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最早来看

苏鹤龄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畔,毗邻北京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分院)、北京城市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东馆),是首都博物馆的东馆。</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又称“运河之舟”,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保修复、收藏保管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船、帆、水的元素——北侧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像船,南侧展陈大楼屋顶造型像帆,其间有一条长约270米的休闲水街。站在远处看博物馆,展陈大楼建筑高于共享大厅,5片船帆状的屋顶高低错落,曲线饱满,动感十足。远望博物馆,屋顶、街巷路口、门楼等元素与水系结合,形成一处类似运河驳岸码头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开馆伊始,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围绕大运河与北京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从人文地理视角、生态文明高度展示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建设成就,推出一系列重磅展览。这座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共同诠释“都”与“城”的关系,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展示、临时展览四大类型构成。</p><p class="ql-block"> 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历程,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位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陈大楼二层的基本陈列“京华通惠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通过4个展厅、8个部分,展出1000余件文物和艺术品。展览以时间为轴,生动还原大运河发展演变历史,着重展示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系统展现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运河博物馆的外景。</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运河博物馆的内景。</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沿岸发现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之际,故宫博物院以“金瓯永固杯”助阵,这是很少出宫的宝物,值得一睹为快。定陵博物馆也送来了“万历皇帝的皇冠-金翼善冠”。</p> <p class="ql-block">  金瓯永固杯 清乾隆 (1736-1795)</p><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清宫习俗,皇帝在元旦要亲自书写吉祥祝语,称为元旦开笔,使用金瓯永固杯是开笔仪式的重要环节。每岁元旦子时或丑时,皇帝拈香行礼后,到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往明窗处桌子上的“金瓯永固”杯中注入屠苏酒,用镌刻有“万年青”或“万年枝”的朱笔和墨笔写下吉祥祝语。乾隆初年的祝语包括:万象同春、时和年丰、民安物阜、永享异平等。</p> <p class="ql-block">  金翼善冠 明万历 (1573-1620)</p><p class="ql-block"> 北京定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金冠出土时放置在万历皇帝棺内头部北侧,装在一个圆形木盒内。冠用金丝编结而成,分作前屋、后山、角三个部分,各部分以粗金丝连缀在一起。冠饰的龙首、龙身、龙爪、背鳍等单独制成,再焊接上冠,仅龙鳞就用了8400片。</p> <p class="ql-block">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等为大运河博物馆的开馆展出了他们的重要展品。</p> <p class="ql-block">  龙风呈祥 京绣 当代</p><p class="ql-block">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本品采用京绣工艺中的“盘金绣法”制作而成。象征吉祥如意、万事顺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龙腾华夏》盘龙嵌宝瓶 花丝镶嵌 当代 </p><p class="ql-block">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蒜头瓶器型,采用花丝镶嵌工艺制作而成。本品颈部较长,肩部较窄,腹部圆润,底部圈足。瓶身以龙纹为饰,象征吉祥、繁荣和团结。</p> <p class="ql-block">  《龙腾青莲》 花丝镶嵌 当代</p><p class="ql-block">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采用花丝镶嵌工艺制作而成。瓶型以蒜头瓶为原型,瓶腹处上下起伏的线条宛如荷塘中的荷叶,荷叶上两条金龙遥望顶部的红玛瑙宝石。周身盛开 19朵莲花,每朵莲花中镶嵌一颗红玛瑙宝石。</p> <p class="ql-block">  《凤舞梧桐》 花丝镶嵌入式 当代</p><p class="ql-block">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采用花丝镶嵌工艺制作而成。以梧桐树为主造型,树顶一只展翅的凤凰,寓意盛世吉祥、福运延绵。</p> <p class="ql-block">  大师手作《盛世八宝如意赏盘》 金漆镶嵌、花丝镶嵌 当代</p><p class="ql-block">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本品由清官造办处第六代传人金漆镶嵌大师李德伦与一级花丝镇嵌大师董瑞京联袂制作。葵花形制盘身为贵金属,通体髹漆。盘心及盘裙装饰花丝使用签刻工艺,八朵如意纹装饰使用花丝工艺制成。</p> <p class="ql-block">  和田玉雕《宜子孙玉壁》 玉雕刻意当代</p><p class="ql-block">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采用国家级非遗玉雕技艺制成。本品外框为硬木,透雕缠枝龙纹;正中“凤文玉壁”为和田玉,玉壁上透雕的“宜子孙”字样最早出现在汉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黑漆描金经文匣 金漆镶嵌 当代</p><p class="ql-block"> 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胎体由传统木胎榫卯结构制成,装饰使用金漆镶嵌四大断中的“晒断”工艺。外面髹以黑漆,内里髹朱漆,八吉祥(由八种识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显现)图案采用金漆镶嵌“转金”技法勾勒而成。</p> <p class="ql-block">  雕填彩绘《月兔迎春》插屏 金漆镶嵌 当代</p><p class="ql-block"> 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插屏样式,采用金漆镶嵌“雕填彩绘”工艺制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手包 京绣 当代</p><p class="ql-block">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采用中国传统京绣工艺制成。以海水江崖为创作基础,对称配色,结合了宫廷艺术与现代时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花鸟绣布 京绣 当代</p><p class="ql-block">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采用纯手工京绣工艺制作而成。本品以绿色绣布为底,其上绣以花卉、蝴蝶图案,并呈中轴对称方式排列,造型美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宫廷《琉璃》盆景 玉雕 当代</p><p class="ql-block"> 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盆景样式,琉璃材质,采用传统宫廷宝石盆景“琉璃烧制”手法制成。琉璃工艺作为一种“火焰的艺术”,制作时通过加热和塑形,不断调整每片花、叶的形状,需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锻造。</p> <p class="ql-block">  剔红四方宫廷赏瓶 雕漆 清代</p><p class="ql-block">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四方瓶样式,清代宫廷御制,通身髹饰朱红大漆,采用雕漆工艺制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雕漆《访友图》屏雕漆清代</p><p class="ql-block">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砚屏样式,通体髹朱红大漆,采用雕漆工艺制成。雕漆古称刷红,制作时需“髹漆教百层,万千刀笔雕”,且不能错刀、跑刀、本品屏心为圆,满锦、雕访友图,束腰缠枝花卉纹,底座通体锦纹。</p> <p class="ql-block">  绣布 京绣 当代</p><p class="ql-block">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本品采用纯手工京绣工艺制作而成。三件一组,花鸟、植物通过不同色彩的织线绣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陈大楼二层的基本陈列“京华通惠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展出了从隋朝至今大运河北京地区的大量历史文物,这里选取一小部分介绍。兼有个别的文物是其他时期的。</p> <p class="ql-block">  作册奂鼎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燕都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此鼎出土于城址东南的M1902墓,是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遗址的重要考古新成果之一。此鼎与同墓所出的尊、白、爵、解共5件青铜礼器器内均铸铭文,内容大体一致,记录了太保(召公萌shi)前来燕地筑城,在燕侯宫举行祭礼,并赏赐作册免贝市,作册免为祭祀父辛而铸器的史实。作册为官名,掌管著作简册,奉行国军诰命,免为名字。该批铜器铭文与首博馆藏重器克岙、克罍铭文相印证,是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的新证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铜佛像 唐 (618-907)</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岭东村出士</p> <p class="ql-block">  胡人牵驼俑 唐(018-907)</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顾</p> <p class="ql-block">  灰陶堆塑花卉器盖 五代 (907-960)</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村赵德钧墓出士</p> <p class="ql-block">黄釉陶俑 隋 (581-618)</p> <p class="ql-block">  绿釉陶俑 隋 (581-618)</p> <p class="ql-block">  三彩陶马 唐 (618-907)</p> <p class="ql-block">  缠枝莲飞风纹透腿铜镜 唐(618-907)</p><p class="ql-block"> 镜体厚实,八出菱花形,圆钮。镜背主纹为缠枝莲纹,莲纹间点缀四只凤鸟,口衔花枝,单腿立于一朵莲花之上,扬尾展翅,翩然欲飞,形象婀娜俊美。镜背边缘装点流云纹。花鸟争艳,柔美自然,纹饰富丽华美,更为难得的是凤腿制成透雕,为唐镜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青玉土浸七梁冠 唐(618-907)</p><p class="ql-block"> 冠青玉质,局部呈姜黄色。冠顶琢"七梁”,故名“七梁冠”。正面下部琢有一圆孔,与冠背圆孔相对,白玉圆簪贯通其中。</p> <p class="ql-block">  陶鞍马俑 唐 (618-907)</p> <p class="ql-block">  石佛头 唐 (618-907)</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北护城河出土。</p> <p class="ql-block">  琉璃垂兽 金 (1115-1234)</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白地褐彩龙凤纹罐 金 (1115-1234)</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房山区金陵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海陵王迁都燕京的同时将祖陵迁至房山。该罐出土于金陵遗址,肩部绘缠枝菊瓣纹,腹部绘龙凤纹,具有金代皇家元素。</p> <p class="ql-block">  绿釉鸟首飞仙 金 (1115-1234)</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房山区金陵遗址出士</p> <p class="ql-block">  迦陵频伽 金 (1115-1234)</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房山区金陵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迦陵频伽是佛教典籍中记载的一种神鸟,因其声音美妙动听,故又名“妙音鸟”,形象为人首鸟身。宋代以前,迦陵频伽以壁画、线刻画等平面形式出现,宋代以后转变为以建筑构件为主。迦陵频伽作为建筑物垂脊的脊饰广泛出现于金代皇家建筑中。</p> <p class="ql-block">  铜坐龙 金 (1115-1234)</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房山区金陵速址出士</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坐龙”一词出现天宋金时期文献中,后演变为“蹲龙”,是踞坐状龙的统称。这件铜坐龙昂首闭口,前腿直立,弓身踞坐,双股尾上翘。龙体各部位浑然一体,构思巧妙。关于铜坐龙的具体功用,有车辇装饰物、账顶装饰物、建筑多种学术观点。目前发现的金代铜坐龙出士地点均为金代都城、皇陵或皇家行宫,应为具有皇家程质的专属类器物。</p> <p class="ql-block">  雕狮角石 元 (1271-1368)</p><p class="ql-block"> 角石一般放置在古建筑台基转角处既可保护台基,又有震慑、装饰和标志等级作用,常常是卧狮或母狮携幼狮造型。</p> <p class="ql-block">  雕龙纹灰瓦筒形箍 元 (1271-1368)</p><p class="ql-block"> 明代北京城垣遗址出士</p> <p class="ql-block">  琉璃三彩龙凤纹熏炉 元 (1271-1368)</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士</p><p class="ql-block"> 仿汉代博山炉式样,陶胎,腹下承三兽足。颈部饰对称桥耳,盖与炉用槽口衔接。炉盖镂雕成层峦叠嶂的山峰,黄色蟠龙蜿蜒穿行于蓝色山崖间。炉身遍体浮雕花枝、云朵,腹部飞凤和蟠龙相逐于缠枝牡丹花丛中。镂雕工艺与绚丽的色彩呈现出华丽的装饰效果。这类瑞兽形熏炉集实用功能、区分等级功能和装饰功能于一体,皇家多用作陈设。</p> <p class="ql-block">  铁牛 元 (1271-1368)</p><p class="ql-block"> 元代河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龙泉窑青釉贴花牡丹纹风尾瓶 元 (1271-1368)</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士</p><p class="ql-block"> 元代,龙泉窑创烧并流行一类喇叭口、长颈、鼓腹、敛足的大型瓶器,后世因其优美的长颈喇叭口造型,称其“凤尾瓶”。该瓶丰盈高大,饰有缠枝牡丹花纹样,是元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宋元时期,龙泉窑生产规模扩大,产品顺瓯江而下,直达温州.通过河运或海运行销国内外市场。元代,北方草原民族的用瓷审美与江南文化传统相互濡染,龙泉窑产品一改南宋时期精致文雅小件风格,转变为流行装饰繁复的大型器物。这件凤尾瓶正是元代南北文化交融下新式审美理念的物质见证。</p> <p class="ql-block"> 天蓝釉贴花兽面纹连座双耳瓶 元 (1271-1368)</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新街口豁口后桃园元大都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为瓶,下为座。瓶颈肩之间附对称的摩羯形双耳,腹部前后两面雕贴虎头铺首衔环,虎额有黄釉“王”字。瓶座镂空,由五只攒尾兽组成五壶门间柱,每门上端有一力士。整体器物呈五兽驮负宝瓶形状。通体施天蓝釉,器身呈现多处不规则的紫红、蓝褐紫斑,使器物更加绮丽多彩。</p> <p class="ql-block">  龙泉窑青釉露胎葵花纹盘 元 (1271-1368)</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七棵树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龙纹碗 元 (1271-1368)</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白釉匜 元 (1271-1368)</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昌平区元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瓷匜是元代景德镇特色产品,出土地区较为广泛,安徽、北京、河北、甘肃等地常有出土。这种有系匝是元代景德镇最为常见的瓷匜造型,借鉴了辽金时期金属匜的造型,推测与游牧民族便于马上携带有关。关于元代瓷匜的用途,有盥洗用具、往小口酒器(如玉壶春瓶)中注酒等观点,也有定量分酒功能之说。</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白地黑花四系瓶 元 (1271-1368)</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通州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 元(1271-1368)</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丰台区瓦窑塔基出士</p><p class="ql-block"> 瓶颈和下腹有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为缠枝花卉纹,其工艺为先刻花卉纹,再上釉里红。胎白质坚,胎体厚重。釉里红是一种釉下彩装饰,呈色剂为氧化铜,是元代景德镇窑的重要品种之一。</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白地黑花赭彩凤纹罐 元 (1271-1368)</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西城区鼓楼中学元大都遗址出士</p><p class="ql-block"> 周身施化妆土,用白地黑花赭彩绘画,肩部为开光花卉,腹部绘开光凤纹,凤舞双翅,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  “杨茂造”款剔红梅花纹盘 元 (1271-1368)</p><p class="ql-block">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杨茂,浙江嘉兴西塘杨汇人,以善制漆器名扬天下。杨茂造漆器存世量极少,此盘为其传世佳作盘木胎,盘内底兴瓣形开光,开光内为关锦地,锦级上雕梅花二校,具上盛开着九朵梅花。内壁开光外雕山茶花栀子花、菊花、社丹、桃花等,盘门治雕锦纹,外壁雕卷云纹。温底髹黑漆,一侧有针德年制~槽书款,为后刻。整体茱漆圆润厚重,雕刻工致,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  六鹤同春图铜镜 元(1271-1368)</p> <p class="ql-block">  哥釉罐 清 (1644-1911)</p><p class="ql-block"> 通州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款青花大盘 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 通州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琉璃仙人脊兽</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 (1695-1697)</p><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清乾坤款景德镇窑珐琅彩紫地富贵瓶</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款最景德镇窑五彩魚藻纹醋</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1522- 1566)</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郎窑红釉杯 清 (1644-1911)</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款景德镇窑霁红釉玉壶春瓶</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款景德镇窑黄釉茶碗</p> <p class="ql-block">  “子刚”款白玉夔风纹卮 明 (1368-1644)</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海淀区德胜门外小西天黑舍里氏墓出士</p><p class="ql-block"> 白玉质,器型及纹饰仿青铜器。盖面圆雕盖钮及三只卧兽,余用隐起和阴刻线碾琢三组牛首纹。杯身以隐起的云纹为底,二层浅浮雕一对相对的龙凤纹,三层用阴线刻出龙凤局部纹饰。杯身一侧带报,扳上饰象头,下部成地阳文篆字“子刚”款。陆子冈(刚)活跃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是苏州琢玉祖师级人物,被誉为“吴中绝技”。陆子冈有多件带名款作品入藏馆廷。此墓慕主人为清代康熙朝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这件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卮</span>可能来自宫廷赏赐。</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款景德镇窑青花人物图罐</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御窑厂图圆瓷板 清同治 (1862-1875)</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文物公司捐赠</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两代宫廷瓷器的专门制造场所。瓷板采用青花料绘制景德镇图,画面以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建筑群为中心,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平远法,将御窑厂及其以北的街市巧妙地浓缩在圆形画面中。除官署、制瓷作坊外,御窑厂设置木作、桶作、漆作、船作等承担包装运输的工种和环节。御窑广西边的昌江,是景德镇重要的交通航道。明清时期御瓷运输有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水运是主要解送方式。御瓷至饶州府河装载,经鄙阳湖、长江,在扬州转京杭大运河直达京师。画面中昌江上船只来往,运输繁忙。</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折枝桃竹灵芝纹梅瓶</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 (1403-1424)</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款景德镇窑五彩人物故事图盆</p><p class="ql-block"> 万历(1573-1620)</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朝阳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  明正德款景德镇窑黄釉青花花果纹盘</p><p class="ql-block"> 明正德 (1506-1521)</p><p class="ql-block"> 盘以黄釉为底,内壁饰青花束莲、葡萄桃、石榴纹饰,盘心绘折枝栀子花,外壁绘缠枝茶花。底书青花双圈“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黄地青花瓷器,属于青花瓷器的衍生品种,需先在瓷胎上绘青花纹饰,施白釉高温烧造后,在白釉处填黄彩,再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黄釉青花瓷创烧于宣德朝景德镇御器厂,流行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款景德镇窑白釉暗花梅瓶</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1522- 1566)</p> <p class="ql-block">  青花瑞果纹梅瓶</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 (1403-1424)</p><p class="ql-block"> 通体自上而下有三层图案:肩上饰莲瓣纹一周;腹部饰上下交错、相间排列的桃、石榴、柿子等折校花果纹;颈部络会蕉叶纹。各层图案之间皆以青花双弦纹做隔离。形制具有明初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  铜碧霞元君像</p><p class="ql-block"> 明 (1368-1644)</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渠头村出士</p> <p class="ql-block">  铜关公像</p><p class="ql-block"> 明(1368-1644)</p><p class="ql-block"> 北京五金公司仓库拣选</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楼阁图盖罐</p><p class="ql-block"> 明弘治 (1488-1505)</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出士</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款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盖罐</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出士</p> <p class="ql-block">  苏绣《柿柿如意》</p><p class="ql-block"> 姚惠芬 蚕丝 2020年</p><p class="ql-block">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刺绣技艺总称,主要分布于大运河流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等地,苏州地区最为集中。苏绣历史悠久,起始于周代,鼎盛于明清,沿着大运河传播全国各地。2006年,苏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  徽州砖雕《琴棋书画》</p><p class="ql-block"> 吴正辉 青砖雕刻 2020年</p><p class="ql-block"> 徽州砖雕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门楼、门罩等部位,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2006年,徽州砖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展品为徽州砖雕代表性题材,体现了徽州浓厚的书香文气。</p> <p class="ql-block">  界首彩陶梅用</p><p class="ql-block"> 卢群山 陶 2021年</p><p class="ql-block"> 展品纯于工制作完成,拉胎晾干后,施白主于的面,再隙平半干,以铁签刻画刀马人图案于的面,再施铝主治釉,晾于并置宇窖内,既得晶莹三彩彩陶。陶胎密烧后呈赭红色,张路翠绿和土黄釉色,白然形成三彩彩釉,二者合一即为三彩刻花陶。在表现技法上,以刀、针代笔,剔、刻、刮并举,使画面产生黑.白、灰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界首彩陶观音瓶</p><p class="ql-block"> 卢群山 陶 2021年</p><p class="ql-block"> 1999年淮北柳孜古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界首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唐代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问世,采用当地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粘土烧制而成。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2006年,界首彩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  钧瓷葵花洗</p><p class="ql-block"> 孔相卿 陶瓷 2016年</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双龙尊(精仿)</p><p class="ql-block"> 高水旺 陶 2015年</p><p class="ql-block"> 该展品仿自洛阳唐墓出土的唐三彩双龙尊。</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离手胖俑</p><p class="ql-block"> 高水旺 陶 2015年</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主要制作并流行于盛唐时期的东都洛阳和京师长安,而在南方的扬州城周边也发现大量出土,应该是从大运河贩运而来。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展品为唐三彩典型人物造型,女性艺术形象丰腴端庄,悠闲典雅。</p> <p class="ql-block">  北京花丝镶嵌《三羊开泰》</p><p class="ql-block"> 北京花丝厂制作 银镀金镶嵌 2023年</p><p class="ql-block"> 花丝镶嵌工艺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南方花丝镶嵌工匠经大运河来到通州与北京城,将宫廷文化与工匠文化融合,花丝镶嵌工艺成为“燕京八绝”之首。北京花丝镶嵌以编织堆垒见长,还常采用点翠工艺以增强艺术效果。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通州骨雕《五谷卡登》</p><p class="ql-block"> 陈道清 牛骨雕刻 2010年</p><p class="ql-block"> “燕京八绝”中也有北京象牙雕刻,受之影</p><p class="ql-block">响产生了通州骨雕,并成为通州特色,其作品</p><p class="ql-block">题材富有北运河田园特色。2009年,通州骨阻列入第三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作品耗时 6个多月完成,寓意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农业大丰收,人民生活不断提升</p> <p class="ql-block">  “面人汤”面塑《惬》</p><p class="ql-block"> 北京“面人汤”传承人汤岭收藏</p><p class="ql-block"> “面人汤”是大运河边成长起来的面塑艺术大师汤子博先生的艺名,其面塑技艺是向从曹州(山东菏泽)到通州来的艺人学来,用南方的糯米制作,又被称为“江米人”。汤氏面塑技法精湛,人物形象生动逼真。2011年,面人汤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  天津泥人张彩塑 《关公》</p><p class="ql-block"> 张宇 泥塑 2020年</p><p class="ql-block"> 出自泥人张世家的经典泥塑艺术品采用纯天然矿物颜料绘制,面部上色三四十遍,眼睛、胡须则分别上色一百多遍。</p> <p class="ql-block">  天津泥人张彩塑 《梦娃》</p><p class="ql-block"> 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 泥塑2 020年</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天津漕运兴盛,不仅从南方带来了潜粮,也带来了妈祖文化。天津人有去天后宫拴娃娃的求子习俗,与泥娃娃相关的泥塑产业也发展起来。天津泥人张彩塑始于清代道光年间,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件为天津泥人张家喻户晓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白洋淀芦苇画 《荷韵》</p><p class="ql-block"> 杨丙军 芦苇画 2020年</p><p class="ql-block"> 白洋淀属于大清河水系,是大运河河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盛产芦苇,有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苇编,在此基础上诞生了芦苇画。2009年,安新芦苇画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展品经过剪、烫、贴、润等几十道工艺制作而成,表现荷花的美丽与圣洁。</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自刻小鸟陶艺瓶</p><p class="ql-block"> 磁州窑艺术馆制作 陶瓷 2021年</p><p class="ql-block"> 展品为磁州窑白化妆刻划花技法的代表作,简称白刻,以白色为主色调素明净优美。</p> <p class="ql-block">  同期开放的专题展览“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同样吸睛。古老的桥梁、耸峙的殿宇、鳞次栉比而张弛有度的现代城市建筑群……徜徉在27.4米的运河图卷前,观众一眼千年,感受穿越历史传递到当下的城市脉动。</p><p class="ql-block"> 可惜,这幅图太长,无法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