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段时间,我将尘封了十余年、捡自柴达木盆地的几十箱泥石(笔者前期对此泥石做过介绍)开箱整理时(不知何因,目前还是很不想去拆封它们),机缘巧合的从近千方石头中发现有几方泥石与我前期上座、散存的几方石头组合在一起,观之,自然天成有古之“六器”之形;赏之,古朴清雅有古之“六器”之神秘。“石”乃幸事矣!</p><p class="ql-block"> 六器,分别指玉壁、玉琮、玉珪、玉璋、玉琥、玉璜。属于最典型的礼仪用器,是高古玉器中的六种形制(通常来讲,我们把汉代以前包括汉代的玉器,叫“高古玉”,汉代以后至清代的玉器,称之为“古玉”),它代表了夏商周时期礼玉文化中六种重要玉器的不同功能。</p> <p class="ql-block"> 据考证,六器是从原始玉器中带有原始宗教功能的“法器”演变而来,是古人在祭祀、朝会、交聘等礼仪场合使用的玉器,因此也简称为“礼器”或“礼玉”。</p> <p class="ql-block"> 根据儒家经典《周礼》中的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p><p class="ql-block"> 一、玉壁~~祭天</p> <p class="ql-block"> 玉壁是一种环形状的祭天玉器,也是“六瑞”之首。</p><p class="ql-block"> 《尔雅-释器》载:“肉(周围之边)倍好(中间之孔)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意思是说:“边宽大于孔经才是壁,孔径大于边宽则为瑗,若边宽与孔径一致则为环”。所以根据中间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壁、玉瑗、玉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早期的玉壁经过先秦两汉时代的兴盛之后,在魏晋三国时期由于汉室衰落而式微,但造形的多样化却一直在发展变化,出现了轮廓外雕和纹路浮雕等。南北朝时期,玉壁在民族融合的社会激荡中,渐渐成为了一种象征平安寄托的首饰,它的内外圈更为圆,尺寸更精致,易于佩戴,这也就形成了平安扣最早期的样子,并且延绵演化至今!</p> <p class="ql-block"> 此方泥石外形如盘,中间带孔,薄厚适当,孔经小,边宽大,与古之玉壁相仿,且泥石在地表成形后经亿万年的风吹日晒,部分石面有石皮,正如古玉之土沁。</p> <p class="ql-block">(规格 直径:30cm 孔径:7cm 厚度:约3cm)</p> <p class="ql-block"> 二、玉圭~~祭东方</p> <p class="ql-block"> 玉圭,也做玉珪,是一种级别很高的玉器,只有帝王和三公才可以持有和使用。《说文》中称:“剡上为圭”。意思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西周时期,玉圭成为朝廷祭祀的一种礼器,后来又成为权力的象征。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p> <p class="ql-block"> 此方玉圭形泥石呈长条形,上端尖锐,下部平直,厚度适中,与标准的尖首形玉圭可谓如出一辙,特别是上端的三角部分,棱角分明、尖锐锋利,虽泥石中右部有天然缺,但更显古器残缺之美和年代感,实为难得!</p><p class="ql-block">( 规格 长:33cm 宽:约9cm 厚度:3.5cm)</p> <p class="ql-block"> 三、玉璋~~礼南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玉璋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也有叉形刃),另一端穿孔。玉璋的形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玉璋是玉圭从上端尖锋处垂直切下之一半者物。这种形式与出土遗物及古籍和古碑刻图中所称为“璋”者是符合的。</p><p class="ql-block"> 玉璋是一种多功能的玉器,既可以单独作为祭祀用品,也可以与其他玉器一起(如玉圭等),共同主事更为复杂的祭祀或典礼仪式!</p> <p class="ql-block"> 此方泥石整体平滑油润,棱角分明,出形干净利落,可谓面面俱到,如匠工制刻一般,更为稀奇的是玉璋上方有一圆孔,可谓天雕之作!</p><p class="ql-block">(规格 长:28cm 宽:7cm 厚:约2cm)</p> <p class="ql-block"> 四、玉琥~~礼西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玉“六器”中只有玉琥是以动物纹的形象出现。传统上认为琥是一种虎形玉器或者虎纹佩饰玉器,它不仅是礼器,更是一种发兵的凭证,即虎符!</p><p class="ql-block"> 商代玉琥多以圆雕、片雕、浮雕的形式出现,而且一般都有孔,又称为“虎形玉佩”,但它不是礼仪用器,也不是发兵符,属于玉器饰品;西周玉琥多为扁平状,装饰简朴,线条多为弧线;春秋玉琥仍呈扁平体,多用双阴线饰龙首纹和云纹,但琢制更加精细。金元时期的玉琥多为“秋山玉”,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勇猛无畏之精神。明清时期玉琥多为圆雕作品,对琥的神态特征把握的很准确,且写实之风浓厚</p> <p class="ql-block"> 此方泥石与其他几方造形不同的是,该石形玉琥整体为圆棒状,有立体感,形体拉直伸张,前部凹口如虎嘴大張,虎眼深隧,中部微弓,尾部平直,整体比例协调,与明清时期圆雕形玉琥较为相似!</p><p class="ql-block">( 规格 长:30cm 宽:9cm 厚:8cm)</p><p class="ql-block"> 五、玉璜~~礼北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玉璜是古人祭祀北方的玉礼器,一般都有穿孔,称之为佩璜。新时期时代开始,玉璜就已出现。</p><p class="ql-block"> 玉璜除供“礼”北方之神外,还做为一种“信器”,如求雨的祭器,佩饰物及女性地位的象征等等。形体上可分为出廓式(所谓“出廓式”就是在传统玉璜“母本”形体之外以镂空透雕等技法加饰龙、蛇、螭、凤、变体云纹等附属造型而形成的一种形构,是战国玉璜中最具特色的创新品之一)、镂空式、层叠式、分段连辍式、双首龙式、缘出扉牙式等。</p> <p class="ql-block"> 这方泥石形体成半圆片状,上弧外張,内腹呈半圆缺口,石面凸凹不平如雕,大小孔洞不一如镂,特别是石之两端细观之呈兽首之样,与传统玉璜器形相似!</p><p class="ql-block"> (规格 长:31cm 宽:13cm 厚:2cm)</p><p class="ql-block"> 介绍至此,笔者很遗憾的是“六器”中礼地之玉琮一直未寻到心仪之石。包括以上几方石头,难免有牵强之嫌、强加之意。客观上讲,石头乃大自然产物,能在基本石形、大小规格、器物象形上面面俱到,实为坚难;若在某一类上全全集齐,更为不易。主观上讲,个人在审视每一方石头以及寻石方向和花在石头上的时间还远远不够;在石文化和玉文化的了解上还远远不及!</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发展,赏石文化做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而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它从祭器、礼器、权器、饰器发展到当下的藏器(个人见解),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最好见证!</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进步,文化自信首当其冲!当下的观赏石收藏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尊重传统赏石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扬,让石头“遍地开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断挖掘观赏石文化之内涵,不断探索观赏石发展之道路,不断发现观赏石内在之真美,是真正赏石者之责任!</p><p class="ql-block"> 不离初心,继承发扬!或许以上几方泥石很普通、无“石”欲,但在创新的路上,我很想往前迈一步!</p><p class="ql-block"> ( 注:因本人在古玉文化方面的知识存量少之又少,以上部分文字(玉器)多引自网络,绝无抄袭之意,若有不妥,敬请见谅!)</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一月三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