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行(一)

黄建民(拒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英文名:The Palace Museum),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该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清皇宫—紫禁城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性古代艺术博物馆,其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房屋9371间。</p> <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是明清皇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处理政务的地方。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清帝溥仪逊位。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成立“摄政内阁",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并于1925年设立北京故宫博物院,1926年至1928年期间,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北洋军阀皖、直、奉等支持的临时执政府肘腋下,先后历经四次改组,直至1928年6月,国民军“二次北伐”成功,北洋政府垮台,其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1931年“九·一八”事变,华北局势动荡不安。为安全计,北京故宫博物院决定精选文物避敌南迁,历时十五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1949年2月,北平解放,故宫博物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故宫博物院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1950年、1953年和195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分三次返回北京。2004年至201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了“七年文物清理”,正式将古籍文献、古建类藏品等纳入文物管理体系。202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院区项目正式动工,预计在202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时全面建成。</p> <p class="ql-block">  端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比天安门晚了3年。端门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和端正衣装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用品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p> <p class="ql-block">午门是北京故宫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后有太和门。</p> <p class="ql-block">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p><p class="ql-block">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p><p class="ql-block">当然,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在明代,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罚的为数颇多,当场被杖打死亡的这种说法是没有的。</p> <p class="ql-block">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p> <p class="ql-block">  石亭叫做“诏书亭”,皇帝颁发诏书时要先将诏书放在这个亭子里。</p> <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石盒里装的是五谷。</p> <p class="ql-block">  太和门前的三层丹陛上一共有18个鼎式铜香炉,每一个都身高两米。</p><p class="ql-block">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朝礼时,18口香炉就会燃起香料,香烟缭绕如同仙境,烘托出神秘的气氛。</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18口呢?那是因为清朝皇帝把国土划分成18个省,这些香炉就象征着大清的土地。放在太和殿前,皇帝就可以“君临天下”了。</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月台两侧各有一只铜龟和铜鹤。</p><p class="ql-block">铜龟的样子是龙头龟身,嘴巴微张傲首挺胸。</p><p class="ql-block">古书《淮南子》中记载,女娲补天成功后,为了折断巨龟的四条腿支撑苍天,这只巨龟名为“鳌”。又有传说东海之中巨鳌驮着三座仙山漂浮在海面上,鳌的样子就是龙头龟身。</p><p class="ql-block">鳌是龙生九子之一,也有“龙生九子,鳌占头”的说法,有一个成语“独占鳌头”中“鳌”就是这样的神龟。</p><p class="ql-block">铜龟放在这里除了起到装饰作用外还有实际用处,实际作用就是它也是一个香炉。龟背上有一片龟壳是可以活动的,是个香炉盖。香炉中燃起香料,它就可以吞云吐雾了。</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月台的西南角有一座石亭,石亭中好像有一个方斗。这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这座石亭中放的是古代的量器——嘉量。</p><p class="ql-block">我们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了度量衡,“度量衡”分别指的是长度、容积、轻重。</p><p class="ql-block">把嘉量放在这里是为了显示皇帝治理天下的权威的。</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嘉量分成斛(hu)、斗、升、合、龠(yue)五个标准,现在人们已经不用它们计算容积了。</p> <p class="ql-block"> 中和殿旁丹陛外侧的螭龙咧着嘴,翘起鼻子,整整齐齐排成一排,憨憨的样子十分可爱。</p><p class="ql-block">螭(吃)龙也是龙的九子之一。因为它嘴大肚子大,大多时候被放在建筑的排水口。</p> <p class="ql-block">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后的区域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是明代皇帝的寝宫,也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到了清代,这里便成了举行内朝礼拜、皇帝家宴的地方。康熙和乾隆都曾在这里举行过规模很大的宴会。乾清宫于1420年建成,后来毁于火灾。现在的乾清宫为清代所建。这里也曾经是明嘉靖帝寻欢作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殿内“正大光明”匾是清代皇帝立储放传位诏书的地方。鉴于以往各朝立储引起纷争的教训,雍正皇帝实行秘密立储。在皇帝生前制立储诏书两份,一份放在身边,一 份放在匾后。待皇帝死后,将两份遗诏拿来对照。无误,按指定人继承皇位。</p><p class="ql-block">乾清宫还是皇帝死后停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