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额尔古纳河右岸》

木棉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无意间进了某直播间,听了三小时课,买两袋大米。关注陕西娃的过程中,习惯了在直播间购物。</p><p class="ql-block">董宇辉推荐下,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一年半卖出500万本,创造中国文坛史上销售奇迹,远超茅盾文学奖光环带来的影响力《额尔古纳河右岸》家喻户晓了。</p> <p class="ql-block">董宇辉:</p><p class="ql-block">“驯鹿逐苔藓而栖,萨满在月光下起舞;将心事述说给山峰,将愁苦述说给流水;人们在森林中相遇,也在森林中分离;人们在自然中获得,也在自然中离去。”</p><p class="ql-block">《额尔古纳河右岸》 文笔优美,画面感极强,时代背景跨越了近一个世纪。书买回来,满怀期待,读的却是断断续续,磕磕绊绊。人物线复杂,名称有俄罗斯基因,最终还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了人物关系导图辅助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快餐文化、知识碎片化影响下,能沉下来、耐着性子读完这本书的人应该不是很多。</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馆《额尔古纳河右岸》主人公原形,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玛利亚。她见证了这个民族百年历史巨变。额尔古纳河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分界河。左岸俄罗斯,右岸是中国的大兴安岭。</p><p class="ql-block">2002年,迟子建爱人意外去世。她无法从痛苦中把自己解救出来,便走进了大兴安岭,遇到还坚守在那里的鄂温克族老人玛利亚,故事便开始了……叙述从贝加尔湖至额尔古纳河、鄂伦春、鄂温克族远古游牧生活展开画卷,像山涧里的泉水缓缓流淌而来,纯净的不裹挟任何杂质、世俗 。</p> <p class="ql-block">(狍子皮手工缝制的皮袍)</p><p class="ql-block"> 原生态大兴安岭森林深处,驯鹿夏天踩着露珠,有蝴蝶花草相伴,喝水时能看见河里鱼在游;冬天扒开积雪吃苔藓时,还能找到藏在雪下面的红豆……</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族初期的游牧生活,男人狩猎,女人将猎物制成肉干,供族人食用。熟皮子是女人从小必备技能,用来做衣服、手套、靴子、饰品等。</p><p class="ql-block"> 左岸俄罗斯商人定期拿着一些针线、猎枪、子弹、酒之类的生活用品来置换本地人的兽皮、大兴安岭珍稀药材、鹿茸、山货,也与俄罗斯人通婚。</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族游牧通常以四五户人家为一个乌力楞,大约20至30人左右。这样的人口数量适合食物分配、便利迁移,且足以抵御野兽袭击。</p><p class="ql-block"> 随着气候变化,或出现疫情时迁徙,驯鹿是唯一交通工具。族长会在走过的地方桦树上砍下记号,俄罗斯商人、其他部落会知道他们的去向。氏族之间各占一方领地,往复迁移,友善共生。</p><p class="ql-block">(鄂温克族游牧生活)</p> <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河右岸》里鄂温克族居住的希楞柱,木棍与桦树皮搭建,天冷时加上兽皮。</p><p class="ql-block"> 走进内蒙古博物馆,《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的人、物,仿佛又活过来,有了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大兴安岭里白雪皑皑,驯鹿挂着铃铛驮着晚归的猎人。希楞柱旁嬉闹的孩子,男人、女人围着火堆吃着烤肉,萨满敲着神鼓激情昂扬地跳着神……</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玛利亚在寒风四起的冬夜出生了。那天,父亲林克猎到一头黑熊,全部落人在雪地上点起篝火,吃熊肉、跳舞。</p><p class="ql-block"> 瘟疫过后,训鹿数量锐减。玛利亚的父亲林克,到阿巴河边的斯特若衣查节置换种鹿,途中遇上雷雨天。天空出现了彩虹,伊蓝(猎犬)回来了。族人在茂密的松树林找到了林克,被雷电击中的还有两棵粗壮大树。林克的哥哥尼都萨满在树上搭起高高的风葬台,那是离天最近的地方。人走了,灵魂和身体干干净净随风而去。</p><p class="ql-block"> 他们属于那片原始森林,那片古老的土地;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起点,也是归宿。</p><p class="ql-block"> 人与自然相互敬畏,面对野兽、瘟疫、自然灾害带来的生与死坦然豁达。</p><p class="ql-block">(鄂温克族游牧文化)</p> <p class="ql-block">(桦树皮手工制作精美生活用品,也用来做女孩的陪嫁品)</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大兴安岭游牧民族生活为背景,没有渲染修饰,读者被代入了茫茫林海雪原,空旷的孤独世界里,恍若隔世离空。</p><p class="ql-block"> 人与自然界万物和谐共处、平等生存,保持着生态链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人迁徙时会在桦树上留下线路图,火种留给再迁来的人使用。周而复始,真诚与善良融入了游牧民族的血液里,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 作者温婉、平实的表达方式,反衬文明距离我们已经很远、很久了。</p><p class="ql-block"> 社会进程中,人类文明实现巨大进步。经济在快速发展,人性却没了美好善良底色,欲望喧嚣中只活当下,不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口干净水源、新鲜空气、一片蓝天……</p><p class="ql-block"> 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文明被反噬后重新定义了。</p> <p class="ql-block">(鄂温克族渔猎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馆,达斡尔族简介。</p><p class="ql-block">鄂温克族有他们的语系,通用蒙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