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道德经》白话文分享(四)

图书室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句名言,多数人都知道,甚至外国领导人也引用过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多数人解释为“治理大国犹如烹小鱼小虾,不能折腾,否则就碎了。”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能表达老子的全部思想。为啥这么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我们想想老子为什么会用烹小鲜比喻治理大国?如果是为了说“无为”“不折腾”“不管不问”那为啥不说“治国如放羊”?不更贴切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另外老子这么说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老子当过厨师吗?是不是经常烹小鲜?我想大概不会。老子担任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在那个年代怎么会常常自己下厨房呢?那么他为啥在谈治国理政时用烹小鲜打比方呢?他老人家很博学,对于书中知识特别清楚,他擅长的是读书而不是烹调,又有图书馆的地利条件,在谈论治国理政时肯定会想到历史上一个著名厨师——伊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伊尹大概生于公元前16世纪,比老子早1000多年,奴隶身份,聪明好学,善于烹饪。后来被商汤发现加以重用,辅佐商朝五代君主五十余年,终年100岁。伊尹经常结合烹调技术给国王讲治国理政的方法。朋友们可以查阅网络了解他的更多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从烹调谈到治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第一步是选择食材,腐烂有毒的肯定不能用。由此想到治国选拔人才,那些腐败的对人民和国家有害的“人才”坚决不能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第二步是食材的洗涤加工。由此想到对于选定的预备人才要精心教育,进行心灵净化,加以警示和约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第三食材要合理搭配,有的食材是不能放在一起的,否则会很难吃,甚至产生毒素。人才利用也要合理搭配,讲究“君臣佐使”“刚柔相济”“文武搭配”等,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个性格都很刚硬的人才不能放在一起用。看看三国时期的刘关张,再看看西游记中的师徒五人(包括小白龙),就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人才合理搭配的重要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第四要掌握好火候,火大火小都不行,时间长短都不行。由此想到治国要谨慎,比如奖惩要掌握好力度,太轻或者太重都不行。如今腐败分子为啥“前赴后继”,大概因为“选材”“火候”等环节没做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第五可以把烹饪后饭菜的色香味比喻为治国的效果和成就,色香味俱佳就表示人间富裕祥和、景色宜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样一想“烹小鲜”就不只是指烹小鲜,而是烹调的代名词,不用再猜小鲜是“小鲜肉?小鲜鱼?小鲜虾?……”用烹调比喻治国理政形象生动,简单明了,并且意义全面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老师们朋友们,你们认同以上的设问、推测、结论吗?对于你管理班级、企业有没有一点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道德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60章~81章参考译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治理大国,就像煎烹小鱼一样。用大道来治理天下,那些鬼神就不能显灵了。不仅鬼神都不显灵,鬼神也不能干扰人了。不仅鬼神不会干扰人,圣人也不会干扰人。鬼神和圣人都不干扰人,因此自然的禀赋就都回到人民身上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国如同居于江河的下游,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充当天下江河百川汇集之地。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因为安静才可处于下位。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能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卑恭敬,就能见容于大国。所以,有时大国靠谦下而取信于小国,有时小国因谦卑而取信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网罗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归附大国。这样两者都能实现各自的愿望,而大国尤其应当谦下忍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道庇荫万物,是善良人的法宝,也是不善良的人的依靠。美妙的言辞能换来别人的尊重,高尚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人就算有不善的,大道又怎么会舍弃他们呢?所以人们拥立天子,设置三公,即使在四匹骏马所驾的座驾之前献上巨大的宝璧,也不如安安稳稳地进献这个大道。古人为何重视这个大道呢?不正是说:有求即能获得,有罪即可免除吗?所以大道才为天下人所重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所作为的,是没有作为;所从事的,是无所从事;所品味的,是恬淡无味。把小的看做大的,把少的视做多的,用德行去回报怨恨。解决困难宜从容易处入手,成就大事宜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处做起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微处开端的。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他的伟大。轻易作出承诺的,一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想得太容易的,一定会遭遇很多的困难。因此圣人总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所以永远没有办不成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局面安定时易于把握,事情尚无迹象时易于图谋;事物脆弱时易于破除,事物微细时易于化解。要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要在祸乱尚未出现时就控制到位。合抱的参天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长成的;九层的巍峨楼台,是从堆积土块开始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走出来的。任意妄为将会招致失败,执著强求将会使希望落空。因此,圣人无所作为,也就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著,也就不会使希望落空。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即将成功时失败。如果在最后阶段,能像开始时那样谨慎,也就不会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追求的就是没有欲望,不苛求那些稀有的珍宝;想学的就是别人所不想学的知识,来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此助成万物自然禀性的状态,而不妄加干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古代善于奉行大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民之所以不好管理,是因为他们智巧、伪诈的心机太多。靠智巧、伪诈来治理国家,那是国家的祸患;不用智巧、伪诈来治理国家,那是国家的福气。懂得了这一反一正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明白了治国的法则。总是处于明白法则的状态,就叫做最高的德性。这个最高的德行深不可测,远不可及,与万物一起复归于真朴,这样之后才能完全顺乎自然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汇聚之地,是因为它甘居百川的下游,这样才能让百川归往。因此,圣人若想居于人民之上,一定要言辞谦下;若要居于人民之前,一定要退身于后。如此,圣人位居人上,而人们不觉得有负担;站在人前,而人们不觉得有妨碍。于是,天下人都愿意推戴而非嫌弃他。正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太大了,似乎不像任何具体事物。正因为它太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种具体事物,也就变得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固守且小心珍藏着。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俭约,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对人慈爱,所以能产生勇气;有了俭约,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众人的领袖。如果舍弃了慈爱,而一味地好勇斗狠;舍弃了俭约,而一味地铺张浪费;舍弃了甘居人后,而总是站在众人前面,就会走向死亡。慈爱的人,用来作战就能获胜,用来防守就能巩固。上天要救助一个人,就用慈爱来呵护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古代善于做将帅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争斗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善于顺应天意的做法,这是自古已有的最高准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兵法家曾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宁愿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没有任何祸患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将会令我丧失我的法宝。所以,当敌对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悲愤的一方可以获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言论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天下人却没有办法理解,也没有办法施行。不同的主张各有宗旨,不同的行为各有根据。正因为人们互相间不理解,所以没有人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很少见,能效法我的人就更显珍贵了。因此,圣人总是外穿粗布衣服,怀内揣着美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缺点了。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是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民不畏惧权威,那么大的祸乱就要降临了。不要打断人民的日常生活,不要阻塞人民的谋生之路。只有不压制人民,才不会招来人民的厌恶。因此,有道的圣人了解自己却不自我表现,爱惜自己却不自视高贵。所以,应舍弃那些“自见、自贵”的错误做法,采取这些“自治、自爱”的正确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果决刚毅而勇于敢作敢为,就会惹祸被杀;谨慎小心而勇于自我克制,就能全身保命。这两种做法一个于己有利,一个对己有害。上天所憎恶的,谁知道其中的原因?因此就连圣人在这些事情上也慎之又慎,难以决断。自然的法则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响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罗网广大无边,虽疏疏落落却无任何遗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若人民不畏惧死亡,则以死来恐吓他们又有何用?若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对于为非作歹者,我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通常应当由行刑者来杀他们,代替行刑者去杀人,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民陷于饥饿,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才陷于饥饿。人民不好治理,是由于统治者喜欢有所作为,因此才不好治理。人们把死看得很轻,是由于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因此才把死看得很轻。只有不使奉养过于丰厚的人,才比过分追求生活享受的人高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尸体就变得僵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都很柔软脆弱,死了以后就干枯变硬了。所以,坚硬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兵势强大就会灭亡,树木高大就会摧折。所以,强大的居于劣势,柔弱的处于优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然的法则,不是很像拉弓弦吗?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拉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放松一些,拉得不够满就补充一些。自然的法则,是削减有余的而补益不足的。人世的法则就不是这样了,它是削减不足的来供给有余的。谁能削减有余的,来供给天下的不足呢?只有领悟了自然法则的人才能做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这是他不想表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固强大之物,却没有什么可以比得过它。因为它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弱小的胜过强大的,柔软的胜过刚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却没有人能践行。所以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叫做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祸患,叫做天下的君王。这些正面的言论听起来如同反话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调和了深仇大怨,必定还留下余怨,这怎能算是妥善的解决办法呢?因此,圣人掌管着借据的存根,却不去向人索取偿还。有德之人如同掌管借据的人一样宽而不取,无德之人如同掌管税收的人一样苛求索取。自然的规律对谁都不偏爱,总是伴随着有德之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使国家小一点,让人口少一点。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们爱惜生命而不往远处迁移。虽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乘坐;虽有铠甲兵器,却没有机会陈列。使人们重新以结绳来记事。使人们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相互听得到,但人们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真实可信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可信;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懂的人不卖弄自己渊博,卖弄自己渊博的人不是真懂。圣人不存占有之心,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裕。自然的法则,是利成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施惠于人而不与之争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