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之明石桥

行走海岱

<p class="ql-block">明石桥是整个大汶河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境内现存最长的古石桥,至今保存完好且能正常使用。</p> <p class="ql-block">桥因建于明隆庆年间,人们称之为明石桥。桥宽2.5米,总长度221.8米,有65孔。每孔有5块石板组成,每块石板长3.3米,宽0.5米,厚0.3米。石板的纵横相接处均由铁制锤形扒据相钳接,十分坚固。</p> <p class="ql-block">明石桥建成后,成为南北交通要道,极大地推动了大汶口古镇经济的繁荣。历史上,大汶河曾是齐鲁的分界线之一。2003年,有学者考证认为,明石桥的中段,位于桥基西侧的一块巨石上。一条似刀砍斧劈一般,长约半米、宽约七八厘米的石缝,正是古齐鲁两国的天然分界线,“双脚踏齐鲁”便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此桥依水势和地形分南北两区,北端从大汶口镇西南门起,下铺20余米的石面下坡路,便进入了主桥。</p> <p class="ql-block">明石桥北起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西南门,南至宁阳县磁窑镇茶棚村,桥净长221米,宽2.5米,有65个桥孔,桥面由五块石板拼接而成,从远处看全桥大致呈“S”字形横跨大汶河南北两岸。</p> <p class="ql-block">明石桥北桥头是泰安市岱岳区,当年则修建了一处山西会馆,包括关帝庙和戏楼两部分,关帝庙为1695年建。</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在河边洗衣服</p> <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这儿人们曾经“筏瓮渡水”,之后有了舟楫船只,再后来这儿成了渡口,公元前九世纪,这里建起几孔木桥,唐朝时期改为石板桥。明·永乐年间,这座石板桥成了贯通南北的通道。明·隆庆年间加以整修,成为当时南北九省驿道的关键所在,故后人称这座石桥为古驿道活化石。清·雍正八年六月,明石桥被大水冲毁,泰安粥店人,石匠出身被称为“姜鲁班”的姜桂松倾其所有,“捐资昌修”,克服重重困难,亲自勘测设计,巧妙利用河底石基,历时一年,建成了这座江北最长、最大的石板桥,世人为了纪念姜桂松,尊称此桥为“姜公桥”,被誉为“江北第一古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山西会馆旁有一古槐,虽经上千年风雨,树身开裂,但依旧如苍龙转生,欲贯长空,当地人将许多的红绸系在上面,以示敬畏或乞福。</p> <p class="ql-block">明石桥修成后,桥南的磁窑镇茶棚村,为给过往的商旅提供休息的场所,纷纷搭起棚子卖茶水,久而久之形成规模,茶棚成片,村子因此得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