去了官职。</p> <p class="ql-block">  馆内收集了大量有关杨毕案的珍贵资料,以场景式展现,将杨毕奇案设置成三十组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八十几尊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仿真雕塑,几可乱真,并用艺术的手法(以声光电)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整个冤案的过程和“七决七翻”的始末。</p> <p class="ql-block"> 馆内收集了大量有关杨毕案的珍贵资料,以场景式展现,将杨毕奇案设置成三十组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八十几尊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仿真雕塑,几可乱真,并用艺术的手法(以声光电)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整个冤案的过程和“七决七翻”的始末。</p> <p class="ql-block">  馆内收集了大量有关杨毕案的珍贵资料,以场景式展现,将杨毕奇案设置成三十组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八十几尊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仿真雕塑,几可乱真,并用艺术的手法(以声光电)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整个冤案的过程和“七决七翻”的始末。</p> <p class="ql-block"> 【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导览图】</p><p class="ql-block"> 导览图中绘制了三十组场景的平面位置,可按图索骥,逐场参观。</p> <p class="ql-block"> 【同食教经】</p><p class="ql-block"> 葛品连在豆腐店帮伙,早出晚归。独自在家的小白菜有空就帮着大杨詹氏干些家务。她的美丽和勤劳深得杨家喜爱,待她如同家人,招呼她一起吃饭。有时,杨乃武还教她识字读经。或许这位从小失去爹娘的女子感到了家的温暖,或许她内心也曾荡漾着对杨乃武的爱慕,但什么也没有发生。</p> <p class="ql-block"> 【羊吃白菜】</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那个时代,美貌女子和才俊男人在一起的事实本身就足以激发市井们的想象,尤其当大杨詹氏难产去世后,家里有时只剩他们两人,蜚短流长迅速在街巷传播开来。为了避开闲言碎语,葛品连夫妇移租太平弄口王顺三家。</p> <p class="ql-block"> 【品连之死】</p><p class="ql-block"> 1873年农历10月9日,葛品连病重,小白菜依嘱喂药。傍晚时分,葛品连撒手人寰。次日,葛母沈喻氏发现尸身口鼻流血,要求验尸。知县刘锡彤带仵(wu)作(验尸衙役) 沈祥、门丁沈彩泉前往。沈祥没按规定用皂角水洗擦验尸银针,并把口鼻中流入耳中的血水误看成七孔流血,认为系服生烟土中毒致死。沈彩泉则相信有人下了砒霜。刘锡彤想起临行前乡绅陈竹山谈起“羊吃白菜”的传闻,认定是一起因奸合谋的案件。</p> <p class="ql-block"> 【屈打成招】</p><p class="ql-block"> 小白菜受到审讯,责成供出砒霜来源及与杨乃武的私情,她矢口否认。当晚,阮金桂到狱中对她说:只要说是杨乃武给的毒药可免死罪,杨乃武是举人也不会处死,否则你将被千刀万剐!小白菜陷入深深的恐惧与迷惘。审讯重新开始,小白菜坚持原口供。屈打成招的悲剧发生了:一连三根拶(zan)子夹住她的手指,痛彻心扉,小白菜只得按阮金桂的话招供,说10月5日杨乃武曾给她一包为葛品连治病的药。刘锡彤获口供后,立即传讯杨乃武。杨乃武拒不认罪,亲友出具了10月5日他在外地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 【乃武受刑】</p><p class="ql-block"> 刘锡彤认为案情已明,向杭州知府陈鲁作了汇报。由于杨乃武尚未招供,陈鲁要求将犯人和案卷解往杭州府复审、移交卷宗时,刘锡彤把原告陈述的“死者口鼻流血”照验尸报告改为“七孔流血”。在验尸报告上添加验尸银针用皂角水擦洗过的字样,并将小白菜所供的“10月5日”改为“10月3日”。由于革除杨乃武举人身份的报告已获准,陈鲁在审讯一开始就严刑逼拷。夹棍之下,杨乃武几度昏死,最后只得认罪。当追问砒霜来源时,他记起仓前有一家爱仁堂药店,就说在药店钱宝生处购得红砒40文。</p> <p class="ql-block"> 【钱坦伪证】</p><p class="ql-block"> 钱宝生拒绝作证,因为他的店从不进砒霜,更不曾卖砒霜给杨乃武。况且他也不叫钱宝生,而叫钱坦。陈竹山劝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卖毒药不算犯罪,刘锡彤则出具无需与杨乃武对质的书面保证,并威胁说不这样做将会有无尽的麻烦。胆小的钱坦一时糊涂,违心写下卖砒霜给杨乃武的证词。</p> <p class="ql-block"> 【死刑判决】</p><p class="ql-block"> 有了两位案犯的口供和“钱宝生”的证词,陈鲁依《大清律例》作出杨乃武斩立决,小白菜凌迟处死的判决,并于11月6日上报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蒯贺荪虽觉可疑,但看到刘锡彤拍胸保证,也就不再说什么,将案件上报浙江巡抚杨昌浚。</p> <p class="ql-block"> 【暗访仓前】</p><p class="ql-block"> 接到案件,杨昌浚即派候补知县郑锡嗥去仓前暗访。郑锡嗥将此事告知刘锡彤。由于刘锡彤的事先安排,郑锡海作出“无冤无滥”的结论。得到报告的杨昌浚组织会审,确定了杭州府的判决,于12月20日上报朝廷。这样,只要通过“秋审”,判决将被执行。</p> <p class="ql-block"> 【亲写诉状】</p><p class="ql-block"> 得知判决结果,杨家陷入巨大的悲愤中。父母去世后,姐姐杨淑英像母亲一样照料杨乃武,深信他的品行和清白。为了拯救弟弟的生命,她四处奔波调查。当她得知葛母前后口供不一,爱仁堂从未出售砒霜和杨乃武并未去过小白菜家的事实,决定上京申冤。她到狱中说服杨乃武亲写诉状。</p> <p class="ql-block"> 【雪岩赠银】</p><p class="ql-block"> “江南药王”胡雪岩的家庭教师胡以同是杨乃武的好友,在为翰林院编修夏同善回京饯行的宴席上,向大家介绍了案情。朋友们决定伸出援手。胡雪岩得知杨家为赴京申冤卖尽土地,慨然资助二百两银子。詹彩风在浙籍京官帮助下,将诉状递交步军统领衙门。</p> <p class="ql-block"> 【姑嫂赴京】</p><p class="ql-block"> 杨淑英、詹彩凤一行来到北京,向都察院递交申诉材料。都察院接受后,要求浙江巡抚对案件做出复审。当杨乃武见堂上坐着的依然是陈鲁,知道辩解无用,徒受刑苦,只得照旧画押。不甘心的姑嫂决定二度赴京。</p> <p class="ql-block"> 【街头报童】</p><p class="ql-block"> 杨乃武小白菜的命运引起了舆论界的关注,上海《申报》对案件进行长期跟踪报道,不仅指出案中诸多疑点,而且全文刊登了第二次京控诉状,使人们广泛了解申诉理由。《申报》还借机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法律现状,抨击司法中的秘审与刑求制度。</p> <p class="ql-block">  上海《申报》对案件进行长期跟踪报道,不仅指出案中诸多疑点,而且全文刊登了第二次京控诉状,使人们广泛了解申诉理由。</p> <p class="ql-block"> 【翁公细察】</p><p class="ql-block"> 杨毕案也惊动了一些政府高级官员。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翁同龢听取夏同善介绍案情后,仔细查阅审讯记录与诉状,发现诸多可疑之处,逐条签出,请刑部发回更审。刑部分管浙江司刑狱的司官林拱枢(林则徐第五子)也认为案情可疑,不宜轻率入奏。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上奏提请重审。</p> <p class="ql-block"> 【二度复审】</p><p class="ql-block"> 谕旨浙江巡抚与按察使共同主持复审。杨昌浚接到刑部饬令后并未亲审,而是派湖州知府锡光主持审理。这次提审没有用刑,气氛缓和,杨乃武与小白菜均推翻前供。锡光意识到案情复杂,涉及到错综的人际关系,只得拖延。</p> <p class="ql-block"> 【书瑞上奏】</p><p class="ql-block"> 案件迟迟不能审结引起了各种猜测。负责稽查的刑部官员王书瑞提请注意有人想用拖延的办法等犯人死在狱中,以维持原判。他要求政府另派大员查办此案,并确保犯人的人身安全。建议获准,两宫皇太后命令浙江学政胡瑞澜主持复审。</p> <p class="ql-block"> 【学政断案】</p><p class="ql-block"> 胡瑞澜从未审理过刑事案件,两次上奏请派刑部官员同审,均未获准。他放弃了“因奸谋杀”的关键问题,纠缠于杨乃武诉状中的不实之词和申诉中的违规行为,写成《招册》。熬审和酷刑之下,杨乃武始终拒绝承招,小白菜几度昏死后再次诬服。胡瑞澜依据《招册》和小白菜口供维持原判。</p> <p class="ql-block"> 【宝泉请命】</p><p class="ql-block"> 户部给事中边宝泉注意到此次审案有官官相护之嫌,上奏将案件移交刑部审理。两宫太后以无此先例和远途拖累为由,未予批准,但同意将案卷交刑部审查。刑部发现多处疑点。</p> <p class="ql-block"> 【移案刑部】</p><p class="ql-block"> 汪树屏等十八位浙籍京官非常关注发生在家乡的这桩轰动全国的大案,在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后,他们意识到这是一起冤案,也意识到刑部提出的疑点可能会被胡瑞澜弥合得看不出破绽,这就意味着冤案将永无昭雪的日子。在这紧急关头,他们联名上书都察院,再次提出移案刑部。议案幸运地获得两宫皇太后批准。人犯与证人分三批赴京听审。</p> <p class="ql-block"> 【刑部大审】</p><p class="ql-block"> 正犯和人证全数抵京后,刑部邀请都察院和大理寺举行刑部大审。杨乃武膝伤未愈,准许席地而坐。他供诉案情时,堂上堂下,鸦雀无声,连差役也全神贯注。小白菜和其他证人也据实陈述,尽数推翻先前的不实之词。</p> <p class="ql-block"> 【开棺验尸】</p><p class="ql-block"> 随着审讯的深入,案情逐渐明朗。但对于刑部来说,尚有一个问题不甚明了:葛品连究竟是否死于下毒?为澄清事实,刑部决定将葛品连尸棺押京复验。1876年农历12月9日,海会寺人头攒动,大家屏息注目。当验尸官宣布死者非因中毒身亡时,人们欢声雷动。</p> <p class="ql-block"> 【知县革职】</p><p class="ql-block"> 刑部大审时,当讯问刘锡彤为何修改审讯记录,为何不安排钱坦与杨乃武对质,为何监禁钱坦,钱坦因何而死,以及为何将他秘密埋葬时,刘锡彤除了咆哮外,无言以对。开棺验尸后,刘锡彤渎职之罪昭然。光绪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877年1月29日),谕旨革去刘锡彤余杭知县职。</p> <p class="ql-block"> 【权臣面斥】</p><p class="ql-block"> 随着杨毕案的平反,江浙朝议派和两湖权臣派的对立更趋尖锐。开棺验尸后,四川总督丁宝桢到刑部面斥刑部尚书桑春荣,指出人死三年后检验尸骨已无意义,应维持原判。面对权臣派的嚣张,刑部对是否处分失职高级官员颇为犹豫。</p> <p class="ql-block"> 【御史弹劾】</p><p class="ql-block"> 就在桑春荣迟疑不决时,御史王昕上书弹劾胡瑞澜和杨昌浚朋比为奸、欺君枉法,请求革去两人官职。当王昕谈到权臣派没有把两宫太后和年幼的皇帝放在眼里时,慈禧太后的心被打动了,终于发出平反冤案和惩处失职人员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 【本案审结】</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年2月16日,刑部向两宫皇太后和皇帝上奏审理结果,推翻原审判决,并对制造冤案的责任人提出处分意见。同日,谕旨下,批准刑部的决定,革去杨昌浚、胡瑞澜官职。</p> <p class="ql-block"> 【出狱回乡】</p><p class="ql-block"> 冤情昭雪,三年半的监禁生活终于结束。衣衫褴褛的杨乃武小白菜走出牢门。面对亲人,杨乃武显得格外平静。可是当他看到危难时施以援手的朋友,禁不住双泪纵横伏地叩谢。杨家人虽然怨恨小白菜的诬供给他们带来灾难,这时也为她洒下同情的泪。小白菜多想抱住他们痛哭,当看到因自己几乎丧命的杨乃武,勇气顿失,欲哭无泪。</p> <p class="ql-block"> 【悉心育蚕】</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杨乃武过着平静的乡村生活,植桑养蚕,用他的智慧培育出优良蚕种。虽然历尽苦难,正直之心不改,依然帮助乡亲们代写诉状。杨淑英去世时他哀痛至极;对于小白菜,他怨恨过,但终能理解和体谅,并对她的命运充满悲悯。对于这段冤狱,他也没有忘怀,写成一本《虎口余生》。1914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4岁,埋葬在余杭西门外新庙前。</p> <p class="ql-block"> 【青灯蒲团】</p><p class="ql-block"> 回到故乡的小白菜心中充满了迷茫。她对人世间的情感不再留恋,入准提庵为尼,法名慧定,终日诵经礼佛。老尼慈云死后,庵里没了香火,慧定靠养鸡种菜,过着简朴的生活。然而,在内心深处,对杨乃武的愧歉始终折磨着她。她托人写下一张字纸,向后人证明她与杨乃武的清白,并表达她对杨乃武深深的内疚。之后,她平静地走向死亡,那是1930年的事。</p> <p class="ql-block"> 【结 语】</p><p class="ql-block"> 在清末四大奇案中,杨乃武小白菜案是最曲折离奇和催人泪下的。正因为如此,当主人公还活着的时候,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就流布于大街小巷。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故事以不断更新的样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本展览主要依据杨乃武女儿杨浚的回忆和清代的各种文献档案,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事件的过程。“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如果本展览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法律制度的思考,能使人们在历史的教训中学会更审慎地对待生命,那正是我们所期望的。</p> <p class="ql-block"> 【杨毕案的当代警示】</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拨开包绕着杨毕案的通俗文学的迷雾,站在历史学、社会学和法学的立场上对这一事件作出重新审视时,心中充满感慨。我们意识到,冤案和悲剧产生的实际情形,并不像舞台剧所表演的那样、简单地由邪恶和阴谋造就,而是要复杂得多。杨毕案的悲剧,就是在文化传统、官吏体制、刑求制度、办案人员的素质及各种偶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杨毕案形成的社会基础,是男女大防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使得正常的人际关系因其率真而被非难,并由市井生活中捕风捉影的蜚短流长广泛传播。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没有确凿证据的舆论,因与主流文化道德观的契合而蒙上了卫道的色彩,并为办案人员的调查工作提供了价值引导和心理暗示。</p><p class="ql-block"> 刘锡彤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展开调查的。群众性舆论和道德主义的价值观,使他在着手调查前就形成了“因奸谋夫”的先入之见,从而妨碍他在复杂的案情下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深入的勘验。当取证材料出现逻辑破绽时,自卫的本能又使他用一个更大的谎言来弥补较小的谎言。他对证词的篡改使得案情变得扑朔迷离,一场冤案的基础就这样被奠定并由残酷的刑求制度和强迫伪证而巩固。</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陈鲁的粗疏与蒯贺荪的轻信,使刘锡彤轻易过关的话,那么杨昌浚是一个远为负责的官员。为了探明真相,他派员暗访。然而遗憾的是,他用人不当使对方事先作出防范,从而得出了“无冤无滥”的结论,使冤案几成定局。</p><p class="ql-block"> 当清廷委派学政胡瑞澜重审此案时,谨慎的学政曾请求派出熟悉法律的官员前来主持,因为他虽熟读诗书,却不谙法律。当他的请求被驳回,他自身的悲剧也就难以避免了。他没有落实探明死因的关键问题,而是抓住辩护人的不规范行为大做文章,从而维持了原判。</p> <p class="ql-block">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p><p class="ql-block"> 虽然冤案由于各种原因得以平反,但这个百多年前的故事依然对今天的社会生活和法律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认识到,既然冤案是文化传统、国家制度和个人素质综合作用的产物,那么社会公正也必然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与我们每个公民有关。</p><p class="ql-block"> 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增强公职人员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的今天,那么让我们汲取这个历史教训,建立一个更健康的文化环境,更健全的法律制度,同时也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认真负责的人,共同承担起保卫无辜生命的神圣责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