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岁月

李建明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1984年的中越边境战争,“老山作战”40周年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曾经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的老兵,每当回眸那段战火中的青春,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他们心里仍然难以抹去……</p><p class="ql-block">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那段远去的战火岁月里,去“回望军旅、致敬青春、追寻来路、不忘归途”。也借用此平台一句话,“红星闪耀、岁月如歌”,来讲述我们连队在战斗岁月里,一个个难以释怀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战事虽远去,硝烟却有味。这是战时的老山与今天的老山。此时此刻,回首在老山战斗、生活的过往,战友们依旧感慨甚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老山作战”期间的英雄事迹,对于首战部队的原14军所部来说,是层出不穷的,更是可歌可泣的。譬如,原14军40师(118团、119团、120团)、41师(122团)等及配属的各参战部队,经历“老山作战”中的4.28、6.11、7.12等大战恶仗,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集体和个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这些载入我军史册的英雄事迹,在一篇“战斗的青春永远闪光---英雄的119团”战斗记实及原119团战斗故事选编“雄风”一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例如,中央军委授予119团2营4连“老山穿插英雄连”;授予119团3营7连“老山防御英雄连”,昆明军区授予“步兵119团一等功臣”称号;授予119团2营6连“老山猛虎连”称号,授予119团3营8连“十五勇士连”称号等等,及中央军委授予的李海欣、杨国跃、秦国富等“战斗英雄”称号,这些在网络上同样能查阅到,这里就不去,更多的重叙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个时代结束了,我们把曾经的话题放在这里讲述,其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军人是值得后人去尊崇和纪念的,他们与我们的父辈一样,也曾为国家为百姓去流血去牺牲……今天就让我们去了解,这场战争及存在的意义,真正懂得战争与牺牲的结果;懂得这一代军人的奉献精神和流血牺牲,去了解什么是新时代“老山精神”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由于各个参战部队,或是参战的连队战斗任务和作战区域的不同,这里只能从战场的某个视角,或是撷取战斗中的一个片段、讲述一个故事,或是从一张老照片,去重温连队在“老山作战”中,经历的一些战斗、生活往事。</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40年前的照片。右边是,原40师政委陈培忠;中间是,原40师119团迫炮连连长冯国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里从什么是“14工程”说起,即从1984年4月2日起,参战部队就开始对老山区域的越军前沿阵地,集中了参战部队的军、师炮兵团和配属的昆明军区炮兵团所属火炮,对老山区域的越军阵地和防御设施,进行不间断的炮火打击。炮击一直持续到4月27日,摧毀了一批越军的防御设施及工事,毙伤越军近千余名,打得越军不敢在阵地上乱动。其目的就是,以虚虚实实的炮击战术来迷惑、麻痹越军,起到隐蔽我军(4月28日)的拔点作战的主攻意图,以上称为“14工程”。另外,持续的炮火打击,起到了一种疲劳,或是瓦解越军战斗意志的作用,也充分显示我军炮火的强大威力。</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譬如,我们连队在4月2日至4月27日,“14工程”的炮击敌边境战斗中,以作风优良、技术过硬、能打必胜的担当,坚决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战斗任务。其中,我连一排在一次炮击战斗中,观炮协同、弹无虚发,3发炮弹打掉了越军东山观察哨,为作战部队后期的战斗,扫清了潜在的隐患,确保了我团主攻任务区域的保障与完成,受到了上级首长良好的评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14工程”炮击战斗后期,上级部队党委为表彰战斗任务突出的连队或是个人,时任原14军40师政委陈培忠,给立功单位或个人颁奖。上面的照片记录了“老山作战”时,立功授奖人员,荣光的一刻。</p> <p class="ql-block">  这是麻栗坡老山南榔雷达山全貌的图片,山的制高点是连队曾经的指挥所,原步兵119团指挥所反斜面的不远处,是连队曾经的炮阵地,炮阵地主官徐明忠副连长,副指导员石桂轩、炮排排长付作相、吴祝华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战友回忆,原来雷达山顶上,有几棵大树,是越军炮火瞄准的座标参照物,几个月的战斗结束后,只剩下一米多高的树桩、光秃秃的山头及满山的乱石了。可以说,没有上吨炮弹砸下,是削不平这个山头的,战后山的等高线都变了,可见当时战斗的惨烈程度和连队官兵们所面临的种种险情。</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1984年4月,在“老山作战”的战斗间隙时留下的。地点是,麻栗坡老山南榔雷达山,原步兵119团迫炮连指挥所。连长冯国良(左二)、侦察班长孙忠(左三)、电台班长杨大鹏(左四)、电话兵万正银(左一)。(照片由解放军报社记者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前面说到“14工程”炮击的目的和效果。就在越军被我军炮火打得晕头转向,失去了正确判断之时。4月28日,老山前线所属参战部队,突然实施骑线拔点作战,称之为“17工程”。原14军40师出动了,原步兵118团、119团、120团及配属的41师122团。在我军强大炮兵火力支援下,同时对老山主峰、那拉区域内的诸多高地发起攻击。</p> <p class="ql-block">  当天,原40师119团2营6连,以9分钟的时间,占领松毛岭主峰,即662.6高地,至4月30日攻占了那拉地区诸多高地;原40师118团3营,在负出了较大伤亡后,于5小时20分钟,攻占老山主峰及沿线各高地。原40师120团及41师122团协同作,随后攻击的部队迅速清理战场,转为防御。</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连队在“4.28”的战斗中,同样体现出战斗中的责任与担当。譬如,我连有线电班,在指挥所至炮阵地的电话线放置时,从实战出发和作战要求,设置了复线备用;同时结合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特点,机智灵活,打破传统野战通信线路敷设方式,一切以战场为适宜,隐蔽性悬空或是半悬空架设,目的是在特殊情况下,能有效保障有线通讯的畅通。&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开战的当天,越军的炮火,把连队指挥所至炮阵地的电话线炸断了,其实指挥所与阵地的通迅,还有无线电电台可以正常保障。但他们懂得,战时炮兵指挥所,每一组射击诸元的下达就是命令;战斗中的一分一秒,就是前线战友的生命。电话班班长胡伟,战士俞孟辉,为了接通电话线,不顾个人的安危,冒着越军的炮火沿途查线接通,确保了连队指挥所与炮阵地的通讯畅通,为连队作战任务的完成,做出了应有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1984年7月中旬,在“老山防御”作战后留下的。地点是,麻栗坡老山南榔雷达山,原步兵119团迫炮连指挥所。连长冯国良,指挥排长邓艾,连队文书瞿波,电台班班长杨大鹏及罗红,电话班班长胡伟及高峰、俞孟辉。</p> <p class="ql-block">  老山战斗中的步兵进攻到哪里,炮兵就支援到哪里,战斗跟随炮火向前一步步的推进。</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炮阵地上留下的,可以看出军人面对战争的乐观主义和战斗精神。从左至右,迫炮连副指导员石桂轩、副连长徐明忠、炮排排长付作相。</p> <p class="ql-block">  炮手精确瞄准、一丝不苟,装定好每一组射击诸元。这是一排三班一炮手,王清旺。</p> <p class="ql-block">  这两张照片,是原步兵119团迫炮连一排三班在炮阵地留下的,班长黄作勇,副班长李红岩,战士王清旺、刘押顺、高焕军、余正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部队从4月28日,老山拔点作战的开始,到6月11日,越军出动一个团规模进攻的防御作战,我们连队始终坚守和战斗在阵地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7月12日,越军再次出动一个加強师规模的进攻,企图夺取我团坚守的松毛岭主峰,即662.6高地、那拉区域的诸多高地,打开通往老山主峰的突破口。然而在我军强大炮火的支援和防御部队的打击下,经过15小时激战,将越军阻击在我军阵地前沿。强大的炮火打击,歼灭了运动中之敌,有效打乱和阻止越军进攻计划及战斗队形,彻底削弱其战斗力,挫败了越军一个师规模的进攻。这里用战时前线,最高指挥员的话说,“大炮当先,敌打我阵地,我打我前沿”的战术,“一天之内,发射了三千多吨的炮弹,战场已是堆尸如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次战斗,歼敌近3700余名,俘敌7名,缴获各种枪械、弹药等一大批军用物资。战后据参战部队统计,参加战斗的炮兵部队在这次战斗中,各型火炮一天之内,共发射炮弹约3400吨,歼敌约占总数的70%之多,可见炮兵在战役战斗中的作用和效果。此战彻底粉碎了越军疯狂的“MB-84”战役战斗计划,这次战斗我军称之为“7.12大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连队在这次“炮火连天”的“7.12”战斗中,也是发挥到极致。譬如,连队一排三班,在连队阵地主官徐明忠和排长付作相的指挥下,全班上下协同、全力以赴,充分发扬我军连续作战,吃苦耐劳的战斗作风,在发射量大的情况下,不分炮手,分秒必争,个个都是炮弹装填手。从当天的凌晨3点开始,一整天不间断发射,共发射炮弹近12.8吨,约1600余发。战后据连队文书(军械员)瞿波战友统计,当天全连6门火炮,共发射炮弹近58个基数,约7千余发。</p> <p class="ql-block">  1984年,“老山作战”时的连队指挥排侦察班。从左至右,侦察班班长孙忠,侦察兵陈永洪、周瑜、钟小岚。按编制还缺少一名计算兵,全班满员时5人。</p> <p class="ql-block">  炮兵侦察,是获取炮兵射击的目标、地形、气象等资料,保障炮兵及时、准确的射击实施。同时对战场的环境侦测、目标数据报知、引导修正火炮射击等各个环节,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连队侦察兵在观测,或是捕促目标瞬间的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里例举连队指挥排,随步兵连队开设前观,战斗任务的完成情况。4月28日老山拔点战斗结束后,按照团前指命令,我连指挥排排长邓艾,又率侦察兵钟小岚,无线电兵罗红,跟随团前指,抵近前沿,开设前观。这期间逐次完成了各个攻击目标所需数据,为连队指挥所射击诸元的准备,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有效的支援了我团步兵连队,各时段战斗任务的完成。</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后,又随2营4连继续向前推进,开设前观。4连连指挥所开设在634高地上,到此高地后,又接到命令,次日必须赶到116高地。116高地是4连最前沿的阵地,高地十分陡峭,与旁边的山体基本没有关联,山顶宽度不到4米,可以说是个孤岛,但这里是观察越军清水河以南方向的绝佳位置。</p><p class="ql-block"> 例如,一次前观发现清水河方向的一所房屋旁有越军活动,指挥排长邓艾迅速把坐标位置,报告给连指挥所,瞬间我连发射的炮弹,准确落在目标区域内,出乎意料的是把旁边树林里隐蔽的一辆越军坦克油箱击中了,顿时坦克燃烧起来,坦克里出来的几个越军正在救火,炮弹再次落下,越军人不见了,坦克也不会动了。</p> <p class="ql-block">  在自然条件险恶、越军时常偷袭的情况下,指挥排开设前观的战友与4连及其它连队配属的战友们,一直坚守在最前沿阵地上。指挥排随步兵连队开设前观,从4月30日至7日4日,前后近两个月,这期间由侦察班班长孙忠,侦察兵周瑜,无线电兵何斌,交替轮换。指挥排经历近两个月的抵近侦察,坚决完成了团前指赋予的各项战斗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战后荣立集体二等功。</p> <p class="ql-block">  从1984年2月10日,连队就提前进入“老山作战”区域的展开,随后投入了各个时期的作战。例如,战前配合原14军40师侦察大队的捕俘行动、“14工程”的炮击战斗及后面的4.28、6.11、7.12等等的大小战斗,至1984年近年末,全团撤离战斗区域止,前后历时近8个月左右的时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连队历经了8个月的“老山作战”,全连共发射炮弹近1.6万余发,极时有效地支援了,我团各个时期战斗任务的完成和保障。可以说,这个连队从1937年抗日战争诞生以来,在一个区域内发射炮弹的数量及效果,打出了这个连队历史的前所未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老山作战”的过程中,虽然连队的炮阵地多次遭越军炮击,但连队主官冯国良、徐明忠,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知已知彼、灵活机动、有效设置主次阵地,避免了全连官兵无一伤亡,是原40师前线所有作战部队,无伤亡连队之一。战后连队被原昆明军区,授予集体三等功和一批立功受奖个人。</p> <p class="ql-block">  这几张照片,是1984年2月16日下午3点,原14军40师步兵119团全体官兵齐装满员,在盘溪军营大操场登车,前往云南省麻栗坡进行临战前演练。出发的当天,刚好是春节过后的元宵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回望荣光的历程,追溯历史的沿革,这支有着光荣历史和久经沙场的英雄部队,经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考验,在战争的血火硝烟里历尽卓越、彰显辉煌,曾决战太行、浴血上党、驰骋淮海、逐鹿中原、追征两广、解放云南、驻守边疆,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4年再次重返南疆边境区域参加“老山”作战。</p><p class="ql-block"> 回顾这支英雄部队的荣耀与辉煌,以“忠诚果敢、坚强过硬、英勇决胜”的“决死雄风”军魂,载入我军光辉史册。</p> <p class="ql-block">  前面说到,什么是新时代的“老山精神”,这里用几张照片,来告诉我们。回眸“老山作战”的日子里,我们不难回想到,一幅幅这样的画面,还会在我们眼前一一的掠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们有背着沉重的作战物资,在泥泞的路上,或是悬崖峭壁,艰难跋涉、一往无前的军工;有前沿哨位裸着身子,下雨泡在水里,长期穴居的猫耳洞人;有潜入敌阵地前沿,忍受艰难困苦和面临死亡的侦察兵;还有那脖子挂着光荣弹,随时面对牺牲,还乐观开朗的小战士……这就是“老山作战”时,全体官兵和参战人员,以艰苦奋战、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铸就了“老山精神”的丰碑与永恒。</p> <p class="ql-block">  通往连队炮阵地的路崎岖陡峭,每次炮弹及物资的运送都十分艰难,却又总见到照片里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这两张照片是“4.28”大战前夕,云南省麻栗坡县天保农场职工胡廷斌及家人,常去为连队搬运弹药,也会给坚守炮阵地的官兵,送去开水,总是为战友做这样或是那样的事……他们用最简单朴实的行动,传递着边疆人民对子弟兵的真情实意,也激励着浴血奋战的全连官兵。</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里再讲一件看似寻常的往事。在老山作战时,由于炮阵地的土质松软,火炮发射不用多长时间,火炮座板就下陷了,如果是长时间的发射,就直接影响炮手的操作和射击目标的命中率。其实,战友们都知道,只要在座板下,垫上木方或是木板等物体重叠,就能增大受力面,减少座板下沉。这件事情,恰好被胡廷斌的妻子听到后,没有说什么就走了,到家后叫儿子胡天光,从自己家房子楼层上,取下几块4米长的木板,母子俩一起送到了连队炮阵地上……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面对战争的来临时,面对家与国的关联,她们的一举一动,着实让人敬佩,家国情怀在这里体现得是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篇报道,曾刊登在1984年5月22日,原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上,战后也收录在杨健战友“南疆战事”一书中。借此故事,我想说:“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今天,我们回望走过的战斗岁月,战时有太多的人和事,仍然在感染着我们、触动着我们,依旧在我们眼前一一拂过,又让人记忆犹新……战友们,还是记住那句话,“追寻来路、不忘归途”。</p> <p class="ql-block">  这里借用网络上的一句话,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流淌的时光,不断淘埋着那些虛浮、萎弱、卑微,只有烙印在历史长河的深处、刻入人们心灵与精神的内核,才能与时间永存,与山河同在”。这是一张连队参加“老山作战”后,全连官兵的集体照,他们是值得我崇敬战友和兄弟,此刻更是他们回望军旅、致敬青春,最真实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今天原连队的部分老兵,又一次来到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老山”作战时牺牲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缅怀牺牲先烈,弘扬老山精神。连队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所有参加的人员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祭奠革命先烈的不朽英魂,并献上了一支支黄菊。在张正光烈士墓前,连队的老兵、家属及爱心人士,也献上一束束的菊花,以此寄托着对逝者的哀思与缅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当新兵时,他是我的排长,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他是我的连长,1984年“老山”作战时牺牲,时任原步兵119团副政委,是麻栗坡烈士陵园里职务最高的首长,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曾认为人的一生,是需要很长的经历来概括的。没有想到的是寥寥数十个字,便是张连长一生的墓志铭,让我感到这一捧字的分量与厚重,也不禁让人怆然泪下。</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老山”作战40周年之际,我们记住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更不能忘记麻栗坡烈士陵园里牺牲的战友。麻栗坡烈士陵园960名烈士不是一个数字,她是960万平方公里的缩写!是国家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英雄的丰碑、精神的图腾!</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故事的开头说到,“红星闪耀,岁月如歌”这句话。书上说,“岁月如歌,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抒发,寓意着人生的历程,像似一首美妙的歌曲……”。而对我们来说,如歌的岁月,却是一首青春的奋进的歌,一首无怨无悔的歌,我们把无怨献给祖国,把无悔留给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们唱响的这首歌,或许不像歌词里唱的那样美妙动人,或许和谐的音符不够那么婉转动听,但决不影响主旋律的唱响与激昂!因为我们唱响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是用青春谱写着旋律,用热血书写着悲壮!</p><p class="ql-block">(部分内容由连队冯国良、邓艾、瞿波、李红岩等战友讲述,部分照片由原119团干事杨健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