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古宁头战地电瓶车游程之后,金门县政府再推出“电瓶车烈屿环岛之旅”,有“战地漫游”和“轻漫游”两条路线,透过低速、低碳、无噪音的电瓶车带领游客环岛游览小金门风情。每日5班次,游程约3小时,非金门县籍民众全票250台币,电瓶车满员13人,在九宫码头游客中心登记搭乘。<br>我们乘坐公交车到九宫码头后,先徒步游览附近的村落罗厝和九宫坑道。罗厝属烈屿乡林湖村,濒临金烈水道,有渔港,村民以捕鱼、行船为主。这一带原是守军L-063四维营区的驻地,罗厝也因此被改名为“四维”,战地政务时期结束后仍改回原名。 ▲罗厝渔港石碑 ▲罗厝村景 在罗厝后山临近九宫码头的最高点有一座妈祖公园。妈祖公园拥有俯瞰罗厝渔港与东林滨海公园沙滩的绝佳视野,其中最醒目的是一尊高耸的妈祖石像。 ▲罗厝妈祖公园 ▲罗厝社区活动中心和西湖古庙(图右) ▲九宫坑道西侧入口 我们去的时候,坑道里没有其他游客,光线昏暗,略显阴森,偶尔会听到几声蝙蝠的尖叫。坑道内有放置蜡像模拟士兵如何在坚硬的花岗岩中钻出深孔,然后埋入炸药,重现开凿坑道的场景,并展示当时的专用开凿工具。与翟山坑道不同的是,九宫坑道的出海口没有封闭,游客可以沿着坑道的步道走到海边看潮起潮落。根据落潮时的水位判断,涨潮时,海水可能会淹至步道。 ▲九宫坑道内景 ▲九宫坑道门口备有安全帽可以取用 ▲九宫坑道出海口与烈屿游客中心(图右可见到金色招牌) 我们从坑道的步道一路走到一个宽敞大厅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句热情的“欢迎光临!”原来是“烈屿游客中心”的服务员跟我们打招呼。这里原是九宫医院,为军方开挖花岗岩山体所建造的医院,与九宫坑道相连接。当时守军为躲避炮击,将运补、医疗等设施地下化。战地政务时期结束后,随九宫坑道一起移拨给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被活化利用为烈屿游客中心。游客中心有解说图文、展演平台、影音视频、投影照片、互动拍照等设施介绍小金门和九宫坑道的历史以及小金门的旅游景点、路线、地质景观等,内容简明扼要。“烈屿游客中心”的招牌就对着九宫坑道的出海口。招牌外面便是通往九宫码头的滨海步道。沿着海滨步道步行数分钟便到在九宫码头游客中心,其斜对面有一个烈屿游客中心自行车免费租借站。 ▲九宫码头至九宫坑道的海滨步道 为了方便游客旅行,金门县政府很贴心地在游客中心、码头、公交总站、交通隘口和旅游景区提供自行车免费租借服务,只需抵押证件、签写切结书即可,上午8时30分开始租借、下午16:40以前归还,最多可连续租借3天。骑道沿途提供打气筒和简易修车工具,若自行车发生故障,可就近进行简单的维修。小金门说小也不算太小,上下坡起伏较多,而且风又大,因为我们是第一次来,对小金门的路况不熟,所以还是选择搭乘电瓶车环岛游。其实,小金门还是比较适合骑自行车的,人车稀少,有专门的环岛骑道,虽起伏较多,但还算平坦。在这里骑行,会让人感觉整条车道都是自己的,因为车道上的车子实在是太少了。 ▲烈屿游客中心自行车租借站 我们回到九宫码头游客中心,稍作休息,服务员便通知上车。电瓶车轻漫游第一班于8时30分准时出发。我们乘坐的这班车只有4人,我们两个加上两个从台北来金门旅游的阿姨。 ▲我们乘坐的电瓶车,穿红衣服者是司机兼导览员 电瓶车从九宫码头出发,沿风鸡纪念塔旁的车道翻过斜坡,再转左至小金门的主干道之一九井路,在与湖铺路交汇的圆环处矗立一颗绿白金三色的巨型炮弹,炮弹上有“八二三炮战胜利纪念碑”的金色字样,圆形的基座上有一幅青天白日图案。纪念碑以“八二三炮战”所使用的8吋榴炮炮弹为模型,其后方有一座高逾10米的大门,上书“胜利门”3个红色大字,宛如一道长虹横跨在湖下村路口。 ▲八二三炮战纪念碑 电瓶车短暂停留让我们拍照后,继续沿九井路前行至与八青路交汇的圆环处,来到第二站——八达楼子。八达楼子位于西宅社区前,为一座仿城堡方形碉楼式建筑,高8米,楼顶上有7座士兵雕像,4个拱门上分别有“古北口”、“山海关”、“喜峰口”、“九门口”的漆红大字,代表长城的四大要塞。楼内设有旋转不锈钢楼梯通往楼顶。楼顶上的7位战士雕像分据四方,有的持枪作射击状,有的手握手榴弹作投掷状。围绕八达楼子四周矮墙上的“独立作战”、“自立更生”、“坚持到底”、“必胜必成” 白底红字标语显示出当时中国抗战前线勇士们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心。 ▲八达楼子示“古北口”拱门 ▲八达楼子示“山海关”拱门 ▲八达楼子局部 ▲八达楼子上的士兵雕像 八达楼子是为纪念1933年长城抗战最为惨烈的古北口战役中坚守八达楼子英勇牺牲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5师第145团步兵1班7名战士。1966年,守军“长城部队”进驻小金门,仿建当年的长城古北口八达楼子,并立碑纪念。《八达楼子志》碑文曰:“民国廿二年秋,日寇逞凶,无端犯我长城。本部戍守,首于迎战,凶燄旋戡。惟因战略关系,奉命转进;翼之一四五团留置步兵一班于八达楼子,以为掩护。寇继围攻,被歼数百,敌胆为丧。终因众寡悬殊,于达成任务后全部壮烈成仁;忠勇典范,倭虏景仰,厚葬七人,并立‘支那七勇士’墓碑为志。荣焉!壮士浩气长存,须臾一刻,全国风闻。……中华民国五十五年二月二十二日。”2020年9月2日,古北口长城抗战七勇士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br>八达楼子不远处就是这次旅程的第三站“烈屿乡文化馆”。烈屿乡文化馆为烈屿乡公所旧址,2006年整修成烈屿乡文化馆。馆内一楼为常设展出空间、活动中心、视听室,展示小金门的居民生活、耕作农具及军事民防设施;二楼为常设展和特展空间,不定期举办台湾或金门地区艺文家的作品展,还有文史研究室、文物典藏室,是小金门欣赏艺文飨宴的最佳场所。馆内的藏品从民生用品、穿着服装、农耕器具、古厝建筑摆设到战地相关物件等,展示在地人的生活和战地风光,配有专人管理和解说。在这里可以短时间内了解小金门的风俗民情。 ▲烈屿乡文化馆 ▲一楼的小金门民俗文物风情展 ▲一楼的小金门民俗文物风情展 ▲二楼的传统家具展 ▲二楼的画展 离开烈屿乡文化馆后,电瓶车一路往西南方向行驶至小金门最西端的沙溪堡。沙溪堡位于青岐村外的岬角,主体由花岗片麻岩和花岗岩混合而成。从南山头角度观看,极像鸟嘴,故又称“凤嘴”。沙溪堡占地广阔,位置特殊,有“海防第一线”之称,原是小金门的重要军事据点,现仍有游客不能进入的沙溪营区和海巡驻点。营区内的碉堡、大炮、弹药库配置一应俱全,坑道错综复杂。沙溪堡驻军裁撤后,营区经过活化、修整建成为观光景区,开放供公众参观游览。 ▲沙溪堡坑道内的3D彩绘墙 沙溪堡沿岸奇岩林立,地形景观独特,沙滩恬静优美,成为当地人、游客和网红拍照打卡的热门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是270度海景木栈步道,步道延伸至观海凉亭。穿行在木栈步道上,蓝天,碧海,白浪,奇岩,遥相辉映,恍如置身于海上仙境。观海凉亭配有高倍望远镜,可眺望大担、二担、槟榔屿和厦门密集的城市高层建筑景观,也是小金门欣赏夕阳、观看厦门夜景和灯光秀的绝佳地方之一。 ▲沙溪堡眺望大担、二担、槟榔屿和厦门 ▲沙溪堡的海岸风光 ▲沙溪堡的观海木栈步道 ▲沙溪堡木栈步道上的观海凉亭 ▲对岸厦门的高楼大厦清晰可见 电瓶车从沙溪堡沿滨海大道--南环道往北经青岐村至矗立“烈女庙”碑的圆环处右侧停下,我们步行上坡到烈女庙。烈女庙,原称“贞烈祠”,又称“仙姑庙”,供奉王仙姑,位于小金门西南端青岐村郊龟山山麓,规模不大,却是小金门香火最鼎盛的庙宇。 ▲烈女庙所在的青岐村 ▲圆环处的烈女庙碑 ▲烈女庙对面的高粱地 ▲烈女庙牌坊 王仙姑,本名王玉兰,厦门人。相传1954年6月9日中午时分王玉兰在海边拾捡飘流物和石蚵时,遇歹徒调戏侮辱,因抵死不从,被抛入大海溺水身亡。尸体隔天漂至青岐龟山海滨,面如生人,青岐村民将其入殓安葬。是夜,王玉兰的魂魄附在李府先祖乩童上,泣诉自己的遭遇,村民闻言十分感动,1956年集资为她建造一座小庙,取名“贞烈祠”。后因王仙姑多次显灵,有求必应,村民便在1979年6月重建庙宇,改名为“烈女庙”。烈女庙几经翻修扩建而有现在的规模,已成为小金门的著名观光景点,吸引许多人前去祭拜许愿。 ▲烈女庙 ▲烈女庙旁的王仙姑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