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关钥,江海航枢”——走进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

大德天下

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位于江边路和大马路交汇处,是一栋建于1954年的建筑,简化的中式歇山屋顶、大门两侧的正红色长方体立柱透露出浓浓的民国风情。这里曾是是港务局的客运站老候船厅,它的前身是南京开埠后建立的市内第一条轨道交通——宁省铁路的起点站“江口车站”原址,车站为两层西式楼房。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江边路码头进行抢修、改造、扩建,除军用码头和专用码头外,航运码头主要由南京港务局管理使用。1954年,港务局在原江口车站遗址上新建旅客候船厅,下关江边路成为重要的水上客运基地。 如今这栋三层的楼房外墙修葺一新,通体以古朴的暗色调为主,和六根从二楼延伸到一楼的大红色柱子形成感观上的强烈对比。“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就位于这栋楼房的一楼。<br> 步入大门,展厅的大理石地砖上篆刻着古往今来,不同历史时期里下关拥有的名字。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行行真实的文字,一个个生动的镜头,穿越历史沧桑,见证着下关发展的历程。历史在这里定格,回首往事,龙湾古埠今胜昔;放眼今朝,与时俱进谱新篇;展望未来,滨江将展现融历史文化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壮丽辉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壹 序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关赋</b></div><br>长江自西南而来,折东而去,滔滔乎!奔腾万里,直入海洋。折地曰:龙湾。此乃吴头楚尾,沐越风、浴汉韵,气呑江左,笃实辉光。幕府莽莽,卢龙苍苍,连绵远接清凉,巍巍乎!俨然江上关塞,兵略角争之场。城垣雄伟,蜿蜒横贯;秦淮金川,由此入江。一桥飞架,天堑通途;北走京津,南驰沪杭。壮哉!大江关钥,紧系石城兴亡。昔楚威王幕府西麓埋金,以镇王气,遂始“金陵”留芳。司马氏“五王渡江”,创建东晋半疆。陈霸先建康拒顽敌,击溃北齐鲜卑强梁。白石筑垒,白下建城;战舰千余,水陆联防。岳飞抗金靖安镇,保南宋百年无恙。朱无璋龙湾智战,方成就大明盛昌。<div><br>下关者,龙江关也,洪武初创。长河古渡有司,商贾以税来往。江岸楼台交映,画栋雕樑;汀洲芦荡花开,夹港舟访。龙江船厂,世界之最;郑和宝船,天下名扬。使番西洋,扬国威,促通商;始有天妃宫庙、静海禅寺,皆为朱棣褒奖。李时珍静海寺修《本草》,悬壶济世;汤显祖天妃宫置田亩,赈民救荒。幕府登高,气正风清,龙湾歌富有;妈祖庙会,厚德载物,百姓乐安康。</div><div><br>嗟夫,静海寺迫议《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割地赔款失香港;九州黯然,再度开埠有长江。指名江宁开放。落后遭欺,国人觉醒;洋务运动,中华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黄鹄首航慨而慷。口岸开埠,码头繁忙。沪宁铁路成,人潮涌,商埠昌。辛亥革命摧帝制,开创共和民生倡。十年建都见成就,水陆要冲成洋场。大马路上店家林立,霓虹灯下笙歌悠扬。难忘丁丑,日军侵华,涂炭炎黄。繁华毁于一旦,城市空剩荒凉。内战四起,雪上加霜;雄师渡江,京电首航;南京解放,沐浴阳光。</div><div><br>一元复始,春风施畅。荟萃八方之才俊,云集四海之栋梁。百业咸兴,纲举目张。甲午水患,城区一片汪洋;救灾共济,军民斗志昂扬。交通便捷,市场兴区,成就下关发展;结构调整,转型创新,推动滨江启航。沿江开发,空间再造;魅力城区,蒸蒸日上。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江海航枢,前程辉煌。</div><div><br>诗曰:<b>龙湾关隘历沧桑,狮岭琼楼阅大江。南国十朝烟雨去,新风古韵奏华章。</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关历史年表</b></div><br><b>新石器时期(公元前约二OOO年前) </b><br>幕府山南麓(今安怀村一带)已有人类聚居<br><br><div><b>东周战国(公元前四七六年~公元前二二二年)</b><br>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三三三年),楚胜越。楚威王以该地有王气,遂在幕府山西麓(今老虎山)等处埋金以镇之,号日“金陵”。置金陵邑于石头山(今清凉山一带),为南京城建置之始。今下关属金陵邑。<br><br></div><div><b>汉(公元前二O六年~公元二二二年)</b><br>《汉丹阳郡图》已标注龙湾地名,此即下关前称,属江乘县境内。<br><br></div><div><b>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二二二~五八九年)</b><br>西晋永嘉元年(三O七年)九月,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邺,将临江一山赐名卢龙山(今狮子山)。<br>同年王导置幕府于江乘县西一山内,故后称此山为幕府山。<br>东晋咸和三年(三二八年),陶侃、温峤讨伐苏峻叛乱,于白石山(今象山一带)筑军事防御工事,称白石垒。苏峻<br>被斩于白石垒之西白石陂岸,后称此水域为苏峻湖。<br>同年建军用码头于老虎山附近,称白石步,为建康江津要塞。<br>宋元嘉二十二年(四四五年)九月,幕府山南武帐堂竣工,为宋文帝讲武练兵基地,又称宣武城。<br>齐永明元年(四八三年),南琅琊郡郡治由金城迁至白下城(今境内象山一带)。<br><br></div><div><b>唐(六一八~九O七年) </b><br>武德年间,移金陵县治于琅琊城(白石垒)。武德九年(六二六年),改金陵县为“白下县”,移治于白下故城。<br>贞观七年(六三三年),移白下县于青溪上的白下桥(今秦淮区大中桥)畔,白下故城遂废。<br><br></div><div><b>宋(九六O~一二七六年)</b><br>龙湾市、靖安镇等已见诸文字。其中靖安镇已为上元县四大镇之一。<br><br></div><div><b>元(一二七一~一三六八年)</b><br>至正三年(一三四三年),开浚后湖(今玄武湖)河道,南至钟山乡珍珠桥,北接龙湾大江口,形成今金川河下关段。<br>至正十八年(一三五八年)二月,朱元璋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负责修筑河道,兴建水利工程,于龙江(地名,原龙湾改称)等处屯田。<br><br></div><div><b>明(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b><br>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设龙江关于鲜鱼巷一带,明正德起称下关。关名逐步演化成地域名称。<br>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年)筑仪凤门、钟阜门及城内外道路,俗称官街。<br><br></div><div><b>清(一六三六~一九一二年) </b><br>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在下关鲜鱼巷北端设天海关,下关又称天海关。<br><br></div><div><b>中华民国(一九一二~一九四九年)</b><br>一九三三年,下关划设第七区,即其范围大致在下关长江中心线以东,护城河、回龙庵、水关桥以西,和记码头以南,三汊河以北,今区境西南部,城墙以外部分。<br>一九三九年,以下关为第五区,区界“东沿金川门、新民门、兴中门、挹江门、定淮门城墙为界,南沿护城河、三汊河为界;西沿大江为界;北与京沪铁路至煤炭港为界”。<br>一九四二年,汪伪国民政府仍设第五区。<br>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恢复抗战前所设第七区。<br><br></div><div><b>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四九~)</b><br>一九四九年,成立第七区人民政府。<br>一九五0年重新划区,下关改设新六区,辖区扩大。<br>一九五五年八月,新六区改称下关区。<br>一九六七年改下关区为东方红区。<br>一九六八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br>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复称下关区。<br>一九九七年沿江防洪墙全面建成。<br>二OO一年建成阅江楼。<br>二0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下关区与鼓楼区合并,称鼓楼区。</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贰 大江关钥</b></div><br>长江是南京城外围一道最大的天然屏障,为北敌所难以逾越。历史上每当出现南北分裂局面时,立国于南方半壁的政权,均把长江作为“天堑”。下关当是关塞要冲,为历史上把守江防、扼守淮水、阻北之敌的金陵第一要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关历史上战役一览</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创建东晋王朝</b></div><br>西晋末,以司马睿为首的五王(琅琊王、汝南王、西阳王、南顿王、彭城王)避战乱从江北南渡长江,在下关的幕府山一带登岸,史称“五马渡江”。司马睿随后在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丞相王导即在五马渡江处的山上设立幕府,以扼守长江防线,使南京城从一个三国时代的繁华吴都,一举成为挽狂澜于既倒、救华夏文明于江左的雄关堡垒。而下关就是这个堡垒的前沿阵地。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司马睿避难江南,客观上起到了救亡图存,使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积极意义。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建康保卫战</b></div><br>北齐接纳了梁朝降将陆法和、徐嗣徵、任约等势力,并派遣翟子崇、柳达摩与萧轨、东方老等,分别于绍泰元年(555年)底和太平元年(556年)六月,两次大规模侵号建康(南京),下关首当其冲,成为主战场,梁朝大都督陈霸先率部反击,在幕府山一带经过浴血奋战,俘虏了北齐南征的军事总指挥大都督萧轨及其他大将四十五名,只有任约等几人逃命,死伤不计其数,最终取得建康保卫战的完胜。<div><br>北朝鲜卑齐国入侵梁朝,陈霸先率部保卫建康<br>陈霸先率梁军在幕府山一带大战齐军<br>幕府山一役,梁朝打败齐军取得完胜</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3.建白下城</b></div><br>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南琅琊郡郡治由金城迁至白下城(今下关象山以北一带)。唐初,移金陵县治于琅琊城(白石垒),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改金陵县为“白下县”,移治于白下故城并加以扩建,成为白下县城。唐大顺元年(890年)朝廷设水军基地于白下城,时有“战舰千余,兵五万”,成为昇州的江防重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4.靖安镇大捷(场景)</b></h3><div><b><br></b></div><div>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岳飞仅有骑三百、步兵二千在靖安镇龙湾(今长江大桥南岸宝塔桥附近)与金兵交战,建康通判钱需召集乡兵配合。这一仗打得金军狼狈不堪。凡是背着笨重财物、尚未登舟的金军,统被宋军以戈矛捅落江中。女真人被斩的“秃发垂环者之首无虑三千人”,千夫长留哥等二十多名高级军官被俘,其中仅在靖安镇一地就俘获包括八名女真人在内的金兵三百多人,获得大胜。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安镇大捷”,打得金兀术从此不敢南侵。<b><br></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5.龙江战役</b></div><br>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亲率四十万大军顺江而下攻打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一方面采纳刘基的计谋,用康茂才诈降;一方面坐镇狮子山亲自指挥八万将士迎敌,以少胜多,取得了龙江战役的辉煌胜利,此战成为古代军事史上经典范例。朱元璋势力由此转强,陈友谅势力由此转弱,为朱氏创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师刘基献“诈降计”智战龙江</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军江东河火烧战船</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元璋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40万大军</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叁 龙湾记忆</b></div><br>下关,汉代始称“龙湾”。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留下了诗词歌赋、传世华章。东晋时期,幕府山既是登高揽胜、望乡抒怀之所,也是达官显贵,名门望族墓葬之地。大明朝洪武、永乐盛世在南京兴盛,宋濂、郑和、李时珍、汤显祖等历史名人均在下关留下了印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关境内出土珍贵文物一览表</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东晋墓葬群</b></div><br>◎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三百三十三年),楚威王熊商胜越,以此地有王气,在幕府山西麓(今老虎山)埋金,号日“金陵”。<div><br>◎东晋王朝的晋穆帝司马聃葬于永平陵即在幕府山南麓。此外,东晋王朝由于王氏势力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玡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井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占朝中官员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正因为金陵岗有王气一说,王氏家族便视此山为风水宝地,他们占据山的南麓,大修家族墓园。其中东晋开国元勋丞相王导墓就在其中。老虎山至象山一共有琅琊王氏先人墓葬两百多个,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士,这些墓葬现在均已不存。</div><div><br>◎一九五八年在老虎山南麓又发现了东晋颜氏家族墓九座。晋右光禄大夫颜含,封西平靖侯,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心腹,他的两个儿子、一位儿媳和一个孙子均葬在老虎山。颜氏家族墓建得比王氏家族墓要高大些,随葬品也更多,王羲之家族墓早在隋朝时就被官方盗过,史载:“盗走了大量金银、珠宝和字画”。</div><div><br>◎东晋名将忠武公温娇的衣冠家也葬在老虎山。</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阅江楼记</b></div><br>一三六0年,朱元璋采纳了军师刘基智胜陈友谅的计谋,亲自在卢龙山(狮子山)指挥伏兵,以少胜多,重创陈友谅部。此战使朱元璋实力大增, 四年后被拥为吴王, 八年后登上了皇帝宝座。因而他对狮子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春天,为了纪念龙江战役,朱元璋决定在卢龙山巅建造阅江楼,并令诸文臣职事撰写楼记。为了率先垂范,朱元璋也亲撰了一篇《阅江楼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黑釉四系盘口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瓷双系盘口壶、青瓷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瓷网格纹碗、陶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瓷小盏</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3.龙江军屯</b></div><br>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 二月,朱元璋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负责修筑河道,兴建水利工程,于龙江(原龙湾改称)等处屯田。先后修建了水关桥(闸)、临江桥、通江桥等多处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江滩、洲地,其所辖部队亦耕亦战。后来军屯成为明朝一项重要国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康茂才像、唐茂才墓道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州石家上色青铜照子”铭铜镜、印钮铜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见日之光”镜、神兽纹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素面铜镜、“见日之光”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兽镜、“湖州念二叔”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素面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州镜、海兽葡萄镜</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4.龙江要津</b></div><br><b>龙江关</b><br>龙江关建于明洪武时期,地址在官街(今建宁路)鲜鱼巷一带,为钞关,专理粟帛杂用之税,隶属于户部。明宣德四年(一四二九年),朝廷又于上新河再设立上新河关,专收船舶税,隶属南京工部。人们习惯把长江上游的上新河关叫上关,把处在下游的龙江关叫下关,此即下关的由来。<br><br><b>龙江船厂</b><br>朱元璋在龙江战役中缴获了陈友谅的大批战船,有许多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大型楼船、铁甲船,朱元璋将其武装了自己的水师部队,并于洪武初年,设立龙江造船厂。抽调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和南直隶等省域手艺高超的工匠四百户来南京大规模修造船只,并将其分为四厢,每厢分为十甲,每甲管十户,分别制造船体木梭槽、木铁锚、棕蓬及修补旧船等事项,组织严密,分工细密。龙江船厂是明朝时期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永乐年间,龙江船厂建造了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九桅十二帆巨型宝船。<br><br><b>稳船湖</b><br>稳船湖在狮子山与象山之间,连接金川河与长江,是船舶聚集地(今金陵船厂、金陵小区一带,清代已不存),这里水域开阔,靠岸水深,能停许多大船。南宋时期,朝廷曾在这里设“龙湾都船厂”,规模空前。明代,郑和在此检测宝船和操练水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5.郑和下西洋(场景)</b></h3><div><b><br></b></div><div>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div><div><br>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div><div><br>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b><br></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静海寺与天妃宫</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郑和与天妃宫、静海寺</b></div><br>图为明代《金陵梵刹志》中天妃宫、静海寺全貌图<br>天妃宫西府海棠<br>郑和拜观音<br>明永乐九年(一四一一年)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归来,壮大了大明国威。永乐皇帝下诏敕建了静海寺。占地三十亩,各类殿堂八十间,公产田地塘二百余亩。此后,静海寺成为“金陵律门之冠”,香火鼎盛,殿宇恢宏,名扬四海。郑和将海外带回的一些奇葩异卉、珍贵树木种植在天妃宫和静海寺内,另有一些种植在狮子山上。其中天妃宫的一棵西府海棠尤为繁茂,花开似锦。静海寺的殿堂中供奉有从海外带回的佛菩萨雕像、水陆罗汉画像等。这里还陈列着诸番国赠送的象牙、玉石等各种奇珍瑰宝。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朱棣敕建天妃宫、静海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静海寺<br>天妃宫<br>明成祖朱棣敕建天妃宫、静海寺<br>明永乐年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平安归来后,向明成祖禀告了出使情况,奏明船队在海上遭遇风浪,幸得天妃佑护才平安归来。朱棣于永乐五年(一四O七年),颁旨敕建天妃宫;永乐七年(一四O九年),又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并颁《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诏》,同时亲赐“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匾额;永乐十四年(一四一六年),朱棣亲撰《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一文,并在宫中立碑。皇帝敕建宫殿、下诏加封、亲撰碑文,使南京天妃宫在全国所有妈祖宫庙中规格最高。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汤显祖与天妃宫</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万历十二年(一五八四年),汤显祖考中进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掌管天妃宫,主要负责一年两次祭祀活动。汤显祖时常以诗文、词曲与同道中人切磋唱和,研究学问,创作诗文。由于天妃宫规模宏阔,开销也很大。汤显祖将宫中收藏的朝廷封赏、大臣及善男信女们捐赠给天妃妈祖的金银首饰变换纹银,增置田二顷二十亩(两百二十亩)并作《续天妃田记》一文。加上原有祭田百亩,计三百三十亩,用于宫中祭祀与日常开销,余作慈善赈灾事业。<div><br>天妃宫赈灾施粥<br>汤显祖执掌天妃宫<br>天妃宫官祭仪式</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时珍与静海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万历七年(一五七九年),李时珍带着《本草纲目》的手稿来到南京联系刻印出版,他寓居在静海寺内。因没有书商愿意承印,出版的事被耽搁。他即在南京周边山脉及狮子山采药,并在静海寺考察研究郑和从南洋诸国带来栽植于寺内及狮子山上的芦荟、胡椒、荜芨、乳香、汲药、血竭及白豆寇等几十种花草和番药、夷果。他一边为大量的患者诊病疗伤,一边潜心著书立说,补充《本草纲目》的遗漏,增补了番药、夷果二部,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年)《本草纲目》终于在南京首次出版。<br>李时珍狮子山问医采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7.下关揽胜</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幕府登高</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幕府山是古金陵防御北敌的战略屏障和军事要塞,加上这里享有江山共景、六朝祥土的美誉,因此在幕府山留下了许多名人足迹、人文景观和民间传说。重阳登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辟邪避祸。后引申为“步步登高”,喻意能升官发财、蒸蒸日上。幕府登高为下关地区重阳节一大习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江夜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清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金陵四十八景图》中描述:“在府城西仪凤门内,一名卢龙。陈友谅尝伐兵于此,设关津以征百货,生计繁盛。而江光云影,直接上元、观音诸门。急湍下环,雄关上峙,识者叹金汤之巩国矣。”<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狮岭雄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清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屹立在下关江边的狮子山,形胜天成,江防要塞,扼守南京门户。传说晋元帝司马睿初渡江时,见此山形似塞北卢龙,为国关塞,取名卢龙山。而明太祖朱元璋则视为雄狮,故赐名“狮子山”。</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化龙丽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金陵四十八景图》中描述:“亭在幕府山,汉时所建。光武帝追王郎子过江,有龙戏于水面;后晋元帝渡江,见马化为龙。前后一队,因以(化龙)二字名事,以垂千古。”</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达摩古洞</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清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金陵四十八景图》中描述:“在幕府山之侧,可瞰长江。岩石深邃,曲径缭绕。梁武帝时,达摩祖师偃息于此,故至今犹名其洞云。”</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妈祖庙会</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妈祖是民众敬仰的“海神”。下关通江达海,人们行商劳作多以舟船,使得天妃宫香火繁盛。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生日)以庙会形式烧香敬神,开展各种民俗活动,进行农副产品交易,热闹非凡,俗称为“三月二十三,乌龟爬下关”(乌龟指天妃宫碑下的龟趺,即赑屃,因形似龟,民间亦称乌龟会)。</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宿名岩</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清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南宋虞允文采石矶大败金兵,回师在此系舟三日而得名。《金陵四十八景图》中描述:“在府治北二十里静海寺内。基本江沙涨溢之地,为江涛冲激,山石嵌空玲珑,如鬼斧神工。”<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嘉善闻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清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金陵四十八景图》中描述:“在府治东神策门外三里。入寺曲径通幽。殿后巨石壁立,逼仄之处,仰视天光,仅露一线。上有石佛、观音诸阁。阁前一巨石中立石上。复建一亭,由旁径以达石梁,曲折皆通,真寻幽之奇境也。”</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幕府登高</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清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金陵四十八景图》中记载:“在府治西北二十里。晋元帝初渡江,丞相王导建幕于此。上有仙人台、虎跑泉,今称为石灰山。李之冈至崇化寺梅花水,地幽静僻,游踪罕到,然滨江一带,古迹犹存也。”</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肆 商埠沧桑</b></div><br>南京为长江下游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东南部的军事重镇,也是资本主义列强夺取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迫使清廷签订了《南京条约》中法《天津条约》指名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由于太平军占领及战事频仍,南京未能实时开埠,直至1899年5月1日,南京口岸方才开放。<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关码头新旧对照表</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迫签《南京条约》</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南京条约》签订<br>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4日,英舰百余艘,官兵约九千人,先后攻占吴淞、上海、镇江后,将军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并把炮口对准南京城。腐败的清政府公开违背广大人民坚决抗敌的愿望,向侵略者屈膝投降。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给了英军五十万元,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道光皇帝遂决定接受英国的议和条件。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英国代表理鼎查在停泊于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被迫割让香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京条约》签约场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京条约》文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京条约》全文</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江总督刘坤一奏《为江宁照约通商设关征税拟派道员兼充监督》折(仿真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制</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光绪皇帝密谕</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著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沈葆桢“招商局轮船关系大局,请认真经理”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仿真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制</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江总督刘坤一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恭报金陵关开办日期事》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制</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康熙南巡图之十一卷(复制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康熙南巡图》所绘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 年)从离开京师到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本画卷为其中的第十一卷。<div><br>画卷始于江宁府的报恩寺,经水西门及旱西门,画面出现有名的秦淮河,河中舟船来往,跟随康熙的官员正在登船。中间部分是下关一段的仪凤门、狮子山,山峦延伸,尽头是一突入江心的巨大山石,这里是天险燕子矶,下临雄伟壮阔的万里长江,江水奔腾翻滚,康熙乘坐的龙舟顺江而下。画面上时而出现江南景色,时而出现江北风光,江面越来越开阔,以迷蒙的远山结束画面。</div><div><br>作者为清初六大画家之一的王翚及由供奉内廷的其他画家共同绘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件为复制品。</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曲折开埠</b></div><div><br></div>清咸丰三年(1853年)3月,太平军攻打南京,20日在下关仪凤门一侧炸毁城墙,攻克南京。29日杨秀清率文武百官迎接洪秀全入城。随后决定建都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div><br>咸丰八年(1858年6月27日)签订的中法《天津条约》,指名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因太平军占领南京,口岸难以开埠。清军占领南京以后,朝廷派员协同英、法双方前往勘察,由于战争的摧毁,英法双方都认为南京已无多少通商价值。直到19世纪末,南京经济社会逐渐恢复,西方列强急需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于是重新提起南京开埠事宜。1899年5月1日,金陵关宣布开关,南京正式对外开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3.洋务运动</b></div><div><br></div>晚清时期,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曾国藩、李鸿章集团发动了以“师夷长技,振兴中华”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南京成为洋务运动的试验场。1861年底,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组织力量试制轮船,掀开了中国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1864年,安庆军械所迁至南京,徐寿、华蘅芳等近代科学家继续对汽轮船进行研制。1865年,该船在南京下关江面正式试航成功。因是中国人制造的第一艘轮船,曾国藩命名该船为“黄鹄”号。<div><br>光绪七年(1881),两江总督刘坤一在下关设江南官电局电报分局,南京首次出现近代化的通讯设施。</div><div><br>光绪十六年(1890),两江总督曾国荃经海军衙门批准,在南京创立江南水师学堂,设有驾驶、管轮两科,是中国早期培养海军人才的学校,后为国民政府海军部等单位驻地。</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4.辛亥革命与南京交涉案</b></div><div><br></div>宣统三年(1911年)11月8日,驻泊在南京下关江面的清军水师舰队宣布起义,加入革命军序列。11月13日,徐绍桢率江浙联军14000余人,兵分五路围攻南京。11月25日晨,黎天才指挥淞军和浙军攻占了幕府山炮台。清军下关东、西两炮台宣布起义,水师营参将率旧式战船40艘归顺。联军由此控制了南京北面沿江制高点炮台及江面。清军北极阁炮台发炮还击,被联军的炮火压制。联军又设伏于下关宝塔桥畔芦苇丛中,击退企图夺回炮台的清军。12月2日,南京宣告光复。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爆发。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张勋、冯国璋先后渡江由下关攻入南京。入城后北洋军如同野兽一般,恣意烧杀淫掠,家破人亡者,不可胜数,许多妇女被奸淫后投秦淮河自尽。下关当时是开埠之地,洋行众多、商铺如云。当北洋军在乱杀乱抢时,错杀了三个日本人,日本驻华公使山座向袁世凯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引出“南京交涉案”,日、英、美等国公使纷纷向袁世凯施加压力,终使张勋调离南京。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5.民国时期的工业</b></div><div><br></div>1911年,英国伦敦“合众冷藏有限公司”在下关金川河两岸一带征地600亩,建成当时国内最具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英商南京和记洋行。1949年后,和记洋行收归国有,改建成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数十年来,生产不断发展,肉食产品远销海内外。<div><br>下关电厂始建于1920年,负责南京城市的电力供应。下关电厂进行了三次扩建。2003年下关电厂划归中国大唐集团。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滨江开发的需要,下关电厂已经异地重建。</div><div><br>1921年,三汉河地区创办了大同机器面粉有限公司,南京市开始使用机器制粉。1930年冬,该厂扩建,易名扬子面粉有限公司。1937年底侵华日军占领该厂并控制生产和销售,改名为“有恒面粉公司”。1945年由国民政府接管。1949年,划归南京市粮食局。该厂现已拆除。</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南京车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南京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英国投资建设,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7月建成,称为沪宁铁路南京车站,同年12月15日全线通车营业。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改称南京下关车站。<div><br>1930年,国民政府铁道部决定对车站进行扩地重建。建成后的车站站屋为中间三层,平顶屋而上另建圆亭,两侧为两层山形屋架。站屋中部是椭圆形车站大厅,并增设三等、四等候车室。</div><div><br>1947年,国民政府又对下关车站进行扩建。杨廷宝设计,徐顺兴营造厂建造,当年完工,面积1.87万平方米,可容纳4000余名旅客,于右任题写站名。1968年,因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新南京车站在龙蟠路易地建成,原南京车站更名“南京西站”。</div><div><br>·1910年,沪宁铁路南京(下关)车站旧影。<br>·1915年,在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之间运送旅客的“飞鸿”号渡轮。<br>· 1940年南京(下关)火车站<br>· 1948年重建后的南京车站</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7.铁路轮渡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1930年12月1日,火车轮渡工程开工。引桥由英国多门浪公司承建,轮渡由马尔康洋行承造。同时从法国进口1艘载重量为1200吨的“长江号”渡轮。1933年10月22日,南京举行铁路轮渡通航盛大典礼,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自到场祝贺,刚刚获得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游泳冠军的杨秀琼女士应邀剪彩。<div><br>汪伪时期,日军于1942年3月建造了“第一金陵丸”;1944年3月又建造了“第二金陵丸”。两轮采取单船渡运,每天可以渡运8-10趟。</div><div><br>抗战胜利后,第一金陵丸改名“南京号”,第二金陵丸改名“浦口号”。</div><div><br>1958年9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上海号”,取代“南京号”作业。1959年江南造船厂又同期建造了两艘火车渡轮“江苏号”和“金陵号”,使日渡量增至155趟,渡车3414辆,创历史最高纪录。</div><div><br>1968年后,随着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南京铁路轮渡完成历史使命。</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8.公共交通</b></div><div><br></div>1910年左右,清政府在江边兴建下关客运轮渡码头,最初位于金陵关附近,称大生码头。民国元年(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其终点站与沪宁铁路下关车站隔江相望。为了便于两条铁路乘客联运转车,1914年,开通了下关至浦口的轮渡,码头设在车站附近的西炮台,始名飞鸿码头。1921年,飞鸿轮沉没,改用澄平号渡轮,遂易名为澄平码头。<div><br>随着下关多条马路的修筑和宁沪、津浦铁路通车,江边轮船码头增多,下关成为出入南京的重要门户,境内客运交通日益发达。1924年,先后有宁垣,关庙、兴华、江南等多家汽车公司开办通往市内的公共汽车,经营下关至新街口、夫子庙的公交线路,但区内交通仍以人力车、三轮车和马车为主。</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9.下关江防与狮子山炮台</b></div><div><br></div>狮子山是长江南京防线的重要前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失败后,两江总督沈葆桢、李宗羲为防倭入侵,先后从吴淞口至下关沿江各险要之处建筑炮台。明炮台露顶,暗炮台形如堡垒。狮子山设暗炮台6座,置炮6门;明炮台2座,置炮2门,建有炮房,配守兵500余人。同时,在其它江防要地和制高点都设立了营寨,如下关的东、西炮台等。当时军中开始装备来复枪、毛瑟枪及火炮等西洋武器。<br><br><div>1911年12月2日,炮台清军主动向联军乞降。投降后,狮子山升起了革命军旗帜,革命军光复南京。<br><br></div><div>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狮子山炮台少校台长胡念恭是中共地下党员。胡以炮弹存放时间太长,弹药受潮失效,火炮不能射击为借口,并把曾浸过水的受潮药包送给要塞司令看,司令知道该炮台的火炮和弹药都是抗战时期的,对胡的汇报没有丝毫怀疑,使炮台未发挥狙击解放军渡江的作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0.水陆要冲(场景)</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1.商号林立(场景)</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2.孙中山与下关</b></div><div><br></div>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到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上午10时,孙中山乘专用花车启程离沪,同行有南京各省代表会临时议长汤尔和、副议长王宠惠和淞军都督陈其美、孙中山的军事顾问荷马李等数十人。上海各界万余人在车站送行。下午5时,车抵南京。车站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各省代表和驻南京的各国领事均至迎接。礼炮雷鸣,军乐齐奏,停泊在长江上的军舰发炮21响,向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致敬。广大群众闻讯也齐集广场热烈欢迎孙中山的到来。仪式结束后,孙中山一行乘专车由下关循宁省铁路入城。<div><br>1912年初,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一开始就处在反动势力的包围之中,举步维艰,特别是得到洋人支持的袁世凯向新政府步步紧逼。为同袁世凯作斗争,彻底推翻清廷统治,1月11日,孙中山宣布就任北伐军总司令,任命陆军总长黄兴为参谋长,渡江北伐。在此期间,孙中山与黄兴等多次登临狮子山,视察军事设施,察看长江及周边形势,观看炮台和其它防御设施,周密部署长江防线。<br><br>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在南京紫金山为他建造陵墓。1929年5月26日下午,孙中山灵车由北京启行,28日上午10时30分抵达浦口站。斯时,全体恭迎人员肃立,蒋介石、宋庆龄、孙科下车,三人面向灵车,肃立站台迎灵。刹时哀乐奏起,狮子山炮台同时鸣礼炮101响,飞机在空中盘旋,散发迎接传单。码头停泊的“威胜号”军舰结彩装饰,左右舷中间缀以松花“恭迎总理灵榇”六个大字。灵榇奉移上舰后,于11时30分渡江。此时江面上中外舰船均下半旗,鸣礼炮。12时许,“威胜号”抵达中山码头。码头正中竖起一座巨大的素彩牌楼。国民党在京的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特任以上文武官员及葬事筹备委员,早已在上午8时于此集合恭候。夫人宋庆龄随灵榇之后缓步登岸。孙科等家属及以蒋介石为首的一行迎榇人员也陆续登岸。下午1时,全体人员于中山码头广场前齐集行礼后,40余名军乐队员为前导,蒋介石及各国民政府要员均依次执绋,伴灵车而行。至下午3时15分,灵车队伍抵达了丁家桥处的国民党中央党部。中央党部的大礼堂临时被改置为灵堂。这一天,中山码头记下了永载史册的一页。</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3.空前繁华</b></div><div><br></div>民国十年发展<br>南京北城区发展计划<br>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定南京为特别市,为规划南京的发展,命令“办理国都设计事宜”,1月成立首都电设委员会,由孙科负责,着手国都规划建设,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林逸民为主任。国民政府本着“用材于外”的原则,特聘美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墨菲和古力治为建筑顾问,“使主其事”,清华留美学生吕彦直(中山陵设计者)为墨菲助手。1929年12月31日,历时一年多编制的《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br><br>《首都计划》是在民国时期编制的南京最完整的一部城市规划,也是南京城市规划史上第一部正规的城市规划。按照该规划进行的道路建设,构成了今天南京城市的基本框架。在《首都计划》的指导下,1927年至1937年十年间,是南京近代史上城市建设最为集中、最为有效的时期,各种中西结合的民国建筑分别在城市各个主要干道上,使南京的城市(包括下关地区)格局有了明显的改变,初步呈现出现代都市的风貌。<br><br>1928年8月,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中山大道破土动工。下关建设了中山码头、中山北路(下关段)、中山桥、扩建了挹江门、南京火车站;修筑了主干道热河路、上元路、江边马路、和上路(中央北路)等;次干道城河路、晓街、长平路、民生街、下燕路、多伦路、唐山路、南通路、美孚栈街、宝善街等。<br><br>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宁省铁路被南京市政府接管,改称南京市铁路(简称京市线)。翻建了江口车站(港务局候船厅旧址),并将铁路自白下路向南延伸,经八府塘、建康路、淮清桥、白鹭洲、武定门、石观音庙,新辟雨花门出城,在养虎巷口与江南铁路接轨,到达中华门。线路延长了3.8公里,全线共长15.1公里。江口车站后被日本侵略军炸毁,日伪时期改从南京车站(原西站售票房,已拆)发车。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4.空前劫难</b></div><div><br></div>南京大屠杀<br>集体屠杀:被杀前的屈辱<br>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制造的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关地区是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主要场所之一。<br>民国26年(1937)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烧、杀、淫、掠。中国无辜同胞惨遭杀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日军屠城期间,先后将南京城内逃到下关准备过江的难民,以及避居华侨招待所(属国际安全区)、英商和记洋行、煤炭港仓库的难民,用铁丝、麻绳将他们的手捆绑在一起押解到下关草鞋峡、鱼雷营、宝塔桥、煤炭港、中山码头江边等地,用机枪轮番射杀。惨无人道的日军将人杀死后又浇上汽油,纵火焚尸,然后将尸体推入江中。其时,浮尸横流,血染江滩,惨不忍睹,在下关地域遇难者约10.44万余人。其中:草鞋峡屠杀57400余人,鱼雷营、宝塔桥一带屠杀39000余人,中山码头屠杀5000余人,煤炭港屠杀3000余人。<br><br>日伪时期的下关码头<br>日伪时期,侵华日军在中山码头上游,新建趸船浮码头3座,称为大兴、大和、日出码头,以军运为主,商轮也可停靠。将中山码头改名为安宅栈桥,专供日海军舰艇使用。另外,在日清和太古码头之间,新建小型军用码头4座,编号为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码头(日清码头编为一号码头)。加上原有的太古码头、接官厅码头、美最时码头、怡和码头、澄平码头、轮渡码头、火车轮渡码头等十几个码头,日本人完全控制了首都航运的命脉。<br><br>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没收日伪码头,重新命名和分配使用。江边路码头按水流方向顺序排列为:日出、大和、大兴码头,由部队接管;中山码头,交津浦路局使用;电厂码头,由首都电厂使用;招商局一号码头(原日清码头),由三北公司使用;招商局二号、三号码头,由招商局使用;招商局四号、五号码头划为公用码头;招商局六号码头(原太古码头),列为公用;招商局七号码头(原接官厅码头)、八号码头(原美最时码头)和九号码头(原招商局功德船码头),由招商局使用;招商局十号码头(原怡和码头),由民生公司租用;海军码头(原澄平码头),由海军司令部使用。此期间,下关一带江岸坍塌加剧,至民国38年初,招商局一号至四号码头相继坍毁。<br><br>由于京市铁路的起点站江口车站(位于金陵关西侧、四号码头附近)及二马路一带被侵华日军轰炸夷为平地,京市铁路迁至下关车站始发(站房后为南京西站售票房)。民国36年(1947年)3月,国民政府在下关火车站原址新建车站大楼,建成后更名为南京车站,堪称全国车站之冠。与此同时,南京招商局在原址上扩建办公楼,称为“船型巨厦”。大马路一带因在日伪时期成为侵华日军的军事占领区,商业功能丧失,抗战胜利后,下关商业中心逐步向永宁街、鲜鱼巷及热河路转移。1947年热河路菜场建成,1948年城北地区最大的综合型商场,热河路商场建成开业。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5.渡江战役——南京解放</b></div><div><br></div>1949年3月,国民党当局宣布封江,同时将长江两岸的大小船只,全部集中到南岸毁坏或沉江,不给解放军留有任何渡江工具。1949年4月,南京长江沿线数十里的地方,以及内河港汉的船只已踪迹全无,只有少量还需要使用的船只,都集中到南京城内的护城河、金川河和秦淮河中,严加看管。<br><br><div>与此同时,位于长江南岸的下关发电厂、铁路轮渡所中共地下党组织,接到上级指示,要尽可能地保留一些吨位大、性能好的船只,并且必须泊在长江沿江一带,一旦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就立即运载渡江部队南下攻占南京。4月23日晚,南京地下党组织通知“京电”号,立即开赴北岸迎接渡江部队强渡长江。随后,铁路轮渡所的“凌平”号、“港平”号拖轮拖着一只可载二、三百人的趸船投入运渡。国民党的水上警察局也在地下党的策动下,将8艘巡江用的警用巡逻艇,拖着大小木船开往江北,帮助运送解放军渡江。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还组织南岸沿江一带的木帆船、小划子、以及民生轮船公司、福记轮船公司、招商局等单位的机动船只共达1428只,动员船工2000多人加入接运解放军的行列。4月23日夜12时,解放军主力部队从下关登岸经挹江门进入南京城,迅速占领总统府,顺利解放了南京。</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伍 江海航枢</b></div><br>下关地处长江之滨,铁路、公路、车站、码头分布于境内,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为南京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下关沿江地带码头密布,航运、航务、航道、港务、港监港检等运输和航运管理机构众多,是水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南京港。已发展成为对外开放的综合性枢纽港口。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关区域主要航运企事业单位</b></div><div><br></div>单位名称 所在地 简 况<br>1.南京港务局<br>江边路19号<br>亚洲内河第一大港南京港,是华东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带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的江海型港口,是长江沿线地区能源物资运转的主要枢纽港。<div><br>2.南京长江油运公司<br>中山北路324号<br>南京长江油运公司是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长江全流域石油及其制品配套运输服务的综合性物流企业。主要经营长江原油/成品油/散化运输、船舶修造、燃贸物供、船舶服务、房地产等产业。</div><div><br>3.南京金陵船厂<br>燕江路55号<br>南京金陵船厂是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最大的造船骨干企业和国家一级|类钢质船舶生产企业,拥有外贸进出口自营权,被中国海关列为保税工厂。已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体系认证。</div><div><br>4.长江南京航道局<br>公共路64号<br>系长江航道局下属的长江下游航道管理机构,是一个具有行政职能的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长江干线管辖范围:上自湖北省黄颗口,下至江苏浏河口,维护干线航道里程846.6 公里;另维护各类副航道、专用航道等共974公里,合计1820.6公里。</div><div><br>5.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br>江边路9号<br>隶属于交通部长江航道局,是一家国有大型水运施工企业,具有建设部首批颁发的航道工程、河湖整治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拥有国家商务部授予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通过了ISO9001:2000、ISO14001:2004以及ISO28001:2001三个体系的认证。</div><div><br>6.长燃南京分公司<br>公共路62号<br>中石化长燃南京分公司是中石化在长江干线专营销售公司,年销售50万吨以上,有五星级加油站3座,经营品种有:柴油、燃料油、润滑油、汽轮机油、抗磨液压油、昆仑油、牛油、淡水等。</div><div><br>7.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南京河床实验站<br>大马路93号<br>是具有一定水行政管理职能的完全公益类事业单位,负责组织或协调长江下游流域主要河流(河段)水文工作,指导流域内地方水文工作,负责水水资源、河道监测和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负责干流及主要支流水文、河道、泥沙、水质基本资料收集,在水文水资源监测与评价、水资源论证、水环境监测、河道(含水库、湖泊、河口)勘测、泥沙观测、河道演变分析、水库和湖泊、河道冲淤计算、水文气象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文自动测报等方面。</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航运业</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解放后,政府对江边路码头进行抢修、改造、扩建,除军用码头和专用码头外,航运码头主要由南京港务局管理使用。1954年,港务局在原江口车站遗址上新建旅客候船厅,下关江边路成为重要的水上客运基地。50年代由下关输送的旅客,每年达20万人次。1961年突破30万人次。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南京港客流量大增,1982年突破100万人次,1988年又突破200万人次。从1990年开始,由于高速公路迅速发展及铁路大提速,加之水运客票大幅提价,由南京港输送的旅客逐年减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毛泽东与下关</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1953年2月22日凌晨,毛泽东乘坐军舰抵达下关海军码头。在码头上站定后,他向所有接待人员挥手致意。陪同的有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和毛泽东办公室主任叶子龙。24日上午,南京党政军领导陪同毛泽东在下关江面观看鱼雷快艇表演。上海市市长陈毅特地从上海赶到南京,拜见毛泽东。看完表演后,毛泽东登上快艇,与水兵们握手交谈。他说:“过去帝国主义侵略我国,都是从海上来的。现在太平洋还不太平,我们应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过去在陆地上要爱山爱土,现在你们是海军,应该爱舰、爱岛、爱海洋。”之后,毛主席来到雷达室为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雷达室里又爆发出一片欢呼声。<div><br>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从下关大兴码头登上舰艇,再次在下关江面检阅部队。</div><div><br>1969年9月21日凌晨1时37分,一支车队开上了长江大桥,驶过南堡继续向北,到北堡后车队调头再往南开。约10分钟后,车队停在南堡。许世友从中间一辆车上下来,快步走到车的另一边打开车门,毛泽东走了出来。当许世友向他引见独立二师的领导时,毛泽东嘱咐他们:“大桥非常重要,部队一定要守好大桥,保证安全。”随后,毛泽东在许世友的陪同下观赏大桥。</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3.南京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南京港是亚洲第一大内河港口,也是长江流域水陆联运和江海中转的枢纽港,依托南京中心城市,经济地位突出,交通条件优越,处于铁路、公路、管道、航空和水运的交会点。今天的南京港已成为我国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南京港立足华东地区和长江流域、面向世界,成为现代化、多功能的江海型主枢纽港;并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协同发展,成为中国国家长江航运中心和国家现代物流中心。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4.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与长江南京航道局</b></div><div><br></div>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和长江南京航道局原长航南京航道区,隶属于长江航道局。南京航道区管辖上自湖北省黄颡口,下至江苏省浏河口的长江下游航道。该单位原址系金陵关巡江事务所。南京港的发展与航道部门密不可分,1975年前后,经国务院周总理亲自批准,从日本、荷兰等国进口了7艘当时世界先进的大型挖泥船。浦口棉花堤港务局三区、新生圩港务局四区、仪征港务局六区、龙潭新港区都是该单位吹填造地完成的。对南京港成为亚洲第一大内河港作出重要贡献。1996年长江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南京航道分局一分为二,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为国有大型水运施工企业,拥有国际先进的大、中型疏浚、吹填类工程船舶十六艘,工程配套使用的辅助船舶40余艘,承接过若干项海内外围海造田工程。长江南京航道局主要负责对辖区内的长江干线航道及航道设施进行建设、管理和养护。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5.中船重工七二四研究所</b></div><div><br></div>七二四所是从事舰载雷达和作战指挥系统等大型电子信息装备研制的国防重点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拥有国防科技专家、研究员等各类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近2000人。该所紧跟国际发展水平,研制生产多系列数十种型号的先进探测系统和电子信息系统装备,为国家和地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南京长江油运公司</b></div><div><br></div>南京长江油运公司创建于1975年10月,是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旗下,从事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与综合物流的专业公司。公司控股的上市子公司——长航油运,是全球十大油轮公司之一。公司的油运航线遍及全球,主要经营中国沿海及东北亚、东南亚、大洋洲、北美洲、长江干线等航运的原油、成品油、化工制品、植物油等危化品运输业务。母子公司拥有各类运输船舶400多艘,包括油轮、拖轮、驳船、化学品船、液化气船、沥青船等类型,总载重吨200多万吨。同时还为多家船东公司管理船舶。公司在全球油港之间实现“点到点”的危化品运输服务,并可深入到长江沿线各港口。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7.金陵船厂</b></div><div><br></div>金陵船厂创建于1952年,是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旗下最大的造船骨干企业,国家一级|类钢质船舶生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外贸进出口自营权,被中国海关列为保税工厂。已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体系认证。工厂设有南京、仪征、龙袍三大厂区,占地总面积190万平方米,拥有岸线3250米。<br><br><div>船厂工艺装备先进,建有5万吨级船台8座,10万吨级、20万吨级船坞各1座,可同时停靠多艘万吨轮的舾装码头3座,能建造20万吨以下的各类船舶,年造船能力达200万载重吨。全厂现有中高级技术人员900多人,已建立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总装造船模式,与世界主要船级社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能按照国际通行规范建造高品质的滚装船、液货船、散货船、集装箱船、重吊船、三用工作船、全潜船等。船舶产品出口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仍保持百分之百按期交船的良好记录。以空客A380滚装船、10300滚装船、46000吨油船为代表的品牌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船型评比中获奖。</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8.市场繁荣</b></div><div><br></div>由于交通便捷,下关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些自发的农贸市场。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白云亭、惠民桥农贸中心等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金桥、玉桥等生产、生活资料大型批发市场。2000年以后,在“市场兴区”战略的带动下,全区各类大市场达到57个,幅射整个华东地区。中央门地区南京的“第三商圈”逐步形成。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9.南京长江大桥</b></div><div><br></div>南京长江大桥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争气桥”,1960年1月正式动工兴建,奋斗8年,耗资2.8亿人民币,耗用50万吨水泥,100万吨钢材,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的特大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路宽15米、全长4589米的四车道公路桥,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越长江的公路网;下层为宽14米、全长6772米的双轨复线铁路桥,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使中国交通大动脉京沪铁路得以贯通。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正桥9墩10跨,长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采用优质合金钢杆件在现场铆接料装架设,使得大桥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