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台~万里长城第一台

看海听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4千米处的红山顶上,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原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主要用于监控明长城线上的贡市情况。镇北台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诗云“万里长城的一块坚硬脊椎骨镇北台、永在”~“上台下台演王朝, 进戏出戏扮将士”。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伫立在红山上的镇北台巍峨挺拔、气势磅礴,尤如一位站在山顶、身佩宝剑、气定神闲、目视远方来敌的将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镇北台,呈正方形,台体为内夯黄土外包砖石的实心构造,共四层,由下至上逐层减小,台之各层均包砌青砖,每层台楼四周围以女墙雉堞,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总高30余米,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镇北台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镇北台东侧有同期所建的“款贡城”,周长668米,占地约2公顷,为蒙汉官方敬献贡物、赠送礼品、洽谈贸易的城池。城池险要,与镇北台构成了完整的榆林长城建筑体系。台西南800米处,有明代易马城遗划,面积约6.5公顷,是蒙汉民间自由贸易的城池,也是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初文人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中写道:关门直向大荒开, 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人们站在镇北台顶端,举目四眺,数十里景物尽收眼帘,一览无余。东南:那片片林网农田,纵横渠道,杨柳成行,以及那历尽沧桑的榆林古城风貌、波光粼粼的榆溪河流和那西沙楼房林立的新型现代化城市;西北:则是塞外风光,那无数绿化山峁和沙丘环抱着绿洲,台下:易马城、款贡城,还有红石峡和峡上的平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镇北台是古代保护榆林的历史见证,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镇北台是古代保护榆林的历史见证,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进入新世纪,镇北台对中外人士探寻历史渊源、研究长城文化、体验人文休闲有重要价值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1年6月25日,镇北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载国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明代诗人唐龙在 《秋日出塞》中写道:“鼓角山原振,旌旗日月明。屯兵红石峡,斩将到神京”说明这里是著名的古战场,在这里我们仿佛领略到了当年烽火报警、战马嘶鸣、刀剑相拼的历史画面和倾听它的传奇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