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鹄、李象鹍兄弟翰林的家世渊源

李宣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李家本姓“吕”,原是宋代宰相吕夷简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我的伯始祖为北宋大文学家、大诗人、著名宰相吕蒙正,就是写了“寒窑赋”那位,开头第一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家应该听说过,另外他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也是大家熟悉的金句之一。</p> <p class="ql-block">之后吕蒙正的侄儿吕夷简,成为北宋宰相,也是宋朝重臣,为大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家谱记载,我们是宰相吕夷简的后裔,明朝初期因故迁移到湖南长沙,遂入长沙籍。</p> <p class="ql-block">后来吕夷简的儿子吕公著也做了宰相,其一家三代皆为宰相,史上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图为北宋宰相吕夷简之子、宋朝宰吕公著之画象。</p> <p class="ql-block">我们祖上自宋代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三代均为进士,同为宰相,到明、清家族中至少有十位进士。</p> <p class="ql-block">明初,吕夷简后裔因故迁徙来长沙,改姓为“李”,称为《长沙源头李氏》,始祖为李元。</p> <p class="ql-block">明、清以来我们源头李氏出了七名进士,九名举人,二百多名秀才、贡生等。清代,李象鹄、李象鹍、李象溥(叔伯兄弟)三兄弟同中进士,一门三进士,一时誉传乡梓。李象鹄、李象鹍两嫡亲兄弟被钦点翰林,我是兄翰林李象鹄的直系五世孙。</p> <p class="ql-block">宣钊先祖李象鹄(1769~1803),字侍卿,号仑圃,长沙县人。清嘉庆四年(1799)二甲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辛酉年(1801)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仑圃公早以文名著于郡县,尤邃于诗词,醉心音韻,一时馆阁巨公或籍籍称公为“李太史”,时京城称其为“小李白”。勅授文林郎,貤赠奉直大夫。其胞弟李象鹍同中进士,同被钦点翰林,时誉“兄弟翰林”,乡梓传为佳话。嘉庆八年(1805)九月十七日公以劳疾卒于官,年仅三十五岁,英年早逝,殊为可惜。</p><p class="ql-block">象鹄公个人作品 《味闲斋遗草》五卷家刻本,清嘉庆十年(1805)由挚友、同科进士、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编辑付梓;清光绪三年(1877)裔孙克权重刻本,现均存湖南图书馆。《闲斋集》一卷、《试韻举偶》四卷均巳不存。</p> <p class="ql-block">叔祖李象鹍,(1782~1849),字云皋,号双圃,别号渔樵散人,长沙人。</p><p class="ql-block">五岁入私塾读书。</p><p class="ql-block">十岁同兄李象鹄读书。</p><p class="ql-block">十六岁中秀才(郡廪生),入岳麓书院读书。</p><p class="ql-block">1804年,湖南乡试,中第四十四名举人。</p><p class="ql-block">1811年,嘉庆辛未科殿试中三甲第四名进士。</p><p class="ql-block">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p><p class="ql-block">1814年,散馆授职翰林院检讨。充文颖馆提调,治河方略总纂,国史馆纂修。</p><p class="ql-block">1819年,任嘉庆庚辰科会试同考官。</p><p class="ql-block">1821年,道光壬午年,京察一等记名。旋任直隶宣化府知府。</p><p class="ql-block">1824年,调任正定府知府。</p><p class="ql-block">1825年,调任保定府知府。</p><p class="ql-block">1826年,升任直隶通永道道台。</p><p class="ql-block">1827年,调任河南粮盐道道台。</p><p class="ql-block">1829年,丁父忧,回家守孝三年。</p><p class="ql-block">1833年,授江西吉南赣宁道道台。</p><p class="ql-block">1836年,擢升江苏按察使。</p><p class="ql-block">1837年,升任江苏布政史。</p><p class="ql-block">1838年,调任贵州按察使,擢升贵州布政使。</p><p class="ql-block">1844年,乞假归乡,不许。</p><p class="ql-block">1845年,入京奉旨,以三品京堂候补。仍乞假归乡,终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49年,卒于长沙。</span></p> <p class="ql-block">《长沙源头李氏》家谱中叔祖李象鹍(双圃公)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九九一年</span>《湖南年鉴》湖南历史人物选介(二)记载: “李象鹍,字云皋,清长沙人,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进士。初官检讨,出为宣化知府,以政绩优異,提升河南粮盐道,禁丁役以运粮为名,拦截民船,使商旅畅通。后迁江西赣南道,值赣州大水,米价奇贵,贫民无以为炊,象鹍设法招来米商,并捐俸买米救饥,全活甚多。不久调江南按察使、布政使,受到两江总督陶澍器重。开藩贵州时,严惩汉族少数奸民欺压和盘剝少数民族的不法行为,鼓励贵州官绅为地方做贡献,离职时,远道相送者不绝于途。”</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志丛书《湖南名人志》中,对吾叔祖李象鹍也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我们李家先祖与湖湘文化的领军人物、两江总督陶澍等一大批湖湘文化名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陶澍任江苏巡抚时,叔祖李象鹍任江苏按察使,后任布政使,时陶澍倚其为左右手。</p> <p class="ql-block">陶澍为晚清重臣,曾就读于岳麓书院,为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的学生,也是湘籍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他为官清廉,功绩显著,特别重视提拔人材,贺长龄、贺熙龄、林则徐、魏源、胡林翼等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曾得到过陶澍的提拔推荐。</p><p class="ql-block">图为陶氏家谱中的陶澍画像</p> <p class="ql-block">山东巡抚、云南巡抚、云贵总督贺长龄任贵州巡抚时,叔祖李象鹍调任贵州布政使。据清史列传记载,李象鹍任职所至之处“皆有政绩”。</p> <p class="ql-block">贺长龄曾就读于岳麓书院,为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的学生,贺长龄后来曾任岳麓书院山长。</p><p class="ql-block">图为贺长龄(晚号耐庵)小像</p> <p class="ql-block">兄弟翰林李象鹄、李象鹍与賀长龄的弟弟、四川道监察御史、湖北学政、后任城南书院山长贺熙龄,都是好朋友,常有书信往来。</p> <p class="ql-block">兄翰林、宣钊先祖李象鹄与岳麓书院著名山长欧阳厚均为同科进士,志趣相投成为生死之交,并结为儿女亲家。与翰林院编修孙鼎臣,翰林院编修、内阁大学士周寿昌,与湖南状元萧锦忠等皆为好友。两江总督、兵部尚书李星沅为我们家侄子,叔祖李象鹍的神道碑为李星沅撰写、何绍基书。</p> <p class="ql-block">我家先祖兄翰林、时称李太史的翰林院编修李象鹄的诗词遗作《味闲斋遗草》,幸得其姻亲、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坦斋)整理刊印,得以留传后世。</p> <p class="ql-block">兄弟翰林三人与“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海国图志》作者魏源,与湖广总督、钦差大臣林则徐,与直隶总督那彦成,与两江总督、军机大臣蒋攸铦,与长沙知府、湖南巡抚恽世临等等人物关系密切。与著名诗人熊少牧是挚友。</p> <p class="ql-block">“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海国图志》作者魏源画像。</p> <p class="ql-block">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则徐。</p> <p class="ql-block">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蒋攸铦为李氏十四世晋封中宪大夫燮亭公暨史恭人合葬墓题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五部尚书、陕甘总督、直隶总督那彦成为《长沙源头李氏》题写晋封中宪大夫李氏十四世祖燮亭公暨史恭人行述</p> <p class="ql-block">兄翰林李象鹄与时任湖南巡抚陆费瑔是亲家。弟翰林李象鹍与江苏、安徽巡抚程懋采,与军机处行走、探花胡家玉等都是姻亲。</p><p class="ql-block">李家与清末传胪(殿试第二甲第一名进士)萧荣爵也是姻亲。</p> <p class="ql-block">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程矞采画像</p> <p class="ql-block">姻亲安徽巡抚程楙釆画像</p> <p class="ql-block">叔祖李象鹍与三部尚书何凌汉(何绍基之父)为姻亲,李象鹍女嫁何绍基的双胞胎弟弟何绍业。何绍基在书法艺术上卓具成就,被誉为清代“第一书法家”,他后来主讲于城南书院。《长沙源头李氏》家谱中有何绍基题字,凡兄弟翰林红白喜事,何绍基一般都会题诗赠与,在《何绍基日记》中有记载。</p><p class="ql-block">图为何绍基画像</p> <p class="ql-block">陕甘总督、云贵总督林则徐座像</p> <p class="ql-block">李象鹍姻亲-探花、军机处行走胡家玉</p> <p class="ql-block">胡家玉之子胡湘林(父子同为翰林)</p> <p class="ql-block">叔祖象鹍公(号双圃)还与广西临桂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span>会元、解元、状元“三元及第"的陈继昌是姻亲。陈继昌的曾祖陈宏谋是陕甘、两江、两湖、湖广总督,也是兵部、史部、刑部、工部四部的尚书。清沿明制,不设宰相,以大学士总理国政,遂为宰辅。后封太子太保,为历史上著名的清廉宰相。</p> <p class="ql-block">李家兄弟翰林与两江总督、陕甘总督左宗棠,与著名的水电专家、工程院院士、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电部女部长、原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的曾祖父钱应傅(状元、军机大臣)均为连襟。</p> <p class="ql-block">李象鹍连襟-两江总督、陕甘总督左宗棠,曾就读于岳麓书院,为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兵部尚书、陕甘总督、两江总督、云贵总督李星沅与长沙兄弟翰林是舅侄关系,宣钊先叔祖李象鹍的神道碑石刻,即为侄子李星沅撰写、女婿何绍业之胞兄何绍基书。</p> <p class="ql-block">李象浦同班同学(同科进士)、好友陈官俊(四部尚书,为同年好友双圃公李象鹍的诗集《云湖合编》作序。</p> <p class="ql-block">兄翰林李象鹄的姻亲、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的湖湘三千五百弟子,几乎囊括湖湘文化所有领军人物: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谭嗣同……</p><p class="ql-block">我家与两江总督、湘军统帅曾国藩,与广东巡抚、首任出使西洋外交大使郭嵩焘,与三部尚书郑敦谨,都有往来。因这些湖湘名人都是我们先祖的姻亲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的弟子,又晚一辈,所以他们来我们李家都称“晚生”或“同里后学”,十分恭敬。</p> <p class="ql-block">家谱中有“晚生”曾国藩涤生氏拜读题章,“馆晚”黎吉云樾乔氏谨读题章。</p> <p class="ql-block">家谱中“世愚侄”孙鼎臣芝房氏拜读题章,湖南状元-“晚生”萧锦忠史楼氏拜读题章。</p> <p class="ql-block">家谱中,三部尚书-“同里后学”郑敦瑾赞题诗。</p> <p class="ql-block">中国晚清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清末湘军统帅曾国藩画像</p> <p class="ql-block">中国首任出使欧洲大使郭嵩焘,曾主讲长沙城南书院,他的学生中有清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外务部尚书(相国)瞿鸿𧝞及著名的管学大臣、六部尚书张百熙。</p> <p class="ql-block">著名湘军将领胡林翼,曾主讲长沙城南书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祖父李昌焕,号宪夫(1853~1932),清朝末年(1882)最后一批举人。祖父宪夫公为岳麓书院经学先生,曾教过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公以笔耕为终,寿80。</p> <p class="ql-block">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李敦宗,违 承奎,字暾阳(1921~1986),老家长沙县麻林桥。少年学业成绩优异,毕业于湖南省修业高等职业学校,抗战时期任过长沙开物农校化学教师,曾任职国民政府农林部。1949年在长沙参加“迎解放”运动,安排安化茶厂任技术员,后调至益阳茶厂任技术干部、工程师,为湖南省茶叶技术工作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文革中他饱受不公正待遇,患重病还被“干部下放”遣送回老家干重体力劳动,后来才被“解放”,落实政策回厂。父亲一生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工作认真,待人诚恳,深得茶厂职工敬重。终因糖尿病晚期医治罔效去世,享年65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宣钊陪父亲患病期间在当时新落成的长沙火车站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姻亲中还有我母亲的堂伯祖父---清朝户、吏、礼、刑、工、邮传部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使,及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官制编篡大臣张百熙…...姻亲的姻亲中有近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孙家鼐、袁世凯、盛宣怀、翁同龢等等。这些历史文化人物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p> <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教育家,清末六部尚书、被誉为“中国大学之父”、“北大之父”的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少年时期张百熙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p> <p class="ql-block">张百熙的同乡、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政务处大臣。其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在六部之上,任外务部尚书瞿鸿𧝞。</p> <p class="ql-block">张百熙友人、清末进士、民国湖南督军兼省长刘人熙。</p> <p class="ql-block">我的外公张万彪(号燕生、学名张毅)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在北京堂伯张百熙家,由三伯张百熙哺养长大至14岁,后由张百熙介绍到张之洞的湖北汉阳铁工厂当学徒。该厂后改为汉阳兵工厂,外公张毅在那里起义参加北伐。后随北伐革命军打到家乡湖南,留在长沙组建湖南邮政司,后任长沙邮电局领班(相当于管业务的副局长),后辗转福建闽清、湖南新化、株亭、湘潭多地任邮电局长,为湖南的邮电事业奉献了一生。</p><p class="ql-block">图为邮传部尚书张百熙在京城寓所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慈爱的母亲张孝珍老师,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三师范,毕业后曾执教长沙县开物学校、长沙市城北一校、安化县黄沙坪完小、长沙市福源巷小学、长沙市火后街小学、长沙市路边井小学、长沙市西文庙坪小学等等。母亲热爱教育事业,尊敬师长,爱护学生,工作兢兢业业,教学极其认真负责,深得师生们爱戴。母亲<span style="font-size:18px;">毕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2016年11月3日</span>以94岁高龄在长沙逝世。</p> <p class="ql-block">承先启后,继往开来,《长沙源头李氏》家谱值得后辈认真研究,好好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