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游(六)—— 德黑兰(续)

Jeffrey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萨德阿巴德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1日晨,我们在酒店早餐后前往萨德阿巴德宫。萨德阿巴德王宫曾是伊朗巴列维王朝的避暑胜地,位于德黑兰最北部的山上,是一座占地非常大的建筑群,共有14座宫殿。其中最重要最值得参观的是绿宫和白宫。</p> <p class="ql-block">进去大门就开始上坡去往白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白宫</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宫是伊朗最后一任国王小巴列维的起居宫殿,殿内按照70年代的布置陈列着国王与其子女生活时的模样。还有一些房间陈列着各国送给国王的赠礼,礼物都非常贵重精美,具有中国特色的瓷器、象牙雕刻等都制作得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宫一层</b></p> <p class="ql-block">在萨德阿巴德王宫建筑群建筑群中,最大的博物馆是国家博物馆,该博物馆由于是白色,以白宫而著称。该王宫始建于1931年,历时八年时间,于1939年竣工。该宫殿由伊朗建筑专家设计建造,外表用大理石砌成,大理石取自伊朗西南部的克尔曼市,具有德国宫殿风格,宫殿内部为伊朗风格。</p> <p class="ql-block">走进白宫,宫殿内基本都保留了精美的装饰,华丽的摆设。接待大厅、接待室、宴会厅和游乐室等,每个房间都铺着昂贵且精美的波斯地毯,大气婉约的装修格调和精美的壁灯,展现了当年王室极度奢华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大接待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宫二层</b></p> <p class="ql-block">白宫二层是小巴列维国王一家的起居生活区。走上二层,就见一幅巨大的油画,想必也是巴列维王室收藏的一幅名画。</p> <p class="ql-block">这巨幅油画描绘的是宫廷或贵族的奢华生活,一女侍正在用金盆为女主洗脚,另一女侍手持镜子为女主照着。人物众多,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巴列维国王的王后画像</p> <p class="ql-block">王后的主卧室</p> <p class="ql-block">王室客厅</p> <p class="ql-block">从地毯上铺就的虎皮,这应该是小巴列维的卧室了。</p> <p class="ql-block">小巴列维国王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王后和王子、公主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法拉娜公主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王子、公主的娱乐室了。</p> <p class="ql-block">王室餐厅</p> <p class="ql-block">白宫的出口处</p> <p class="ql-block">白宫出口一侧还有一双断掉的青铜腿,腿上部的小巴列维铜像据说是当年伊斯兰革命被人锯掉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萨德阿巴德宫的园林</b></p> <p class="ql-block">萨德阿巴德王宫曾是伊朗皇室的避暑胜地,这里不但有装饰精美的宫殿,还有泳池、花园和体育场。在森林、花园和草坪的包围下,整个王宫空气清新,环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前美国驻伊朗大使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前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只见大门一侧有块牌子有英语写着“美国间谍馆(前美国驻伊朗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而在长长的围墙上是长幅的漫画。</p> <p class="ql-block">这前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是著名电影“逃离德黑兰”的拍摄地,也是二战时期三巨头德黑兰会议的地点。所以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向前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大楼走去,远远地瞧见一幅自由女神的壁画,细看却是狰狞的骷髅。</p> <p class="ql-block">展馆在二楼。</p> <p class="ql-block">走上二楼,有一幅壁画,画面上自由女神不在塔上,而是在大洋边蹬下了身子垂下了头。旁书了一段英语的引文:</p><p class="ql-block"><b>自由主义的终结</b> </p><p class="ql-block">美国将失去它的力量和影响力。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即将结束,它的回归是不可预测的。</p><p class="ql-block">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美国是一个富有的国家,拥有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但所有这些都在改变,自由主义的梦想即将结束。</p><p class="ql-block">斯蒂芬.科恩</p><p class="ql-block">美国学者和教授</p><p class="ql-block">(仅根据英语的智能翻译,大意仅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二楼的墙上还有一则英语说明,其大意是:</p><p class="ql-block"><b>间谍巢Maximtm seturity的二楼门-封闭式安全门</b></p><p class="ql-block">二楼是使馆主楼最重要和最安全的楼层,大使室,秘密会议室,情报安全部门和美国陆军顾问部门都在这里。在占领大使馆期间,伊朗穆斯林学生在门后等待了大约半小时,最后美国工作人员从里面打开了入口大门。</p><p class="ql-block">(根据英语的智能翻译,仅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b>伊朗人质事件介绍</b></p><p class="ql-block">1979年11月1日,新的伊朗领导人阿亚图拉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号召伊朗人民向美国和以色列示威。霍梅尼将美国政府称作“撒旦”和“伊斯兰的敌人”。</p><p class="ql-block">这一反美言论极富号召力,很快便有千余人聚集在美国大使馆周围进行抗议活动。1979年2月,流亡国外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领导了一场伊斯兰革命,4月1日“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巴列维王朝被彻底推翻。霍梅尼对美国支持前国王巴列维十分仇恨,而美国又不顾伊朗当局的抗议,准许巴列维途经墨西哥赴美治病,更激起了伊朗人对美国政府的不满。于是,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学生4000余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占领了美国大使馆,将美国国旗撕下来,代之而挂上了写着“真主伟大”字样的白旗,最后将52名美国外交官扣押起来,作为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的人质。</p><p class="ql-block">在此前的伊斯兰革命期间,大使馆曾被占领,且围墙外的示威活动也已经是家常便饭。在不断聚集的示威人群面前,伊朗警方显得愈来愈无助。11月4日,大约500名自称“伊玛目的门徒”的伊朗学生(这一数字在不同的报道中都有不同,具体数字在300至2000之间),在又一次的骚动中占领了使馆的主体建筑。使馆的陆战队守卫只进行了象征性抵抗,而使馆职员不得不破坏通讯设备并将敏感的文件予以销毁。在90名使馆人员中,有52名被扣,其中有3人是在伊朗外交部被俘的。</p><p class="ql-block">对于将美国人扣为人质的行动,革命者宣称这是完全正当的,是对美国多年来对于前国王的极权主义统治进行支持并允许巴列维国王前往美国治病的报复。他们还要求美国将巴列维送回伊朗接受审判。外交政策现实主义者认为,人质事件并不仅仅是对某些特定事件(例如巴列维国王赴美就医)的反应,更是新的伊朗政权对美国的一种示威:伊朗有能力对抗美国。</p><p class="ql-block">革命者还向外界展示了从使馆获得的秘密文件,其中有些此前已被美国人用碎纸机破坏,后来又被革命者拼接起来。虽然人质的处境还算不错,但他们时常会被蒙上眼睛带到当地人和电视镜头前。这一人质危机导致了每日的新闻追踪报道的出现(仍是如此)。由泰德·科贝尔主持的美国广播公司的深夜新闻节目《美国被俘人质》最终变成了风格严肃的《夜间新闻》节目。</p><p class="ql-block">在使馆被占领时,有六名美国人成功逃脱并在一幢公寓中躲藏了起来,直到他们在加拿大大使肯·泰勒的帮助下,在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获得庇护。这六名美国人是马克·里杰克、科拉·阿姆本·里杰克、约瑟夫·斯塔夫德、凯瑟琳·斯塔夫德、罗伯特·安德斯和亨利·李·沙茨。他们获得了假的加拿大护照,因此得以在1980年1月20日加使馆关闭时,安全地离开,而没有暴露其美国公民的身份。中情局为他们提供了护照并实施了整个营救行动。(这也许是电影“逃离德黑兰”名称的由来吧。)</p><p class="ql-block">—— 上述介绍引自“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水与火公园</b></p> <p class="ql-block">"水与火公园"是德黑兰北部的一个公共娱乐场所,相当于伊朗的"人民公园"。为什么称为“水与火公园"?有一种解读是“水"和"火"都是伊朗传统文化中的常见符号,很贴切地表达了伊朗人的精神面貌,"水"是沙漠中生命的必需,是安静的,灵气的,接近圣洁的;"火"则是沙漠中生命的常态,是热烈的,倔强的,追求正义的。</p> <p class="ql-block">水与火公园里有金属线条勾勒的宗教故事图像。使德黑兰的这座现代公园增添了些许伊朗特有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由于英语说明字迹不清晰,无法了解大意。</p> <p class="ql-block">图像的含义是:神圣的天使通过神圣的先知亚伯拉罕的祈祷折磨掠夺的人。(根据英语的智能翻译,仅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先知亚伯拉罕旁的神圣祭品</p> <p class="ql-block">由于英语说明字迹不清晰,无法了解大意。</p> <p class="ql-block">于2023年11月2日上午9:40光景,我们从德黑兰飞越了7214公里,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至此,伊朗游的六集美篇以我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看到的伊朗的部分方面:伊朗人民友善热情,伊朗社会稳定和谐,伊朗的文明历史悠久璀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