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小故事:炫富斗富成时尚——一个时代的悲哀

云飞扬

<p class="ql-block">  西晋石崇与王凯斗富的故事,曾让我们感慨不已。这样类似的故事,居然在他们之后的北魏重复上演了。一帮王公大臣,在当朝胡太后的带领下,群体性开展炫富斗富,盛行一时,引为时尚。</p> <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明帝时期,胡太后临朝听政。据《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九卷记载,当时的北魏比较强盛,国库充盈,加上东夷、西域等大小域外国家贡献不断,以致“府库盈溢”。在这样的良好财政状况下,当朝的统治者不思发展,不虑民生,更不着眼长远,反而在统治者胡太后的引导下,大肆挥霍与浪费。</p> <p class="ql-block">  胡太后经常到绢丝的仓库,打开库门随意赏赐臣下绢匹。有次她别出心裁,让随行的王公大臣及公主嫔妃开展竞赛活动,即各人凭借自己的力气,在府库中随意扛取绢匹。一时间,人人各显神通,大展身手,以致最少的也能取到一百多匹。其间,尚书令李崇、章武王元融,由于抢的过多,负担太重,一下子跌倒在地,一个伤了腰,一个扭了足。胡太后为了“公平起见”,命人“夺其绢,使空出”。两个为抢绢而负伤的高官,成了时人的笑柄。</p><p class="ql-block"> 即使侍中崔光只取了两匹出宫,恐怕也因为身体原因,不然为了名声或劝诫,也不至于伸手吧。</p> <p class="ql-block">  好佛的胡太后,反复无穷的营建寺庙,不但下令各州去建,还鼓励王公大臣贵人各自建寺于洛阳,一个比一个“壮丽”。同时“数设斋会,施僧物动以万计,赏赐左右无节”,对僧侣和手下赐财赐物,动辄以万计算,毫无节制。其对待民众呢?“而未尝施惠于及民”,也就是普通的民众是得不到统治者的一点点恩惠的。</p> <p class="ql-block">  作为统治者代表的胡太后尚且如此,何况其治下的大小官员呢?高阳王元雍、尚书令李崇、河间王元琛、章武王元融等几位炫富斗富的“杰出代表就应运而生了。</p><p class="ql-block"> 元雍的富贵程度,《资治通鉴》中这样描述:富贵冠一国,宫室园圃,俟于禁苑,僮仆六千,伎女五百,出则仪卫塞道路,归则歌吹连日夜,一食直钱数万。不但家中富可敌国,而且出行都是大排场,一顿饭就要花费数万钱,何等的富贵呀!</p><p class="ql-block"> 难怪像元雍一样富的李崇,都对人这样感叹元雍:高阳一日,敌我千日。这样算来,同样大富大贵的李崇,一顿饭只花费数十钱而已,但千万不要以为李崇是勤俭持家,恰恰暴露了”性俭啬“的个性,不然也不会发生为抢绢而伤腰的笑话了。</p> <p class="ql-block">  河间王元琛,不仅炫富,更勇于斗富。为与高阳王元雍“争富”,他把家中十多匹骏马吃草的槽子,全用银子铸成,在自家窗户上面,玉凤衔铃,金龙口中吐旆。曾宴请诸王,“酒器有水精锋,马脑碗,赤玉卮”,酒器是大秦国出产的水精盅,碗用的是西域出产的玛瑙碗,杯子是赤玉杯,而这些精致无比的酒器,“皆中国所无”。这些还不够,元琛还将女乐、名鸟、、名马及各种奇珍异宝一一陈列出来,带领各位亲王参观库房,以炫耀其不可计数的金钱和布帛。</p><p class="ql-block"> 当然,元琛也有自己的内心之憾: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简单的自信满满的斗富之语,足见其财富已远远超过了西晋的石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向已富贵自负的章武王元融,参观完元琛府邸,见识其奢华后,回到家中接连三天叹惜不已,心情一直不爽。好在另一亲王元继来探望,问明原因,一句“卿似袁术在淮南,不知世间复有刘备耳”,让其瞬间开释,“融乃笑而起”。</p> <p class="ql-block">  “时魏宗室外戚权幸之臣,竞为豪侈”,也就是说,当时的北魏,除了上述几个炫富斗富的“杰出代表”外,一大批的皇室、外戚及受宠的权臣,皆是巧取豪夺,竞相豪华奢侈。而这样的结果,在《资治通鉴》中亦有表述,造成“府库渐虚”,“减削百官禄力”,终至“公私贫困”,民不聊生,北魏从此走上分裂消亡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