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刘禹锡《陋室铭》(附译文解析)

道法自然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陋 室 铭</b></p><p class="ql-block"> 唐·刘禹锡</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p> <p class="ql-block">  【译文】</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就会有灵气。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满屋青色。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真好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p><p class="ql-block"> 【赏析】</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自述籍贯洛阳。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史,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后迁太子宾客,死后追赠户部尚书。</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任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把他安排在衙外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毫不在意,自作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贴在门上。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他的住处迁到县城北门,住房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贴上自作对联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其仍然满不在乎,又把他安排到县城中间居住,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他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揭示陋室的不陋,突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思想 ,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p><p class="ql-block"> 文章内容包括四层意思。</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文章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然后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至“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既隐寓了作者的恬淡之心,也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接交的皆是高洁饱学之士,无不学无术之徒。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阅读佛经,修身养性。生活从容且丰富多彩,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是高雅之极安适自得。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总结,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至“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做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暗含自已以两位古贤的德才自许,立志以他们为自己的楷模,抒发了自己的宏伟抱负。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p><p class="ql-block"> 第四层(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作为全文的总结,暗含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露痕于文字上,和开头所说“惟吾德馨”互相呼应。这个结语引经据典,显得警策有力,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层次十分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