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3日</p>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我和朋友来到雷锋老乡、工友易秀珍老人家里,又一次聆听雷锋故事。</p> <p class="ql-block">1958年,年仅18岁的雷锋 正是青春洋溢、蓬勃向上的年龄,他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全国支援鞍钢建没和发展”的号召,主动报名到鞍钢参加工作,当了一名工人,在鞍钢工人登记表上,他将自己的名字“雷正兴”改为“雷锋”,表明要到鞍钢“打冲锋、当先锋”的坚定决心。</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雷锋在鞍钢这个大熔炉里非常活跃,会打腰鼓、爱写诗,钻研业务、甘当一颗螺丝钉。让我们走进工人雷锋,看他如何在鞍钢这个大熔炉里完成人生蜕变、精神升华、人格成熟。</p><p class="ql-block"> 虽然已经时隔65年,但是回忆起当年和雷锋一起从湖南老家来到辽宁鞍山的情景,易秀珍老人仍然觉得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抢救水泥的花被子</p> <p class="ql-block">1959年5月,鞍钢决定在弓长岭铁矿建一座年产30万吨焦炭的焦化厂,雷锋主动请战,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同年8月,他启程前往弓长岭焦化厂。</p><p class="ql-block"> 1959年11月的一天晚上,雷锋正在调度室里看书,忽听外面“唰唰”地下起大雨,正在值班的调度员十分着急地说:“工地上有7200袋水泥散放着,遭雨一淋,就会变质,得赶快叫人抢救!”雷锋一听,吃了一惊,要爱护国家财产,水泥是国家财产,是工地急需的建筑材料,决不能让它受到损失,又想到了他是一个共青团员。想到这些,一种无穷的力量鼓舞着他,他马上跑去找来了20多个小伙子抢救水泥,他们找雨布,找芦席,抬的抬,盖的盖,但仍然不够用,情急之下,雷锋跑回宿舍把自己的花棉被和衣服抱出来,一起盖在水泥上,经过大家的努力,水泥都盖住了,避免了国家财产受到严垂损失损失。</p><p class="ql-block"> 83岁的易秀珍老人回忆,她在帮雷锋清洗盖在水泥上湿透的棉被时,发现被雨水浸泡过的棉絮硬邦邦的,怎么烘烤也干不透,于是她把自己被子里的棉絮掏出来,悄悄地塞进了雷锋的被子里,后来还是被雷锋发现,但他也没说破。1960年入伍前夕,雷锋特意将这床饱含工友爱护的被子还给了易秀珍。辽阳雷锋纪念馆开馆时,易秀珍老人把这床珍藏几十年,见证工友对雷锋深深情谊的棉被捐献给博物馆,让大家永远记住“雨夜抢救水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易秀珍老人写回忆录的一段话</p> <p class="ql-block">易秀珍老人把写完的回忆录书稿让我们看</p> <p class="ql-block"> 善行不是一朝一夕,它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是发自内心的行动。今天,就用雷锋的故事激励我们行动起来,将善文化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此文章被美篇平台加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