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寒

胡晏

<p class="ql-block">  一大早,同事就在办公室里嚷嚷:“天气预报说,这是近四十年来最冷的寒潮……”</p><p class="ql-block"> 果真如此吗?我有些不以为然,至少在我的记忆里,这绝不是我遭遇过的最冷的一次。记得读高中时候,那一次不但降温,还伴有雨雪。第二日放晴,阳光刺眼,地上已结了硬硬的冰,屋顶堆着厚厚的雪,屋檐还垂下长长的冰棱。早起去学校,自行车轮碾过冰面,常有不着力的感觉,令我胆战心惊。两旁的冰棱位于自己的眉宇高度,仿佛稍有闪失,不仅摔跤,甚至可能撞上冰棱。附近的小河早已冻结,像嵌着一块巨大的花玻璃。一些不懂事的孩子甚至跑到冰上玩,有人还用鞋后跟磕冰面下的气泡,冰面居然也不会破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将河面凝结得如此牢固,没有持续的寒冷是不可能实现的。那时,没有互联网,媒体也不甚普及,大家只知道冷,究竟冷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了。以现在的极寒天气作比较,那次至少零下十度,而且持续超过一个星期。</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高楼,少有工厂,人也没那么多,整个城镇裸露在外,无遮无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冬天的寒冷。课余,我们来到操场上,只要将一小把雪翻个身,然后继续翻,一路向前,不一会儿就能卷出一个巨大的雪球。大雪球上堆小雪球,再安上眼睛鼻子,就成了“雪人”。随意抓两把雪,压压实,就能玩另一个游戏“打雪仗”。手中的雪团,就是大家的“武器弹药”,“打雪仗”,是一个既过瘾又安全的游戏,即便被击中,也毫发无伤,反倒喜滋滋,热吼吼的。</p><p class="ql-block"> 都以为下雪会很冷,哪的事?松软的雪好似给大地裹了一层棉被,若晴天不刮风,体感并不寒冷,甚至有些许温暖。最冷莫过于雪融化的时候,物理学同样证明了这一现象,水由固态变为液态,进而气态蒸发,会持续带走大量的热量,这才是最感寒冷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看过日本电影,发现日本女学生最厉害,冬天依旧是穿短裙的。她们不怕冷,我也不能怕。于是学样,也穿的很少。现在想想,是我简单了。她们必定是“空调进空调出”,只是偶尔出来透透气罢了,人哪能不怕冷呢?然而那时的我不经事,总觉得自己能扛。要风度不要温度,居然大冬天的,放弃了厚衣服,也不戴围巾手套。“不怕”是意志上的,“冷”是身体直接感知的。被窝里钻出来还热乎乎的双手,一会儿就折腾得没热气了。坐在教室里,手冷得没处放,就压在自己的大腿下。殊不知这一冻,再一压,冻疮就被“压”了出来。更糟的是,听信别人的说法,越是冷,越要用雪来搓手。据说这样可以暖手,可事实相反,短暂的刺激加剧了冻疮的产生。等自己幡然醒悟,已经为时晚矣,即便之后加强了保暖,病根还是落下了,并且挥之不去了好多年。</p><p class="ql-block"> 比起北方动辄零下二三十度,我们这儿的温度压根算不得什么,实则好多北方人都觉得上海更冷。气象学上的刻度,是不能代替本体感觉的。一来上海没有集中供暖,取暖只是油汀,空调等,这些小打小闹的玩意儿,根本抵御不了严寒。二来上海的冷是湿冷,衣服,被子湿哒哒的,保暖性能大打折扣,愈发觉得寒冷。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咱们上海人的适应能力,在夏天能热退非洲客,冬天能冻伤北方汉的地域,依旧安之若素,真的是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感受不到寒冷,是全球变暖了吗?也许,但一定有生活条件变好的因素。出行有汽车,上班有空调,越来越多的家庭还装上了地暖……</p><p class="ql-block"> 不是冬天不再寒冷,只是我们已无需去面对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4年1月3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