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友昵称:贵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548935</p><p class="ql-block">课文名称:《滕王阁序》人教版高二必修2</p> <p class="ql-block"> 都说贵人出门多风雨,2023年10月19日,南昌唯一的一天下雨就被我们赶上了。这是我第三次登临滕王阁。每每登临,心里总是搜肠刮肚的默背几句中学课本上的《滕王阁序》,“<b>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匡庐……</b>”、“<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p> <p class="ql-block">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中国南昌市赣江畔。今日之滕王阁为1989年重建,为仿宋朝木结构样式,净高57.5米,共九层,采用宋朝楼阁“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层皆有回廊可俯瞰赣江景色。</p> <p class="ql-block"> 滕王阁主体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高台阁座,高12米。主楼入口处为毛泽东手书“<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的不锈钢楹联。</p> <p class="ql-block"> 主阁的<b>第一层</b>,进门就见一尊汉白玉雕的《<b>时来风送滕王阁</b>》。通过这个典故交待了王勃及时赶上南昌的宴会,才有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说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时建了一座阁。后来阁伯屿重修滕王阁,定九月初九日设宴请客,王勃知道了,要去凑热闹,可是到南昌行程七百里,需时三天,此时已是九月初七日。是夜,王勃梦见水神对他说一句话:送君一帆。次日王勃乘顺风船扬帆过江,舟行飞快,风送七百里路程,及时赶到南昌,这才在会上写了千古绝妙的《滕王阁序》。</p> <p class="ql-block"> 走上滕王阁二<b>楼</b>,迎面可见一副长卷壁画《<b>人杰图──江西历代名图卷</b>》,描绘了历史上自先秦至清朝末年的八十位江西籍名人,如陶渊明、徐孺子、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汤显祖等。“<b>物华天宝,人杰地灵</b>”绝不是浪得虚名,江西绝对是妥妥的语文收割机,明清时期曾有满朝文武半江西的说法,在这走出了全国近10%的进士,唐宋八大家有三位是江西人。</p> <p class="ql-block"> <b>三楼</b>内厅有壁画《<b>临川梦</b>》,表现的是汤显祖戏剧《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梦》、《邯郸记》的意境。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b>临川四梦</b>”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p> <p class="ql-block"> <b>四楼</b>的壁画则为《<b>地灵图</b>》。集中反映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的精华,画面从南往北依次是大庚岭梅关、上饶三清山、弋阳圭峰、鹰潭龙虎山、井冈山、庐山、鄱阳湖、石钟山等,表现了江西“钟灵毓秀”的山川景致。</p> <p class="ql-block"> <b>五层</b>十分适合观景,说是滕王阁的精华一点都不为过,中厅墙上用铜板雕刻的《滕王阁序》乃是苏轼的手笔,漫步在回廊处,眺望赣江苍茫的江水滚滚,感慨涌于心头。再往上的是最高层的歌舞楼台“<b>九重天</b>”,戏台两侧陈列有楚国曾侯乙墓乐器的复制品,有编钟、编磬、建鼓、双凤虎座鼓、二十五弦古琴等。</p> <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为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所建。据记载,李元婴于永徽三年迁任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建此阁以为别居。由于李元婴封号为“滕王”,故名滕王阁。</p> <p class="ql-block"> 真的无法想象,公元675年那年的重阳节,洪州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欲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本来已经安排好的一场“政治秀”,走走过场即可,宾客们假装谦让、或随声附和,这样一来,程序也合规,其女婿大可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文章,在掌声中扬名。</p> <p class="ql-block"> 而王勃去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都督新修滕王阁成,都督还算爱惜人才,邀王勃参加宴会,心想我为了向大家夸耀一下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请你们来捧场,是不可能出现什么意外的。于是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宴会上阎都督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都是官场中人,圆滑世故,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本来顺理成章的让女婿开始作序时,却被一个突兀的王勃给搅和了,竟不推辞,接过纸笔,而后拿起酒壶豪饮一通,接着略加思索,当众挥笔而书:“<b>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b>”</p> <p class="ql-block"> 阎公已经坐不住了,很不高兴,拂袖而起,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转入帐后。但领导的身份还必须体现出来,大局还是要顾的,安排手下人伺其下笔。听到前几句时,觉得也不过是老生常谈,影响不了他的女婿。</p> <p class="ql-block"> 但当听到“<b>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b>”时,却说不出话了,一字一句的文字魅力,逐渐让阎都督愤怒的心情平复了下来。据记载,“<b>公闻之,沉吟不言</b>”,及至“<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一句,乃大惊“<b>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b>”于是马上走出来,至于王勃身边,兴奋的观看。此时的王勃直抒心意,目无旁人,一气呵成,文闭,掌声雷动。</p> <p class="ql-block"> 连阎公都不敢让女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文章了,但不得不说领导的胸怀够宽广,虽说搅了自己的“局”,但毕竟发现了人才,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不得不为阎都督的胸怀点赞,如果他执意打压,王勃名篇就不会留传,正是他簿了自己的面子,才成就了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p> <p class="ql-block"> 传闻王勃作此文时年仅14岁,文中不仅重点描绘了滕王阁的雄伟壮观的景象,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而且还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情怀。面对高官显耀,不免有几分心酸,转而慨叹自己的“<b>不齐</b>”时运、多舛的“<b>命运</b>”,倾吐自己的报国情怀和决心。情由景生、情景渗透、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挥洒自如,自然流畅。</p> <p class="ql-block"> 后人在评价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的《滕王阁序》中,王勃凭借短短的<b>773个字,化用了46个典故、名句,包含了40个成语,并且还原创了29个成语,</b>可谓是我国古代创造成语数量最多的一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滕王阁成就了《滕王阁序》,同时也是《滕王阁序》造就了滕王阁的历次重建,毫不夸张的说,是成语搭起了滕王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