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愿景

新玉

<p class="ql-block">近日,听闻几个故事。内心极为震撼。</p> <p class="ql-block">故事一:还不满意?</p><p class="ql-block">一个博士留学回来,找工作碰几次壁之后,索性蜗居在家啃老。靠父母的养老金度日。每天玩游戏、吃零食,屋里垃圾堆成山。被父母斥责还振振有词:你们让我上的学我都乖乖地上完了,你们还不满意?</p> <p class="ql-block">故事二:谁对谁错?</p><p class="ql-block">熟人的女儿初三厌学,几次提出要辍学回家务工。父母为打消这一念头,为难她让她自己找工作。这个小姑娘一路询问打听,两天就自己找了一份工作。而且起早贪黑,不辞劳苦,乐此不疲。活干得好,老板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故事三:有资格吗?</p><p class="ql-block">一个职专老师苦于学生们都不学习。甚至有漂亮女生在上小三培训班。时髦的装束、名牌包包、豪车接送,扬言老师才收入多少,有什么资格管我们?</p> <p class="ql-block">故事四:该不该逼迫?</p><p class="ql-block">一个女生厌学,父母逼着让她继续上学。她就一怒之下跑到几千里外的偏僻落后的地方打工,以后在那里结婚生子。几年后生活一地鸡毛,受老公的气也无处诉说,肠子悔青,却因心疼孩子而默默忍受,无回头路可走。父母心疼悔恨,却无能为力。</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故事在我的心里碰撞、发酵,刺激我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学业有成的尽头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学习的终极目标是生活幸福,包括能自食其力、思想独立,有选择权,自得其乐。</p> <p class="ql-block">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包办、不越界,陪伴但不过多地干涉。只要孩子在勤奋努力、积极进取的轨道上,就不要给孩子的人生设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父母认为的好孩子能接受最好,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只要孩子在正道上父母就要接受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父母教育子女,老师教育学生,都需要父母和老师本身的成功才更有说服力。如果父母和老师的现状是疲于奔命、捉襟见肘、自顾不暇,就没有教育的底气。想要被教育者听从劝说,要么是教育者自身作为榜样的引领,要么是被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长久以来的陪伴建立起来牢固、深厚的依恋关系。如果这两者都不具备,就很难让被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p> <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说:我比他高大,我可以用武力镇压;他的吃喝住用都靠我提供,他不敢不听我的。但是这些却都不是长久之计。长久的隐忍,会带来强烈的爆发。那时亲子之间和睦的面具被摘下,后果惨不忍睹。</p> <p class="ql-block">所以做令孩子敬重的父母,当让学生爱戴的老师,都是一种艺术。选择什么方式?怎么把握好度?都需要父母和老师多思考、多反思、多改进。“教学相长”,或许不断改进方法,彼此促进,共同成长,就是教育的美好愿景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