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行·晴川阁

杨三郎

<p class="ql-block">出行日期:2023年11月21日下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1日下午,游览完汉口历史风貌街区,我们依然从沿江大道兰陵路公交站乘坐公交车,直达位于汉口龟山东麓长江边上的晴川阁景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晴川阁景区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牌楼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晴川阁景区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镜”之称。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对外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先来看景区的三大主体建筑晴川阁、禹稷行宫和铁门关。</p> 晴川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为当时汉阳知府范之箴(zhēn)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晴川"二字命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晴川阁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是武汉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晴川阁历史上多次被毁,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1985年重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span>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其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四面环廊;顶层面阔3间,进深2间。重檐歇山顶,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屋面深出檐,四角高起翘向外伸出,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阁内中央楼梯前立一晴川阁江面全景图,上面悬挂“山高水长”横匾。图中长江、汉江夹角上的晴川阁与黄鹤楼隔江对望,江面帆影点点,画面辽阔。</p> 禹稷行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三楚胜景”山门,拾阶而上,过“古晴川关”牌坊,便来到禹稷行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禹稷行宫前为砖体<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柱三楼三门</span>牌楼。中门上方题着“禹稷行宫”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牌楼,就是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建筑构成的禹稷行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禹稷行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它于南宋时创建,是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历史上也是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建,1984年进行过修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禹稷行宫,也就是禹和稷的别墅。“禹”就是指治水英雄大禹,“稷”则是指后稷,是大禹的助手。相传大禹治水,救民于水火,稷则教民种植五谷杂粮,救民于饥寒,由此禹稷得以并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殿内四周壁墙上布展着《九州禹踪》图。尧舜时期,大禹治水,他铸九鼎,划九州(翼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剂州、豫州、梁州、雍州),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国夏代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九州禹踪》图昭示着中华大地处处是禹迹,华夏子孙皆为龙的传人。</p> 铁门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铁门关始建于东汉未年,已历一千八百年。唐以前是军事要塞,唐以后成为商贸通道。明末毁于战火。清代铁门关遗址上建关帝庙,祭祀关公。1993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铁门关横跨在晴川大道上,通体高26米,外墙红石砌面,内固钢筋水泥,雄伟壮观。关上有重檐城楼一座,红墙赤柱,檐深翘腾,四面环廊,内陈三国时期人物。</p> 附属建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楚胜景”山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禹碑亭,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纪念,意为禹治水,使百姓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禹碑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所刻。碑文77字,奇特难识。在一些字体的下方,刻有现在的识别字与其对应,但通篇还是难以读通。据说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蜂,故又称“岣嵝碑”,但是好多人寻遍衡山却未曾见过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三峡的夔门和长沙的岳麓书院。历代想辨识者众多,但都不能解其中义。虽各家解释都不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 禹受舜命,坚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至此以后,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阁的禹碑就是清朝著名文人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现在的这块是从西安碑林摹刻于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荆楚雄风碑。此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禹柏轩,是2010年建的一座仿古建筑。相传大禹曾在龟山种了不少柏树,被人称为“禹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楚波亭,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于1986年,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晴川阁下面的碑墙,留有历代文人赞誉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晴川阁没有黄鹤楼名气大,但它离江水更近,与禹稷行宫、铁门关组合在一起,既有园林之秀,又有濒江锁关之势,看上去景色更胜一筹。</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