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思人忆父亲

老瘦

<p class="ql-block">  岁月长河叶凋零,时光蹉跎花又落,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2023年的1月7日中午11时59分, 父亲那跳动了93年的心脏停止了博动,从此我们阴阳相隔两茫茫,从此唯有梦中相见泪千行。</p><p class="ql-block"> 去年父亲逝世后我写了《老爸一路走好》的悼文,因为我小时一直对父亲的严肃不苟言笑很畏惧,而上初中后我就住校了,后来上高中,下乡插队当知青,读大学,工作,几乎没和父亲有过多的交集,所以悼文中并没有多少父爱如山的感受。只记录了一些我与父亲间屈指可数的一些日常小事。</p><p class="ql-block"> 但意想不到的是文章在父亲的同事,朋友,下属及他的学生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许多人纷纷留言、来电,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让我们深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一些旧照片、旧物件,又触发了我记忆深处残留的关于父亲的趣闻轶事,虽然只是一些涓涓细流的片段,却也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应。我把这些记忆整理出来,以此祭念父亲离开我们一周年。</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绿城大爱天下颐养中心时</p> <p class="ql-block">2023年冬至我们到父母墓前祭拜</p> <p class="ql-block">一、一盏旧台灯,使我想起了父亲那双能工巧匠的手</p><p class="ql-block"> 在清理储藏室东西时,打开一只捆绑的很好的纸箱,一盏粗陋难看的台灯映入了眼帘,呀,这盏台灯怎么还在这里没扔掉。我记得前几年看到父亲还在用这盏台灯时,我再三劝父亲把它扔了,最后我以不安全为由并送他一张现代的台灯,他才不用。谁知父亲却把它收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这盏台灯是父亲自己动手做的,制作的过程我记忆犹新。那是我十三、四岁的时候,父亲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段约4厘米粗18厘米长的铁棒,然后托人把铁棒中间钻通,通进一条麻花状的绿色电线。下面装了块约7厘米左右的圆铁板当底座,上面装了一个白炽灯的灯头,然后把整个台灯用油漆漆成了绿色。灯罩是父亲用铁丝扎起来,外包了一种蓝色的塑料薄膜做成的。在当时白炽灯都要尽量用瓦数小一点的年代,用台灯是奢侈的事,有台灯的人家屈指可数,父亲用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创造了奢侈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由此引出了许多父亲心灵手巧的往事,我们小时候玩的风筝和正月十五的灯,都是父亲自己制作的。也不知是父亲做风筝的技术不过关还是我放风筝的技术不过关,反正父亲做的风筝虽然很好看,但我却从没有成功地把它放上天过。</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过年,父亲给我们做了一盏兔子灯,一盏莲花灯。兔子灯是用细毛竹条扎的,外面糊上白纸,然后画上了兔眼睛兔嘴巴,里面插了一支蜡烛,点亮蜡烛就是很酷的一盏灯了。我记得这盏灯我们一直玩了好几年,倒不是说这盏灯有多少牢固耐用,而是当年大家都不宽裕,一支蜡烛也要不少钱,用不起啊。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时点燃蜡烛灯玩一下,大不了白天时让我们再过一下瘾,因为白天不需要点蜡烛。</p><p class="ql-block"> 说起兔子灯,倒想起了父亲的一件趣事。那是在他当了爷爷后,有一年过年大概手痒了,他又心血来潮地为孙子做了一盏兔子灯,不同的是里面的蜡烛换成了电池和电珠,因为不差钱了。结果小孙子玩了一晚上电池就没电了,我觉得奇怪,拆开一看,我不禁哑然失笑。原来父亲做的兔子灯开关竟然是枚小铁钉,铁钉一插电路接通,灯泡亮了,铁钉一拔断电,灯泡灭了。父亲毕竟是无师自通的,他只知道铁钉能导电,却不知道铁钉的电阻有多大,所以大量的电能白白的耗在了铁钉的电阻上。当我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时,他还一脸无辜的说,真的?我又不懂这些。</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手巧还体现在他的篆刻技术上。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印章,而且有好几枚。因为这些印章都是父亲自己篆刻的(全家每个人都有父亲刻的章)。所以这也是当年我在同学和小伙伴们面前炫耀的一个点。</p><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那时候。无论是上学也好工作也好,都是要自己到食堂蒸饭的。大家一般都会在饭盒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就既不会搞错,也容易找到。通常饭盒上的字都是到街上刻章刻字摊上刻的,一个字5分钱,而我们家饭盒上的字却是父亲自己刻的。他把一枚大号铁钉敲扁,然后把铁钉头磨成凹形,就可以在饭盒上刻字了。</p><p class="ql-block"> 说起父亲这个在铝制品上刻字的技术,我也曾偷艺过。那是我浙医大毕业到孝顺医院工作那年,医院为庆祝建院20周年,每个职工发了一个菜盆,一个茶杯,一个调羹。菜盆和茶杯是搪瓷的都印有编号,而调羹是铝的无任何标记,因为那时医院的快乐单身男女常常在一起吃饭,所以容易搞错调羹(其实搞错也无大碍,开心点说,与美女搞错调羹相当于间接亲嘴了)。我当时就按父亲刻饭盒的样子依样画葫芦,因找不到铁钉,我就因地制宜地把诊桌上用来插挂号收据的那根铁棒代替了,反正头砸扁磨过了也不影响使用。我在调羹柄背面刻上了我的名字,这个调羹我至今还在用。</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绿城大爱天下颐养中心时</p> <p class="ql-block">当年父亲为我们全家人刻的部分印章,我们一直都在用。</p> <p class="ql-block">我的这个饭盒上的名字就是父亲刻的</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我学父亲自己刻上名字的调羹</p> <p class="ql-block">在整理父亲物品时发现的父亲部分工作证</p> <p class="ql-block">二、一条补丁的棉毛裤,让我想起了父亲勤俭节约的习性</p><p class="ql-block"> 在衣柜里发现了父亲一条补丁加补丁的棉毛裤,竟然还是在常用换洗的衣服堆里,说明父亲一直在穿。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我如何补衣服的情景,印象最深的就是补袜子,他告诫我缝针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后面这一层也缝进去了,否则袜子是无法穿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父亲的节俭是一贯的,我记得父亲经常讲的一句名言:“吃鸡肉在嘴里也是嚼几下咽下去,吃咸菜也是在嘴里嚼几下咽下去,到了肚子里鸡肉和咸菜都一样了,就是在嘴里时滋味不同。”言下之意,吃的好坏就是嘴巴过下瘾,根本就不需要吃的太好。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平时我们家里几乎都没有什么好菜。</p><p class="ql-block"> 小时我们住在县委大院,吃饭买菜打开水都要到食堂。有一次我拿了两只热水瓶去食堂打开水,一路上有点心不在焉,结果滑倒了摔了一跤,万幸的是二只热水瓶只打破了一只,于是我便回家换一只,结果被父亲严厉地训了一顿:“这么个大晴天,又不是下雨路滑,怎么会摔倒的?”当时我觉得委屈极了,父亲也不关心我有没有摔痛,就知道训我。到了晚上,我听父亲与母亲说,他主要是当时听到我在楼下与邻居说热水瓶打破时,语气轻松愉快,没一点心疼难过,好像说其他人的事一样,所以他很火,说我的认识态度有问题。说到底父亲还是心疼打破的热水瓶,毛竹壳的热水瓶虽然是最便宜的,但是也要好几元一个。</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也曾奢侈过一回,做过一件羊毛大衣。那是1966年文革期间,那时买布是要用布票的,人们也都习惯自己买布做衣服。父亲的羊毛大衣,外面是藏青色的卡其布,里面是正宗的绵羊毛,羊毛是爷爷自己养羊剥皮制的,当时生产队规定个人一年最多只能养两只羊,否则是要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爷爷养了两年羊才凑成了一件可以做大衣的羊毛。买布、做大衣工钱父亲一共花了30多元。(这在当时是大多数人一个月的工资了。)</p><p class="ql-block"> 这件羊毛大衣,可以说是父亲当时最高档的服装了,他也倍加爱惜,一直舍不得穿。但是最终这件大衣却丢了,用父亲的话说是花了三十元,穿了三天,有三个人看到他穿过。所谓的三个“三”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那年12月时学生大串连已结束,但是单位上班的人开始互相学习文革经验之旅,父亲与县委宣传部两位同事一起到北京去学习,因为是到神圣的首都,加上北方的天气要冷一些,所以父亲就把羊毛大衣带上了。</p><p class="ql-block"> 那是到北京的第3天,因天气有点热,下午父亲就没有穿大衣,把大衣脱下来折好放在枕头底下。他们住的地方是北京的革命群众接待站安排的,住在某单位的一个会议室里,一个房间住了30多个人,大家打地铺睡觉,人员来自天南海北,鱼龙混杂互不摸底。等父亲他们在外面看完大字报回到住宿地时,发现羊毛大衣已不翼而飞了,看来是早有觊觎之徒盯住了这件贵重物品。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想要破案简直是天方夜谭,只能自认倒霉。</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2年回永康老家过年时拍的全家福。除我们全家外,还有爷爷、奶奶,姑姑、姑父。父亲做羊皮大衣的羊就是爷爷饲养的。</p> <p class="ql-block">父亲1966年与宣传部的同事到北京时在天安门合影。羊毛大衣就是那次被偷的。</p> <p class="ql-block">可惜父亲在天安门拍照片时没穿羊毛大衣,很遗憾未留下大衣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叔叔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三、看到父亲为母亲誊抄的新闻稿,我想起了父母的恩爱情深</p><p class="ql-block"> 在整理父母的物品时,发现了几篇父亲为母亲誊抄的新闻稿,其中有一篇《后生可畏,后生可慰》的稿子,母亲的原稿涂涂改改,修改符号东拉西扯,而父亲的誊抄稿却清清楚楚,字迹端正。母亲一辈子热爱写作,先后在全国的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20余万字的作品,曾持续65年为《金华日报》撰稿,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既是通讯员又是新闻监督员,并出过三本书,有一定的知名度。人们常说,成功的男人后面有一个贤内助,其实贤内助并不一定都是女的,男人也可成为贤内助,母亲成功的背后就有父亲默默无闻的奉献。母亲的文章90%以上都是父亲给她誊抄的,有一次母亲对父亲说,“编辑一定以为你的字就是我的字,因为他们只见过你写的字,没见过我写的字。”母亲的文章发表了,也是父亲每次把文章剪下来,仔仔细细地装订成册,保存起来。</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回去,家里烧饭烧菜,家务搞卫生都是父亲承包的,父亲就是那种“你负责工作如花,我负责家务持家”的贤内助。</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家还有个怪现象,所有的伞柄上都刻有母亲的名字。我记得小时候用的雨伞都是油纸伞,就是《白蛇传》中白娘子借给许仙的那种伞,最大缺点就是很容易破。后来渐渐出现了布做的伞,当时称之为阳伞(即大家现在大家用的雨伞),因这种伞当时比较贵,也比较稀少,所以有一把阳伞也算是可以炫耀的事。父亲总是把新的伞先给母亲用,并且在伞柄上刻上母亲的名字。由于雨伞新旧替换,就出现了家里的伞都是母亲名字的奇观。</p><p class="ql-block"> 前面说了父亲自己是很节俭的,但他对母亲却是有求必应,记得有一次母亲想吃苹果,父亲买了两个苹果回来,母亲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真好吃”。然后一定要父亲也吃一个,谁知父亲却说“我不吃,一个苹果半斤肉好买了”,说明父亲心底里是嫌苹果贵的,但母亲想吃他就买了,由此可见父亲对母亲的宠爱。</p><p class="ql-block"> 父亲与母亲是在杭州参加华东革命大学培训时认识并恋爱的。1993年6月他们到杭州重游革大旧址时,分别拍照留念。并在照片后题字:“同患难共苦甘风雨同舟四十载,相濡沫相照赤冷暖相知享天年”, 可见其感情之深。</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是1953年6月1日结婚的,在整理父母物品时,发现有多张照片都注明是6月1日拍摄的,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纪念结婚日而拍照留念的,真的好有仪式感。还有一张摄于2000年4月10日的杭州洪春桥畔,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前的照片,据说父母亲当年就是在这里开始谈恋爱的,在照片背后有一首诗“双峰逢月老,洪桥成鹊桥。江干立宏誓,追忆在今朝。”立的什么“宏誓”?是“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吗?</p> <p class="ql-block">左边这张是母亲的底稿,右边这张是父亲誊抄后的投寄稿。</p> <p class="ql-block">父亲为母亲誊抄的新闻稿</p> <p class="ql-block">母亲写的三本书,功劳也有父亲的一半。</p> <p class="ql-block">母亲走后《金华日报》刊登的纪念文章</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为母亲的文章做的剪报本</p> <p class="ql-block">父母亲年轻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母亲在绿城大爱天下颐养中心时,在楼下晒太阳</p> <p class="ql-block">在绿城大爱天下颐养中心过结婚66周年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1993年6月父母亲重游革大旧址</p> <p class="ql-block">2000年4月父母亲重游爱情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结婚七周年纪念拍照时,当时妹妹不肯拍照,摄影师拿了一个布娃娃给她才哄得她高高兴兴地拍照。</p> <p class="ql-block">2018年过年时拍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四、看到了父亲与同事的工作合影,我想起了他们对父亲的追忆悼念</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的物品中有几张父亲与他以前领导、同事合影的照片,让我想起了去年他们得知父亲逝世后对父亲的悼念,从他们的追忆文字中我知晓了父亲工作生活的点滴,特选登部分。</p><p class="ql-block"> 曾任浙江省体育局局长的陈培德老师说:“请转达我对我的领导的痛悼和追思。寿康书记爱才在我身上体现得最充分。我刚调入汤中,他就为我准备了一个有天花板准水泥地的单间。我岳母来,他又把他住的宿舍让给我还外加一个边上的平房。一开始就让我当上语文教研组长。寿书记,一路走好!天堂安息!永远值得我敬重怀念的好领导:寿康!”</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金华县委宣传部工作时的领导陈时中副部长留言:“多年的老同事,一路走好!全家节哀,致意!”</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部下朱顺娥老师留言道:“寿主任在汤中对任何老师都爱护的,严格要求的。我们感到温暖有加!如今他驾鹤西去,我从心底里隐隐作痛!愿他一路走好,天堂无痛苦。”</p><p class="ql-block"> 婺城区人大副主任邱开祥写了一段他与我父亲之间的轶事:“记得在汤中读书时的有一天晚上,因去食堂喝水,开水桶里没开水了,自来水龙头也是没水。就用汤溪话编了句顺口溜边走边吆喝。第二天,寿康校长找我谈话。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校长办公室。校长说:你坐吧。昨天晚上你们喝水的事我知道了,你很聪明,不过你们提意见的方法不对,场合也不对,满路喊喊给谁听?有意见有想法你可以向老师说的,希望你注意。没开水,我会提醒食堂改正。校长既严肃又和蔼的一番话,让我感到羞愧难当又如释重负。后来我走向从政岗位,与同事与部下谈话,基本上都学用寿校长的方法展开,自我感觉效果很好。谢谢您,敬爱的寿书记,寿校长!”</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学生李剑写了《忆汤中寿康校长》的文章,“怀念您尊敬的校长老师!在我心中珍藏着您明眸的凝视,像两眼清泉永远奔流在我的心谷,那是1973年10月高一时,我们校田径运动员19人代表汤中参加金华县第 x 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金华县中学生总分第一的辉煌成绩。在人民广场合影时寿康校长摸着我的后脑勺说:"感谢你们三位金华小姑娘"。当时不太涉事的我只是眠嘴一笑不敢说什么,但记忆特深刻一直回绕在心。”</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也有一件事要告慰父亲。在整理物品时,我们发现了一张已泛黄的纸,上面有爷爷于1984年春时选抄的与我们家有关的寿氏家谱。我突然想起父亲八十岁时,曾和我说很多地方都在修家谱,我们是否给诸暨写封信,问问上家谱的事。这封信因故没有写,这也许是父亲这辈子的遗憾。2023年9月10日,我们到诸暨同山镇唐仁村去寻根问祖了。翻了寿氏宗谱,看了寿氏宗祠,虽然很遗憾没找到我们祖先的记录。但也算是了却了父亲的一个心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1年12月在华东革大浙江分校学习,前排右三是父亲。</p> <p class="ql-block">1954年10月父亲在文化馆工作时参加浙江行政学院培训,前排右一是父亲。</p> <p class="ql-block">1955年在省委党校学习</p> <p class="ql-block">1956年1月15日省委党校学习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6年1月15日省委党校学习合影人员名单</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金华报社工作时,1957年3月报纸休刊,与同事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金华报休刊照片背面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1958年5月金华报复刊</p> <p class="ql-block">与报社同事游西湖</p> <p class="ql-block">1965年在金华县委宣传部工作时与同事合影。后排左三是父亲,前排左起阎兴荣副部长、辛其昌部长、朱力光副部长、陈时中副部长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时中副部长为父亲90岁时写的诗,陈部长老当益壮,摄影,诗词,书法都有相当的造诣。</p><p class="ql-block">《寿康九十寿题》</p><p class="ql-block">寿延鳯鸾比翼飞,</p><p class="ql-block">晚生济济暖和熙。</p><p class="ql-block">鹤齡九秩庆恭酒,</p><p class="ql-block">暮景期年合欢杯。</p> <p class="ql-block">1966年参加农业纲要40条展览馆组建工作。前排左三是父亲,工作人员中有洪世川、诸葛栋等著名的书画大师。</p> <p class="ql-block">1951年参加元旦演出,中间头上包白毛巾拿木棍的是父亲。</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0日寻根问祖与诸暨同山镇唐仁村书记、村主任寿申光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寿氏宗祠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父亲,你离开我们一年了。你走时还是疫情肆虐阴霾天,如今早已阳光灿烂艳阳天了,可一切已与你无缘。虽然太阳依旧升起,你却再也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虽然鲜花仍然绽放,你却再也闻不到花朵的芬芳;大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你却再也体会不到城市的热闹喧嚣。但同时你也再不用忍受病痛的煎熬,再也不用为生活而操劳,再也不用为琐事而烦恼。</p><p class="ql-block"> 父亲,愿你在天堂舒坦快乐,愿你在天堂保佑子孙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1959年春节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3年6月1日为纪念结婚十周年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1966年5月20日摄于留影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20日摄于留影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1968年6月30日摄于向阳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1970年7月11日摄于向阳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1974年7月摄于人民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为父亲七十岁做寿,父亲在切生日蛋糕。</p> <p class="ql-block">庆贺父亲90岁生日宴,全家举杯共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