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奢恬而行

<p class="ql-block">人们大多以为陶渊明是一位志向高洁不欤世俗的君子,千百年来无数人歌颂他的高尚节操,可这些都是代代相传,而非细细考究,大凡流传下来的,都是一般老百姓无法触及的,对此我不怀疑,但也不相信,陶渊明的叔父陶夔是东晋太常卿,他的父亲、祖父、先祖父都曾在东晋朝廷中枢担任要职,特别是他的先祖父陶侃,拜荆州刺史、江州刺史、任太尉,掌握两川军权,权倾朝野,可以说陶渊明是一位标标准准的官n代,两晋政治混乱,门阀士族猖獗,朝廷的政令受门阀士族的牵制,这样以来士族子弟进入朝廷中枢,也就是他们的长辈一句话的事儿,但自晋废帝司马德文即位后,刘裕凭借的战功和极大的威望完全把控晋廷,刘裕出身寒门,对门阀士族深恶痛绝,他极力打压门阀士族,削去了士族子弟一切特权,这自然会引起士族子弟的不满,原本靠长辈就能身居高位的陶渊明又怎能不抱怨呢,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如此资质谈什忧国忧民,相反他是门阀士族的代表,即然门阀士族的生活不好了,那老百姓不就相对减轻压迫了吗,特别是在公元420年刘裕即皇帝位,政治还算清明,陶渊明的抱怨就显得格格不入了,所以我更愿意相信陶渊明、谢灵运这类所谓的君子亦无民实之用,他们只时当时的文人和后世的文人自负自傲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此外陶渊明和许多文人墨客,经常把田园生活描写的安详恬静,这就更加可笑了,这些人耕作上百亩地,所产之物竟不能自给,这纯属是浪费土地,我不能接受面朝黄地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累了一天却又说感到心灵得到了慰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