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道德经》白话文分享(三)

图书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道德经》45章~59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名誉与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生命与财富,哪个更重要?获得与丧失,哪个更有害?所以,过分地追名逐利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度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惨重的损失。懂得满足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生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最完美的事物总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虚空一般,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最刚直的东西好似弯曲的,最灵巧的却仿佛最笨拙,最雄辩的人好似不善言辞。疾走能克制寒冷,安静能化解炎热。清静无为可以作为天下的准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若能依循大道来治国,就可以让战马退回到田间去耕地了;若不能依循大道来治国,战马就只能在战场外的郊野产下马驹了。没有什么祸患比不知足更大的了,没有什么过错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就会永远满足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不出家门,就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懂得自然的规律。出门走得越远,领悟的道理就越少。因此,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能推知事理,不必亲眼看见就能明察秋毫,不必刻意去做就能成就功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领悟大道,每天要减少一些。减少再减少,达到不妄为的境界。如果能够做到无为,亦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所以治理天下要靠不妄为。那些执著于有所作为的人,不能治理好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圣人总是没有自私的意念,常以百姓的意念为自己的意念。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行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总是收敛欲念,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本都专注于使用自己的感官、聪明、智巧,圣人使他们全都回归婴孩般纯真的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人由出世而生,至入地而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意外地走向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人们过分追求奉养生命的物质享受了。听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上行走不必躲避犀牛和老虎,在战斗中不会为兵器所伤。犀牛在他身上无处下角,老虎在他身上无处下爪,兵刃在他身上无处刺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致命的要害。</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这一段太玄妙了,不好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大道创生万物,德性畜养万物。外界环境赋万物以形体,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促万物以成长。因此,万物无不尊崇大道而重视德性。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这是无人命令而向来自然如此的。所以,大道创生万物不加干涉,德性蓄养万物不以主宰,进而成长、培育万物,安定、成熟万物,滋养、庇护万物。创生万物而不加占有,蓄养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加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本始,这个本始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知道了根源,也就能认识万物;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住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不会有危险。堵塞嗜欲的孔穴,闭起嗜欲的门径,终身不受苦累;打开嗜欲的孔穴,去操持世事,终身不得安宁。能够察见细微,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叫做“强”。运用目光观察世界,又把这目光收回体内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叫做遵循常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假如我稍微有所认识,就会顺着大道行进,只是担心会误入歧途。大道十分平坦,可人君却喜好走邪路。朝廷里很是腐败,田地间一片荒芜,仓库中空空如也。而人君还是身着华服,腰悬利剑,酒足饭饱,搜刮民脂钱财有余。这就叫做强盗头子,根本就不是正途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子孙持守此道则祭祀不绝。以之修身,德行就会纯真;以之齐家,德行就会有余;以之治乡,德行就可长久;以之治国,德行就会丰厚;以之治天下,德行就会普及。所以,要通过观察自身来观察他人,观察自家来观察别家,观察本乡来认识他乡,观察本国来认识别国,观察今日的天下认识过去和未来的天下。我靠什么知道天下大事呢?就靠以上的方法和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怀有深厚德性的人,如同婴孩一样纯真。毒虫不来刺他,猛兽不来抓他,凶恶的鸟不来扑击他。他筋骨柔弱,可是小手抓东西很紧;还不懂男女交合之事,可是小生殖器勃然而起,这是精气充盈的缘故;整天啼哭,嗓音却不会嘶哑,这是和气醇厚的缘故。懂得和谐的作用,叫做恒常。认识到恒常的意义,叫做明智。贪图生活的享受,叫做灾祸。被欲念操纵了体力,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就会衰老,这叫做不合常道,不合常道就会终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真懂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者往往不是真懂。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收敛了锐气,消解了纷争;调和了光芒,混同于尘垢。这叫做玄妙的大同。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谁也无从与他亲近,谁也无从与他疏远;谁也无从让他得利,谁也无从让他受害;谁也无从令他高贵,谁也无从令他卑贱。因此他得到天下人的尊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用堂堂正正的方法来治理国家,用奇谋诈略来指挥作战,用不扰害百姓的办法来治理天下,才能取得成功。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根据下面这些:天下禁忌越多,百姓就越贫穷;百姓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百姓的技巧越多,歪门邪风就越增长;法令越繁苛,盗贼反而更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百姓就自我化育;我爱好清静,百姓就自己端正;我不张罗折腾,百姓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过多欲望,百姓就自求淳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人君政施宽厚,人民自然淳朴忠诚;政施苛察,人民就会狡诈不仁。灾祸啊,幸福依傍着它;幸福啊,灾祸隐伏在它里面。谁知道它的变化有没有终点?福祸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常可再变为反常,善良可再变为邪恶。人心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端庄方正而不伤人,棱角分明而不害物,直率而不无所顾忌,明亮而不光芒耀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治理百姓,事奉上天,没有比爱惜、节俭更重要的了。正因为爱惜精神,可以说是早有准备;早有准备,就能不断积累德行。不断积累德行,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不可估量的力量,他才可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掌握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才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加深与稳固国之根基,以求长生久存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非专业人士读书重点是汲取书中的精神内核,没有必要字字斟酌,句句推敲。</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非专业人士阅读古文的几个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一、通读全书,不断章取义。比如《道德经》中的“无为”常有人理解为啥也不干,甚至是进入深山修道、修仙,如果通读全书就不会有这样的看法。老子讲道,肯定是提倡“顺道而行”“顺道而为”,老子又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提倡向水学习,做一个有利于万物的人,如果真的是啥也不干,又如何利于万物呢?老子讲“无为”应该是针对统治者胡作非为、任意妄为来说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二、如果遇到疑问,可以参照一下同时的代书,多看几家的译文,不要相信一本书可以涵盖一切真理。别说老子时代,就说当今时代所有书都加起来,也没有把世界的奥妙说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三、尝试用今天的科学思想解读,可以赋予古文化新思想、新境界,古人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只是用词不同罢了。比如《道德经》“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想这句话结合“实事求是”的思想,可以这样想“‘道’犹如被层层包裹的内核,求‘道’的办法就是要不断剥去掩盖‘道’的层层外壳、层层伪装,然后才可以发现真理、发现真相,如果掌握了真理、真相,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