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回想

butterflyzym

<p class="ql-block">光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眨眼又到2022年元宵节了。</p><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p><p class="ql-block">元宵节又称为大年、小正月、元夕、灯节,按道教“三元”之说称“上元节”。</p><p class="ql-block">所谓“元宵”,是因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p><p class="ql-block">元宵节这一民俗节日历史非常悠久,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魏之后成为全国性民俗节日。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视、最喜爱的节日之一。</p><p class="ql-block">元宵节吃“元宵”由来已久。宋代时就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叫“浮元子”,后称“元宵”,商人美其名“元宝”,现在通常叫“汤圆”,故“元宵”即"汤圆"。</p><p class="ql-block">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p><p class="ql-block">“汤圆”的做法南北方有不同。北方是“滚”元宵,南方“包”汤圆,两种做法和口感不同。</p><p class="ql-block">北方的“滾汤圆”是将馅放在干糯米粉上不断滾动,糯米粉一层一层地粘贴最后成汤圆。这种汤圆,嚼起来要“劲道”些,没有南方汤圆糯软,香味也差一些。我第一次看到和品尝是1968年在山东济宁我外婆家,当时感到很新奇。</p><p class="ql-block">南方的包汤圆程序要复杂很多,需泡糯米、磨浆、过滤水后成糯米面团。取糯米面团分成小块,再搓圆扞成圆片状、将馅放置片中间卷拢再搓圆即成。这种汤圆吃起来软、糯、香。</p><p class="ql-block">我家非常讲究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更不例外。元宵节这天,自然少不了吃汤圆。正月十五零点一过,父亲就开始包汤圆,清晨一大早就张罗着煮汤圆。</p><p class="ql-block">做汤圆的糯米面和汤圆馅是早就准备好了的。除夕前约一个月,父亲就开始将用水浸泡糯米,隔两天就需换一次水,约一月后,将糯米用石磨磨成米浆,再将米浆用布口袋装好吊起来,将多余的水沥出去。再把口袋扎好口放在一长櫈上,在袋上压上一根扁担。扁担的两端均用棕绳扎在长櫈上,根据水份情况逐步收紧绳子,以让口袋内糯米浆的水份尽量压出,直到糯米浆成块状即大功告成。这样的糯米面要糯软得多。</p><p class="ql-block">我家的汤圆馅主要材料有:黑芝麻、白糖(可用红糖,则是另一种口味了)、冰糖、核桃仁、花生仁、橘饼、冬瓜蜜饯、鸡油,这种馅包的汤圆真的是又香又甜。</p><p class="ql-block">家里做的汤圆个头很大,有鸭蛋大小。轻轻咬一口,满嘴香味儿,回味无穷。我们兄弟几个都是长身体的时候,吃东西厉害得很。我一个人就要吃20个大汤圆,有时还意犹未尽。现在想起来觉得不可思议:怎么这样能吃啊!猪吗?!</p><p class="ql-block">元宵节的午餐照例是腊肉、萝卜汤、炒甜肉、炸红苕丸子、腊肉烧红苕粉条等。吃饭时大家都不多言多语,“埋头苦干”。原因是父亲要求我们吃饭时要“食不言”。</p><p class="ql-block">吃着平时吃不到的这些美食,大家都很开心,一家人也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几兄妹都会围坐在父亲身边,一边烤火,一边听父亲谈古论今。最后父亲都会对我们说:明天就过完年了,过完大年(元宵又称为大年)就该做事了。然后总是以民间老话结尾:“大的做生意,小的捡狗屎”。</p><p class="ql-block">虽然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手机,大家也较贫穷,但老百姓幸福感的阈点较低,幸福指数较高。</p><p class="ql-block">人们都非常重视传统节日、看重元宵节。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也比现在纯朴真诚多了。亲朋好友常常会相互请客在家聚会,大家伙欢聚一堂,高谈阔论、调侃八卦、猜拳行令,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元宵节的传统庆祝活动很多,如放烟火、划花船、玩龙灯、舞狮子、打(泼)铁水,猜灯谜等,有的地方还要放孔明灯,非常热闹和隆重。</p><p class="ql-block">儿时,虽然可以燃放烟花爆竹,但大家都没有多余的钱。所以个人燃放烟花爆竹的和改革开放后的2000年前后相比,那就可以用“少得可怜”来形容了。</p><p class="ql-block">我当时的住家在白沙镇(一个千年古镇、以前曾是江津县府所在地),每年都要打铁水、扭秧歌、舞狮子、打连枪、划花船等,热闹非凡,场面也颇为精彩、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白沙镇元宵节打铁水地点主要是在王爷庙。</p><p class="ql-block">元宵节傍晚,很早就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等待观看打铁水的人群川流不息、比肩接踵,就象现在放长假旅游大景点那样,晃动的全是人头。</p><p class="ql-block">晚上,打铁水开始了,人们兴奋异常,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呼朋唤友声、相互笑骂声、小孩哭闹声、高声放肆喧闹声,此起彼伏,沸反盈天。</p><p class="ql-block">打铁水据说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铁水温度高达1600℃~1700℃,拍打向天空时,顿时如金星般漫天飞舞,夜空中飞花碎玉,宛若仙女散花般在空中绽放。绚烂多彩的“金星”在浩瀚的天空形成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美景象。随后,璀璨夺目的火雨纷纷扬扬如千万颗飞速而来的流星破空而下,砸落在地面,溅起遍地金花。</p><p class="ql-block">观看者无不感到兴奋和惊心动魄,惊叫声、笑骂声、喝彩声、小孩哭叫声,不绝于耳。人们为躲避铁水火花你推我挤、东拥西躲,好似波涛起伏翻滾。</p><p class="ql-block">直到现在,白沙镇仍继续传承延续古老的元宵节民俗活动。前些年我路过白沙顺便去转转,恰巧遇到元宵庆节活动,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又回到了儿时那浓烈的元宵节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时光。</p><p class="ql-block">那是2011年2月17日,正好是元宵节。我到石蟆乡下一个朋友处午饭经过白沙镇,见滨江路站满了人,远处锣鼓喧天。问路人得知白沙镇今天举行闹元宵活动,有舞龙、耍狮、打莲花枪、扭秧歌、划花船。于是我也站在滨江路街边等候观看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打莲枪、划花船及舞龙。</p><p class="ql-block">打莲枪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活动,结合了民间舞蹈和灯戏的说唱艺术,常以多人舞蹈形式为表现形式。道具为一根1米多的竹棍制成金钱棒,等间距打七八个孔,每个孔穿以铜钱,棒两端用彩穗点缀装饰。</p><p class="ql-block">打莲枪的基本动作先是用莲枪两头撞地,再以莲枪两头碰击身体的手臂、肩、背、腰、腿、脚等多个部位。动作有手拍、棍碰、跳跃等,铜钱或铃铛随碰击发出有节奏的声响。</p><p class="ql-block">传统的唱词多为《四季歌》:</p><p class="ql-block">正月里来把龙耍---柳呀柳莲柳啊。</p><p class="ql-block">二月风筝手中拿---荷花一朵莲海棠花。</p><p class="ql-block">三月清明把坟挂---柳呀柳莲柳啊。</p><p class="ql-block">四月秧子满田插---荷花一朵莲海棠花。</p><p class="ql-block">五月龙船下河坝---柳呀柳莲柳啊。</p><p class="ql-block">六月花扇手中拿---荷花一朵莲海棠花。</p><p class="ql-block">七月农夫把谷打---柳呀柳莲柳啊。</p><p class="ql-block">八月十五看月华---荷花一朵莲海棠花。</p><p class="ql-block">九月里来是重阳---柳呀柳莲柳啊。</p><p class="ql-block">十月里来小阳春---荷花一朵莲海棠花。</p><p class="ql-block">冬月就把年猪杀---柳呀柳莲柳啊。</p><p class="ql-block">腊月三十把年过---荷花一朵莲海棠花。</p><p class="ql-block">初一吃的汤圆粑---柳呀柳莲柳啊。</p><p class="ql-block">全家老幼喜洋洋---荷花一朵莲海棠花。</p><p class="ql-block">身临“打莲枪”其境,你一定会被这一传统的民族瑰宝的强大传承力、影响力及热烈的气氛所感染!那欢快的、热烈的、反映百姓生活的、朗朗上口的唱调,加上莲花枪碰击声,让人不由自主地就会融入到那种氛围中去,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也不由得会激动、甚至会和着表演者唱腔哼唱、乃至手舞足蹈。</p><p class="ql-block">花船又称为旱船、划旱船。</p><p class="ql-block">花船多用彩色纸、绸、竹制成。用竹竿、木棍和布扎成船形,上有棚顶,装有各种花饰。</p><p class="ql-block">参加表演的人员可多可少。最少要6人,包括:坐花船1人、划船2人、打连枪1-2人,逗花船的人数不定。</p><p class="ql-block">一人扮小姐将花船系在身上,船上放两只假腿,似小姐端坐船上带船起舞。</p><p class="ql-block">船前三人拉纤,船后一人摇桨,或四人都扮作船夫作划船舞。</p><p class="ql-block">一人作丑女,跟其后说唱逗乐。也有用此表演传统舞或传说故事的。</p><p class="ql-block">一般都用锣、鼓、镲、唢呐、笙为之伴奏。</p><p class="ql-block">坐花船的表演者为男扮女妆;划船的以古时船夫或喜剧人物为主要角色;打连枪的多为时代性农民妆束或小丑;逗船人全部为海域水乡中的动物为主,如蚌壳、螃蟹、鲤鱼精,虾子、龟等;帮腔人为官爷、驼背麻脸夫、猴、大头和尚等。</p><p class="ql-block">表演时,座花船“少女”,用红绸带系船两则用肩担着,根据领唱节奏施步前行,船随走势摇摆,逗船人一人领唱,其余帮腔。唱词多为挑逗女人的语言,多才者或有感而发,或现编现唱。表演时哄笑声不时响起,老百姓非常喜闻乐见。此时,所有人都抛去了烦恼、痛苦、不幸,沉浸在欢乐之中。</p><p class="ql-block">舞龙灯又称耍龙灯,起源可追溯到上古。</p><p class="ql-block">龙作为一种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崇拜的 民族象征,中国人也自认为是龙的传人。舞龙灯的寓意是幸福吉祥,祈祷龙保佑平安和丰收。</p><p class="ql-block">舞龙灯的“龙”,身长20米左右,直径60—70公分,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节数一般为7节、9节、13节不等。龙灯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有火龙、草龙、人龙、花龙、筐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p><p class="ql-block">重庆市铜梁区的舞龙非常有名。四次在天安门广场腾舞,并多次参加国内重大活动。还数次走出国门,在海外大放异彩,从而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p><p class="ql-block">舞龙由数十人组成。一人在龙头前用绣球逗龙,余皆举龙。舞龙时,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龙随着绣球转向并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常常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p><p class="ql-block">舞龙灯时常同时放鞭炮、烟火、爆竹,则大有腾云驾雾之势!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更加雄壮、舞姿更加生动。</p><p class="ql-block">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簇拥着龙灯,奔跑、欢呼、喝彩,这种华美壮观,气势恢宏的场景,激昂着人们的情绪,振奋和鼓舞着人心。</p><p class="ql-block">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活动就是“猜灯谜”。</p><p class="ql-block">遥想当年,单位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行文艺晚会和猜灯谜。有时我也会抄写一些谜语,与大家同乐。</p><p class="ql-block">近几十年来,最出名的要算四川自贡的灯会,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2017年2月元宵节期间,我专门去看了一次,深深地被灯会的大气蓬勃、气势恢宏,造型如栩如生、维妙维肖所感动。</p><p class="ql-block">江津2021年春节在鼎山公园也搞了个灯会,可惜因为新冠疫情,还没开幕就闭幕了,真是遗憾。</p><p class="ql-block">在一些农村,如我下乡的生产队,元宵节期间,有“偷青”的习俗。</p><p class="ql-block">“偷青”时一般是三五几个伙伴打着火把,一起去别人家自留菜地“偷”,尽量闹出动静来。有时分散行动,到瞄准的菜地里去偷。多数是偷一点莴苣、包白菜(甘蓝)、青菜头、大头菜、菠菜、冬苋菜、蒜苗、葱等。大家都欢天喜地的。</p><p class="ql-block">这种“偷青”,不是真正的“偷”,也不会“偷”多少,被“偷”的人家是不会把你当盗贼的。</p><p class="ql-block">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人会借此机会去真偷,但第二天绝对会被全生产队的人鄙视、被骂得狗血淋头。</p><p class="ql-block">我当知青时没去“偷”过,但我自留地的菜长得非常好,所以多次被“光临”。</p><p class="ql-block">偷青借喻是“偷亲”。“亲”与“青”谐音,是为了把过去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的恩怨情仇一起“偷掉”,让大家在来年和谐相处。还有一说是“偷财”,因为青菜的“菜”谐音“财”,把未来一年的财偷回家里。“青”也是春天的象征,偷青,就是要把春天偷回家,把一年的美好偷回家。</p><p class="ql-block">其实,“偷青”是迎接春天到来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愿。</p><p class="ql-block">元宵节还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中国古代,平日里足不出户的女子可在这天出门赏灯,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遇机会并创造了一个传情达意的好时机。所以,元宵节应该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国“情人节”。</p><p class="ql-block">北宋欧阳修脍炙人口名篇《生查子•元夕》表达的就是此情此景:</p><p class="ql-block">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p><p class="ql-block">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p><p class="ql-block">两个有情人,去年元宵夜,在月光下,在杨柳边,含情脉脉,执手缱绻,细语柔声,绵绵不断。可今宵此刻,景是人非,不见伊人,唯有泪千行!这正是:问情为何物?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p><p class="ql-block">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也源于元宵佳节的偶遇。</p><p class="ql-block">也是一个元宵节,李清照的从兄(表兄)李迥偕同赵明诚到相国寺观赏花灯,冥冥之中,该是月下老人的美意吧,赵明诚竟意外地碰见了早有词名、风姿绰约的李清照。回家后赵明诚便写下字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委婉地告诉父亲赵挺之,想当词女的丈夫。由此,儿女情便在父亲的关心理解下成就了好鸳鸯。</p><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西方的情人节哪里能比得上我们中国的情人节!它没有这么美好,没有这么浪漫,更没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元宵节也有很多禁忌如:不借钱和丢失财物;不说脏话爆粗口;不闹矛盾和不打骂、哭闹;不洗头和剪发;不把衣服弄破等。其实是希望人们和和美美地过好元宵节。正是这种文明文化才使之能够得到几千年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元宵是美好的,元宵节是美好的,元宵节更是欢快的。</p><p class="ql-block">元宵节过了,明天还是“大人做生意,小的捡狗屎”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