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隶书,汉代艺术王国里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中国书法史上延续时间最为久远。</p><p class="ql-block">隶书起源于战国晚期,盛行于汉代。其历史遗存主要分为二大类:简帛书(书写在竹木简牍和丝绸);石刻文字(包括碑刻和摩崖)。</p><p class="ql-block">从战国末到西汉末这400年间隶书的发展过程。学术界称为“隶变”,即由篆书逐渐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也就是隶书的孕育阶段。这段时期主要是简帛书。比如:四川省青川县战国末年木牍文字。1980年出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隶书,也就是秦隶或者叫古隶。</p><p class="ql-block">在湖南长沙汉墓中发展大批西汉帛书,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文献类帛书的原始面目。</p> <p class="ql-block">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的尚存,是秦汉文字的手写体。涵盖典籍有《周易》,《春秋事语》,《老子》等五十多种,十万多字。</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简牍文字是秦始皇在位时的《阴阳五行》等,形似战国的楚简文字,亦有“八分”体的雏形。用笔温和克制,书写潦草随意,有时甚至出现连带笔画。</p> <p class="ql-block">程邈,陕西渭南人(秦代下邦),因得罪了秦始皇,被幽禁于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狱中,看到当时狱官的木牌用小篆写比较麻烦,就整理了民间字体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对篆书进行了改良,创立了一个新的字体——隶书。受到了秦始皇欣赏,赦免无罪,封为御史。因程邈是徒隶,改良的字体初期又专供隶役应用,故此书体叫“隶书”。其实隶书早在大篆时代就有隶书的影子出现。</p> <p class="ql-block">王次仲,秦代书法家,在程邈之后,他将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收集,取二分小篆,取八分隶书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八分”隶书,也叫“分隶”。体势像八字一样向两边分开取势,波磔明显,在汉末魏晋后使用。</p> <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汉碑隶书—莱子侯刻石,这也是西汉的碑刻隶书。</p><p class="ql-block">《莱子侯刻石》是刊刻在新朝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的一方石刻,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p><p class="ql-block">释文: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丈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p><p class="ql-block">清代书法家方朔评价: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虽不能如孔庙《五凤二年刻石》之高超浑古,要亦遥相辉映,为西汉隶书之佳品。</p><p class="ql-block">近代书法艺术家杨守敬评价:是刻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p> <p class="ql-block">西汉和东汉的简牍书法,正是当时参与书写活动人数甚众的普通者所为。也是文字在实际应用活动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频繁,最为普遍广泛的书写形式。</p><p class="ql-block">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竹简和木片)、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率意急就,不拘一格,字体应时代演化而分派,书风顺潮流而易变异。与官方铭刻体相比,简牍书法在日常应用中,生气活跃,自由流动,呈现出多样书体,多种书风。这些来自民间和下层千百万不知名的书家所创立的书法艺术成果,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永恒的生命力。随着历史年代的推移,越显示出它艺术的可贵。</p><p class="ql-block">汉简书法的书写意兴最为流露,最为浓烈,运笔灵动活泼,随意挥洒,轻松自然,笔姿横生奇态。加之汉简竖长的简形,竖写的顺序,偏扁的字形,趋横的字势,形成了它竖为贯通,横为联络,既为均齐,又置错落的独特格局。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从这些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承启秦帝国而建,汉帝国在文治武功上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政治领域汉武帝借助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思想文化并没有被限制住,没有被僵化的儒术所局限。</p><p class="ql-block">相反,为摆脱这一精神上的桎梏,在思想、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大变革、大创新、大发展,尤其是汉代的文学艺术可谓“波澜壮阔,群星璀璨”,无论是太史公的史传文学和汉代大赋,还是茂陵石刻、汉画石刻、简书帛画、汉碑汉印,甚至汉代草书,都可以说承前启后,独步千载。</p><p class="ql-block"> 纵贯了先秦、秦、汉、魏晋六朝,自汉代隶书盛行后,就逐渐取代了篆书。从字体演进史看,隶书这一书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关于东汉隶书的风格的分类问题,由于碑碣众多,而体势、用笔、结构等又皆有异同之处,历来就存在争议。兹根据其用笔和艺术风格,拟分三类,现分别作如下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秀逸健劲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类为汉隶中最标准的一类。这类碑笔力圆润,造型秀逸多姿,大都是“多骨微肉”、“多力丰筋”的作品。一般都用圆笔一分或二分。波磔分明,字体结体偏扁。有的笔画也呈现上承篆书里像虫子一样的“蚕头”,也有下启草行笔画飞翔的“燕尾”。其代表作有以下数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礼器碑》,即《韩勑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立。原碑现仍存于曲阜孔庙中。历来认为此碑为汉隶极则,极为精妙。用一分笔,有圆有方,圆多于方,笔法多变化。风格:刚劲雄健,端庄典雅,兼有厚重流丽之美。创造纤而能厚的流派。清代书法家翁方纲誉为:“汉碑第一”。王澍则谓其:“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杨守敬《平碑记》中则言此碑:“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兼有形质、性情之胜”。</p> <p class="ql-block">2.《曹全碑》,即《邰阳令曹全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原碑仍存西安碑林。此碑秀丽而有骨力。字势特别俊美,为汉隶中著名作品,为圆筆的典型。用笔一分,笔墨和畅,如行云流水,风神至为逸宕。但初学者易上手难深入,一般人容易走向应飘浮。清代潘存(孺初)中说“分书”只有曹全最为逼真。足见曹全碑也是“八分”书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3.《孔宙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刻。现存曲阜孔庙。碑字结体绵密而又宽博。用笔一、二分相间,运笔圆转,含篆书笔意。其特点是书法整齐,波撤并出,既端庄又飘逸。清康有为云:与《曹全》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誉为汉分中妙品。此碑也是学汉隶的好范本。</p> <p class="ql-block">4.《史晨前碑》即:《鲁相史晨孔庙碑》;一面称《史晨后碑》即:《鲁相史晨飨孔庙碑》。《前碑》建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后碑》建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现存曲阜孔庙。前后二碑如同出一手。碑字结体方正,给人以端庄典雅的美感。笔势健劲遒逸,有古厚之气。其整体结构:左右顾盼,上下启承,疏密匀称,提按得法,为汉碑中逸品。清书法家王澍认为此碑“严谨”,学汉隶从此碑入手,可以“正其趋”。</p> <p class="ql-block">5.《西岳华山庙碑》。为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所立。(一说为延熹八年立)原碑已毁于明代。流传拓本稀少。据目前所知仅有《长垣本》、《四明本》、《关中本》(即《华阴本》)以及金农所藏残本等四种。《关中本》现存故宫博物院。此碑是汉隶中起伏变化最多的一种。为历代评家赞誉备至,认为是汉隶中第一精品。</p> <p class="ql-block">6.《乙瑛碑》,即《鲁相乙瑛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为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此碑字体方正,端庄谨严中有跌宕顿挫之致。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用笔二分,方圆结合,粗细相间,起笔藏锋、收笔回锋,长画多呈弯弧,波尾常现大挑。凝练俊逸,雄浑古朴。清翁方纲誉为:“骨肉匀适,情文流畅”,王澍则认为:“《乙瑛》雄古与《礼器》《史晨》皆汉隶极则”。它是学习隶书的首选。</p> <p class="ql-block">二、方正古拙类</p><p class="ql-block">此类多用方笔,结构严整,风格古拙,笔致多变化,骨力颇为雄健。此类作品与上类作品一样,多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作品,也都是汉隶中的杰出之作。其代表作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1.《衡方碑》,即《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刻。现存山东泰安岱庙。为汉碑中著名之碑。用笔结体与《张迁碑》相似:笔画粗细端正,折角敦方,笔致朴质古拙,遒勤灵秀,在布白上行密格满,亦与《张迁碑》相似</p> <p class="ql-block">2.《张迁碑》,即《谷城长荡阴令张迁表颂》。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建,现存山东泰安岱庙。此碑为汉碑中风格雄强之典型。二分书稍壮,结体用势平直,字体凝正,如狮蹲虎踞,气势万钧,具有端正炼雅之致。清杨守敬《平碑记》云此碑:“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即《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此碑以方笔铺毫成古拙之气象。</p> <p class="ql-block">4.《熹平石经》。在汉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所刻。据传为蔡邕订正五经(《书》、《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文字,刻石于太学门外之巨作。现在仅存些残石残字。西安碑林尚存一小块残石。《憙平石经》字体方正,用笔以方圆结合,后世认为此碑为汉隶里的馆阁体。</p> <p class="ql-block">5.《孔彪碑》,即《汉故博陵太守孔府君碑》。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此碑笔画精劲、结构谨严,与《张迁碑》称为隶中楷书,清康有为云:“《孔彪》自近楷法”。现代杨震方《碑帖叙录》中亦云此碑当为唐颜真卿所祖。”</p> <p class="ql-block">6.《鲜于璜碑》,即《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刻。1973年出土于天津武清县。它的书法可与《张迁碑》比美,为汉隶中雄强风格的又一典型。字体属方笔,与《张迁碑》相似。早张迁碑21年,为汉隶之翘楚之作,艺术水平较高,笔致浑厚凝重,端庄遒劲。雄浑而又气魄,严谨而有姿致。</p> <p class="ql-block">三、奇特异变类</p><p class="ql-block">此类笔性特殊,或带草意,或从籀、篆演变而来,一般没有蚕头燕尾,具有奇纵恣肆、状态异变的风格,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1.《石门颂》,即《司隶校尉楗(犍)为杨君颂》。为摩崖石刻,在陕西省褒城县。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书法雄健恣肆,有隶中草书之称。虽用一分笔,但起收有特殊处理,既不同于圆笔,又不同于方笔。行笔挥洒自如,天真流露,字形笔划,变化多姿。其特点是:松而不散,细而不弱,放而不浮,极飘逸雄奇之致。乃汉隶中之奇花。清王昶等人称为汉人极作,为习隶者必学之范本。杨守敬《平碑记》云:“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初学无笔力者,学习时要防止流于油滑。</p> <p class="ql-block">2.《西狭颂》,即《武都太守李盒西狭颂》。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刻)。在甘肃成县。汉武都太守李翕为谋求民利,开通西狭道,民颂其功而刻于道旁岩壁摩崖。此碑体势方正雄伟,笔势放纵,方笔中有圆笔,变化多姿。</p> <p class="ql-block">3.《郙阁颂》,即《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汉灵帝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摩崖刻在陕西略阳县西南五里白崖。字大一寸七分。书风古朴,多含篆意。此碑用圆笔三分。体法茂密,气势雄壮魁梧,行笔顿挫沉重,折角多九十度。康有为云为“隶中之篆”。</p> <p class="ql-block">《杨淮表记》书法特色是古奇纵逸,疏荡天成,后世之《爨龙颜》、《灵庙碑》大由所出,其字朴拙真率,巧夺天工,观之则生迥出尘寰,飘然物外之感。唯独于此碑,天人合一,而古意存焉。</p><p class="ql-block"> 《杨淮表记》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亦称“杨淮碑”,为汉著名摩崖刻石之一,熹平二年刻于褒科道崖壁,后迁入汉中市博物馆,为【石门《杨淮表记》十三品】之一。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杨涣)之孙。东汉熹平二年(173)二月,同郡卞玉过石门,见《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因作此表纪,故又称《卞玉过石门颂表纪》。</p><p class="ql-block"> 《杨淮表记》书法雄古遒劲,笔势开张,用笔沉着扎实,结字参差古拙。其章法,因石势而书,纵成列,横不成行,字态因形体较大,波笔舒展,极尽开张,浑然天成。若将此刻与《石门颂》、《开通褒斜道摩崖》等视为一组,与同时期山东曲阜一带《史晨碑》、《孔彪碑》等庙堂碑相较,则见两地迥异之地域书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开通》是东汉摩崖石刻《汉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的简称,俗称《大开通》。它是现存东汉摩崖刻石中最早者,刻于东汉永平六年(63年),原石在陕西褒城(今勉县)北石门溪谷道中。该刻石记述了汉中太守鄐君受诏开通褒斜道的事迹,因此也被称为“中国交通第一志”</p><p class="ql-block">《大开通》以其篆书笔意和隶书结构而著称,其用笔掺入篆意,以圆为主,结字方古舒阔,随摩崖石面的结构,依势自然书写,字的大小、笔画的长短粗细,参差不齐,没有波磔,天真朴拙,外紧内松,气势饱满,保留了早期隶书的特点。其书法风格古奥灵动,具有黄宾虹“不齐之齐”的美学,带给后来者不绝的启发。近代书法艺术家杨守敬评价其为:“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为神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景君铭》,即《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立。字体怪异,取势狭长,方头尖尾,与汉碑多方扁不一样。笔锋犀利如折刀,古气磅礴,曳脚提笔尖收,多用籀笔。杨守敬《平碑记》云:“隶法易方为长,已开峭拔一派。”</p> <p class="ql-block">5.《祀三公山碑》,即《常山相冯巡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为东汉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山东滕县有翻刻本。此碑以隶笔作缪篆,为篆隶相兼之书体。在书法史上颇有价值,书法纯古遒厚。杨守敬云:“邓完白(石如)篆书多从此出”</p> <p class="ql-block">6.《夏承碑》,即《淳于长夏承碑》,又名《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刻。</p><p class="ql-block">今存于河北永年县者,系明代重刻。此碑是当时惟独继承古籀笔法之一种。明王世贞云其“有四分之篆”。康有为谓其:“风格高浑,称为别体”。但清杨守敬、翁方纲诸家,则认为非真本,并不见佳。“八分”体显明。</p> <p class="ql-block">由于汉代碑板和摩崖的地域有别,形制各异,书家不同,因而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碑板位于儒教中心地山东曲阜的孔庙,由宫廷书家在制作平整的石碑上书丹,由高级刻工刻镌而成,因而具有端庄典雅的“庙堂之气”。摩崖刻石处在荒郊野外,多由民间刻工倚山就势,在崖壁上刻凿而成,因而具有朴拙率真之气象。</p><p class="ql-block">汉隶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的分水岭。“隶变”不但造就了隶书,同时,也衍生出了行草书和楷书。现代考古研究表明,书体的演变并非是篆,隶,楷,行,草这样一步一步很截然的发展过来的。而是以汉为界,秦汉以前为篆隶,汉以后,楷,行,草几乎同时期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化而成。</p><p class="ql-block">所以说,至汉以后,汉字字体的演进已经完成,汉字也由此进入了自觉的艺术审美时代。自汉末始,隶书开始衰落。从魏晋到前清,由于隶书一直没有摆脱“八分”书的影响,始终无法超越汉隶的极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唐代虽有意振兴,但因以楷法写隶,古意尽失,终无所成。</p> <p class="ql-block">《广武将军碑》,也被称为“立界山石祠碑”,是前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刻制的一方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这方碑刻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也是研究前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碑高1.83米,宽0.67米,碑额上刻有“立界山石祠”四字,内容涉及前秦时期渭北疆域的划分、部族的分布、职官的设置以及碑主所统治的吏民数目等。碑文的书法风格在线条上表现出高古、自由、不拘一格的特点,上承汉隶的平正大气,下启北魏的古拙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此外,《广武将军碑》还因其独特的书法艺术和历史价值,被誉为“绝品”,极为罕见,被认为是隶书名碑之一。它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前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是书法和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唐代隶书,缺乏古意,虽有风格,但不被后人所重。清代钱泳在《书学》中对唐人的隶书作了具体的分析,可为参考阅读:“唐人隶书,昔人谓皆出诸汉碑,非也。汉人各种碑碣,一碑有一碑之面貌,无有同者,即瓦当印章,以至铜器款识皆然,所谓俯拾即是,都归自然。若唐人则反是,无论元宗、徐浩、张廷圭、史维则、韩择木、蔡有邻、梁升卿、李权、陆郢诸人书,同是一种戈法,一种面貌,既不通《说文》,则别体杂出,而有意圭角,擅用挑踢,与汉人迥殊,吾故曰:唐人以楷法作隶书,固不如汉人以篆法作隶书也。</p><p class="ql-block">如《石台孝经》</p> <p class="ql-block">清代号为“书法中兴”。嘉庆、道光以前,帖学盛行。当时书法名家,如明末清初的傅山、王铎、宋曹、孙承泽、高士奇、周亮工、汪士鈜、姜宸英、陈奕禧等一大批人都是继承明代耽于帖学。</p><p class="ql-block">康熙、乾隆以后,大兴文字狱,知识界都潜心于考古,研究古籍经史,考证金石文字,补正史书之不足和纠其谬误。随着金石出土日多,金石学兴盛,摹拓之术日盛,为书法界扩大了视野,碑学趁帖学之衰兴起,于是写篆隶的人日多,成就也高,与号为“书法中兴”名实相当。</p><p class="ql-block">清代隶书直追汉代,但在创新在审美观上有很大的变化,个性方面更加突出,可称为在继承汉代隶书又赋予新的时代气息的新的隶书。卓有成就擅长隶书的名家的人数也是汉以后历代所不可比拟的。如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高凤翰、桂馥,以及西泠诸家丁敬、黄易、陈鸿寿、陈豫钟等等,都擅隶书,且各有自己的个性和面貌。其他如郭宗昌、傅山、王时敏、万经、巴祖慰、姚元之、张廷济、俞樾、翁同和、杨岘等,隶书也蔚为可观。</p> <p class="ql-block">民国到当代也出现很多隶书大家,但都没有革命性的创新,所以不再一一赘述。</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纵观隶书长河,每一个历史时代因审美取向差异都有着其不同的书法面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旗帜,当代亦然,所谓传承就是给经典注入时代的气息,中国书法才能得以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