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物院特展:“神话国度 璀璨爱琴海——古希腊文明史诗”之一(第一至三部分)

大德天下

到历史中去旅行,我们由衷赞美“光荣属于希腊”。古希腊人汲取了埃及文明以及两河文明的精华,在爱琴海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背景下,造就出人类历史上博大非凡的一种区域文化,并由此孕育出整个欧洲文明。而且直到现代,欧洲乃至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在吸纳着古希腊文明的丰富营养。<br> 该展览展品来自希腊的14家文博机构,总计270件/套,有金器、青铜器、陶器、雕塑、钱币等多品类,将以物证的形式讲述古希腊文明自史前到希腊化时代开启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风貌。<br><div><br></div><div>“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文化盛宴,领略古希腊文明史诗般的恢宏壮阔,在那碧波荡漾的爱琴海里遨游遐思,深刻理解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性,体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代中国历史分期简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旧石器时代<br>距今约250万年到1万年<div><br>新石器时代<br>距今约1万年到5000年</div><div><br>夏<br>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div><div><br>商<br>公元前1600-前1046年</div><div><br>西周<br>公元前1046-前771年</div><div><br>春秋<br>公元前770-前476年</div><div><br>战国<br>公元前475-前221年</div><div><br>秦<br>公元前221-前206年</div><div><br>西汉<br>公元前206~公元25年</div><div><br>东汉<br>公元25-220年</div><div><br>三国两晋南北朝<br>公元220-589年</div><div><br>隋<br>公元581-618年</div><div><br>唐<br>公元618-907年</div><div><br>五代十国<br>公元907-960年</div><div><br>北宋<br>公元960-1127年</div><div><br>南宋<br>公元1127-1279年</div><div><br>辽<br>公元907-1125年</div><div><br>金<br>公元1115-1234年</div><div><br>元<br>公元1206-1368年</div><div><br>明<br>公元1368-1644年</div><div><br>清<br>公元1616-1911年</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代希腊历史分期简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旧石器时代<br>距今约40/35万年至1.1万年<div><br>中石器时代<br>距今约1.1万年至公元前6800年</div><div><br>新石器时代<br>公元前6800年至公元前3300/3200年</div><div><br>青铜时代早期<br>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2000年</div><div><br>青铜时代中期<br>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div><div><br>青铜时代晚期<br>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100年</div><div><br>次迈锡尼时期<br>公元前1100/1090年至公元前1050/1025年</div><div><br>几何时期<br>公元前1050/1025年至公元前700年</div><div><br>原古代或东方化时期<br>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610年</div><div><br>古风时期<br>公元前610年至公元前480年</div><div><br>古典时期<br>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323年</div><div><br>希腊化时期<br>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31年</div> <b><font color="#ed230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2000多年前,中希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我们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中希文明蕴含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科学观、文化观等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一定能够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font></b><div><br>——2023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复信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壹</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明曙光·新石器时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6800~前32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大约自公元前6800年起,在希腊这片土地上,人们便开始定居生活。希腊不仅是欧洲最早的农业中心,也是欧洲农业传播的始发地。新石器时代持续了近4000年,磨制石器得到广泛应用。在希腊北部色萨利地区和马其顿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村落遗址,每个遗址大概能容纳100至300个居民。虽然这些遗址的规模不大,却体现着古希腊文明的曙光初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早期农业在欧洲的传播</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碗 从器到艺所反映的文明之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5800﹣前53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09年发现于利亚诺克拉季帕菜奥米洛斯遗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平底球形碗,撇口,小而轻,易拿取。这是采用双色“刮平”工艺进行装饰的、手工制成的精美餐具。其线条纹饰具有动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斯派尔希奥斯河平原与北部的色萨利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陶碗所呈现的“刮平”装饰在这两个地区都很流行。陶器的发明是早期农业发展的见证,从实用之器到反映工艺升级和艺术审美的变化,寓意开启了文明之旅。<br><br>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便开始在古希腊生活啦!这件来自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平底球形碗,就是希腊早期农业发展的见证哦!人们在当地发展农业,制造各种生活工具并且采用特殊的装饰工艺,使得器物非常精美,这不正是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的见证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护身符 抽象至极却寄寓对生命的呵护之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4800~前32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深绿色滑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地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这是一块经过抛光的椭圆形深绿色石头,其两面边缘的V形切口和五条浅刻线连成整体,看似弯曲的肢体,甚至神似子宫里的胎儿。据土耳其新石器时代恰塔霍裕克村遗址出土的类似绿色颜料(考古学家认为绿色颜料代表生命周期)和迪米尼护身符的特点,推测该护身符可能用于葬礼习俗,也可能用于护佑生育,保护女性分娩。护身符上半部分有两个小洞,可作吊坠。与之类似的造型有色萨利卡拉穆拉尔的无孔卵石,上面以同样简单写意的方式雕刻了一个蹲着的人形。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女人像 生殖崇拜:对伟大母亲女神的敬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5300~前48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灰白软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现于艾伊娜岛阿隆内斯山谷地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站立的女性雕像,硕大的臀部,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属于希腊大陆新石器时代流行的自然主义雕像。该类小型雕像便于携带,可用于与生育和伟大母亲女神崇拜仪式有关的各种场合。此件展品反映了当时的女性艺术化形象和生殖崇拜的观念。<div><br>从大约八九千年前开始,希腊地区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试图塑造自己的形象,而且逐步有了艺术化的倾向。作为关于人的艺术创作的意识形态基础,古希腊的人本精神从此不断向前发展形成。</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塞斯克罗古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到约公元前5000年,希腊色萨利平原出现了一个大规模定居点塞斯克罗。其面积达20万平方米,包括防御城墙、公共谷仓、街道广场以及500~800座石基土坯房,人口为3000~5000人,规模远超过除两河流域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div><br>塞斯克罗古城遗址<br>重建示意图<br>位于马其顿卡斯托里亚湖的一处史前居民点的重建示意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繁星生辉·基克拉泽斯文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3200年~前11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公元前3200年前后,最早的希腊青铜文明出现在基克拉泽斯群岛上,学界称之为基克拉泽斯文明。“基克拉泽斯”一名可能来自古希腊语“圆圈”。基克拉泽斯群岛位于欧洲和小亚细亚之间的爱琴海中部,紧邻克里特岛和希腊大陆,享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尽管基克拉泽斯文明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影响,最初受到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化的影响,后来又借鉴迈锡尼文化的元素,但是生活在基克拉泽斯群岛的人们仍然保持了相对统一且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特征,比如其人物小雕像的形态别具一格,是希腊远古艺术的杰出代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克拉泽斯群岛地理位置示意图</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抱臂女人像 造型有范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800~前23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理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纳克索斯岛斯佩多斯公墓14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双臂交叉的女性雕像,具有斯派多斯型雕像典型的风格特征——人像仰头,脖子长而宽,身形轮廓弯曲。这类人像特点通过造型而非雕刻线条来呈现,同时人像头身具有独特比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抱臂女人像 简约严谨的几何构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800~前23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理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阿莫尔戈斯岛多卡西玛塔公墓14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雕像头部呈三角形,后脑勺有一个带状凸起,代表头罩或特殊的发型。面部除了鼻子是浮雕外,其他均为平面形状。突出的乳房和带有中心垂直线的倒三角形阴部是重要的女性特征。这种多卡西玛塔类小雕像以其棱角分明的轮廓、细长的平面形状和严谨的几何结构而闻名。几乎在基克拉泽斯之外的整个爱琴海地区都出现了此类小雕像,推测为举行某种特殊仪式时所使用的器物。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提琴式女人像 女性惯有姿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3200~前28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理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帕罗斯岛格莱法墓地24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该雕像形状类似小提琴,是举行仪式时所用器物。此类小雕像常见于基克拉泽斯文明早期。根据雕像近乎完美的圆形肩部和胸部上的雕刻纹样,以及下部的三角形线条,可以看出它描绘的是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女性形象的典型姿势,即手臂折叠在乳房下,从而呈现和突出身体的曲线。 在爱琴海中部,相邻克里特岛和希腊大陆,有片群岛叫“基克拉泽斯”。这件盘形器是在这片群岛中发现的。它外壁的线条连接形成螺旋形网络,是不是很像海浪呢?在海浪中心有一艘船,船身两侧还刻画了许多船桨,或许它正在爱琴海上航行。不难猜测,船是当时的人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交通工具。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盘形器 似锅非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800﹣前23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黏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得罗斯岛,可能来源于哈兰德里公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带叉型手柄的盘形器。外壁上雕刻的线条相互连接,形成螺旋形网络,会让人联想到波涛汹涌的海浪。在海浪中心,一艘船头印有鱼徽的多桨无桅长船正在航行,或可印证当时爱琴海地区流行的有桨长船。<div><br>在基克拉泽斯的家用品和葬礼中常常出现这种盘形器皿,而在希腊大陆和克里特岛也有发现。除主要采用黏土制作之外,也有青铜制成的类似器物,在阿拉卡.霍伊利克皇家陵墓中就曾发现过两件类似的青铜盘形器。这类器物的用途有待进一步考证,有食盘、盐贸易的公制单位、星盘、仪式物品、液体镜等多种说法。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有若干件类似的盘形器,但这一件品相最好。</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灯状器 模仿三芯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800~前23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理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03年发现于纳克索斯岛斯佩多斯公墓10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带三个凸起造型的实心灯状器。结合同墓出土的带有三个灯芯的陶瓷灯具,可以推测这应是仿制的专用于陪葬的明器。该墓穴出土的小陶壶中盛放着橄榄油,联想到陶瓷三芯灯,成为爱琴海地区已知最早使用橄榄油作燃料的实物见证之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矛头 “摘叶飞花皆可伤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800~前23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阿莫尔戈斯岛多卡西玛塔公墓14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此矛头类似树叶造型,中脉两侧有长条形穿孔,可以用于捆绑矛柄。与此器物同墓出土的还有大理石雕像、碗、银花瓶和青铜匕首,推测墓主人应为一名战士。<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带颈罐 圣灯式花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3200~前28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理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帕罗斯岛格莱法墓地24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与此带颈罐同墓出土的还有大两倍的同类型罐子。这些罐子有着海胆形状的身体、圆锥形的脖子、四个穿孔的凸耳和实心的圆锥形底座,看起来与希腊东正教教堂的圣灯有着相似之处,因此希腊语将这些花瓶称为“kandila”。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碗 盛放食物</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800~前23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理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纳克索斯岛斯佩多斯公墓10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此深口碗壁一半处有非对称环形标记,可推测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中心偏离的旋转装置。碗上大量的磨损痕迹表明,该碗曾作为实用器,可能用于盛放食物。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碗 盛放颜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800~前23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理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阿莫尔戈斯岛多卡西玛塔公墓14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平底、圆锥造型,碗口边缘有四个新月形凸起。内壁有一层黄色的赭石残留物,结合同期出土的同类大理石碗,认为这类器物主要用于葬礼中的颜料制作。此时基克拉泽斯群岛居民用这些稀释的颜料涂抹面部和身体,甚至用于制作纹身。此外,在安纳托利亚西部腹地,这种典型的基克拉泽斯碗也被用作贵重的陪葬品,见证了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带流碗 方便倾倒液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800~前23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理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纳克索斯岛斯佩多斯公墓10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此碗内部有细微的线状磨损痕迹,可推测在埋葬之前,应该被使用过。在基克拉泽斯发现的这类带流口造型的深口碗数量较多,深口设计适用于搅拌、稀释,而流口有助于倒出。此外,该类碗在阿提卡和埃维亚岛也有发现,反映了爱琴海地区文化交流的路线。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带流碗 方便倾倒液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800~前23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理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纳克索斯岛斯佩多斯公墓12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此碗浅口、尺寸较小。碗的内壁基本没有使用或磨损的痕迹,应是专门用于葬礼。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盘 宴席之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800~前23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理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纳克索斯岛斯佩多斯公墓10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较大的浅口圆盘,可盛放食品,供多人食用,可能用于宴席。盘子上的磨痕表明它曾是一件实用器。这种斯佩多斯型平盘比较独特,其弯曲的形状容易令人联想到锡罗斯岛“煎锅”的样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放的海岛·米诺斯文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3200~前11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克里特岛位于东地中海的中心位置,具有独特的气候和景观。在公元前3200至1100年间,这里发展出相当繁荣的文化。根据传说中的国王米诺斯为这个文化命名,称为“米诺斯文明”,是希腊爱琴海地区的早期青铜文明之一。根据古典时期的希腊神话,国王米诺斯是海洋的统治者,岛上还有牛头人身怪“弥诺陶洛斯”。如今的“米诺斯王宫”遗址见证了其曾经的辉煌。<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米诺斯文明时期的克里特岛</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古希腊著名游吟诗人荷马在《伊利亚特》中这样描述:<div> <br><b>有一个地方名叫克里特,在葡萄紫的海水中央,地方美好肥沃,四周被水环绕,那里的居民,多得数都数不清,有九十个城镇,不同语言的种族都杂居在一起……</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单元:早期米诺斯文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莫什劳斯公墓是早期米诺斯文明的代表,也是克里特岛葬品最丰富的墓群之一。莫什劳斯公墓的发现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经济和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墓葬众多出土物具有日常使用磨损的痕迹,应是个人生前使用的物品,且多精巧的进口手工艺品,反映出在公元前3200年前后,此地应是一处富饶的商业港口。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莫什劳斯公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它坐落在峭壁上俯瞰大海,由长方形的房间组成,很多房间都保留下来了高度可观的石墙。其中一个墓群,由于其纪念碑式的建筑和丰富的陪葬品,被认为是为上层社会中特定的成员准备的。 莫什劳斯公墓I-III号墓群是莫什劳斯岛两个最大、最富有的米诺斯文化前王宫时期的公墓之一。该墓出土的豪华陪葬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震惊,包括金饰、象牙印章、青铜工具、石器和泥器等,被视为社会分化和地位等级的象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矛尖 四千多年前的铜银合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600~前21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铜合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莫什劳斯公墓I-III号墓群I1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此铜合金矛尖不同于一般的青铜矛,含银量较高。矛尖长方形的底部上有两个用于固定手柄的小孔,手柄一般为有机质,因此未保存下来。同类型的含银量较高的铜合金矛尖在安纳托利亚也有被发现。与此矛尖同墓出土的还有黄金、珠宝、印章以及其他青铜武器和化妆品容器,被认为是莫什劳斯公墓中出土物品最为丰富的墓葬。矛尖与印章一样,被认为是家族或氏族首领的象征,由此可推知该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性别。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带足碗 典型的克里特岛式器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600~前21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理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莫什劳斯公墓I~III号墓群11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带盖小器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600~前23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滑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莫什劳斯公墓I~III号墓群11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小型圆柱形容器,带有小盖子和小球形把手。由质地良好的绿色滑石制成,表面抛光,有光泽,内部有制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个器皿的形状与众不同,代表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美国考古学者理查德·西格尔指出,它就像一个“新艺术”花瓶。该器皿可能用于盛放油或油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希腊人的爱狗情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占希腊人非常喜爱且尊重他们的狗,珍视其作为自己的同伴、守护者和猎犬。近几个世纪所发现的狗的墓碑就是绝佳佐证。最著名的古希腊人和爱犬的故事出自荷马的《奥德赛》,讲述的是爱犬阿尔戈斯(意为“慢性子”)在主人奥德修斯漂泊20年后终回故土时,第一时间认出了他。<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番红花与希腊的不解之缘</b></div></div><div><br>番红花的栽培和驯化,与希腊脱不开联系。人们从爱琴海沿岸的圣托里尼岛和克里特岛上的演迹中找到了画有番红花的壁画。希腊神话里也有关于番红花的故事——英俊的克罗克斯喜欢上了雅典附近森林里的树精灵斯麦莱克斯。然而斯麦莱克斯对克罗克斯不是那么感兴趣,就施了魔法,把对方变成了一株番红花,因此番红花也代表着单恋、痴念以及失恋。<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别针 前王宫时期的艺术珍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600~前21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莫什劳斯公墓19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br>两件带有长茎和四片花瓣的花形金饰,原型可能是雏菊或番红花(番红花是爱琴海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也用于制作香料),其中一个还有雄蕊图案。该金饰采用米诺斯文化前王宫时期制作黄金首饰的基本工艺,可能用作发饰、王冠附件或固定服装。与此别针同墓出土的还有大量其他金器,包括王冠、臂章和吊坠等。 黄金是一种罕见的原材料,从希腊北部、埃及或地中海东部进口而来,并非克里特岛本土产物。这一时期黄金饰品在克里特岛的莫什劳斯区域的大量出现,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个人装饰品的渴望和显著的社会分化,还体现出这一区域在工艺品制作和商品贸易上的发达。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带状头饰 四千年前的萌狗图案</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600~前21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莫什劳斯公墓I~III号墓群II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头饰上雕刻有尾巴卷曲、张嘴、成对面向中心站立的四只小狗,并点缀圆点图案。同墓出土的还有花针、臂章、戒指、王冠和吊坠等诸多金器,表明墓主人等级之高。在米诺斯文化早期,爱琴海地区的小狗常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在石花瓶、印章和珠宝上;发展到青铜时代晚期,小狗更是被刻画成人类的伴侣。在希腊大陆的壁画上也能看到一群小狗奔跑着狩猎的场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带坠链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2600~前21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莫什劳斯公墓I-III号墓群11号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此带坠链饰可能是耳环,或者是冠或项链上的吊坠。在克里特岛中南部普拉塔诺斯发掘的迈锡尼文化坟墓中,出土了一个与此饰品制作工艺和风格十分相似的吊坠,而该墓主人所用陪葬品有诸多黄金珠宝一类的贵重物品,彰显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据此,可推测此带坠链饰的主人身份地位应该不低。 在希腊神话中,牛头人身的怪兽“弥诺陶洛斯”生活在克里特岛。这座岛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中间,在这里发展出的古代繁荣文化被称为“米诺斯文明”。<div><br>我们看到的别针、头饰、带坠链饰,是当时人们使用的个人物品,它们都出自莫什劳斯公墓群,属于早期米诺斯文明。</div><div><br>这件金灿灿的带状头饰上雕刻四只小狗,你能找到它们吗?它们卷曲着尾巴、张着嘴,身上还点缀有圆点图案,两两一组面向中心站立。古希腊人非常喜爱且尊重他们的狗,所以在许多的古希腊物品、壁画上都可以看到小狗的身影。</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单元:王宫时期的米诺斯文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据考古发掘,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出现了最早的大型建筑群。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这些建筑群被夷为平地。此后,米诺斯人重修了更为恢宏的宫殿。这些以中央庭院为中心,由许多房间组成的建筑群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克里特宫殿。以宫殿为标志,将米诺斯文明分为前王宫、古王宫、新王宫、后王宫四大阶段。其中新王宫时期,米诺斯文明达到顶峰,人口增加,新的定居点建立,建筑、技术和艺术均得到飞跃发展。后王宫时期,米诺斯文明兴衰起伏,最终为希腊本土的迈锡尼文明所同化。但毋庸置疑的是,米诺斯文明对包括迈锡尼文明在内的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 卡马雷西风格是米诺斯文明古王宫时期(公元前1900年~前1700年)最典型的陶器风格,其典型特征是利用排列好的图案形成辐射运动感,同时通过白色、红色、黄色和橙色等多色构图增强视觉效果,描绘花纹独树一帜,常带有海洋生物图案。这些精致的卡马雷西陶器专为奢侈消费而生产,也是克里特人在古王宫时期的出口商品之一。伯罗奔尼撒半岛、基克拉泽斯群岛和塞浦路斯都有发现,甚至在更遥远的埃及和黎凡特也有同类风格器物出现,表明当时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发达。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托盘 古王宫时期的奢侈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公元前1750~前17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斐斯托斯第一宫殿以西的住宅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托盘的内壁和外壁都装饰着多种颜色的图案,属于典型的卡马雷西传统陶器制品。这个托盘的装饰表明其为陈设品,而非日用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罐 神圣棕榈树图案</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公元前1750~前17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斐斯托斯第一宫殿第19号墓西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该陶罐壶口边缘的内壁画有水平的白色条带,外壁的装饰图案为一圈垂直的白色细线条。陶罐颈部画着一条白色的宽带,宽带中央下方点缀了一个双色的圆形图案。壶身的前部和后部的黑色底纹上都绘制了两棵白色棕榈树。它们的白色枝条呈对称排列,树干则以橙色呈现出来。不同尺寸的尖头树叶给人带来动态感。通过极简主义渲染植物主题装饰品,是古典卡马雷西陶器发展到后期的典型特征。</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双耳瓶 新王宫时期细长双耳瓶的前身</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公元前1750~前17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斐斯托斯第一宫殿第16号墓西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这只双耳瓶是在斐斯托斯第一宫殿的一个储藏室里被发现的,同时被发现的还有酒杯、器皿和储物罐。这种双耳瓶被认为是后来新王宫时期的细长双耳瓶的前身。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分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01前王宫时期<br>公元前3650年﹣前1900年<br>02古王宫时期<br>公元前1900年~前1700年<br>03新王宫时期<br>公元前1700年~前1425年<br>04后王宫时期<br>公元前1425年﹣前1100年<div><br></div><div>克诺索斯王宫航拍照<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克诺索斯王宫</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克诺索斯位于克里特岛北岸中部,靠近希腊本土。公元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在此发现了一个精细复杂的宫殿群,以及书写有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的泥版,使得掩埋数千年不为人知的文明得以重见天日。</div><div><br>克诺索斯王宫外景<br>克诺索斯王宫的壁画年轻的国王形象<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南博物院藏商代虎纹铜钺</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双刃斧 米诺斯冥界女神的象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1700~前16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世纪初出土于阿尔卡洛科里洞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双刃斧主要流行于米诺斯文明的新王宫时期(公元前1700年~前1425年),是克里特文明标志性的礼仪用器,被认为是一种代表圣地的宗教性徽章,象征希腊米诺斯冥界女神,也有观点认为它代表着太阳从普世山升起。其图案也出现在其他艺术品中。<div><br>与此双刃斧一同被发现的还有大约20千克的废青铜和其它许多金属制品,其中一些制品包括铜锭、数十把剑坯、细长的三角形金片、数百把不同尺寸的刀、数把金银质地和带铭文的双刃斧等,均被精心地摆放在墓穴之中。</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以鼎鼎有名的克里特宫殿为标志,米诺斯文明被分为前王宫、古王宫、新王宫、后王宫四大阶段,其中新王宫时期的米诺斯文明达到了顶峰。<div><br>新王宫时期流行一种双刃斧造型的礼仪用器,它被认为是一种代表圣地的宗教性徽章,是当时政治权力重要标志。</div><div><br>在克诺索斯宫殿东南部建筑物内出土了一件双臂高高举起的米诺斯宗教女神像,她就是双刃斧神殿的镇殿神像,你一定可以找到她!</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什么总是“上举”的双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女人或男人站着将双手上举作投降状这一形象源自古埃及。它的最初形象是双手斜着伸向天空作振翅飞翔状的女神(或祈神妇女)、鸟神。<div><br>崇拜者面前的克里特女神</div><div><br>手持梭镖、头戴帽盔的国王(俄诺马俄斯)正在举行献祭仪式。他站在一根柱子前面,柱上耸立着女神像,在图案的左边一个仆人正把一只公羊赶到他的旁边。</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扬臂女神像 双刃斧神殿的镇殿之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1375~前12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诺萨斯宫殿东南部建筑物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考古学家认为这尊雕像是在神殿发现的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雕像。它的双臂高高举起,是此类雕像的早期代表,也是米诺斯宗教神像,象征女神。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根据发现该女神像的建筑的特征和陈设,认定其为“双刃斧神殿”。双刃斧神殿为米诺斯宗教膜拜活动的延续和变化提供了证据,同时也见证了后王宫时期的米诺斯宗教信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扬臂女神像 百变女神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1250~前115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克里特岛加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这是一尊中空、体形巨大、头戴王冠的扬臂女神像。头部所戴王冠雕刻有特殊符号:三条分叉条纹、两个舌形元素和一只鸟,恰好在前额正上方,可能与顿悟有关。<br>这尊雕像发现于连接内陆与克里特岛中部沿海的大型米诺斯定居点的建筑物内,同出的还有其它雕像和祭祀用品。研究认为这类雕像代表的是自然女神,而王冠符号的变化代表了不同的女神形象,不同的手势则可能与女祭司在祭祀女神时的舞蹈姿势相关。这类雕塑形象也可能用于仪式游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男人像 宽肩膀可靠</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公元前1300~前12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帕莱卡斯特罗第二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后王宫时期中期陶塑雕像的典型代表,其主流特征是忽视人像身体比例,通过宽大的肩膀来凸显面部特征。这种比例不协调的陶塑像在哥泰纳也有发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克里特文明的特色之一就是米诺斯人发明的线形文字A,至今尚未破译。此次展览是线形文字A泥版首次来中国展出。迈锡尼人根据线形文字A发明了自己的文字——线形文字B。<div><br>卡特雷街十号档案馆是克里特岛西部第一个线形文字A泥版和印章档案馆,共收藏了72块线形文字A泥版。</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线形文字A泥版 尚未被破解的音节文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公元前145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粘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干尼亚老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干层亚考古博物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这块泥版发现于干尼亚米诺斯人的聚居地,那里曾是新王宫时期的中心。该聚居地与克里特岛其他中心一样,于公元前1450年被一场大地震摧毁。<div><br>书页形状的泥版,用尖头工具刻画出的六行音节文字、表意文字和数字符号。这些音节文字被称为线形文字A,至今尚未被破解,旁边是代表葡萄酒和无花果的表意文字,有的可能代表谷物和绵羊,后面还有少量数字符号或分数。表意文字和数字符号之所以能被识别,是因为从线形文字A发展出来的线形文字B已被破解。</div><div><br>这块泥版上有与代表宫殿交换有关的农产品和牲畜的账目记录,可能还包括收集或分发物品的记录。泥版上部有四个小孔,下部有两个缺口,可能是为了把它和其他东西固定在一起。</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线形文字A泥版 尚未被破解的音节文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公元前145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粘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土于干尼亚老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干尼亚考古博物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书页形状的泥版,上刻至今尚未被破解的音节文字——线形文字A。<div><br>该泥版有用尖头工具刻画出的四行音节文字、表意文字和数字符号。这块泥版记录的可能是某一笔交易中的一些农产品。</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