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分参观陆生野生动物馆。<div><b>陆地的动物居民们。</b>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陆生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其种类与分布都极具岭南特色。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有829种;其中兽类124种、鸟类510种、爬行类145种、两栖类50种。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br></div><div><b>形态各异的野生动物是如何分类的。</b></div><div><b>脊椎动物。</b>脊椎动物的共同点是身体内都具有一条脊柱。<br></div><div><b>家兔骨骼。鳙鱼骨骼。</b></div> <b>黑眶蟾蜍/疣螈。巨蜥。爬行纲动物。地龟。</b> <b>鸟纲动物。猕猴。长吻海豚。</b> <b>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哺乳动物-三类哺乳动物骨骼结构比较。</b><br><b>会飞的哺乳动物。</b>有极少数的哺乳动物,比如棕鼹鼠可以顺着气流方向从一棵树滑行到另一棵树上,但真正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只有蝙蝠一种。蝙蝠的翅膀是由翼膜构成的,翼膜由每只爪子上长长的指骨支撑着,附在身体两侧。<br><b>海洋里的哺乳动物。陆地上的哺乳动物。宽吻海豚骨骼。鳄鱼。</b> <b>梅花鹿骨骼。鱼纲动物/两栖纲动物。</b> <b>动物标本。</b><div><b>壁虎的趾垫。</b>许多蜥蜴目动物都非常擅长攀援。有些种类(包括壁虎科和石龙子科的蜥蜴)能够在光滑的表面如玻璃上爬行,或是在天花板上爬上爬下。起先人们认壁虎能贴在光滑的天花板上,靠的是四个脚掌上神奇的吸盘,其实情况并非如此。经研究发现,壁虎脚底的粘着力来自宇宙中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分子引力。它们的每只脚底部长着数百万根极细的刚毛,每根刚毛末端又有约400根至1000根更细的分支。这种精细结构使得刚毛与物体表面分子间的距离非常近,无数个微小引力凝聚成一股巨大吸力,使其能够轻而易举地吸附在物体表面。即使在真空条件下,它脚上的粘着力也不会失灵,这说明壁虎不必分泌任何物质以维持附着力,也不需要借助空气负压"吸"住物品。在踩踏脏物之后,脏物的颗粒堆积在绒毛表面,而不是粘在绒毛上,因此堆积到一定程度之后脏物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脱落.以避免爬行的表面脱落。<br></div><div><b>穿山甲的自卫术。</b>穿山甲全身披甲,俨然像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但实际上,它天性怯懦、胆小,白天常藏在洞里,晚上才出来活动。步行时前脚的脚背着地,用爪背上路。它的脸部和腹部没有鳞片,在遇到敌害袭击时,就设法掩盖这些要害部位。它把身子蜷缩起来,把头和腹部裹在鳞甲里,外面再盖上披满鳞甲的粗长尾巴,形成一个鳞甲球,一动也不动。面对这个难下手的硬物,捕食者也一筹莫展,扫兴离开。但这对人类来说则不起任何作用。</div><div><b>黄鹏。</b>从古到今似乎与诗歌结了缘,是诗人经常歌颂的对象。留下的千古名句,令人拍案叫绝,唐玄宗甚至称黄鹏为"金衣公子"。《诗小雅》中有"交交桑扈,有莺其羽";杜甫的《绝句》中有"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李商隐的《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武元衡的《春兴》中有"杨柳阴阴细雨时,残雨落尽见流莺";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br><b>白鹇。</b>是广东省省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因尾翼飘逸潇洒,形态高贵优雅,被人们称为"凤凰鸟"。也成为传统诗画中的题材,如:李白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div> <b>广东野生动物家园。</b>广东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形态与生活习性各异。其繁衍生息的各种生态环境与种类的分布都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叠,但都反映了动物的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b>啄木鸟的"防震头盔"。</b>啄木鸟素有"森林医生"的美称,其坚锐如凿的喙能啄破树皮,并用伸缩自如的长舌掏出树木蛀洞内的害虫。啄木鸟每天啄击树皮数百次,速度达555米/秒,比音速高出1.4倍。令人惊奇的是啄木鸟啄树时,居然不会脑震荡,这一现象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原来其奥秘在于啄木鸟的"防震头盔"。科学家在解剖啄木鸟头部时发现它的头颅特别坚硬,骨质松而且呈海绵状,里面有液体,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头部内部有一层坚韧的外脑膜,外脑膜与脑髓之间有一狭窄的空隙,可减弱震波的流体传播;脑壳外围还长满了能起消除震动的肌肉。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当啄木鸟啄树时,头部是严格地作直线运动的。现在科学家已将啄木鸟的"防震头"工作原理应用于改进人类的防震设施中。如设计安全帽和头盔,帽顶与头顶之间的填充物选用坚固、又轻又密实的海绵状材料;帽顶要坚硬但不宜过厚;一旦人与物体发生强烈撞击,要尽量使人体的头部只保持直线运动,不作任何转动。<div><b>鸟类适应飞翔的身体结构。</b>鸟类是一种飞行动物,全身的构造都是为了适应飞行而设计的。它们的体形短小而结实,内脏由胸骨和骨盆保护着,胸骨上附着用于飞行的肌肉;由于在起飞时必须用脚用力蹬地,降落时也必须利用脚缓冲巨大的冲力,因此腿足强健而富弹性;鸟翼和人类的手一样都是由前肢演化而成的,虽然指骨大都已退化,但展开发达的翅膀时,就像是扇动大羽毛扇子;喙像灵巧的手,代替鸟类进行各种各样的觅食活动;它们的扇形尾羽附着在一段愈合的尾综骨上,可以在飞行中保持平衡。<br></div><div><b>八哥为什么会说话?</b>很多动物都有模仿能力,特别是模仿能力比较高级的一些鸣禽,常常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并且与它们所模仿的声音条件、地点、时间及不同的个体有关。其实八哥学语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是外界声音信号的反复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虽然能训练模仿发出简单的人话声,并非真的会说话。<br></div><div><b>怀集燕岩-中国唯一的金丝燕栖身地。</b>怀集燕岩是典型的喀斯特熔洞,为久负盛名的温补良品-陆地金丝燕窝的唯一产区。金丝燕当地人称为血燕。每年春分过后,便有成千上万的金丝燕,从南海的海岛涯穴远飞,结窝于崖穴,繁衍后代,它是我国内陆唯一金丝燕栖息的地方。洞口可见金丝燕上下翻飞,燕影绰约;洞内群燕逐舞,犹如漫天飘雪。金丝燕腿脚特短,若平地起飞,则长翅打地。故此只得借助高岩崖边滑翔飞行。金丝燕属国家保护动物,近年当地人民政府已采取措施,对金丝燕加以保护。<br></div> 鸟类的外形千奇百怪,反映出它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形状的鸟喙,正好配合各种特殊的取食方式。<div><b>狗的祖先是什么动物?</b>所有现在的家犬都是灰狼的后代,仍然保留了很多狼的本性。狼与狗有相同的社会本性,如对主人的忠诚、保卫般的本能、追逐猎物的能力等。灰狼甚至也会放牧,狼群中会有一只狼负责将猎物同羊群隔开,它所用的方法和技巧与牧羊犬很相似。<br></div> <div><b>东方多棘龟(太阳龟)。</b>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栖息于林中河流或陆地,以植物为食。<br><b>缅甸陆龟(枕头龟、象龟、陆龟)。</b>分布于东南亚热带地区,国内仅分布于广西和云南。栖息于山地、丘陵及灌丛等地,以各类草本、果实为食,每年7-8月是交配旺季。四肢酷似象腿,故亦称象龟。<br></div><b>马来闭壳龟(安步闭壳龟、马来箱龟)。</b>分布于云南滇西、滇南热带地区,广东、广西,常栖息于沼泽,河流,池塘以及稻田等处,每年4-6月繁殖。<br><b>黄额盒龟(黄额闭壳龟、海南闭壳龟)。</b>生活于森林边缘有稀疏灌本丛的山上或近水源的湖湿地带。 <b>豹龟(豹纹龟)</b>。其野生族群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和其周围区域,是一种在非洲大陆常见的大型陆龟。<br><b>黄缘盒龟(黄缘闭壳龟、夹板龟、断板龟、克蛇龟)。</b>分布于河南、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等地,俗名为金钱龟。<div><b>红耳龟(巴西龟、巴西彩龟)。</b>分布区域极广,原产地中南美洲,因其头顶后部两侧有2对红色粗条纹而得名。<br><b>锯缘摄龟(方龟、八角龟、镛缘龟、平背龟)。</b>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栖息于山区,陆栖种类,素食。<br></div><div><b>平胸龟(大头龟、大头平胸龟、鹰嘴龟、鹦鹉龟)。</b>国内华东、西南、华南地区有分布,头不能缩入壳内,性情凶猛。<br></div> <b>"帅哥"与"丑媳妇"。</b>雄鸳鸯有一身漂亮的羽毛,体羽上可以分出二十多种美丽的色彩,相比之下天天陪伴在"帅哥"身边的雌鸳鸯就朴素多了,一身羽毛以灰褐色为主要色彩,也没有漂亮的羽。这是大自然煞费苦心的安排。雄鸳鸯的漂亮羽色,可以引来雌鸳鸯组成"小家庭";雌鸳鸯羽色暗淡,有利于在巢内孵卵、育雏,以免轻易被敌害发现。<br><b>无情的鸳鸯。</b>鸳鸯在繁殖期虽然成双成对,形影不离。但一旦有一方去世,另一方因为忍受不了孤独,很快就会"续弦"或"改嫁"。当雌鸟窝中忙着生儿育女时,雄鸟则会无情地远走高飞,把捕育幼鸟的重担丢给被遗弃的雌鸟。<div><b>普通翠鸟、蓝翡翠、斑鱼狗、冠鱼狗-美丽的钓鱼郎。</b>这些水栖鸟类常常采取伏击的方式捕食,通常会格外耐心地等待着鱼虾游过,一旦发现小鱼浮到水面时,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用尖嘴将鱼捕获,飞到树枝上或岩石上吞食。有的时候,还可以在距离水面5-7米的空中鼓翼悬停或盘旋,低头俯视水面,发现鱼虾后会以闪电般的速度俯冲下去,用巨大的嘴巴将鱼虾叼起。特别有趣的是当它们捕到较大的鱼时,会把鱼在树上或岩石上摔死,然后吞食。<br></div> <div><b>眼镜蛇 。</b>分布几乎逛布全国,具神经性毒,毒性强烈。<br><b>五步蛇(尖吻蝮蛇)。</b>分布几乎遍布全国,剧毒蛇。<br><b>乌梢蛇。</b>分布几乎遍布全国,无毒蛇。<br><b>灰鼠蛇。</b>分布几乎遍適布全国,捕食大量的鼠类。<br></div> <b>玉斑锦蛇。</b>分布几乎遍布全国,无毒蛇,捕食鼠类。<br><b>黑眉锦蛇。</b>除黑龙江、吉林、山东、宁夏、新疆、青海没发现,其余省份均有分布。无毒蛇,捕食鼠类。<div><b>滑鼠蛇。</b>分布几乎遍布全国。<br><b>赤链蛇。</b>分布几乎遍布全国,常见无毒蛇,捕食鼠类。<br></div> <b>海洋动物标本。</b> <div><b>禽类标本。</b></div><b>海鸥喜欢追逐轮船。</b>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轮船周围,往往有成群的海鸥相伴。它们时而搏击长空,时而飞掠浪峰。因为轮船在海上航行时,由于受到空气和海水阻力,在轮船上空产生一股上升的气流。海鸥似乎很"懂"这个道理,它巧妙地利用这种上升气流的力量,稳稳地托住自己轻巧的身子,惬意地翱翔于轮船的上首。再则破浪前进的轮船不断激起滔滔浪花,这些浪花会把小鱼、小虾之类微小的生物打得晕头转向,进而漂浮在水面上,为海鸥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尽可悠然自得地啄来享用。可见这样舒适和美满的条件,对于海鸥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11:26分参观海洋动物馆。<div><b>海洋动物世界。</b>广东南临南海,有着全国最长的海岸线,海域辽阔,海洋国土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的陆地面积。海洋动物资源丰富,大多是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的广布种,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海洋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海洋资源是人类的未来。<br></div><div><b>海洋动物标本。</b></div> <b>澳大利亚大香螺/大夜光蝾螺/大理石芋螺/罗西尼氏涡螺/银蛤/虎斑芋螺/桔紅鳞砗磲/绿猫眼蝾螺/柠檬黄鲮片长砗磲/万家螺/绿圆蝾螺/润唇凤凰螺。</b> <b>海洋动物标本。</b> <b>龙宫翁戎螺/巨鸟尾蛤/花斑长旋螺/荔枝螺/大千手螺/唐冠螺。</b> <b>贝类实体。</b> <b>"无齿食客"-须鲸口腔构造。</b>须鲸不长牙齿,它们有上百条从上腭垂下的鲸须(也叫鲸须板)。鯨须就像是体内过滤器,水、浮游生物和磷虾等小动物一起进入鲸的嘴里。然后鲸用鲸须把水滤出去,鱼和鳞虾等会被留在嘴里,鲸的每一口,都可以吞下一百万条,甚至更多的小的小鱼。鲸须标本。<div><b>海洋无脊椎动物。</b>大西洋珍珠蛤/白珍珠蛤/皇后海扇蛤/佛罗里达殼菜蛤/柠檬黄扇贝/唐冠螺/紫碟文蛤/金斧凤凰螺/马丁氏长鼻螺/鲍贝/孔雀鲍螺/大红鲍螺/纽西兰鲍螺/红轮鲍螺。莲花群贝/海菊蛤/白鸥蛤/雄鸡凤凰螺/贻贝/褐纹大海扇蛤/大笔架螺(骆驼螺)/南非蝾螺。<br></div> <b>女王凤凰螺/瓜螺/大法螺/闪电涡螺/花豹宝螺/黑星宝螺/锯齿鹑螺/褐带鹑螺/蜘蛛螺。</b> <b>脑珊瑚/笙珊瑚。</b> <b>珊瑚。</b> <b>芭蕉螺/大帝王唐冠螺/大山蛙螺/幼阔船蛸/地图宝螺/胎记宝螺/白清齿宝螺/大阿拉伯宝螺/海兔螺/百眼宝螺/金环宝螺。</b> <b>超级掠食者。</b>大白鲨是分布最为广泛的鲨鱼之一,这是因为它有一种不寻常的能力,使它可以保持住高于环境温度的体温,而这让它在非常冷的海水里也可以适意地生存。虽然很难在大多数的沿海地区看到它,但渔船和潜水船经常会与它不期而遇。大白鲨的数量正在减少,目前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已都受到保护。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是定期捕猎的牺牲品,并且黑市北已经兴起了与这些健壮动物的牙齿和上下颚有关的交易。大白鲨还以其好奇心而闻名,它经常从水中拾起它的头,并且更令在水中的人担心的是,它经常通过啃咬的方式去探索不熟悉的目标。许多鲨鱼生物学家认为对人类的进攻是这种探索行为的结果,由于大白鲨令人难以置信的锋利牙齿和上下颚的力量,很可能会轻易地导致人的死亡。大白鲨造成了对人类致命攻击的最大数字,特别是对冲浪者和潜水员的进攻。据研究所知,白鲨的幼仔还在母亲的子宫里时就自相残杀。 鲨鱼。 11:38分参观古生物馆。<div><b>地球的进化。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div> <b>生命起源。</b>地球形成之初没有任何生命存在,生命是在地球发展的过程中,由无机物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产生的,是地球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自然产物。<div><b>地球的形成。</b>地球的形成过程,科学界存在着各种假说,其中"星云说"得到人们普遍认同。宇宙中某一星云,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断收缩,产生旋涡,旋涡使星云破裂成大量碎片,每个碎片又逐渐转化为恒星,太阳就是其中之一。太阳周围的物体不断聚合、碰撞,越转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br></div><div><b>生命的产生。</b>在38亿年前的原始海洋中,已经具备了构成生命物的基本要素:氮、氢等分子和氨、水、甲烷等无机化合物,它们经过化学作用产生有机物,有机物又不断合成、分解,最终诞生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态。<br></div> <b>探寻消失的生命。</b>在地球大约46亿年的演化史中,最初的几亿年是一个无生命的、荒芜的世界,直到约38亿年前的原始海洋里,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后,生命进化的帷幕才被缓缓拉开,各种生物依次出现在地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沿着生命演化的足迹,我们将把您带回遥远的过去,去探访史前神秘的海洋,感受曾经漂移的大地,寻找远古跳动的生命,游览史诗般的生命进化之路。<div><b>化石的形成。</b>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及其生命活动的痕迹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经石化作用而形成化石。<br></div><div><b>寒武纪生命大爆发</b>。寒武纪早期,所有的后生动物门类在短短的几百万年内突然出现,它们好像是以突然爆发的形式出现在地球上,这就是生物史上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br><b>寒武爆发前奏。</b><br><b>瓮安生物群。</b>位于中国贵州省瓮安县,在距今约5.8亿年的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多细胞植物、最早的两侧对称动物、动物胚胎等化石,瓮安动物群的发生比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早了将近5000万年。<br><b>埃迪卡拉动物群。</b>发现于澳大利亚距今5.75亿年的前寒武纪地层,包含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三个门,19个属,24种无脊椎动物。在距今5.5亿年前该动物群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不久后地球上迎来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br><b>寒武爆发标志。</b><br><b>澄江动物群。</b>在中国云南澄江地区,距今5.3亿年前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包括节肢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等10多个动物门类,还发现了云南虫,海口虫等脊索动物,以及昆明鱼、海口鱼等脊椎动物。澄江动物群的发现,将脊椎动物的起源时间向前推进了几千万年,或为寒武纪生命命爆发的标志。<br><b>寒武爆发探究。</b>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到了整群物种在寒武纪地层中突然出现这一事实,并认为这一事实会被用做反对其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但他同时解释到寒武纪的动物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动物的祖先,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寒武纪动物化石出现的"突然性"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的缘故。<br></div><div><b>三叶虫</b>。三叶虫属节肢动物是寒武纪海洋中数量最多的生物类群,多数游移底栖生活少数钻入泥沙中或漂游生活,繁盛于古生代,二叠纪末完全灭绝。<br><b>远古动物-繁盛的无脊椎动物。</b>无脊椎动物在奥陶纪时就已经发展到了全盛阶段,现在生活在地共上的生物门类,几乎全部出现,海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br></div> <b>原始的生命。</b>原核生物是地球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生命形式,在3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它们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化,形成有细胞核的真核细胞,之后又经历了单细胞生物体进化为多细胞生物体的过程,才有了后来更为复杂生物的出现。<div><b>生物的演化。</b>地球上所有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现存生物是古代生物经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逐渐演化而来,它们的演化必定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br></div> <b>腕足动物。</b>是一类底栖海生动物,其躯体被包裹在两瓣大小不等的壳中,多以肉茎附著于海底生活。<br><b>石燕外形及构造。</b>石燕是海生底栖腕足动物,据《木草钢目》记载,作为中药用的石燕化石具有清凉解毒、镇静安宁的疗效。<div><b>腔肠动物。</b>腔肠动物属于低多组胞动物,因具有消化食物的中央腔,故而得名。原始的腔肠动物于距今5.8亿年前就已出现,其后代至今依然繁盛。<br></div><div>早坂珊瑚(早二叠世)/毕氏四笔石(早奥陶世)/单笔石(早志留世)/纤细丝笔石(早奥陶世)/六方珊瑚(泥盆纪)。<br></div> <b>莱徳利基虫(寒武纪)/蝙蝠虫(寒武纪)/王冠虫(志留纪)/叉尾虫(寒武纪)/沟通虫(志留纪)。布丁鸮头贝(早泥盆世)。中间型瘤笔石/腕足动物化石(早泥盆世)。</b>馆藏。 <b>笔石。捲笔石/树笔石/燕形对笔石</b>。笔石属于半索动物,一般身体呈蠕虫状,左右对称。化石通常保存在岩石层面上,很象用笔书写的痕迹,故称之为笔石。它们从寒武纪开始出现,至石炭纪全部绝灭,因为笔石枝与植物的细枝相似。有时被误认为是植物化石。<br><b>软体动物。</b>是无脊椎动物中数量、种类众多的一个门类,在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门。分布广泛,生活适应能力强,陆地、淡水、咸水中均有其代表。<br><b>腹足类动物基本构造综合示意图。</b><br><b>软体动物-头足类。</b>头足类是软体动物门中最高级的一纲,全为海生,善于水中游泳及爬行,包括菊石、鹦鹉螺、角石、箭石等。<br><b>菊石复原图/菊石与鹦鹉螺剖面对比图。</b>菊石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头足类动物,其外形与现代的鹦鹉螺很相似,在头足类的进化过程中,现在惟有鹦鹉螺还背负着一个沉甸甸的硬壳,慢慢地在水中游动,据此推测菊石也是一种游速不快,运动连贯性很差的动物。<br><div><b>双壳类动物基本构造图。</b>双壳类动物大多数两侧对称。由于其足位于身体前腹方,常似斧形,故又名斧足类;又由于其空腔内有瓣片状的鳃,所以又叫做时鳃类。它们是水生无脊椎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的动物,由赤道至两极,由深海至淡水湖都有分布。<br></div> <b>螺和珊瑚化石。李氏微角石(奥陶纪)。双房角石/震旦角石(奥陶纪)。</b> <b>昆虫化石/多脉孙氏鸣虫(中侏罗世,内蒙古宁城)。胡氏辽蝉/辽宁古蝉/奇异神䗛(晚侏罗-早白垩世,辽宁)。沼泽野蜓/三尾蜉蜓(晚侏罗-早白垩世,辽宁)。</b> <b>湖南卵形蛤/美丽蚌等化石。伏鸣蠡/蝶形索菲蛉/原始海星/海胆/十字海星。</b> <b>石炭纪时期的昆虫世界。</b>志留纪末-泥盆纪初,植物的成功登陆为陆生无脊推动物的发展提供了栖息的沃士。泥盆纪初期古蝎、蜈蚣、千足虫等节肢动物在陆地上已有了广泛的分布,最早的昆虫也在此时出现并发展至今,成为数量最多的动物类群。<div><b>远古动物。</b>最早的海百合化石记录来自于距今5.1亿年前的中寒武世,奥陶纪后开始大量出现。它们在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事件中,遭遇了灭顶之灾,除一个海百合属幸运的存活下来,并在早三叠世演化为现生的关节海百合类外,其余属种全部灭绝。海百合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浅海底栖生物,固着海底生活。但随着贵州关岭地区大量固着在已炭化的浮木上的海百合化石的出现,说明海百合并不都是固着海底生活的,有些是附着在漂浮的树干上假浮游生活。现代海百合主要生活在深海中,有柄海百合固着在海底,无柄海百合则营自由生活或暂时性固着生活,各大洋均有分布。<br></div><div><b>创孔海百合。</b>三叠纪,产地贵州。</div> 张和兽复原模型/张和兽(复制,晚白垩世)/细小矢部龙。鱼化石(三叠世,贵州)。 <b>湖北江汉鱼/狼鳍鱼与奇异环足虾。圆陆龟/三燕丽蟾。刘氏原白鲟。</b> <b>棘皮动物。</b>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门。包括海胆、海星、海百合等。它们早在寒武纪时期就已出现,至今仍较繁盛、棘皮动物的皮膜上均具有不同形状的棘刺或管瘤,在海底固着或移动生活。<br><b>海百合复原图及海百合化石照片。</b>海百合属棘皮动物,由于它的萼上生长著很多的腕,萼下有茎,茎的底部还有根,颇如百合植物,故有海百合之名。海百合有厚实的骨骼,它们在古生代海洋的数量众多,大多数海百合是利用柔软的茎节附着在海底,茎节的顶部附着肢臂,肢臂用来从水中过滤食物。<div><b>脊椎动物征服陆地。</b> 爬行动物的进化及分类。爬行动物的兴起。陆生脊椎动物形成的标志-羊膜卵。<br><b>两栖动物的进化。</b>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是一次重要的飞跃,两栖动物就是代表这一演化阶段的过渡类群,其幼体以鳃呼吸,在水中生活;成年以后用肺呼吸,多生活在陆地。三叠纪后古老的两栖类已绝迹。近代两栖类代之而兴起,如蛙类、蟾蜍等。两栖动物的进化。<br></div><div><b>哺乳动物时代。</b>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的时代,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界的成功者。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后,在夹缝中生存的哺乳动物不仅度过大劫难,并且得以迅速发展。<br><b>原始哺乳动物。</b>最早的哺乳动物出现在三叠纪晚期,体形很小,以昆虫和其他小节肢动物为食,生活在森林的茂密树丛中,经常要躲避巨大的食肉动物的追捕。<br><b>中国锥齿兽/黑齿兽/张和兽。</b><br></div> <b>史前植物。</b><div><b>最早登陆的生命。</b>距今约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期,海平面出现了无数次的上升与下降,在中间的过渡带,出现了由藻类进化的最早的陆生植物-光蕨。它们已经能够初步摆脱对水的依赖,完成了从水域至陆地的飞跃,是生命征服陆地的先躯。<br><b>藻类世界</b>。在距今35亿年前的原始海洋中,出现了最古老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蓝藻里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距今18亿年到13亿年前,绿藻、红藻、金藻等真核生物也相继出现。藻类的繁盛使大气中的氧气越积越多,为后来的生物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div><div><b>煤沼森林-石炭纪时期植物环境。</b>距今3.5亿年的石炭纪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随着陆地面积的扩大,由裸蕨植物演变成的节蕨植物及高大的石松类植物得到空前发展,形成大规模的沼泽森林。森林中的林地是被水浸泡着的沼泽地,死亡后的植物枝干很快会下沉到稀泥中,避免了外界的破坏,并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形成煤层。<br></div><div><b>沼泽森林的下层植物-真蕨植物。</b>起源于裸蕨植物,大多为草本类型,其最早发现于中泥盆世,延续至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如现在热带雨林中生长的树蕨、桫椤等,石炭纪时期的真蕨类,植物体高大,与鳞木、木贼、芦木等共同组成热带沼泽森林,因其叶子都长得像羊的牙齿一样,所以称为"羊齿植物"。真蕨植物复原图及羽叶著干类型。<br><b>沼泽森林的高层植物-石松植物。</b>石松植物始现乎早泥盆世。晚泥盆世开始繁盛,石炭纪达到最高峰,以鳞木为主要代表,它的茎高达40米,直径达2米,在石炭纪的沼泽森林中占首要地位,是重要的造煤植物。<br><b>沼泽森林的中层植物-节蕨植物。</b>也叫楔叶植物,包括楔叶类及木贼类植物。芦本是节厥类植物的主要代表,体形高大、生长在沼泽和水域的边缘。<br></div><div><b>种子蕨植物。</b>是古老的裸子植物。始现于晚泥盆世,至晚白垩世已全部绝火。此类植物形体不大,叶部与真蕨类植物的叶子几乎无法区別,不同的是生殖叶上长有种子,代表性植物是舌羊齿、大羽羊齿等。<br><b>裸子植物。</b>裸子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进化史上继植物登陆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其特征是以种子繁殖,最早出现于泥盆纪晚期。二叠纪末期,气候转凉而且变得干燥,裸子植物得到了大发展并延续至整个中生代,所以中生代也被为裸子植物时代。</div> <b>微小原始蕨/鳞木/藻类化石/工蕨/同心藻/斜方薄皮木。芦木/星芦木。浅沟古芦木。早石炭世。</b> <b>苏铁植物。</b>是由种子蕨植物演化面来的,晚石炭世开始出现,现在仅存10个属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中生代是苏铁植物繁盛时期,是当时素食恐龙的主要食物。在白垩纪末期,苏铁类植物并没有和恐龙一同消失,而是奇迹般地生存下来,故有"活化石"之称。<br><b>中生代时期苏铁植物复原图。</b>现代苏铁植物的胚珠生在叶的下部,在北美石炭纪地层中发现的化石,胚珠生长在叶柄上。<div><b>苏铁化石(晚侏罗-早白垩世)。</b>辽宁。</div><div><b>被子植物。</b>又称为"有花植物",是植物发展的最高阶段,花是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新生代期间能开花结果的被子植物开始取代了裸子植物的统治地位,一步步地把地球装点的五彩缤纷,分外秀丽。中新世时期的植物群。<br><b>银杏植物。</b>银杏植物因其成熟的种子剥皮后外形似杏,故而得名。它可能是由科达类植物演化而来的分支,始现于二叠纪,中生时代分布遍及,早白垩世晚期突然衰退,至现代仅存一个属种于我国及日本,为孑遗的活化石。<br><b>大枇杷叶/杨梅/胡桃/密脉旱梅/纤细拜拉。</b></div> <b>密脉旱梅(古新世,湖南)/银杏叶(中生代,辽宁)。古生骨骼。</b> <b>巨鬣狗(上新世)/剑齿虎/猫科动物化石(上新世)/犀牛下颌骨化石(新生代)/三趾马/羚羊头骨化石。</b> <b>卡勒莱新芦木(中侏罗世,辽宁)。新月型格子蕨(晚三叠世,古代花都)。楔羊齿(晚二叠世,广东台山)。</b> <b>细齿拟托蕨(晚三叠世,广东梅州)。等侧羽叶(晚三叠世,广东蕉岭)。栉形毛羽叶(侏罗纪,广东海丰)。中华篦羽叶(晚三叠世,广东阳春)。</b> <b>大雨羊齿/尖瓣单网羊齿(晚二叠世,广东曲江)。松类(中生代,辽宁)。红杉(始新世,辽宁抚顺)。</b> <b>长鼻目-象的进化过程。</b>象属于长鼻类动物,其祖先始祖象身体笨拙。大小及形态与猪相似,最早出现于始新世晚期,以后遂渐沿两个方向进化,一支演化为恐象类,另一支为乳齿象类。更新世早期,乳齿象类迅速衰落,剑齿象及真象类迅速崛起。<br><b>铲齿象。</b>是一类现在已灭绝的奇特的乳齿象,它的头骨和下颌骨非常奇特,象牙很短,下牙很宽,像一把巨大的铲子,可以从浅水的湖底或沼泽中挖掘植物为食,因此被称为铲齿象。<br><b>猛犸象。</b>生活在距今1.2-4万年的更新世晚期,地球北半部,身披长毛,体型高大,适应寒冷气候生活,背部的毛最长可达50厘米,长毛下而还有一层绒毛。皮下脂肪厚达9厘米,猛犸象的头部还有高耸的大"驼峰",可以储存大最的脂肪,这是对寒冷地区的适应。<br><div><b>反刍类动物(始驼、大角鹿、古长颈鹿)。</b>反刍类动物包括骆驼、鼹鹿、鹿和牛羊四类,它们都有复杂的消化系统,胃分三室(骆驼)或四室(鹿、牛、羊),有食管沟而适于反刍<br><b>始驼。</b>最早的骆驼。出现于始新世晚期,身材矮小,只行50厘米高,经过渐新世和中新世,发展成大骆驼。<br><b>大角鹿。</b>是生活在上新世及更新世的鹿类,高约2米,鹿角特别大,两端距离可达3米,分布在欧洲,亚洲及北美洲。<br><b>古长颈鹿。</b>古长颈鹿是现代长颈鹿的祖先,它没有现代长颈鹿那样长的脖子,中新世就已出没于欧洲和亚洲,现在仅生存于非洲。<br></div><div><b>偶蹄目。</b>偶蹄目动物是根据趾骨为偶数的特征而命名,由古新世的踝节目动物进化而来。现生大多数有蹄类动物都属于偶蹄类,种属繁多,包括猪、骆驼、鹿及牛羊等。<br></div><div><b>马的进化。</b>最原始的马称为始祖马,古新世晚期开始出现,经过渐新马、中新马、上新马的不断演变,遂步进化成现代马。它们的形态自始至终没太大的变化,只是在个体的大小、脚趾的数量上有所不同。<br></div><div><b>三趾马。</b>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古马,属于中新马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旁支,比现代马小,四肢都有三趾,中趾此较粗,两侧的脚趾比较小。生活在地势低平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和草原上,在欧亚大陆,北美及非洲都曾有过它的足迹。<br></div> <div><b>犀类。</b>是由繁盛于渐新世的跑犀进化而来的,它是一种身体小巧、四肢细长、奔跑迅速的动物,进化不久便沿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发展。<br><b>大唇犀</b>。欧业大陆第三纪的重要代表,体形中等,四肢粗壮。以植物为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br></div><div><b>奇蹄目。</b>包括脚趾为奇数的动物,原始奇蹄动物的脚趾是前三后四,现生的奇蹄动物貘就是这样的脚趾结构,马类及犀类也属此目。<br></div><div><b>中国缟鬣狗复原图。</b>鬣狗是一种凶猛的肉食动物,由灵貓科动物在中新批时分化出的。沿着身体增大的方间进化的一支,其体态在中新世晚期已经演化成和非洲现生鬣狗很相似了。<br><b>意外巨剑齿虎生态景观图。</b>剑齿虎的祖先是渐新世的古剑齿虎。经中新世发展出上新世的剑齿虎,至更新世中期,剑齿虎类全部绝灭。剑齿虎大小和现在的老虎相近,上犬齿大,似短剑状,前后两面有利刃,边缘还有许多小锯齿。<br></div> <b>鹿头骨化石。铲齿象铲齿。乳齿象臼齿。纳玛象臼齿。</b> <b>恐龙世界。</b>在遥远的中生代时期,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神秘的动物,它们从原始爬行动物开始演化,在侏罗纪时占据了世界的统治地位,称霸地球达1.6亿年之久,最后又神奇地消失的无影无踪,它们就是早已灭绝的昔日动物之王-恐龙。 恐龙世界。 <b>展厅内展示的恐龙。</b>多棘沱江龙(中侏罗世,四川)/甘氏四川龙(晚侏罗世,四川)/许氏禄丰龙(晚三叠世,云南)/李氏蜀龙(中侏罗世,四川)/合川马门溪龙(晚侏罗世,四川)。<div><b>谁最先发现了恐龙。</b>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是一个名叫吉迪昂.曼特尔的英国乡村医生。公元1820年曼特尔的夫人玛丽安发现了一些嵌在岩石里的巨大牙齿,在附近又发现了许多巨大骨骼,曼特尔医生经过两年的认真研究获得一个结论:这些牙齿和骨骼应该是属于某种巨大的爬行动物的。后来他参照蜥蜴牙齿的原始命名,把这些巨大的动物命名为禽龙。<br><b>恐龙的命名。</b>1841年杰出的科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根据当时的发现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专门为这些神秘的爬行动物发明了一个名字-恐龙,意思是"令人恐怖的大蜥蜴"。<b>恐龙进化系统树。</b></div><div><b>恐龙分类。</b>恐龙一般根据骨盆(腰臀部)的结构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蜥臀目中包括兽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鸟臀目包括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br></div> <b>蜥臀目。</b><br><b>兽脚类。</b>兽脚类恐龙都是肉食性恐龙,两足行走,前肢生有利爪,后肢粗壮,尾巴长而有力,嘴里长满像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牙齿的前后边缘生有锯齿,霸王龙是著名代表,我国的永川龙亦属此类。<br><b>霸王龙。</b>是已知最大的陆生食肉类恐龙,头骨笨重,高而侧扁,具有两个很大的眼硐孔,眼眶呈椭圆形,牙齿极为发达,颈骨较短,前足退化细弱,腰带非常发育,表明其后肢活动强烈。霸王龙主要生活在丘陵区,以植食性的爬行动物为主要的捕食对象,晚白垩世绝灭,时间较其它恐龙为最晚。<br><b>永川龙。</b>属兽脚类大型肉食性恐龙,头大而粗壮,上下颌缘长有匕首状利齿,前后缘有栅状小锯齿,齿冠大而稍向后弯曲。头上有六对开孔,下颌有明显下颌孔,颈短、尾长,后肢粗长而有力,主要以两足行走,常赏出没于河溪的丛林中,猎取其他恐龙为食,是当时最凶猛的动物之一。<br><div><b>亚洲古似鸟龙。</b>属于虚骨型兽脚类恐龙,是似鸟龙类(科)中最原始古老的成员,身体结构均匀,双足行走,行动敏捷。后肢有三趾,趾端有爪,前肢也有三指,指端的爪尖而弯曲。它的脖子较长,头小,嘴里没有牙齿,可能以昆虫或其它小动物为食。<br></div> <b>合川马门溪龙。</b>若问恐龙家族成员中谁的脖子最长,那自然非马门溪龙莫属,它们当中的脖子最长者可达14米,其颈椎骨也相当长,并且由数倍的肋骨以及附着的结实肌肉叠合支撑,使其脖子十分僵硬,转动起来较为缓慢。脖子前端顶着一个像蛇头一样的小脑袋。尽管它的体长与网球场相差无几,但它的体重并非大得惊人,因为它的背脊椎骨中充满了空洞。<div><b>鸟臀目-乌脚类。</b>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出土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禽龙是此类恐龙的杰出代表,它繁盛于白垩纪早期,当其子孙鸭嘴龙出现后,逐步取代了它的地位,我国著名的山东龙和青岛棘骨龙就属于鸭嘴龙。<br></div><div><b>巨型山东龙。</b>巨型山东龙化石产于中国山东省诸城晚白垩紀地层中。他的前肢短小,后胶粗壮,头尾长15米,站立时高度可达8米,体形空前庞大,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高大的鸭嘴龙。这是一种大型的无顶饰的平头型的鸭嘴龙,它的头骨前部和下颌向前延伸形成扁阔的嘴,酷似鸭子的嘴巴。它生活在潮沼地区,为了用"鸭嘴"铲食水中的植物,难免夹杂一些泥沙,容易磨损牙齿,所以嘴巴里长着一排排牙齿,一排磨损,另一排顶上,这是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br></div> <b>蜥脚类。</b>蜥脚类恐龙都是素食恐龙,四足行走,胃中有用来來磨碎食物的胃石,外貌大都具有头小、脖长、体肥、四肢粗壮等特征。<div><b>李氏蜀龙。</b>属于稍稍原始的蜥脚类恐龙。头骨高长适中,牙齿勺状,窄长,颈区较短,脊椎构造简单,后肢明显长于前肢,四足行走。主要生活在河畔湖滨地带,以柔嫩多汁的植物为食。<br></div><div><b>许氏禄丰龙。</b>是中国的第一具自己发掘摇、研究、装架的恐龙,长约6米、高约2米。头小、嘴尖,鼻孔呈正三角形,眼眶圆大,尾巴健壮,前肢短,后肢长而粗壮,经常游荡于湖泊和沼泽岸边,以细枝嫩叶为食。<br></div> <b>棘鼻青岛龙。</b>是我国发现的最著名的有顶饰的鸭嘴龙,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完整的恐龙化石。由于它是在青岛附近的莱阳市金刚口村西沟发现的,头上又有棘鼻状的顶饰,所以得名。辣鼻青岛龙化石所处的地层的时代为白垩纪晚期。<div><b>剑龙类恐龙。</b>大都以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早期,是恐龙家族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剑龙类早期的恐龙包括华阳龙,晚期的有沱江龙、嘉陵龙、重庆龙等,它们都是曾经生活在我国四川地区。<br></div><div><b>多棘沱江龙。</b>属于剑龙类恐龙,前肢短,后肢较长,头很小,从颈到尾的背部长着15对剑板,尾端有两对长刺。通常生活在灌木丛林之中,以细嫩枝叶为食,如遇肉食龙侵袭时,它会用钉子般的尾刺鞭打敌人,与之决一雌雄。<br></div> <b>甲龙类。</b>当剑龙在生态界灭绝后,全副武装的装甲坦克式的动物甲龙类就开始登台亮相,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大都嘴中无齿,头部宽平,重甲盖头,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化石主要出现于白垩纪地层。<div><b>甲龙与两条霸王龙恶斗场面。</b></div> <b>角龙类。</b>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在我国北方的白垩纪晚期的地层发现很多原角龙骨骼化石,证明当时角龙类在我国十分繁盛,著名的鹦鹉嘴龙则是角龙类的祖先。<div><b>原角龙。</b>原角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是最原始的一种角龙。头上还没有演化出角,只是在鼻骨上有个小小的突起。颈部的骨板已经变得很大,形成颈盾掩盖了颈部和肩膀。嘴鼻部很像鹦鹉龙,但要大一些。嘴的前部生有牙齿,用来采食植物的枝叶以及多汁的茎根。四肢短小,身躯肥胖。是一种以家族为群体生活的动物。<br></div><div><b>鹦鹉嘴龙。</b>是原始的角龙类恐龙,两足行走,头短宽而高,吻弯曲似鹦鹉的嘴,故面得名。口中没有牙齿,而那角质的巨喙,能帮助它咬断和切碎植物的叶梗甚至坚果,是亚洲特有的一类小型角龙类恐龙。<br></div> <b>鸟类起源-鸟类起源的几种假说。</b>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赫胥黎提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其依据是与始祖鸟同一产地出现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美颌龙与始祖鸟的相似结构;古生物学者马奇则认为鸟类是由槽齿目的假鳄类进化而来的,与恐龙是近亲;第三种假说是鸟类起源于鳄鱼。1861年德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保罗纪晚期石灰岩里发现了一具年代最为古老的鸟类化石,不仅骨骼得以保存,而且还有羽毛的痕迹,它被命名为始祖鸟。始祖鸟大小如乌鸦,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尾巴很长,口中有牙;但是另一方面,它已经具有羽毛,而且已经有了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尾羽以及复羽的分化,这些都是鸟类的特征。<br><b>始祖鸟骨骼。</b>始祖鸟头骨上的牙齿和眼窝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与美颌龙的牙齿、眼窝十分相似。<div><b>赵氏小盗龙。</b>早白垩世,辽宁朝阳。<b>圣贤孔子鸟 。</b>早白垩世,辽宁。</div> <b>杜氏孔子鸟(早白垩世,辽宁)/步氏始反鸟(晚侏罗世,辽宁)/义县鸟(早白垩世,辽宁义县)。凌源潜龙(早白垩世,辽宁)。</b> <b>鸟类飞行起源的两种假说。</b><br><b>地栖疾走起源说。</b>两足行走的恐龙在快速奔跑的过程科中,前肢由辅助和平衡的功能变成具有羽毛的翅膀,从而产生短距离滑翔、长距离滑翔,以至生动飞行的功能。<br><b>树栖攀援起源说。</b>四足爬行动物经自然选择进化为二足且具有攀援能力的原始鸟类,,它们由最初的树枝间的短距离跳跃,发展到长距离跳跃,进而借助空气进行滑翔,直至最后产生主动扇动翅膀的飞行。<br><b>飞行的地栖疾走说模式图/鸟类祖先在利用利爪攀援树木。</b><div><b>带羽毛的恐龙。</b>羽毛是现代鸟类的重要特征,但有羽毛并不等于就是鸟类。近年来我国辽西地区不断发现带毛及羽毛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br><b>小盗龙。</b>属于兽脚类恐龙中的驰龙科,在许多方面和早期鸟类非常相似。四肢和尾巴都覆盖着羽毛。科学家推测正是利用四肢覆盖的羽毛,小盗龙可以从一棵树滑翔到另外一棵树上。<br><b>原始中华鸟。</b>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晚侏罗世。产自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它的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全身还披覆着原始绒毛。长期以来对于鸟类是不是恐龙的后裔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中华龙鸟的发现提供了一定的证据。<br><b>早期鸟类的分异。</b>侏罗世末期,鸟类已分化成两大支系:以始祖鸟、孔子鸟及始反鸟为代表的蜥鸟类和以辽宁鸟为代表的今鸟类。蜥鸟类在白垩纪末随恐龙一起灭绝,今鸟类则繁衍至今。</div><div><b>孔子鸟、始反鸟等复原图。</b>孔子鸟骨骼结构有着清晰的羽毛印迹,生活在白垩早期。大多数中生代的鸟类保留着嘴中的牙齿,而孔子鸟的牙齿已经完全退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拥有无齿角质喙的鸟类。<br><b>娇小辽西鸟、燕都华夏鸟复原图。</b><br></div><div><b>娇小辽西鸟。</b>早白垩世,辽宁。<br></div> <b>生命断层</b>。在生物界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长期的稳定与短期的剧变相互交替着。人们所熟悉的三叶虫、恐龙、猛犸象等古生物,经历了地史时期的大绝灭、冰川期,永远的从地球上消失了,点断了生命进化的历程。<br><b>生物大绝灭。</b>地球上曾发生6次生物绝灭事件,造成绝灭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的绝灭事件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应该是灾难性的环境变化。<br><b>奥陶纪末生物大绝灭</b>。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全球气候变冷,海平面降低,沿海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地球历史上发生了第三大集群绝灭事件,约85%的物种灭绝,总共有超过100个科在这次事件中消失。<br><b>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b>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由于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发生了最大、最严重的集群绝灭事件,包括三叶虫在内的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形成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br><b>白垩纪末生物大绝灭。</b>距今6500万年前地球历史上发生了大规模的集群绝灭事件,生物圈中85%的物种灭绝,此次事件因恐龙时代的终结而广为人们所知,但发生原因众说纷纭。<br><b>冰川期。</b>冰川活动每间隔一定时期就会在地球上出现一次。最近的一次发生在第四纪更新世。这次冰川活动主要发育在北半球,并由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组成。冰川扩张期间,随着大陆冰盖向南扩展,大量动物向南方迁移,大量不及躲避的生物灭绝。<div><b>地球往事-大陆漂移。</b>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恪纳提出的一个假说,他推论全球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是一块完整的大陆,称之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当时的大洋也只有一个,并围绕在联合古陆的周围,称之为泛大洋。自中生代开始,联合大陆出现分裂,并开始漂移,到了新生代,各个大陆才终于漂移到现在所处的位置上。<br><b>中龙。</b>是一种已灭绝的小型水生爬行动物,化石发现于非洲和南美洲的早二叠世地层中。因为其生活在淡水水域,不可能游过广阔的海洋在非洲和南美洲之间迁徙,因此成为大陆漂移的有力证据。<br></div><div><b>凌源潜龙复原图。</b>凌源潜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来自中生代湖泊沉积中的长颈水生爬行动物,头骨较小,颈部长,吻部尖,牙齿似针状,以鱼类为食。<br></div> <b>多板砾甲龟龙/胡氏贵州龙。</b>三叠纪,贵州。<div><b>新铺中国豆齿龙。</b></div> <b>贵州龙复原图。</b>贵州龙是一种小型爬能行类脊椎动物,颈及尾均细长,身体宽扁,头较大,在两个圆形明显的眼穴。脚趾间有蹼连接,能像鳄鱼一样匍匐前行。宽大的脚掌及细长的尾巴,很适合在水中游泳,喜欢吃鱼及小型水生动物。<br><b>似海龟爬行动物-楯齿龙类。</b>楯齿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纲双孔类,体型小,与龟相似,体态臃肿,游泳能力不强,以浮游方式生活在近岸较浅的海底,用其巨大扁平的牙齿碾碎双壳类、菊石等无脊椎动物的外壳取食。<br><b>新铺中国豆齿龙/多板砾甲龟龙。</b> <b>安顺龙/不清/周氏黔鱼龙。</b>三叠纪,贵州。 <b>广东的恐龙化石。</b>白垩纪是恐龙时代的最后阶段,前后延续了将近八千万年的时光。在广东境内河源、南雄的白垩系地层中,都分别出土了恐龙骨骼、恐龙蛋及恐龙足迹化石。龙、蛋、足迹三位一体,世界罕见。<br><b>河源恐龙化石出土分布图/河源部分恐龙蛋化石照片/窃蛋龙复原图及黄氏河源龙正型标本照片。</b><br><b>窃蛋龙。</b>是一种善于奔跑的二足小型恐龙,前肢有着典型兽足的利爪,嘴喙没有牙齿,头部短,头上有高耸的骨质头冠,非常突出。<br><b>晶体蛋照片。</b>河源现已出土了万余枚恐龙蛋化石,获得"世界最大恐龙蛋收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div><b>圆形恐龙蛋。</b>晚白垩世,广东广州。</div><div><b>南雄恐龙蛋化石。</b>白垩纪,广东南雄。</div> <b>南雄鸭嘴龙肱骨。</b>白垩纪,广东南雄。<div><b>带羊齿。</b>晚三叠世-早侏罗纪,广州。<br></div> <b>栉羊齿。</b>晚二叠世,广东曲江。/<b>湘乡罗德羊齿</b>。早石炭世,广东英德。<div><b>哥腾拟铁线蕨。</b>早石炭世,广东英德。</div><div><b>广东枝脉蕨。</b>中-晚侏罗世,广东海丰。</div> <b>植物在广东的发展历程。</b>石炭纪时期,华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雨水充沛,陆地上由古老的蕨类植物及裸子植物群组成的森林星罗密布。<br><b>广东古羊齿。</b>古羊齿是北美地区晚泥盆世广运分布的植物,在我省也有发现。它是由蕨类植物向裸子植物进化的过度类型,是裸子植物的祖先,也是植物演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二叠纪早期全球出现干早气候,自北向南严重威胁着湿热环境中的各种植物,北方沼泽森林中的植被已大大衰弱。而广东则保持热带雨林气候直至二叠纪末。<br><b>兴宁鳞木化石照片。</b>在广东各地的晚二叠世含煤地层中,发现大量的成煤植物群,说明在二叠纪时,广东植物依然繁茂,丛林密布。中生代时广东绝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气候火热,鳞木、芦木等植物逐渐衰退和消失,能适应于旱环境的苏铁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则逐渐增多。<br><div><b>海丰柏型枝照片</b>。柏型枝是松柏类植物的营养枝、枝互生、叶卵形。是我省早白垩世地层中常见的属种。新生代后广东各地的森林植物群已由中生代以裸子植物为主,发展到以被子植物为主。<br></div><div>海丰柏型枝(晚二叠世,广东兴宁)/杨(中新世,广东茂名)/化石果(晚侏罗世,广东紫金)。广东古羊齿(晚泥盆世,广东中山)/兴宁鳞木(晚二叠世,广东兴宁)。</div> <b>华南新生代哺乳动物群。南雄阶齿兽复原图。</b><div><b>大熊猫。</b>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奇动物,以竹为食,然面它们的祖先却是肉食动物。距今约180万年前它们的足迹曾遍布华南,是什么时候悄无声息的在华南消失,是灭绝还是迁徙,这些至今还是一个谜。<br><b>南雄阶齿兽/肿骨阶齿兽头骨。</b>古新世,广东南雄。</div> 鳄鱼下颚(古新世,广东南雄)。华南地区首次发现的蛙类化石。鳄鱼盆骨(古新世,广东南雄)。蛙类化石(始新世,广东三水)。 <div>始新世。离龙(广东三水)/茂名无盾龟(广东茂名)/湖泊剑鱼鮠(广东三水)/舌骨鱼(广东三水)。</div> <b>昆虫化石。</b>三水盆地发现的大量保存精美的昆虫化石,包括蝗虫、蝽虫、蚊虫等,为了解新生代珠三角地区昆虫群的总体面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证据。<div><b>昆虫化石(</b>晚古新世,广东三水)。<b>古栗蛤(</b>早侏罗世,广东连县)/<b>螃蟹化石</b>(第四纪,广东阳江)。</div> <b>鱼化石。</b>古近纪,广东茂名。<div><b>洞庭鳜。</b>晚古新世,广东三水。</div><div><b>广东长似栗蛤。</b>早侏罗世,广东惠阳。</div><div><b>湖北克氏蛤。</b>早三叠世,广东梅州。</div> <b>远古广东的动物居民。</b>古生代早期的广东曾是一片海洋,是众多水生动物生息和竞逐的场所,直至距今四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才有陆地出现。三叠纪时广东陆地面积开始进一步扩大,侏罗纪时,除珠三角地区及河源、韶关等地外,已基本上成为陆地湖泊环境,淡水鱼类得到迅速发展,陆生动物也空前繁盛。<div><b>䗴的外形及构造。</b>䗴是已绝灭的真核单细胞原生动物,形体微小,最小的体长不足半毫米,一般在四、五毫米左右,形状大都两端尖细,中间膨大,好像纺纱用的缍,也叫纺缍虫。是生活在浅海的底栖动物,行动非常缓慢。它们在早石炭世出现,晚石炭世和二叠纪期间非常繁荣,是上石炭统和二叠系地层的标准化石。<br><b>网格苔藓虫。</b>苔藓动物通称苔藓虫,是一种水生群体动物,个体微小,常附生在腕足动物或软体动物的介壳上,或附着在海藻上生长,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极少数生活在淡水中。<br><b>海绵。</b>海绵动物在寒武纪以前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是多细胞动物中结构最简单、形态最原始的一类,它是由单细胞原生动物演变而来的。海绵动物的体壁有许多孔,体壁内有针状骨骼,称为骨针,一般能形成化石。它们大都生活在海洋中,上端有一大出水孔,用附枝拍打海水从小孔抽进海水,过滤吸取营养。<br><b>叶肢介雄性个体构造图。</b>叶肢介最早出现于泥盆纪,现在还有不少种属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主要行动器官是第二对触角,食物以细菌藻类、原生动物为主。我省粤北、粤中、粤西等地发现的叶肢介化石集中于中泥盆世至古近纪。<br></div> 新希瓦格䗴(二叠纪,广东连南)/䗴(中石炭世,广东翁源)。<div>窗格苔藓虫(二叠纪,广东阳春)/原始海绵骨针(寒武纪,广东)。</div><div>大长身贝(早石炭世,广东阳春)/红色帅尔纹贝(晚二叠世,广东曲江)。</div><div>庆尚延吉叶肢介(早白垩世)/燕形对笔石(早奥陶世,广东河源)。</div> <b>皱准球蛤(</b>早泥盆世,广东云浮)/珠蚌(早侏罗世,广东惠阳)。<div><b>圆形挫翼蛤(</b>中泥盆世.广东怀集)。</div><div>网格长身贝(泥盆纪-二叠纪,广东英德)/蕉叶贝(晚二叠世,广州)。</div> <b>恐龙灭绝之谜。</b>支配地球长达约1.6亿年之久的恐龙,于距今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晚期全部灭绝,无一幸免。科学家们众说纷纭。<div><b>小行星撞击说。</b>科学家在白垩纪末期的粘土中,发现含有大量的稀有金属铱,铱在地壳中微乎其微,但在某些小行星上却比较丰富。<br></div><div><b>替星陨石撞地说</b>。白垩纪末曾有一颗哈雷级彗星以每秒40千米的速度与地球相撞,所产生的撞击能量相当于200亿个原子弹当量,彗星所携带的氰化物和在撞击时产生的其他有毒物质的毒化作用和产生酸雨,由此制造了生物大灭绝事件。<br></div><div><b>火山爆发说。</b>白垩纪晚期大陆板块加快了分裂和漂移的速度,因地壳运动经常引发异常强烈的火山喷发,有害物质大量喷到大气层中,造成气候变冷,对于只能适应温暖炎热气候的恐龙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于是在短时间内绝灭。<br></div><div><b>食物中毒说。</b>因为白垩纪中期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成为了植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而被子食物中所含大量的生物碱,服食过多足以致命,最后使肉食性恐龙也遭到牵连。<br></div> <b>地磁变化说。</b>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div><b>酸雨说。</b>白垩纪未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恐龙灭绝了。</div><div>迄今为止,尚无人能做出全面而又无懈可击的科学解释。</div> <b>传染病流行说。</b>白垩纪末蚊子、虻等吸血昆虫盛行,恐龙受到蚊虫的叮咬后在群体中传播疾病而全部灭绝。<div><b>气候变迁说。</b>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br></div><div><b>物种竞争说。</b>和恐龙同时代出现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br></div><div><b>大陆漂移说。</b>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br></div> <div><b>鱼龙。</b>三叠纪,贵州。</div><b>人与自然。</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地球因为有了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才诞生了人类,然而人类却不断地破坏着地球的自然环境。<br><b>核灾难。</b>1952年11月1日美国在马绍尔群岛埃尼威托克环礁试爆了世界上第一枚氢弹。核辐射、冲击波、光辐射……肆虐太平洋上空。从此开始了地球的核灾难。<br><b>温室效应。</b>海南珊瑚白化、海水温度上升、破坏了珊瑚的生存环境。温室效应给地球带来的恶果非常严重:地球上的病虫害和传染疾病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br><b>海洋石油污染/人口膨胀/沙尘暴/淡水资源缺乏/酸雨污染/乱砍滥伐/荒漠化。</b><div>现在地球的污染种类越来越多,污染形式越来越复杂,地球病了,地球上的居民也就会病了。为了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健康的、和谐和美丽的环境中,请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善待地球!<br></div><div>12:02分参观结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