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筠:一腳門裡一腳門外

劉三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山之南(前左)于太昌(前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王樹楓(後)</b></p><p class="ql-block">辛未酉月既死霸,與樹楓老師赴歷下,觀摩《于太昌書畫展》。期間,談及老師求學於山老,得妙語「再加點飛白」,和師授課語「雄渾中以濕見焦」面上沒什麽出入,深究確差之千里。樹楓老師說:「其實,老于的老師叫任曉麓,文革中,厚道的老于對他的老師付出了很多。」當時的信息不及現在,只是在腦子裏劃了個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丁佛言</b></p><p class="ql-block">乙未午月既望,偶然見到任曉麓先生的兒子任曾圻的《春風問字「還倉樓」(註:應為「室」吧):篆書名家任曉麓》文章,以及任曉麓先生弟子潘景年網文《金石名家任曉麓》,得知:任曉麓先生書法四體皆善,尤以篆書成就為高。13歲始學篆書,師從沙崇如、夏金年。20年代末期,就學於北平中國大學國學系,拜著名書法家、古文字學家丁佛言為師,後又從師著名金石學家陸和九。二十幾歲時在容庚主辦的燕京大學《考古雜誌》上發表《石鼓文概述》一文。此後,著有《藤花榭本說文解字校勘記》、《印話》、《爵古齋印譜》、《石鼓齋印譜》、《曉麓詩存》、《日間詞》等。可見其古文字學識之淵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任曉麓</b></p><p class="ql-block">從網絡和相關文章的只言片語中看出,任曉麓先生的學生不少,但只是查找到書法家潘景年、畫家李稼夫和任曉麓先生之子任曾圻、孫子任真、任正。驚奇地發現:除了于太昌先生以外(于太昌師從朱復戡、蔣維崧研習篆刻、金文、甲骨文與古文字學,師從任曉麓習大篆,從關友聲學習章草,從金棻學習魏碑),沒有一個從事古文字研習的。嗚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于太昌</b></p><p class="ql-block">觀其字相,任曉麓先生太像丁佛言宗師,有所繼承發揚,但筆力不足,缺乏神韻;于太昌先生又有悖於任曉麓先生,其大水墨更離還倉室甚遠。</p> <p class="ql-block">PS:任曾圻先生在其文章中講了一個小故事,說是當時有一個叫黃雨人的黃縣人與其祖父為摯友,黃年長於其祖父。倆人同為遼寧奉天鹽務官,黃為鹽務使,其祖父為鹽務副使。黃的女兒出嫁,還讓任曾圻先生做壓轎童子,並訂製西裝、領帶、皮鞋裝扮,今提及已經是八十多年前的過往舊事了。</p><p class="ql-block">有誰知道黃雨人何許人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