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门叹

山高水长

<p class="ql-block">崖门叹 (散文)</p><p class="ql-block">秦 延</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山还是过去的山?草木葱茏,水还是过去的水?波光粼粼。</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史书记载,如果不是民间传说,如果不是路牌指示,如果不是导游介绍,谁能想到700多年以前,这里曾经是刀枪纵横、硝烟弥漫、厮杀四起、肝髓流野的古战场。</p><p class="ql-block">1279年,在这里,南宋将士与元朝悍军双方几十万人马,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激战。</p><p class="ql-block">此地便是崖门。</p><p class="ql-block">崖门位于广东省冈州(今新会市)城南约50多公里,东边是崖山,西面是汤瓶山,两山之间夹着的银洲湖(潭江)水从北向南顺流出海。两座山如同两扇大门一样束住水口,仿佛掌管着海水和湖水随着潮汐变化的进进出出,于是崖门这个地名就产生了。</p><p class="ql-block">崖门古战场旧地,如今有一个“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就建在东面的崖山上。</p><p class="ql-block">登上山顶的“望崖楼”俯视,绿树成荫,游人如织。气魄宏大的宋皇行宫和相关建筑牌坊、古祠、古寺、炮台及亭台楼阁在绿林中隐隐约约。远望对面的汤瓶山头白云缭绕,两山之间的江水如玉带一样飘荡。水面上不时有大小舰船通过,来时渐渐清晰,去时徐徐隐没。崖山下有一口古钟,时而被游人撞响,巨大的声音庄重雄浑而深沉悠长,余音袅袅,如同穿越时空的回声,传递着历史的记忆和人类情感的故事,令人的思古之情悠然而生。</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的大诗人陈恭尹来到崖门后,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山木萧萧风又吹,</p><p class="ql-block">两崖波浪至今悲。</p><p class="ql-block">一声望帝啼荒殿,</p><p class="ql-block">十载愁人拜古祠。</p><p class="ql-block">海水有门分上下,</p><p class="ql-block">江山无地限华夷。</p><p class="ql-block">停舟我亦艰难日,</p><p class="ql-block">畏向苍苔读旧碑。”</p><p class="ql-block">晚清民初一代大儒连横(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祖父),也写过咏崖山的诗:</p><p class="ql-block">“宏范甘亡宋,思翁不帝胡。</p><p class="ql-block">忠奸争一瞬,义节属吾徒。</p><p class="ql-block">岭表驱残卒,崖门哭藐孤。</p><p class="ql-block">西台晞发客,同抱此心朱。”</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崖门水战,前后仅仅几十天时间,天天厮杀不断,天天血雨腥风。最后的决战仅仅一天,顷刻之间,血流成河,几十万人拼死相搏,砍头剁臂,有多少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哪一个生命不是父母所生?哪一声死亡前的惨叫能不心寒胆颤?多少妻子,瞬间变成了寡妇?多少儿女,顷刻失去了父亲?多少人因之披麻戴孝?多少人为此嚎哭哀恸?这就是战争!</p><p class="ql-block">当年惨烈的情形,崖山下的巨石也许记得,崖山面前的江海也许记得,崖山头顶的明月也许记得。但崖山上年复一年变绿的小草还记得吗?但崖山前吹过的丝丝微风还记得吗?但崖山来来往往的游人们还记得吗?</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宋军是1278年6月由雷卅半岛一带北返来到崖山的,据说有20万之众。这里面有七岁的刚刚上任的小皇帝赵昺,有年轻美貌的33岁的太后杨淑,还有时为少傅、枢密副使的军队统帅张世杰和左丞相陆秀夫等大批官员。</p><p class="ql-block">从地形上来看,崖门地区易守难攻。如果控制了水道东西两边的崖山和汤瓶山,控制了银瓶湖水道的上游和下游出海口,便可进退自如,敌人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同时,有人认为此地地形与宋朝皇陵地形相似,乃是大宋复兴的吉祥之地。</p><p class="ql-block">然而,宋军到来后,在崖山上修建了皇帝行宫,修建了将士们栖身的大批房屋,却没有修筑坚固的战防工事,没有派重兵把守水道的上游和下游出海口。</p><p class="ql-block">宋军主帅张世杰自信地认为,元军擅长陆战,弱于水战。要取得胜利,就要发挥宋军的特长。于是,他把军队主力集中在水面的战船上,命令把千余之战船用铁链相连,四面围成楼橹栅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上平台。</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决策似乎很英明。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就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吗?元军的铁骑虽然勇猛,可你在水上怎么纵马驰骋?元军的士兵虽然长于陆战,可你掉进水里不会游泳?采取这样的部署,张世忠白觉胸有成竹,胜券在握。</p><p class="ql-block">1279年2月,元军赶来了,据说兵力不到5万。</p><p class="ql-block">从兵力上看,20万宋军对阵这5万元军,具有明显优势。</p><p class="ql-block">然而,战争的胜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兵多不一定必胜。</p><p class="ql-block">元军主帅张弘范是一个军事才能非凡的人。他率将士们来到崖门之后,并不急于进攻。按照一贯的作战习惯,他首先带领手下将领和参谋人员查看敌情,观察地形。在明了宋军的部署后,张弘范便依惯例,与众人商讨破敌之策。众人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但因难以形成共识,只能怏怏休会而散。</p><p class="ql-block">接连数天,张弘范眉头紧皱,沉默寡言,苦思破敌良策。</p><p class="ql-block">这日。张弘范看到山上有一座寺院,便带随从兵将走了进去。一和尚听到动静赶忙迎了出来,见众人手持刀剑,一时慌张,手中的珠串系绳突然断裂,佛珠散落一地。就在和尚不知所措之时,张弘范眼前一亮,向和尚拱手回礼之后,回声对众将士说:“回营!”</p><p class="ql-block">回营的路上,张弘范仰天大笑着对众将士说:“我已找到破敌之策,就是一个字:断!”</p><p class="ql-block">按照张弘范的军事部署,元军迅速将宋军四面包围。接着派精兵攻取崖门一带的水陆通道。</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战斗互有胜负,但元军的强悍和宋军的不出战固守,使元军逐步控制了水陆通道和出海口。</p><p class="ql-block">此后,宋军的粮食物资来源便断绝了,上山汲水和砍柴的道路也断绝了,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也断绝了:宋军无法煮饭,只能靠吃干粮度日;饮水发生困难,大批士兵饮海水出现呕吐;无法对外联系,物资不能运进,援兵不能赶来。</p><p class="ql-block">固然崖门地区地势险要,如铜墙铁壁。但若四面被围,守军就是铁笼里的老虎。随着围困时间的增长,守军就会变成饿虎、病虎,甚至死虎,焉能不败?</p><p class="ql-block">元军此时还抓住一个姓韩的俘虏,他是宋军主帅张世杰的外甥。张弘范对这个俘虏没有严刑拷打,而是以礼相待,然后派他回到宋军中去劝降。张弘范说,宋营现在已经断粮断水,断与外联系,断外来增援,败局已定。张世杰若能放弃抵抗,即可免除宋朝将士血流漂杵,又能享受大元新朝富贵。</p><p class="ql-block">然而,张世杰严词拒绝了劝降。张世忠说:“我知道投降了,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富贵。但自古以来忠臣不仕二主,我对大宋忠心不移!”</p><p class="ql-block">不投降,那就再打吧。张弘范见宋军战船集结相连,行动不便,就先用小船装满柴草,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风纵火冲向宋船。火攻,三国周郎不就是这样对付曹操80万大军,最后取得胜利的吗?但张世忠也不是等闲之辈,他部署宋军早有防范,在战船周边涂上了厚厚的泥巴,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使元军船只不能靠近。</p><p class="ql-block">火攻不成,元军就采取了“耗”的策略。时间往往是战争胜负的裁判官。断水缺粮了,看你宋军能坚持多久?</p><p class="ql-block">白天,元军会突然万箭齐发,惊得宋军仓促应对;夜晚,元营会骤然战鼓雷鸣,慌得宋兵彻夜不宁。小股骚扰,精兵突袭。今天可能是上游杀声一片,明天可能是下游炮火不断,后天可能是遮天蔽日、随风飘来的“劝降书”如雪花般从天空洒下。</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军更加疲惫不堪,元军愈加斗志旺盛。</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件小事不得不提。1279年3月18深夜,一个黑影偷偷从宋军船营溜了出来,他斩开绑附大营的小船铁索,利用夜幕掩护疾行,直奔元军。</p><p class="ql-block">此人名叫陈宝,是张世杰部将,他不堪饥渴,求生本能令他决定降元。宋军发现后,呼喊着乘船追来,飞箭如雨。陈宝惊恐不堪,高声叫道:“不必再追,放吾一条生路吧!”元军发现此情,立即派人接应。</p><p class="ql-block">陈宝被带上元船,张弘范亲自审问。这是两军交战以来第一位主动投降者。</p><p class="ql-block">嘴唇干裂的陈宝被元军士兵身后的一罐水所吸引,顾不得回答任何询问,疾步上前捧起水罐大口大口喝了起来。</p><p class="ql-block">“还不够,再来!”瞬间吞饮了一罐水的陈宝大声地喊道。张弘范示意士兵满足陈宝的要求。连饮三罐之后,陈宝才对张弘范重新施礼,并将宋军状况全部托盘而出:</p><p class="ql-block">宋廷虽然号称二十万,实际上能战之兵不足三成,余者皆为文臣、眷属、宫廷人员及自愿跟随的百姓。如今水粮源不济,士兵虚弱不堪,战力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据说张弘范听后放声大笑:“天助我也,即日可破宋矣!”</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也就是1279年3月19,老天果然相助。早晨,暴风雨突然大作!</p><p class="ql-block">兵贵神速,天时不可错过!元军利用这难得的时机,发起毁灭性的总攻。</p><p class="ql-block">元军水师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返的短暂水深之机,迅速抢渡过平时战舰无法渡过的浅水地代,从北面发起攻击。宋军根本没有想到元军战船能从浅水处攻打进来,猝不及防,只能仓促应对。</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正午时分,元军水师在南面利用风雨交加、视线不好的时机,开始正面进攻。他们以炮石、火箭作掩护,用蓬布遮蔽船只,以奏乐和鸣金为进攻讯号(宋军以为元兵撤退),舰船乘风疾进,迅速扑向宋船大营。</p><p class="ql-block">如狼似虎的元军士兵跳上宋船后,如履平地,陆战的优势迅速体现。元军士兵身高体壮力强,如狼似虎,在连成一片的宋军大船上,击杀对手如砍瓜剁菜,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并杀向宋军战船中央。</p><p class="ql-block">随着激战时间的过去,受到两面夹击的宋军渐渐抵挡不住。战至黄昏,宋军众多船只被毁,军卒死伤惨重,逐步乱了阵角。</p><p class="ql-block">战至夜晚,宋军主帅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火速派出一只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舰船中央接小皇帝赵昺。</p><p class="ql-block">然而,小皇帝的御船过于庞大,被横七竖八的船阻于中间,根本无法行动。</p><p class="ql-block">丞相陆秀夫一是因为战事混乱,难辩敌我,怀疑接人者或为元军假冒;二是担心赵昺如突围不成而被元军截获;坚决拒绝小皇帝赵昺被来人接走。</p><p class="ql-block">张世杰闻知,泪如雨下,看到元兵从四面八方越来越近,只好命人斩断连船的锁链,率领余部乘10多艘小船,杀出一条血路,保护太后杨淑等人疾出崖门,向大海突围而走。</p><p class="ql-block">此时的陆秀夫,知道战败已经难以挽回。饱读诗书的他感觉此时只能以死报国了。他先让妻子和子女们跳海,然后换上朝服回到大船跪拜赵昺。陆秀夫哭着对小皇帝说:“陛下,战斗至今一败涂地,陛下理应为国殉身。德祐皇帝当年被掳北上,已经使国家遭受了极大的耻辱,陛下万万不能再重蹈覆辙了。”年仅七岁的赵昺哭着问道:“朕为国而死,是不是就是一个出色的君王?如果如此,那就照你说的办吧。”</p><p class="ql-block">之后,陆秀夫含泪给小皇帝穿上龙袍,将镶金国玺挂在胸前,背起赵昺,奋身跃入大海。众多的官员、家眷甚至老人孩童,也纷纷随之跳海殉国。</p><p class="ql-block">一场惨烈的大战就这么结束了。</p><p class="ql-block">大战结束的第二天黎明,厮杀声停止了,哭嚎声停止了,风也停止了,雨也停止了,但初春的天气依然阴冷。崖门数十里方圆的江面和海面,飘满了尸体。战船上及汤瓶山上、崖山上,到处都是血肉模糊的尸体及断头残肢。</p><p class="ql-block">太惊心了!让人惊心动魄!太惨烈了!令人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据《宋史》记载,大战之后,横七竖八的死尸,几乎覆盖了水面,覆盖了山野,多达十多万具。</p><p class="ql-block">据民间传说,大战数年之后,每逢打雷暴雨之日,崖门山上好像还有隐隐约约的嚎哭声响起;每到深夜月明之时,崖门水面似乎还有飘飘渺渺的厮杀声传来。</p><p class="ql-block">小皇帝赵昺的遗体为元军寻得。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枚金镶玉玺。元兵将玉玺上交给主帅张弘范,确认这是大宋国玺。待张弘范再派人寻找赵昺的遗体时,已经下落不明。据说,赵昺的遗体被百姓偷偷运走,后来埋葬在了广东深圳区域的赤湾村。</p><p class="ql-block">1958年7月4日,周恩来总理曾经来到此地。站在崖山上俯视当年的古战场,60岁的周恩来总理长叹道:“我看他们不应该跳海,应该带兵到海南岛去,带兵到台湾去,在那里搞根据地,还可以再打嘛!”</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宋军在崖门海战中战败了。我们应该记住,宋军的主帅名叫张世杰。</p><p class="ql-block">张世杰是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定兴县河内村)人。他出生时,家乡还是金国的属地。因此说,张世杰应该是金国国籍的汉族人。</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往往会有一些奇巧的事情。张世杰与他最后的对手元军主帅张弘范二人是河北老乡,据说还是同宗兄弟。</p><p class="ql-block">张世杰比张弘范大约长二十岁,从小喜欢舞枪弄棒。1241年,张世杰就在张弘范的父亲张柔麾下从军,而此时张弘范才刚刚出生三年。当时的张柔作为蒙古军将领,主要任务就是和宋军对峙。后来,张世杰不知因为犯了什么事,估计是违犯了军规,关系到了他的生死存亡。张世忠只好从蒙古军队中逃亡,投奔了宋营。</p><p class="ql-block">这一逃亡,使元军中少了一个“金国国籍”出身的士兵,宋军中多了一个忠诚不二的将领。</p><p class="ql-block">南宋军中历来能打仗的武将本来就不多,知名的武将更少。张世杰在宋军中东征西战,因作战勇猛,职务屡屡得到提升。崖门大战前,张世杰官至少傅、枢密副使,执掌着宋朝的军事大权。</p><p class="ql-block">在崖门作战,尽管宋军具有地利之势,尽管宋军兵力多于元兵,但战争的胜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特别是主帅的军事才能和具体部署,在其中有着关键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张世忠啊,张世忠!你在这次战争中,犯了以下错误:</p><p class="ql-block">一是忽视了水陆通道的防守。当元兵控制水陆通道之后,宋军的喝水吃饭逐渐困难,军心逐渐动摇。</p><p class="ql-block">二是不应该把千余只战船铁链相连。战船相连,固然阵容强大,看似固若金汤。但缺陷也是明显的,就是不能灵活机动,不能主动出击。在之前的宋元战争中,元军横扫大陆,势如破竹。宋军屡战屡败,军心涣散,就不应该打阵地战。文天祥近万人的队伍,不就是被张弘范500人的铁骑冲散打败的吗?宋军把战船用铁链连接,实质上是摆出了一个阵地战的架势,也就是摆出了一个被动挨打的架势。元军可以源源不断赶来增援。宋军几乎没有外援,失败是迟早的事。</p><p class="ql-block">三是战略上不能一味防守。崖门地区两山夹水,地势险要,的确易守难攻。但是,在以前的宋元战争中,面对强悍的元军,宋军所有固守的军事行动,几乎全部失败。对于宋军来说,要取得战争的胜利,绝不能消极防守;而应该攻防兼备,主动出击,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通过运动战、伏击战、游击战,劫击对方有生力量、粮草通道和后方基地,用多种方式打击敌人。死守一地,坐等敌人前来攻击,近乎自缚锁链,自设牢笼。</p><p class="ql-block">实事求是地讲,张世杰不是杰出的军事将领,他缺乏战略眼光与军事韬略。他虽有心救主,却无力回天。他虽忠心英勇,却不精用兵之道。他虽宵衣旰食,却不能运筹帷幄。直白地说,张世忠是个将才,而不是帅才。他一味认为崖门易守难攻,“可乘潮而战,又可顺潮而出”。然而地理优势通过人为可以改变。元军正是针对张世忠的错误决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战争双方的优劣态势立马转变。</p><p class="ql-block">张世忠还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当元军还未赶到崖山时,有同事曾建议在崖山和汤瓶山驻扎重兵,就能控制崖门地区的水路通道,保证宋军进退自如,但张世杰没有采纳。当元军封锁并夺取水陆通道之后,有幕僚向张世杰建议应该派精兵强夺海湾出口,保护向大海的撤退路线,但却被他否决了。</p><p class="ql-block">主帅无能,累死三军。岳飞不再,哪有大宋?</p><p class="ql-block">闻知宋军战败的文天祥曾这样评价张世杰:“闽之再造,实赖世杰之力。然其人无远志,拥重兵厚资,惟务远遁。自三山登极,世杰遣兵战邵武,大捷,然不为守国计,即治海船,闻警遽浮海南去,天下事遂不可为。又咎其厓山之战,不守山门而作一字阵,于是船皆帮缚不可动,不能攻人而专受攻,惜乎其不知变而徒守法。”</p><p class="ql-block">众多学者也认为,正是张世杰军事指挥上的平庸,导致了南宋的最终灭亡。</p><p class="ql-block">有人发出感叹说:“如果宋军的主帅不是张世杰,结局也许应该不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这一场大战的胜利者是元军。元军本来是强悍勇猛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的军队。然而这支元军的主帅叫张弘范是汉族人。虽然他从未做过南宋王朝的臣民,尽管他统领的这支元军也大部分由汉族人组成。</p><p class="ql-block">张弘范1238年出生在易州定兴县,此时原来统治此地的金国已灭亡四年,这里已经成为蒙古人领地。而他48岁的父亲张柔,此时为蒙古军中的著名将领。这样看来,张弘范好像应算是“蒙古国”(当时还未称“元”)国籍的汉族人。</p><p class="ql-block">张弘范有八个哥哥,两个弟弟,家境比较富有,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培养教育。</p><p class="ql-block">年轻的张弘范身长七尺、长须拂胸,不仅能骑善射,而且以聪明沉稳、学识不凡而闻名。</p><p class="ql-block">1256年,张弘范在哥哥张弘略赴蒙古大汗驻地述职时,代理了哥哥顺天路总管的工作。期间张弘范治军才能初显。当时蒙古军队的纪律松散,扰民无度,劫掠无度,杀人无度。张弘范认为:“国家应该是有法制的,应令行禁止,不允许有违法的行为。凡不遵守法度的,都要绳之以法。”张弘范强力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并严格实施,军纪军力明显改变,充分显示了他的治军才能。这时张弘范才18岁,应该说他是个青年英才,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此后,张弘范便受到重用。1274年,元军大举攻宋,张弘范为前锋,以功改亳州万户,赐名拔都。1278年,他升为蒙古汉军都元帅,进军闽广,俘文天祥于海丰五坡岭。1279年2月,元军追至崖山与宋军对阵。</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张弘范41岁。</p><p class="ql-block">崖门之战,充分显示了张弘范的军事才能。</p><p class="ql-block">一是用兵思路对头。元兵虽少,但张弘范能用到刀刃上,迅速以精兵控制崖门周围的水路通道,断绝了宋军的粮食物资来源,</p><p class="ql-block">二是敢于主动进攻,张弘范采取的第二步措施就是不断对宋军展开进攻骚扰,令粮水不济的宋军疲惫不堪,防范逐渐松懈,战力逐渐下降。</p><p class="ql-block">三是借助天时地利。决战之日,张弘范利用风雨大作和海水退潮的有利时机,敢出奇谋,果断命令精兵南北夹击,打得宋军措手不及。</p><p class="ql-block">民间有传说,在崖门击败南宋大军后,张弘范命人在石壁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字而还。后来,明代大学者、心学的奠基人陈献章,在此石刻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于是变成“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p><p class="ql-block">怎样评价张弘范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据史料记载,以下几件事可以在此一述:</p><p class="ql-block">1265年,张弘范由顺天府调任大名之前,微服出访,发现收租官吏非法加派,百姓怨声载道。于是,他上任后立马严惩那些不法官吏,一时政风肃然。</p><p class="ql-block">也就是上任顺天府当年,洪水泛滥成灾,粮食欠收,张弘范没有请示就宣布免除灾区的全部租赋,被控犯了“专擅之罪”。为此张弘范赴大都直接向皇帝申诉。见忽必烈后,张弘范说:“百姓遭灾,不能强征,否则百姓就会饿死,以后何处征粮?因此,必须让老百姓有粮能活下来。”忽必烈听后点头称是,赞其懂得治国大道,免去了“专擅之罪”。</p><p class="ql-block">1276年2月,宋幼主赵㬎(恭帝)及谢太后等官员向元军投降了,但老百姓并不都甘心作元朝的臣民,浙东一带发生了反元叛乱。按蒙古人的惯例,降而复叛,是要屠城的。张弘范率军平乱后,并没有采取蒙古人屠城的习惯做法,只杀了几个为首的人,就了结了此案,一城人的性命得以保留。</p><p class="ql-block">崖山之战前夕,文天祥以战俘的身份也被软禁在元军船上,张弘范要文天祥给宋军主将张世杰写信劝降,文天祥表示:“我不能救自己的父母,怎么能再教人背叛父母?”就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算是答复。张弘范读罢,对文天祥肃然起敬,“笑而置之”,从此不再强迫。</p><p class="ql-block">在崖门大战后的庆祝宴会上,张弘范对文天祥说:“大宋灭国了,你的忠孝之事尽到了。如果你归顺大元,以你的才德,可以做大元的丞相啊!”文天祥拒绝后,张弘范喟然长叹,随后向忽必烈上奏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情况以及自己不杀文天祥的原因。忽必烈阅后感慨不已,指示张弘范妥善照顾文天祥。之后,元朝大臣纷纷上书建议诛杀被俘后始终不愿投降的文天祥,忽必烈陷入犹豫。此时不顾重病缠身给忽必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奏折,恳求不要杀文天祥,建议对文天祥这样的忠君爱国之士,予以释放。</p><p class="ql-block">崖门大战一年之后,张弘范病故,时年42岁。据说元世祖忽必烈闻讯泪流满面,感其英年早逝,连声长叹道“天损仲畴(张弘范的字),痛哉惜哉!”加封张弘范平章政事,追谥武烈。</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说到这一段历史,不能不提文天祥。</p><p class="ql-block">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p><p class="ql-block">崖门大战时,文天祥也在这里。被关押在元军战舰上的他,耳闻目睹了这场大战的前后经过。二十余万南宋军民最终战败,或战死,或投海,或自焚。文天祥泪流满面,哽咽着写下了和泪浸血的诗句:</p><p class="ql-block">“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p><p class="ql-block">是啊!这场发生在南海崖门的大战,死去的人多的如乱麻一样难以数清,波涛翻滚的浪花里还散发着浸泡尸体的腥味。狂风吹过惨烈的战场,白发凌乱的文天祥,怎么能不心如刀割?怎么能不痛哭流泪?</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张世杰和张弘范是“非大宋国籍”的汉族人,文天祥则是正宗的大宋汉族人。</p><p class="ql-block">文天祥1236年6月6日生于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他的父亲文仪是一名儒生,学识渊博,但多次科举不中,只得在家中办学,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文仪有六个孩子,其中三子三女。文天祥是三个男孩中的长子。</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文天祥身材挺拔魁梧,皮肤白皙如玉,容貌端庄,浓须长髯,五官清秀,双眼炯炯有神,是一个妥妥的帅气美男。</p><p class="ql-block">文家以诗书忠孝传家,文天祥和两位弟弟从小接受父亲严苛良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1256年,20岁的文天祥和19岁弟弟文璧进京赶考,二人同中进士。特别是文天祥,他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没有草稿,一气呵成万余字的文章,令主考官拍案赞叹。宋理宗览后,亲自选拔他为进士第一。</p><p class="ql-block">第一名又有何用?此时朝中当道者,乃是权臣贾似道。贾似道是宋理宗的妻弟,他选拔官员唯“亲”是举,用什么样的人为官,要看与他的关系如何。对于文天祥而言,贾似道可绝不是一个正直忠义之人,即便其一手遮天,文天祥也不愿去巴结。文天祥在受命按照贾似道的意思写一些朝廷公文时,往往在文中暗含讥讽之意。文天祥的种种建议根本不可能得到采纳,文天祥本人也根本得不到重用。37岁时,文天祥曾经自请退休,一度离开了官场。</p><p class="ql-block">1275年,蒙古军队又扬鞭南下,宋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文天祥立马拿出家资,招募聚集兵众万余人。有朋友对他说:“目前元军分三路南下进攻,攻击京畿,横扫内地。大宋的正规军队都屡战屡败,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作战,这不是群羊同猛虎相斗吗?”文天祥答道:“这事我也明白。但国家有难,我不忍心。即使以身殉国,我也在所不惜!”</p><p class="ql-block">1276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南宋京城危机。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元军主帅伯颜谈判。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携7岁的皇帝赵显向元军投降。</p><p class="ql-block">太后可以降,皇帝可以降,但是文天祥就是不投降。</p><p class="ql-block">元军虽然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控制和占领。</p><p class="ql-block">被拘押的文天祥行至镇江时,寻机出逃。又经过许多艰难险阻,文天祥于1276年5月26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p><p class="ql-block">1278年12月,文天祥率兵驻兵南岭。盗贼出身的陈懿暗中勾结元将张弘范,帮助引导元军逼攻潮阳。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骑兵队伍突然杀来,众军士及随从措手不及,文天祥成了俘虏。</p><p class="ql-block">不久,被拘押的文天祥随元军南下崖山。途中张弘范要文天祥给张世杰写劝降书。文天祥写了,可他写的不是劝降书,而是至今广为流传的《过零丁洋》:</p><p class="ql-block">辛苦遭逢起一经,</p><p class="ql-block">干戈寥落四周星。</p><p class="ql-block">山河破碎风飘絮,</p><p class="ql-block">身世浮沉雨打萍。</p><p class="ql-block">惶恐滩头说惶恐,</p><p class="ql-block">零丁洋里叹零丁。</p><p class="ql-block">人生自古谁无死?</p><p class="ql-block">留取丹心照汗青。</p><p class="ql-block">崖门大战后,蒙古帝国有心招揽汉人中的英杰,以安抚人心,稳固统治秩序。而已经名震天下的文天祥,就成了忽必烈首要的招揽对象。</p><p class="ql-block">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p><p class="ql-block">文天祥到大都后,被软禁在会同馆。元世祖忽必烈采取多种措施对文天祥进行诱降。</p><p class="ql-block">先是派南宋降臣王积翁前来劝降。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p><p class="ql-block">那年与文天祥同中进士的弟弟文璧,也被要求对文天祥进行劝降。文璧当年驻守惠州,携崖门大战胜利的元军回师前来攻城,扬言不投降便屠城。文璧手下只有几百士兵,无奈只好投降。泪流满面的文璧说:“虽然我投降后保全了一城的百姓,但我依然无颜面见哥哥呀!”</p><p class="ql-block">文天祥在狱中还收到了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p><p class="ql-block">元世祖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对方只好悻悻而去。</p><p class="ql-block">元世祖又让投降元朝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年仅十岁的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走。</p><p class="ql-block">一系列劝降的失败,使元世祖大怒。于是,他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之后,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p><p class="ql-block">文天祥被关的那间土牢,又矮又窄,阴暗潮湿。遇到雨天,屋面漏水,如同水牢。到了夏天,牢内热气蒸腾,闷热难耐。牢房的周边,有狱卒的炉灶,有陈年的谷仓,有堆满的垃圾,有散发大粪气味的厕所,这里飘浮的烟气、霉气,再加上垃圾与厕所的气味,令人难耐,几乎无法呼吸。</p><p class="ql-block">牢房里恶劣的环境,只能折磨文天祥的身体,却并不能摧毁他的意志。在牢房中,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p><p class="ql-block">文天祥进牢的第三年,河北中山府发生了民众起义。起义领袖自称是宋朝皇室的后代,聚集几千人马,号称要攻打大都救出文丞相。这一来元王朝慌乱了,恐怕不杀文天祥,闹出大乱子来。</p><p class="ql-block">元世祖忽必烈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于是,文天祥被人从牢房里押出来,带到宫里。</p><p class="ql-block">文天祥见到元世祖忽必烈,只是按照南宋的礼仪作揖,却不肯下跪。年长文天祥21岁的忽必烈并没有在意,他以长者的口吻对文天祥说:“宋朝已经灭亡了,连皇帝都投降了大元了,你没有必要为宋朝效忠了。”文天祥对忽必烈说:“忠诚就如同大树的根,深深地扎根在土壤中,即使大树倒了,忠诚依然存在。我是大宋宰相,竭心尽力扶助大宋朝廷是我的职责。奸臣卖国,元军强大,使我不能实现复国的愿望,反而如今被俘受辱。宋朝虽灭,但我忠心不变!”说着,咬牙切齿,捶胸泪流。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你的忠心,我也完全了解。事到如今,你如果能改变主意,我让你当元朝丞相怎么样?”文天祥正色说道:“我是宋朝的宰相,岂能服侍两朝?”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么样?” 文天祥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只求一死,别无话说。”</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天寒地冻,北风怒号。京城柴市的刑场上,戒备森严。市民们听到文天祥将要就义的消息,自发集中到柴市来,一下子就聚集了万余人。只见文天祥戴着镣铐,面无惧色,神情坦然,来到刑场。他问旁边的百姓,哪一面是南方。百姓们指给文天祥看了。他朝着正南方向拜了几拜,端端正正坐了下来,对监斩官说:“我的事结束了。”</p><p class="ql-block">文天祥死了,年仅47岁。这个日子应该记住,1283年12月9日。</p><p class="ql-block">文天祥死后,妻子在他的衣袋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p><p class="ql-block">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着高尚的品德,坚贞的信念,远大的抱负,不屈的意志。他们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他们的姓名,流芳百世;他们的事迹,代代相传。这,就是楷模。这,就是英雄!</p><p class="ql-block">如今,人们提起文天祥,在敬佩的同时,也往往不由地发出声声长叹!</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黯淡了刀光剑影,</p><p class="ql-block">远去了鼓角铮鸣。</p><p class="ql-block">眼前飞扬着一个个,</p><p class="ql-block">鲜活的面容。</p><p class="ql-block">湮没了黄尘古道,</p><p class="ql-block">荒芜了烽火边城。</p><p class="ql-block">岁月啊你带不走,</p><p class="ql-block">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p><p class="ql-block">兴亡谁人定?</p><p class="ql-block">盛衰岂无凭?</p><p class="ql-block">一页风云散,</p><p class="ql-block">变幻了时空。”</p><p class="ql-block">700多年过去了。如今,崖门地区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因年年不断的水流冲击,泥沙淤积,大部湖面已成陆地,当年的地理风貌已经无法再睹了。</p><p class="ql-block">700多年过去了,崖门大战的过程纷繁复杂,绝非一篇文章可以完全说清,对于其时一些事和一些人的争议评价,现在依然进行,未有定论。</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南宋末年朝政腐败,奸臣、太后、外戚等勾心斗角,先后把权;不重视武备,对外一味委曲求全,灭亡是迟早的事。而新兴的元朝,君主开明,文臣武将全力用心,取代南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不必为南宋的灭亡而惋惜。但是,崖门大战死了那么多人,怎么能不让人痛心?怎么能不让人悲泣?怎么能不让人哀叹?</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中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地区争夺、民族仇杀等历史事件,从来没有停止过。各民族在某个时候,都有理由,也有可能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江山风月,本无常主。因此,各个民族,你唱罢,我登台,这本是中国历史正常的持续的演出,是历史进程本身。</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蒙古族人的统治使中国汉人的统治断代了。有人则提出不同看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汉族人可以统治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怎么就不能统治汉族呢?何况,汉族的形成也是历史进程中各种少数民族的融合。元朝建立以后,中华大地的文化传统没变,社会统治形式没变,所以崖山之后的中国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国家。甚至当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诗词里回顾中华民族历史时,也把元朝的开山之祖成吉思汗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以赞叹的口吻称其为“一代天骄”。</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历史长河中改朝换代的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在战争期间,受苦受难最重的往往是平民百姓,无辜送命最多的往往也是平民子孙。这种战争,往往伴随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成千上万的儿子、父亲、丈夫成为了断头的鬼,成千上万的女儿、妻子、老人成为了哭坟的人。正如元朝人张养浩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的结果只是胜利一方的少数人飞黄腾达,而其他幸存者、苟活者(包括战争相对双方的士兵和老百姓)被统冶、被役使的命运,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改变。胜利一方的平民百姓,并不能像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当家做主。失败一方的平民百姓,也许更加灾难深重。实际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几乎所有的战争结果都是如此。这一类战争并没有促进社会的巨大进步,并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这一类战争只有胜负,没有对错。对这一类战争应当诅咒,而不应当讴歌。</p><p class="ql-block">风还像当年一样从崖门刮过,但已经不是当年的风;天还像当年一样在崖门高悬,但已经不是当年的天。</p><p class="ql-block">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p><p class="ql-block">700多年过去了,崖门大战的情形回顾起来,让多少人掩面流泪,魂惊心颤?又让多少人低头沉思,昂首长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