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近渐远的吆喝声:磨剪子,戗菜刀

杰子

<p class="ql-block">“磨剪子,戗菜刀”。看过京剧《红灯记》的朋友们,都熟悉这句经典台词。每当我听到这吆喝声,便勾起了儿时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济南以磨剪刀讨生活的人不少。磨刀人,扛一条长板凳,走在大街小巷,大声吆喝着:磨剪子来,戗菜刀!声音故意拉得老长,且夹带点韵味,声音又脆亮,富有北方人的豪气。这条长板凳低的一头钉有木条,固定一块表面下凹的磨刀石,凳腿上挂着盛有清水的罐头盒。插着一根扎着布条的小木棍,另一头钉一块门形扣铁,一片木方,三两片木锲。可以固定刀剪,以便销铁开刃。生意来时,他们立即放下长板凳,骑坐在上面。刀先在粗磨砂石上磨,再在细油石上磨时还要不断淋水,以降低磨擦产生的温度。</p><p class="ql-block">一般人自己磨菜刀,也能磨快,但磨起剪刀来,则要有点窍门。剪刀品种繁多,有长剪尖头剪、圆头剪、绣花剪、修树剪、裁衣剪,还有什么羊毛剪、铁皮剪、理发剪等。所以你要知道各种剪刀的用途,这才能根据不同性能</p><p class="ql-block">磨好剪刀。剪子有四个面,磨时要把握好力度,才能使上下左右的刃面磨均匀,不仅要磨得平滑锋利,还要保证剪刀两片合在一起后,刀尖对齐,松紧适度,紧而不涩,松而不旷,能利索地剪布。这很考验磨刀师傅的手艺。</p> <p class="ql-block">磨刀人磨出的剪刀,虽达不到小说里写的“吹毛立断”的神奇效果,但将刃口放在指甲上,只需轻轻推一下,定能削下一小片来。磨完刀后,师傅拿出随身携带的废布剪一刀,看是否轻松自如,再听听声音,感觉一下。完活后,磨刀师傅点上一根烟,长长地吸上一口,吐出轻烟,脸上仿若有一种因自信而呈现出来的满足感。</p><p class="ql-block">磨刀的工序要简单点,菜刀的刃口要求是薄而光滑的(无厚才能入有间)。由于以前的菜刀是手工打制,表面坑坑洼洼,刃口斜面不平,所以要用工具铲平削薄或磨光。戗菜刀先要看刀口,钢是软还是硬,硬的要用砂轮打,软的用戗刀戗。戗在这里是镗铲的意思,就是用一种特制的工具(钢制的,类似木工的铁柄刨子),把菜刀表面铲(刨)平,行话叫“开刀”。也有的工匠用手摇砂轮代替戗刀,省力,遇热退火,会减弱钢性。磨刀前先将切刀平放薄厚均匀。但内行人说,用砂轮磨刀,刀身再削另一面,使刃口变薄。铲削完了,就在磨固定,再双手推铲,沿刃口上面削去,翻过来幺刀石上磨。蘸水润湿磨刀石,一面磨一面往刀寸上淋上清水。双手持刀进行磨砺,一面磨完,再磨另一面。磨刀人磨一阵,就用大拇指横刮刃口,以试锋利否,又眯着眼看看刀锋。一把钝口的菜刀,只一根烟功夫,就改变了面貌。</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末,磨刀的大多为河南永定城人,吆喝声也变成了“磨剪子嘞一戗菜条刀”。音调高亢悠扬,经久不散。上世纪80年代末,磨刀师傅多为浙江温州人,骑着单车,带着工具,开刃工具变成了手摇砂轮。吆喝声变为“磨剪子磨刀唉!磨剪子戗菜刀”。吆喝声录入磁带,背着手提式小喇叭,稳坐在宿舍院门外,打开开关,把吆喝声放大几十倍。</p><p class="ql-block">过去,厨师、理发师、裁缝师、园艺师、五金匠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而磨刀人是伺候这些主的,地位就更低了,烈日炎炎,他们靠槐树柳树荫蔽;天寒地冻,他们依然在人家有烟囱的墙角落做活,风来躲风,雨来避雨,面对的是一群大娘奶奶,大婶小嫂,活计做是做好了,可价钱上又免不了打折扣。一天过去了,夕阳西下,磨刀人伸伸酸胀的腰腿,扛起板凳,拖着长长的身影,走在回家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如今,磨刀师傅的行头发生了较大变化,有的骑上了电瓶车、电三轮,用上了角磨机(手砂轮)。多功能扩音器里放出来的“磨剪子来,戗菜刀”倒是字正腔圆,却少了先前那种苍凉和厚重。经常出入我们小区的王师傅,来自安徽淮北农村。大儿子结婚花了不少钱,二儿子上大学一年要一两万。“没办法,只能出来赚钱,钱不够就借。”家里种了十几亩地,闲时出来磨刀,忙时回家种地。都说“十年磨一剑,百年修一魂”,可是王师傅这一磨就是二十多年。他说,现在的人刀用坏了就扔,磨刀生意冷清了不少,再干几年就三十年了,不打算再干了。</p><p class="ql-block">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走街串巷养家糊口的老手艺人,逐渐被岁月淹没,有的刚刚消失在最后一抹余晖里。听着一声声吆喝声,我仿佛看到那一脸刀刻斧凿的沧桑,他们能磨亮未来的前程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