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感谢栏目组老师的支持和鼓励</span></p> <p class="ql-block">2024年元月3日 农历癸卯🐰年冬月二十二日 星期三</p><p class="ql-block">下午2:20分来到刘氏梯号参观</p><p class="ql-block">西欧罗马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系南浔“四象”之一刘墉第三子刘梯青所建。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高大恢宏,尤为壮观。洋楼下还沉埋过一件不可忘怀的历史悲剧一一清初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p> <p class="ql-block">崇德堂↓</p><p class="ql-block">崇德堂(又称刘梯号,俗称红房子),是南浔“四象”之首刘墉的三子刘安泩(字渊叔,号梯青)的居处。据史料记载,元至正时由承事郎华宏刚在此建一园林,名“小桃园”。旁边有一小巷,故名“花园弄”。至明朝时为富户庄允城所居,其子庄廷钺曾在内建“百尺楼”为藏书读书处。清初“庄氏史案”后,刘梯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钱氏构地筑宅,于同年冬破土,道光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梯青(1876一1950),禀贡生,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因劝办山西赈捐,奏保二品顶戴,赏戴花翎,特赏头品顶戴,正一品封典。他不仅是文物收藏家,也是实业家,在上海、杭州等地拥有不少房地产,据民国十七年(1928)年四月出版的《上海总商会会员录》排列的当时最具规模的16家房地产大户,其中他与刘承干、刘湖涵皆榜上有名,且名列前茅。他还与庞赞臣等人集资28万两,于民国16年(1927年)在余杭塘栖创办崇裕丝厂,当时有职工1340人,引进意大利式5绪坐缫丝机492台及日本先进技术设备,年产白厂丝40余吨,产品销往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为当时浙江乃至全国一流的大型缫丝厂(解放后,该厂更名杭州新华丝厂,属国有大型缫丝企业)。</p> <p class="ql-block">刘梯青在西湖边北山路的孤云草舍,为古罗马式别墅。因他长住上海,故将该别墅借给了湖州同乡朱家骅,一度成为浙江省政府主席的官邸。现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崇德堂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敞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宅后曾辟一草地为网球场,边上一角饲养奶牛,东西潭边钟楼上曾有一口巨大的自鸣钟,远近都能听见它的钟声。</p><p class="ql-block">崇德堂宅后义仓河对岸拓地20庙,种树栽花,叠石为山,坡植白皮松,蓄水栽荷,且有楼、亭、阁、榭和欧式小洋房。因刘梯青“有述袭为园之志,抱守存故迹之心”,沿承三百年前“小桃园”之意,故取名“留园”,正好“留”与“刘”同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留园一部分赠与外甥徐氏,故称“徐家花园”,毁于抗日战争期间,仅荷池犹存。</p> <p class="ql-block">庄氏史案 前言</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康熙年间,湖州南浔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影响深远,至今仍然让不少中外史学研究者探究的大案。史称“庄氏史案”,亦称“明史案”。</p><p class="ql-block">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鑨,出钱购买明人朱国祯一部未完成的《明史》。后廷揽名士,增润删节,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实,其父庄胤诚于顺治十七年冬(公元1660年)将书刻成,即行刊书《明史辑略》。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归安县革职知县吴之荣,挑出史书编年的毛病,言此书仍奉明朝正朔,告至辅政大臣鳌拜府上。鳌拜当即派出钦差查究。庄家全族十五岁以上的尽数处斩。因此案入狱者2000余人,审讯后定死刑70多人,其中18人被凌迟处死。</p><p class="ql-block">刘氏梯号,这座融汇中西方建筑美学艺术臻品的建筑群,就是“庄氏史案”原庄家的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庄氏与《明史》</p><p class="ql-block">庄胤诚,字君维,浙江湖州府南浔镇人。原居吴江之陆家港,后徏迁南浔,成为巨富,有子廷鑨、廷钺。</p><p class="ql-block">庄廷鑨,字子襄,少患目疾,效法“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购朱国祯撰《明史》,补写崇桢朝和南明史事。廷鑨父庄胤诚于顺治十七年将书刻成,定名《明史辑略》。</p> <p class="ql-block">清军入关图↓</p> <p class="ql-block">形胜之地</p><p class="ql-block">南浔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太湖之南,东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2公里,是连接苏南经济圈的东大门。自南宋起,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商之富,甲于浙右”。因滨浔溪河而名浔溪,后又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淳祐十二年(1252年)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p> <p class="ql-block">经济繁荣</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浙江湖州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桑麻万顷”的景象,在江南地区还出现了不少专门向市场提供各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地主。这些经济现象说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明中后期,江南赋税占全国的60%,其中,南京、苏州、杭州约占40%,湖州、嘉兴地区约占20%。</p><p class="ql-block">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南浔经济空前繁荣,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p> <p class="ql-block">湖丝贸易</p><p class="ql-block">湖丝,特指中国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有头蚕、二蚕、末蚕之分,质量以头蚕为上,其细而白者,称为合罗,专为皇帝织造御服所用;稍粗者,称为串五;又粗者,称为肥光。产于乡村市镇七里(辑里)村的蚕丝质量最佳,价高且受市场欢迎。</p><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前中国与西方开始丝绸贸易,明代海路贸易开通以后,湖丝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了日本、南洋、欧洲等地。</p> <p class="ql-block">湖笔制作</p><p class="ql-block">湖州笔工奉蒙恬为笔祖,不仅说明湖笔的悠久,也说明湖笔很早就解决了制笔工艺的核心技术。</p><p class="ql-block">明朝谢在杭《西吴枝乘》一书中说到“毛颖之技甲天下”,是对湖笔制作技艺最高的赞誉。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弘治时,吴兴笔工造笔进御,有细刻小标云:“笔匠施阿牛”,孝宗见而鄙其名,易之目施文用。”一时成为佳话。</p><p class="ql-block">“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文笔四宝之首的湖笔,积淀着数百年制笔业与书画史的文化传承。遍布全国的文人或书或画时,均以能拥有正宗湖笔而开怀。</p> <p class="ql-block">文脉深厚</p><p class="ql-block">南浔在历史上出过很多大儒、显贵。明代有谚“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史载,宋、明、清三朝,南浔籍进士41人;宋元明清四朝,南浔籍京官56人。许多名人著书、立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其中南浔人朱国祯就是明中后期著名的大学士、首辅。一生著述甚丰。</p><p class="ql-block">朱国祯,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人,字文宁,号平涵,明朝后期大臣、学者。天启四年,总裁《国史实录》。</p><p class="ql-block">在任时能体恤民情,为浙江赋役不平,提出平均法,计亩定役,使贫者不至重负。万历三十六年,湖苏洪灾,朱国祯上疏而解民困。在他的力请下,荻塘重修。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皇明史概》、《大政记》、《涌幢小品》、《皇明纪传》等。</p> <p class="ql-block">庄氏廷鑨重编明史</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南浔富户庄廷鑨购得明大学士、首辅朱国祯生前的部分明史稿后,聘请了一批江浙学者,对尚未刊刻的《明史概.诸臣列传》等稿本进行重编,增补了天启、崇祯两朝史事,辑成《明书辑略》。编纂完成后,庄去世。其父庄胤城为遂子遗愿,请闲居在家的原明礼部主事李令皙作序后刊刻,于顺治十六年(1660年)冬正式在书坊出售。《明史辑略》是以清美堂朱史氏的名义刊刻的,除作序者外,其余罗列的“参订者”18人。</p> <p class="ql-block">海宁举人不满控诉</p><p class="ql-block">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海宁举人查继佐和范骧、陆圻三人因未参与编写工作,也未曾见过刊物出售的书,却被庄氏罗列于“参订者”(相当于当代的编委、编纂人员)之中而深感不满,遂向学道(一省文化教育主管官员)胡尚衡提出控告。胡尚衡批示湖州府学查报。府学教授(府文化教育的主管官员)赵君宋对《明史辑略》进行批判,摘出其中数十处“毁谤语”,抄录张贴于府学的大门之外。</p> <p class="ql-block">吴氏借机 勒索未遂</p><p class="ql-block">得知通报后,庄氏即以高价将已售出的四十多部《明史辑略》赎回,对书中一些忌讳处加以修改,改动数十页后重新刻印。又疏通关节,通过前任守道、时任通政司使的王元祚的关系,由湖州府将书分呈通政司、礼部和都察院三衙门备案。同时,庄氏重贿湖州知府陈永命,将书版调出劈毁置库。</p><p class="ql-block">前任归安县令吴之荣,因贪赃获罪,赦免后闲居在湖,得知此事后,在李廷枢的唆使下,向庄氏敲诈钱财,庄氏不理。</p><p class="ql-block">吴之荣 籍贯 江西抚州 民族 汉</p><p class="ql-block">清初人物。初为归安县县令,因贪赃被革职查办。顺治十六年,告发庄廷鑨私刻“明史案”,康熙二年(1663年)获得朱佑明与庄氏大量家产。全祖望《鲒崎亭集外编》、陆莘行《老父云游始末》、《范氏记私史事》均记载,吴之荣因疾惨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君宋堂前呈出初刻本</p><p class="ql-block">赵君宋,湖州府学教授(文化教育的主管官员)、拔贡,其人“极生事害人”。因史案关系,同朱佑明关押一处,得朱佑明半数家产许诺后,审问时以家藏《明史辑略》初刻本证其无涉,从而牵涉地方官吏、作序者、刻印者、校阅者、售书者及家属等皆受株连。</p> <p class="ql-block">庄氏家族</p><p class="ql-block">庄氏世居江苏吴江震泽陆家港,其父庄胤城时迁居南浔。“家巨富”、“素饶以资”,在南浔镇上开有“质库”(即典当)。其父子兄弟俱有才名。翁广平《书湖州庄氏史狱》称:“吴兴之南浔镇有庄氏九龙焉,九龙者庄胤城与其弟胤坤、胤埰及子廷鑨、廷钺,胤埰子廷镖、廷鎏、廷镜、廷铣,俱以才名著,故时比荀氏八龙。”</p><p class="ql-block">庄氏迁浔所居之夏家园,在南栅花园弄内。据周庆云《南浔志》,廷钺在园中建百尺楼。百尺楼为南浔十景之一的南楼春晓。庄氏籍没后,该园为董绍闻所提,改称董园。园中有二丈多高的太湖石挺立如人,石上有孔,月光照之,穿影入壁,名曰“明月峰”。后园废,此石为人所购。园址后归刘氏改建宅第,即为现刘氏梯号内。</p> <p class="ql-block">在中华文明2000多年的传承中,后朝修的“国史”和本朝修的“实录”结合,成了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史料。由《史记》到清朝编撰的《明史》,二十四史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它们已经成了民族的瑰宝。</p><p class="ql-block">而来自民间历史学家编撰的“非官方”史书,对记载历史的贡献也非常之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史案被誉为康熙朝第一大案,当时康熙尚未亲政,由鳌拜一手操办,开启了清朝文字狱的开端。此案前后历时两年,因为涉案人员众多,影响深远,大大打击了江南文人著书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刘氏梯号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文人们并未因此而收笔,他们依然用文字的方式传承着历史。人类社会,正因如此,才会向着善良与美好的方向不断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p> <p class="ql-block">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p> <p class="ql-block">清醒书屋</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有“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清廉文化内容极其丰富。</p><p class="ql-block">南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经济基础、“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文化积淀。历朝历代的南浔名人,其所言所行虽不一定完美,亦无碍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正行”和“清风”,将其精神转化成教育资源,也将进一步推动清廉文化教育建设。</p> <p class="ql-block">清风南浔</p><p class="ql-block">南浔历史悠久,北依太湖,东与江苏交界,处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平原水乡腹地,自古以来经济繁荣,书香不绝。人文精神与自然风光和谐,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风云激荡,名人辈出,沈庆之的勇猛廉洁、沈瑀的勤政爱民、温璜的终身孝廉、蒋瑶的正直贤能、董份的怜惜贫民、朱国祯的清廉自律、陈忱的嫉恶如仇、吴应棻的公正无私、孙在丰的爱才心切、姚学塽的一身正气……星瀚灿烂,其人其事皆可为后人所镜鉴,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p><p class="ql-block"> 一一竹石 清 郑燮</p> <p class="ql-block">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p><p class="ql-block"> 一一咏竹 唐 张必</p> <p class="ql-block">清风诗词</p><p class="ql-block">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p><p class="ql-block">不要夸人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p><p class="ql-block">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闻阎话短长</p><p class="ql-block">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p><p class="ql-block">持节清廉甘淡泊,忠肝赤胆振家邦</p><p class="ql-block">争得长江大河水,悉于廉泉得其源</p><p class="ql-block">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p> <p class="ql-block">清风诗词</p><p class="ql-block">无言无语晚风中,淡泊一生甘始终</p><p class="ql-block">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p><p class="ql-block">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p><p class="ql-block">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p><p class="ql-block">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p><p class="ql-block">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p><p class="ql-block">无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p> <p class="ql-block">清新南浔</p><p class="ql-block">文明的脚步,在有着“耕商之富,甲于浙右”美誉的南浔,迈出的更加轻盈与优美,华贵到血脉中的绚烂,唯有“惊艳”不足以唱和。这片饱蘸翰墨、馥郁书香的热土,仍旧琅琅书声,不绝于耳。南浔崇文重教的传统和社会风气,影响着近代史上的富商巨贾。他们秉持家国情怀的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热衷文化事业,重教兴学,办学堂,建书院……以回馈社会、回报祖国、建设家乡为己任,培育出一批批有情怀、有热血的栋梁之才,为祖国各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为家乡南浔源源不断的注入清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档案学界的一代宗师一一吴宝康</p><p class="ql-block">吴宝康,1917年生于南浔,幼年求学上海。1935年,进入上海英商汇丰银行,博览进步书籍,接受马克思主义。1939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东路特委刊物《江南》社社长,镇(江)丹(阳)地区《前进报》社社长。1946年,奉调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社。1948年任华东局秘书长资料室主任、档案室主任,与档案工作结下不解之缘。1952年10月,吴宝康调到北京,历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办公厅秘书局第三处(中央档案馆筹备处)副处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资料组成员等。</p> <p class="ql-block">终身致力于希望工程一一顾乾麟</p><p class="ql-block">顾乾麟(1909一1998年),又名怡康,南浔“四象”之一顾福昌后裔,顾敬斋之孙,实业家。曾任上海怡和打包厂经理、上海怡和洋行进出口经理、怡和纱厂代理人。</p><p class="ql-block">1939年,顾乾麟传承及发扬“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优良家风,创办叔蘋(其父名)奖学金,资助家境清寒的优秀学生,为得奖学生建立图书馆、理化实验室、免费诊所等。1986年恢复了1950年在上海停办的叔蘋奖学金。1988年又在北京、湖州设立叔蘋奖学金,被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顾问。同年获美国圣罗士学院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著有《我之一生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清醒书屋所陈所展,以史为据,以人为本,通过展现南浔籍为官、为文、为商之卓越者,他们或成就全面、或建树某行、或德行高尚、或品格超群、或献身国家、或利益民众……以生动形象的艺术性手法,多维度的传达贤人品格、栋梁情结、歌其德行,颂其人品,赞其政绩,表其贡献,倡导古为今用,坚持学以致用,愿人人都学正人、习正经、养正心、行正事,弘扬南浔正气,再造新时代的清风南浔。</p> <p class="ql-block">下午3:00分离开刘氏梯号,开始逛街,</p> <p class="ql-block">南浔难寻↓</p> <p class="ql-block">广惠桥↓↓↓↓</p><p class="ql-block">位于南浔镇南栅,俗名“张王庙桥”,东西向跨南市河,因桥东堍有广惠宫而得名。始建年代失考,现桥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长23米,宽3.3米,拱矢高5.3米,现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桥东堍北侧有清光绪石狮一对,系用青石雕成,造型生动,刻工精细,与古桥浑然一体,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广惠桥东堍的清代石狮↓</p> <p class="ql-block">东西交界坝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湖州市历史建筑 梅履中旧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宅第民居类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屋主为南浔“八牛”之梅鸿吉之后人,丝商梅履中。现存一进门厅及一处内外八字门楼。第一进楼厅,面阔5间,轩廊雕刻精美。第二进仅存砖雕门楼,为内外八字,砖雕精美,外侧书“潘屏辅弼”四字,内侧书“光明昌盛”四字,刻有“福寿图”、“百鸟朝凤”、“鲤鱼跃龙门”等图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建国初期此处曾作为南浔镇镇政府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梅履中故居,南东街71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梅履中(?一1921),南浔“八牛”之一梅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实业家、南浔商会首任会长,重视辑里丝经改良,梅恒裕丝经行所产丝经曾屡次获得国际大奖。此宅为梅氏承五堂,建于清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其弟梅履正(?一1948年),曾创办南浔最早丝厂一一梅恒裕丝厂,居住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梅履中旧宅屋脊上的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便民桥↓</p> <p class="ql-block">江南好,最忆是南浔。</p><p class="ql-block">早在四、五千年前,南浔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商之富,甲于浙右”;淳祐十二年(1252年)建镇,文化积淀深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贻德文化广场↓↓↓</p> <p class="ql-block">下午4:30分离开南门停车场,前往东门</p> <p class="ql-block">傍晚5:15到达东门停车场</p><p class="ql-block">东门四象八牛雕塑</p><p class="ql-block">“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p><p class="ql-block">南浔自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建镇,以“耕商以富甲于浙右”。民国时期刘大均的《吴兴农村经济》中指称:“湖州一带,蚕丝贸易既为南浔人士所专营,于是各地财富,几尽集于南浔。”</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时期,特别是上海开埠后,南浔皆因经营“辑里湖丝”而发家、崛起了一批为世人瞩目的豪富丝商群体,时人以三种动物形体的大小来标明他们财产的多少,逐渐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谚语。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者。被称为“象”的“刘、张、庞、顾”四家,其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被称为“牛”的有“邢、周、邱、陈、金、张、梅、蒋”八家,其财产达五百万两白银以上而不过千万;财产在百万两白银以上而不达五百万者则谓之曰“狗”。</p> <p class="ql-block">5:30分观古镇夜景</p> <p class="ql-block">彩灯照耀,两岸建筑倒映水中,美仑美奂。</p> <p class="ql-block">晚上住廊桥水岸客栈水景房,在房里就能欣赏美丽的夜景,灯火璀璨。</p><p class="ql-block">住宿费350元,还是觉得太贵</p><p class="ql-block">文史来自景区介绍,诚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