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博物馆之潮州木雕展

金鱼

13:57分参观潮州木雕展。<div><b>潮州木雕。</b>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木雕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粤东的潮州、潮安、饶平、普宁、汕头、澄海、潮阳、揭阳、揭西、惠来等旧潮州府属地区,以此故名。潮州木雕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那美轮美奂、造型各异的器物品类,那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意蕴深厚的题材纹饰,那惟妙惟肖、纤毫毕现的雕刻工艺,那豪华富丽、流光溢彩的漆金技法,形象地展示着潮人的审美情怀和文化风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风采!<br></div><div><b>源流篇。</b>潮州木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孕育和萌芽于唐代以前,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代晚期,清代中晚期达到鼎盛阶段,至抗日战争时期逐渐走向衰退。新中国成立后潮州木雕几经起伏,逐渐恢复,在传承与发扬中加以创新,风采重现,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州木雕的发展兴衰,生动地折射着潮汕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印证着潮汕人善于吸收融汇、精益求精、不懈进取的精神。<br></div><div><b>清代潮州府疆域总图。</b></div><div><b>成熟期。</b>明代潮汕木雕逐渐应用到建筑、祭器、家居陈设等方面。至明代晚期木雕艺人已能综合运用浮雕、沉雕、圆雕和通雕等多种技法,并从平面雕饰向单层通雕发展,技艺成熟,逐步形成地方风格。雕刻题材丰富,物像造型简练,神态生动逼真,刀法明快有力,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br></div> <b>发展期。</b>唐宋时期潮州木雕初具水平,物像造型简洁粗犷,刀法刚劲洗练,风格拙朴浑厚。<div><b>兴盛期。</b>清代潮汕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木雕装饰成为社会风尚,特别是晚清时期,发家致富的海外华侨,纷纷出资在家乡大兴土木,营造祠堂、居室,雕梁画栋,豪华壮丽,大大地刺激了木雕艺术的发展。雕刻题材包罗广阔,工艺水平空前提高,多层镂空通雕技术炉火纯青,并与描金漆画、髹漆贴金等多种装饰技法相结合,以构图饱满、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中外。<b><br></b></div><div><b>(清代)揭阳关帝庙木雕装饰</b>。位于今揭阳市榕城镇,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扩建,光绪元年(1875)重修。其前厅藻井及前座的木雕多为乾隆年间雕刻,题材丰富多样,整体装饰疏密有致,刀法洗练,线条流畅,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br><b>揭阳关帝庙木雕装饰/揭阳关帝庙前厅木雕茶具。</b><br></div><div><b>衰退期。</b>民国初期潮州木雕上承清代余绪,得以继续发展,工艺独到之作时有出现。抗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百业凋零,昔日繁荣的潮州木雕业萎靡不振,逐渐走向衰退。<br></div><div><b>(民国)梅祖家祠木雕装饰。</b>梅祖家祠坐落在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深洋村,为富商陈梅生所建,始建于1921年,后因主人去世,家道中落,故时建时停,其木雕构件髹红漆,未贴金箔,别具风格。<br>梅祖家祠拜亭梁架木雕装饰/梅祖家祠正座梁架木雕装饰/(民国)浮雕洋车人物花板/(民国)浮雕喜鹊牡丹花板。作品在红漆地子上浮雕牡丹喜鹊图案,花瓣、叶脉、羽毛等细膩传神,两侧刻有题款"民国戊辰秋月刊,东升楼王振东置。"<br></div><div><b>复兴期。</b>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木雕几经起伏,在传承与发扬中获得了新生,木雕制品以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的独立摆件为主,题材、构图、造型、技法等方面均有突破,历史悠久的潮州木雕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2006年潮州木雕被正式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br></div> <div><b>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得浓创作的木雕喜鹊闹梅挂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培臣创作的龙虾蟹篓。</b><br></div><div><b>通雕蟹篓。</b>现代,作品以整块樟木雕刻而成,为著名潮州木雕艺人张鉴轩、陈舜羌师徒共同创作。作者运用娴熟高超的多层镂通雕和圆雕技艺,由外而内,逐层雕镂,将蟹篓内外大小各异的十只螃蟹刻划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一件构思巧妙,造型优美,玲珑剔透的珍贵艺术品。1957年该作品在苏联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铜质奖章。<br></div><div><b>"百花盛开,双凤来潮"窗花。</b>清代。</div> <b>菱形馔盒。通雕花卉瓜果纹花板/通雕鲤鱼跳龙门花板。五彩木雕玉兔卧芭蕉纹随梁枋。通雕人物故事花板。</b>清代。 说明未拍。永庆堂。 <b>金漆木雕六角形熏炉罩/</b><b>金漆木雕小神龛门。</b>清代。<div><b>金漆木雕小神龛。</b>清光绪。该神龛综合运用了镂通雕、浮雕、沉雕和金漆铁线描漆画等多种工艺。底座为高束腰式,座下为膨牙腿,所嵌花板以"喜上眉梢""一路连科"等吉祥图案为题材。龛门正面以锯通雕花锦纹为地,上雕对联"奉政宣猷,贰守良辰资淑慎;思源报本,千秋俎豆荐馨香。"落款为"光绪庚寅年仲秋月敬书。"龛内设五扇推光黑漆小屏风,屏肚上以金漆手书纪念先祖功德的短文,四周嵌饰镂通雕花鸟、博古紋。做工精细考究,堪称上乘之作。<br></div><div><b>金漆木雕方形熏炉罩。</b>清代。</div> <b>金漆木雕小神龛(清代)。</b>神龛形制与大神龛相近。龛门由12个装饰面组成,主题纹饰为浮雕,通雕结合的教场比武图,在狭小空间内营造出激烈、紧张的比武场面,人物栩栩如生。龛内作台阶五级,每级红漆底上用金漆绘团寿字五个。台阶上置金漆画屏,饰以福禄寿三星、松鹿、松鹤、花蝶、鱼藻等纹饰。整件器物布局严谨,雕工精细,髹漆贴金工艺娴熟,金碧辉煌,华贵庄重。<div><b>描金漆画寿屏。</b>清代。</div> <b>金漆木雕廿四孝图大寿屏(光绪十一年)。</b>此屏风为光绪十一年(1885)揭阳人蔡嗣华七十大寿时由其亲戚进献的贵重礼品。正面外枋栏嵌饰32件多层镂通雕花板,以人物故事、江海水族、瑞兽花鸟、博古炉瓶等为题材。中枋栏为通雕连枝花,内枋栏则饰以瑞兽花鸟间寿字纹。大屏肚以黑漆为地,手书祝寿文并贴以金箔。祝寿文由吏部拣选知县、丙子科举人蔡仲庸撰写,赐授修职郎、铨选儒学正堂、乙丑恩进士罗懋修手书。下屏肚嵌饰12件浮雕花板,首尾两件为人物故事,其余10件则浮雕博古瓶花、蝙蝠如意等寓意吉祥之物,而馔盒、宣炉罩、香炉狮、盛格等潮汕特有的礼祭用具亦赫然杂陈其间。整套寿屏形制巨大,题材独特,雕饰精细,豪华而庄重,且有绝对年代可考,殊为难得。<div><b>金漆木雕人物故事大寿屏(宣统三年)。</b>屏风为揭阳巨商吴子松后人为追念先祖创业之功所特制。全套共12屏,顶横肚、企肚、中横肚构成外枋栏,饰髹漆贴金通雕人物故事、江海水族、博古炉瓶等题材。内枋栏饰花卉间寿字纹,中枋栏为松鼠葡萄纹,下屏肚为浮雕贴金人物故事图,垂角饰浮雕花卉纹。背面髹黑漆,无纹饰。二至十一屏大屏肚为金漆楷书吴子松家传全文,由诰封奉直大夫、赏戴花翎、补用州判、谘议局议员、岁贡生陈乃勋撰写,诰授朝议大夫、赏戴花翎、候选知府、光绪辛卯科举人陈祺年手书。<br></div> <b>金漆木雕糖果架(清代)。</b>糖果架造型为牌坊式,呈弧形排列,前后均设六柱,正面为装饰重点,通体装饰松鼠葡萄、夔龙含草、喜鹊闹梅、龙凤呈祥、福寿双星等多种题材的通雕花板。造型独特,构思巧妙,雕工精细。<div><b>金漆木雕糖果架(清代)。</b>糖果架为展卷式,通体以黑漆隔条分作26个宽窄、大小不等的装饰块,嵌饰锯通雕、通雕、多层镂通雕花板,融人物、花卉、瓜果、博古、瑞兽等多种题材于一体。正面10个透窗呈对称式排列,使整体的装饰性和空间感大大增强,充分展示了木雕艺人的奇思巧艺。<br></div> <b>金漆木雕六角形熏炉罩/圆雕狮子。</b>清代。 <div>潮州木雕题材丰富,意蕴深厚,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是一种实用性与装饰性兼具的民间艺术,与潮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b><br></b></div><b>金漆木雕三牲贡桌。</b>清代。<div><b>金漆木雕茶橱(清代)。</b>茶橱是潮汕人存放茶具的橱柜。潮州人喝茶讲究,存放茶具的橱柜同样考究,装饰华丽。茶橱设有门两扇,内设层板和小抽屉,可放置茶杯、冲罐、茶盘、茶船、茶叶罐、泥炉、火炭等物。茶橱门及橱两侧是装饰的重点部位,通常镶嵌多件透雕花板作装饰,题材以人物故事、社会生活、花鸟水族等最为常见。茶橱多陈设于民居厅堂,既实用又美观。<br></div><div><b>圆雕子母麒麟贡碟</b>。清代。</div> <b>金漆木雕纸煤筒。"百花盛开,双凤来朝"窗花。金木雕蟹篓/黑漆描金三星贴盒。</b>清代。 <div><b>通雕博古花卉纹龛门肚。通雕吉祥图案花板。通雕人物故事花板。</b>清末。</div><div><b>通雕"百忍堂"窗花。</b>清代。作品以潮汕民间常见的"百忍堂"为题材.运用镂空通雕和锯通雕技法雕刻而成。相传唐张公艺九代同堂.家庭和睦.唐高宗召见他问其睦族之道。张公艺手书一百"忍"字以对。于是龙颜大悦,赏赐有加,并赦修"百忍义门"。<br></div> <b>金漆木雕对联花板(清代)。</b>对联窗花以多层镂通雕、浮雕和髹漆贴金等工艺制作而成,上、下联各雕蝙蝠衔梅、松鼠葡萄纹,其间穿插装饰缠枝葫芦、瓜瓞、石榴、佛手、牡丹、山茶花等作地子,浮雕行书对联并上黑漆推光,上联为:"家有现成题目日父日兄入则孝出则弟文章尽矣";下联为:"人无别样工夫惟诚惟敬仰不愧俯不怍学问全焉"。黑漆对联与贴金地子相映衬,格外醒目。行书联语似信笔而就,一气呵成,舒展流畅,堪称佳作。<div><b>圆雕洋人贡碟(清未)。</b>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大肆入侵和掠夺中国,引起人们的憎恨和蔑视,潮州木雕艺人把人们的这种憎恨和蔑视的情绪巧妙地表现在木雕作品中。此对贡碟器身上两个西洋人物均屈膝弯腰,手持拐杖,头戴礼帽,足蹬长筒靴,腰插弯刀、小旗,随身带着葫芦,一副掠夺者的形象。艺人将贡碟的承盘安放在洋人的背上,表达了对西方列强的不满情绪。<br></div> 潮州木雕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在材料、工具、技法等方面自成特色。木雕艺人选择合适的木料,精心构思,因材施艺,运用不同的工具和独特的雕刻技法,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div><b>材料。</b>所用材料主要有木料、漆料、颜料、金属粉箔等四类。所用木料主要有樟木、杉木、苦楝木、花梨木等多种,以樟木、杉木最为常见。漆料多为植物漆,经过调制,髹涂于木雕器物的外表,起保护、装饰之用。颜料、金属粉箔则按实际需要描绘或粘贴于器表,进一步强化装饰效果。<br></div><div><b>工具。</b>潮州木雕艺人所用的工具多种多样,按其功能可分为选材取坯工具、雕刻工具、调漆工具、打磨工具、髹涂工具、描绘工具、敷贴工具等七大类。<br></div><div><b>雕刻技法。</b>潮州木雕的传统雕刻技法主要有沉雕、浮雕、通雕和圆雕四种,其中以多层次的镂通雕最具特色。木雕艺人可根据不同的装饰部位和艺术要求而灵活运用,各施其技,力求做到美观实用。<br></div> <b>沉雕。</b>即阴刻,图案纹饰低凹于木料平面,雕刻简便省工,纹饰不易受损,多用于房门、屏风门、樹柜门等建筑和家具饰件上容易受损的部位。纹饰以花虫字最常见。构图疏朗,刀法简练,画意浓郁。<div><b>浮雕。</b>又称阳雕,所雕图案纹饰凸起于木料平面,并有地子作衬托。按图案纹饰浮突的高低又有浅浮、中浮、高浮之分。通常浮突1厘米属浅浮雕,浮突2厘米的属中浮雕,浮突3厘米以上的属高浮雕。高浮雕又有"打浮""叠浮""钉浮"之别。<b>高浮雕双凤牡丹纹花板。</b><br></div><div><b>圆雕。</b>即立体雕刻,物像形体的四面皆可欣赏。其技法是先将多余的部分锯去,粗雕出主体和陪衬部分的轮廓,再从上至下,由表至里,逐层凿削,先粗雕,后细雕,再细刻磨光部分。圆雕多用于建筑饰件、礼祭器具以及家具陈设的局部构件。<br><b>"打浮"菱花地龙凤八仙纹花板。</b>清代。"打浮"是潮州木雕传统浮雕技法之一,其方法是在整块木料上浮雕景物,将景物之外的空间铲平,使之略低于景物的平面,再雕刻图案纹样作为衬地,并将板面镂通。因以木槌敲打凿刀将板面凿通,故为之"打浮"。<br></div><div><b>通雕。</b>又称透雕。</div> <b>木雕龛前瓶花(清代)。</b>龛前瓶花是潮汕地区传统祭祀器具之一,使用时摆放在神龛前的两侧。此件瓶座部分为六棱形,腹部以黑漆为底,绘饰人物故事、山水图金漆画;肩部饰金线,左右两侧浮雕对称式双狮耳,颈部绘花鸟博古纹金漆画。瓶口开榫眼,以整块木料雕刻菊花、茶花、石榴、牡丹等花卉,精致华贵。 <b>金漆木雕博古人物故事小神龛</b>。民国。<div><b>"叠浮"人物故事花板。</b>清代。叠浮是指镂空衬地土案与浮雕主体物像是以两块木料分別雕刻制作,然后叠在一起,用粘胶固定成为一件完整的木雕。<br></div><div><b>沉雕花鸟纹门肚。</b>民国。</div> <b>描金漆画豳风图大寿屏(同治七年)。</b>寿屏共分12屏,正面屏心为祝寿序全文,外围设四重方栏,均以金漆画作装饰,其题材由内至外依次为:连枝花卉、回纹拱寿、人物故事及夔龙锦地纹。下屏肚绘人物山水图并围以花卉纹方栏,贺寿文为晚清时期广东著名人物何如璋撰写。寿屏背面分为大小80多个装饰面。大屏肚漆画由10个条屏式的画面组合而成,以《诗经.豳风.七月》一诗作题意,生动地描绘了耕种、收获、渔猎、纺织、筑屋、制陶、冶铁、郊游、祭祀等生产生活场面,反映了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制度下,乡村生活一派祥和、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屏肚外围亦设四重方栏,饰以祥禽瑞兽、蔬菜佳果、江海水族、博古瓶花、书卷画册等纹饰。作品取景宏阔,人物神态生动,场景细腻逼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潮州木雕艺术的杰出之作。<br><b>描金漆画西湖风景图大寿屏(道光三十年)。</b>寿屏共12屏,正面大屏肚以金漆手书贺寿序并题写寿联一副:"海屋筹添堂上祥开寿域,云璈乐奏庭前彩戏春风。"大屏肚设内外两层方栏,内方栏为通雕缠枝花卉纹;外方栏由上、下横肚及左右两侧企肚组成,其中上横肚及左右企肚饰通雕人物故事,神态各具,形象生动。下横肚为浮雕梅、兰、桃、菊、牡丹等名花异卉。下门肚则以变形云蝠纹作开光,开光内浮雕博古、瑞兽紋。寿屏背面装饰尤为精彩。外方栏饰浮雕博古炉瓶,内方栏则嵌饰通雕缠枝花卉,大屏肚内以黑色推光漆为地,绘饰精细的铁线描金漆画,其中首尾两屏为八仙骑入兽,其余10屏全景式地描绘了杭州西湖的山光水色,风景名胜,其娴熟精湛的金漆画工艺令人赞叹。<br> <b>圆雕狮子。通雕单凤朝阳帐顶。</b>清代。<div><b>通雕九蝠捧寿龛门肚。</b>清代。门肚以民间传统的福寿吉样为主题,高浮雕的菱花形开光(俗称"蟹壳")内通雕一"寿"字,并以蝙蝠、葫芦瓜等围绕衬托,开光外四角饰以编蝠纹,取"代代福寿"之意。作品构图丰满,布局匀称,具有浓厚的富贵吉样气氛。<br></div> <b>潮汕传统民居。</b><br><b>小姐房。</b>闺房俗称小姐房,富裕人家的小姐房,家具陈设精致而华丽。一般由小姐床、衣柜、梳妆台、几案、方凳、春凳等家具组合而成,其中小姐床制作工艺精美异常,三面床沿及四足饰以通雕喜鹊闹梅纹,帐顶为通雕喜鹊牡丹等吉样题材,雕工精致,是潮式家具中罕有的精品。<br><b> 眠床/大衣柜/书桌/方発/太师椅/八仙桌/长案/春凳/梳妆台。</b><div><b>大厅。</b>厅堂是潮汕民居的重点装饰部位,富裕人家的厅堂,雕梁画栋,装潢华丽,多以潮汕地区特有的金漆木雕作装饰,并配以屏风、牌匾、几案、桌椅等家具陈设,显得豪华气派,满堂生辉。本处场景以民国时期潮州林氏的"西河旧家"为原型进行复原,厅前回廊以刚劲有力的木雕夔龙方曲作支撑,其间穿插、点缀着人物、花卉、瓜果等纹饰。厅堂内悬挂"永庆堂"牌匾。厅内的大神龛,规模宏大,精工细作,气派非凡,龛门、龛楣的雕刻尤为精致细腻,龛门肚以王茂生进酒、郭子仪贺寿为雕刻题材,人物众多,栩栩如生。<br><b>大神龛/太师椅/一品红。</b><br><b>厢厅。</b>一般位于民居正座之前天井的左右两侧,其功能多种多样,或为接待亲朋好友的茶室,或为读书写字,鉴赏文物的书斋,或为男子同好演奏潮州音乐的雅室,或为邻里妇女演唱歌曲的闲间,或为延师课童的私塾。其装饰、陈设大多视主人的需要和喜好而定,总之以精雅、实用为尚,富有儒家文化气息。<br><b>炕床/半边台/太师椅/长案/书柜。</b><br></div> <b>长方形馔盒(清代)。</b>馔盒是祭神祀祖时放置贡果的器物,由底座、盒盖和果盘三部分组成,有长方形和菱形两种。盒盖顶部髹黑漆,四面嵌饰人物故事、吉花祥乌、珍禽瑞兽等内容的木雕花板和图案纹样枋栏,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华丽庄重。平日陈设于家中厅堂的几案上祭祀时将馔盒置于神案上或神龛前,打开馔盖,将底座和果盘叠放在盒盖上,择上贡果,祭拜如仪。<br><b>清乾隆黑漆描金人物图贺寿屏风局部。</b> 小姐房。 厢厅。 <div>潮州木雕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实践和摸索,不断吸收其它门类艺术的精华,熔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于一炉,并迎合潮汕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需求,逐步形成了题材丰富、构田饱满、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特点,成为中国民间传统木雕的一朵奇葩。<b><br></b></div><b>形式多样的构图布局。</b>潮州木雕善于充分利用空间,物像平列铺陈,不作或少作重叠,各个物像清晰可见。惯于将不同时空的人物或场景安排在同一个画面中。画面结构常作对称布局,主体物像居中,次要物像作左右或上下对称安排,具有构图丰满、布局匀称、和谐庄重的艺术特点。其构图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格律体构图、平视体构图、立视体构图。<br><b>格律体构图</b>。格律体构图是以曲、直、方、圆等几何形体为架构,在规矩中求变化,通过巧妙构思,从上下、左右、大小、主宾、虚实等方面灵活安排,创造出千差万别又结构严谨的图案,具有交代清楚、脉络分明、均衡匀称、节奏感强的特点。<br><b>平视体构图。</b>平视体构图是把物像的个性、特征加以概括提炼,适度夸张变形,突出轮廓特征,然后将其形像用排比重复的方式安排成一个平面,无远近透视,形像的重心在一条视平线上,作平面处理。构图自由,富于装饰性,多用于自然物像类题材。<br><b>通雕喜鹊牡丹花板/通雕茶花喜鹊花板/通雕莲花鹭鸶纹花板。清代。</b><br> <b>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法。</b>为迎合人们的审美趣味,并使不同的装饰部位均能达到理想的观赏效果,木雕艺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出多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如周身布饰、巧设路径、合理夸张等。<div><b>立视体构图。</b>立体构图是在平视体的基础上,作散点透视,以大观小。空间不受透视的限制,根据需要对衬景进行灵活取舍,突出人物主体。其具体表现手法主现有两种,一是主体居中,画面向两边同时倾斜。多用于人物故事题材;二是同时看物像的左右侧面,倾斜度小于48°,多用于浮雕博古花鸟等纹饰。</div><div><b>周身布饰。</b>潮州木雕追求饱满繁复的效果,其中以清代鼎盛阶段的木雕作品最为显著,人物、景观、花鸟等题材常常布满整个装饰面。<br></div> <b>通雕博古窗花。</b>清代。<div><b>王茂生进酒神龛门肚</b>。清代。《王茂生进酒》取材于潮剧传统剧目,大意为:薛仁贵因平辽东有功,被封为平辽王,衣锦还乡之日,大宴宾朋,其救命恩人王茂生家贫如洗,无钱买酒,夫妇俩只好抬汾河水一瓮前来庆贺。薛仁贵不忘救命之恩,与王茂生开怀畅饮。此件反映了王茂生夫妇抬"酒"前来庆贺的情景,路径清楚,层次分明,人物神态适度夸张,充满戏剧色彩。<br></div> <div><b>合理夸张。</b>潮州木雕惯于采取合理的夸张手法,突出表现雕刻题材的动人之处,增加艺术感染力。其夸张处理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动作、体态的刻划上,强调动势,用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人物刻划不追求正常比例,常常突出头部,头大身小,人大景小,增强了整体装饰力度。<b>通雕人物故事花板(清代)。</b><br></div> <b>巧设路径。</b>为了在有限的装饰面上表现尽可能多的情节内容,木雕艺人往往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截取典型的画面并将其分成几个部分,排列成"之"字形或"S"形,并且注意处理好人物神情、动态的相互呼应和时空过渡,从而组成一个有分有合的整体。<div><b>独具特色的总体装饰。</b>潮州木雕非常注意木雕器物或场景性木雕装饰的总体设计,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注意从结构的安排、空间的分割、题材的选择、色彩的搭配、构图布局的协调等多方面进行周密设计。其总的特点是讲究整体对称均衡、和谐协调,具有豪华而又庄重的总体风格。其总体装饰主要有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种。<br><div><b>五彩装金。</b>金漆木雕瓜叶纹梁架饰件(清代)。</div><div><b>本色素雕。</b>保留木雕材质的本色,不加油漆,或仅在器物边缘加上油漆,作为衬托,使作品的自然纹理和人工雕削清晰显露,风格朴素净雅。主要用于围屏、小神龛、薰炉罩等器物装饰,为数不多。<b><br>通雕黄飞虎反五关龛楣话。</b>清代。</div></div><div><b>塑雕蟹笼。</b>现代。</div> <div><b>数艺并施。</b>潮州木雕往往集雕刻、髹漆、贴金、绘画等多种工艺于一身,综合应用,数艺并施,色彩艳丽,豪华庄重,在中国木雕艺术中自成一格。<br></div><b>金漆木雕人物花卉嵌书画小围屏。浮雕状元及第花板。</b>清代。。 <b>描金漆画人物山水、花鸟诗文熏炉罩。金漆木雕博古人物故事菱形馔盒。金漆木雕漆画菱形馔盒。</b>清代。 <b>塑雕熏炉罩。金漆木雕博古人物故事小神龛。</b>清代。 <b>金漆木雕群狮漆画人物故事图菱形馔盒。磨金漆画菱形馔盒。</b>清代。<div><b>金漆木雕菱形馔盒。清代</b>。盒盖外表作黑色推光漆处理,以金漆绘饰"汾阳世美"图、人物山水风景和喜上眉梢图,并以娴熟的铁线描工艺刻划细部,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br></div> <b>漆画菁华。</b>是潮州木雕制品的一种常见装饰手法,方法是先在漆料中按比例混入颜料并调匀,然后用画笔蘸颜料直接在经过髹漆处理的装饰部位进行绘画。常见的漆画形式有描金漆画、磨金漆画、彩漆画等。精细华丽的漆画与雕刻贴金等装饰手法相结合,相互映衬,精彩生辉。<div><b>磨金漆画。</b>是用松脂油调漆加金粉,在光素的漆面上涂绘画面,晾于后用木炭或磨石夹水打磨,使画面光亮平滑即可。多装饰在寿屏、屏风门、神龛、柜橱、馔盒、糖果架等器物的局部。<br></div><div><b>彩漆画。</b>在推光漆板上先用画笔画出纹样,然后用漆绘笔粘彩漆料,以平涂法分别填入红、绿、黄等色,再用特制的铁笔开线,画好后罩上透明漆即可。彩漆画写实性较强,配色复杂多样,工艺要求较高,耗工费时,不太流行。<br></div><div><b>描金漆画。</b>在光素的漆面上,用红漆绘好画面,待红漆将干而未全干略带粘感时贴上金箔或涂抹金粉,然后罩透明漆,经推光后即可。工艺讲究的描金漆画,要在罩透明漆之前,用细毛笔蘸特制的"洗漆水",在主体纹饰的轮廓线上清洗一次,从而突出主体,增强画面的空间感。<br></div><div><b>铁线描漆画。</b>铁线描是潮州漆画艺术的一种独特工艺,其方法是在描金漆画、磨金漆画或彩漆画的基础上,用特制的铁笔在画面上刻划出人物、山水、器物等的轮廓和细部,使画面更加细腻逼真,因所刻划的线条细如铁线,故统称为铁线描漆画。如与磨金漆画结合,则称为磨金铁线描漆画;与彩漆画结合则为彩绘铁线描漆画。<br></div> <b>通雕郭子仪庆寿花板。</b>清代。郭子仪庆寿是潮州木雕的传统题材。郭子仪为唐朝大将,今陕西华县人,以武功累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拜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相传有七子八婿,均为朝廷大员,每逢庆寿,隆重非常。郭子仪享寿84岁,官运亨通,子孙满堂,在封建社会被尊为"富贵寿考""繁衍安泰"的象征。<div><b>通雕人物博古门肚。</b>清代。</div> <div><b>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b>潮州木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除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历史典故、戏剧故事、人物山水、吉祥图案等传统题材以外,还包括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风物、民间传说、民俗生活等内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即人物类、自然物像类、几何图案类。<b><br></b></div><b>自然物像类。</b>自然物像类题材是指以动植物、山水风景等自然景物以及人们日常使用的各类器具什物作为主体。或直接描绘刻划,或按一定的主观意念,以自然为母本,创造出不同寓意的各种吉祥图案,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崇拜祖先、追求富贵、祈求吉祥、向往功名以及忠、孝、节、义等传统思想观念。<div><b>通雕松竹绵羊花板/通雕鱼藻纹花板。金漆通雕"玉兔衔灵芝"横肚。</b>清代。</div> <b>广州牙雕骨雕。</b>象牙雕刻即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广式象牙雕在秦汉时已有一定发展,至清初达高超技艺,大批进贡宫廷。其制作工艺以镂雕、拼嵌等为技术核心。广州牙雕牙质莹润、玲珑剔透,重雕工,整体布局繁复不留空白,多为欣赏品、实用品和装饰品。2006年广州牙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上世纪末禁止象牙贸易以来,广式牙雕大师们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动物骨替代象牙的道路,以延续牙雕技艺。骨雕制作前牙雕匠人需漂白净化动物骨头,以达到象牙般光洁晶莹的效果,再进行雕刻,骨雕技艺现在渐渐发展为岭南文化传承的代表作之一。<div><b>猛犸牙雕"献寿"。</b>李定宁/李斌成。作品以猛犸象牙为材料,运用传统广式象牙雕刻技法,在原块象牙内雕刻40层的球体,球层表面雕刻龙凤牡丹,球层内镂空戳制多种吉祥花纹图案。支撑象牙球的球桂雕刻有十二位天真活泼、神态各异的仙童,簇拥着南极仙翁。描绘了在各种鲜花盛开、树木茂盛、祥云缭绕、仙鹤遨游、亭台楼阁、宝塔耸立的蓬莱仙景里,向老寿星献寿的喜庆热闹场景。寓意吉星高照、多福多寿、花开富贵、兴旺发迹。<br></div><div><b>潮州木雕。</b>是广东潮州地区的民间雕刻艺术,始于唐宋流行于潮州、汕头、潮阳、揭阳、揭西、普宁、陆丰、大埔、五华、兴宁、梅县等县市和福建东南部沿海一带,主要用以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称中国"四大木雕"。潮州木雕以多层镂通为特色,不少作品更以金箔贴饰,以黑漆或五彩烘托。其镂刻形式丰富,包括浮雕、沉雕、圆雕和通雕等多种手法,层次丰富,成品玲珑剔透。2006年潮州木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div><b>广州玉雕</b>。广州玉雕制作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至上世纪30年代走向鼎盛,今广州长寿路一带仍坐落有南方最大的珠宝玉器市场。广玉多以翡翠玉为原料,常采用浮雕工艺,纹饰以瓜果、花鸟、龙凤、观音、佛像和福禄寿等力纹样。现代广州玉雕博采众长,在造型设计上借鉴古代技艺,注重利用玉料的天然纹理和色彩,量料取材,巧用色彩,宛若天成。广州玉雕的"南派"风格独特,与北京、扬州、上海的玉雕工艺并列中国四大派,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b>小叶紫檀雕"喜上眉梢"。</b>辜柳希/辜培东。采用印度小叶紫檀整木为原材料,根据木材的外形,设计成花篮的形状,再运用潮州木雕立体镂空技艺创作完成。灵动飘逸的花瓣,完全镂空的花蕊,使梅花的刻画尤为细腻。作品动静结合,精雕细刻,构成一件巧妙的摆件。外观古朴大气,高贵发亮,十分喜人。<br></div> <div><b>猛犸牙雕"如意吉祥"。</b>张民辉。瑞鹤、象群,与郁郁葱葱的自然景色,渲染出一幅富有诗意的大自然立体图景。寄寓无限美好与安康的生活,寓意有象平安、如意吉祥。<br></div><div><b>玉雕"涅槃"。</b>尹志强/尹秋生。作品用料呈一心形,红翡为皮,內藏灰白,红皮鲜艳、通透晶莹。红皮雕成一皮囊,蚕蛾伏于皮囊上,蛾能产卵,皮囊四周雕有蚕卵三百颗左右,颗颗浑圆饱满。皮囊中蚕吐丝,密密麻麻中却能清晰分出高低几个层次,乱中有序,一丝不苟。佛手材质为黄杨木,与托在手掌心上的温润华丽的翡翠两相对比,十分赏心悦目。佛手底座为深沉的老酸枝木,上刻《金刚经》。涅槃者,归真返本之义,永无生死也。蚕结茧,羽化成蛾,蛾产卵,孵出蚕,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真微器大义也。该作品在中国(深圳)第三届国际文博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br></div><div><b>玉雕"松鹤延年"。</b>刘鹏举。以翡翠中的白色部分雕刻五只白鹤,绿色部分雕刻松树和山石。五只白鹤立于松石之间,形态各异,寓意"松鹤延年"。<br></div><div>14:15分结束参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