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em之「荫余堂」:穿越时空200年来美的徽派古宅“孤品”

出宅一丁

<p class="ql-block">2024-1-3 (第7期)</p> <p class="ql-block">(图片均摄于荫余堂)</p> <p class="ql-block">荫余堂(Yin Yu Tang House)一座精美的18世纪晚期徽派建筑,如今矗立于麻州Salem的Peabody Essex Museum,是北美唯一的中国传统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荫余堂」原坐落于安徽黄村,<span style="color: rgb(55, 65, 81);">于清嘉庆年间由一位黄姓的商人所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span>。1996年,美国学者白领安(Nancy Berliner)在徽州地区考察时发现了这栋当时面临拆除的黄家古宅。当时,黄家后人都已迁离,宅子荒废了近二十年无人居住,残破不堪。白领安购得此宅,并将一瓦一木都原封不动的迁往美国,并在Salem的Peabody Essex Museum(PEM)复原重建。整个老宅的结构都保持了黄家的原貌。重建工程于2003年6月完成,历时五年多,正式对外界开放。</p> <p class="ql-block"><b>为何选择荫余堂:</b>当时白领安得到“美国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名下基金会的资助,来寻找一座中国代表建筑,能原封不动的搬去美国,让美国人领略中国古建筑的魅力。一行人考察了一千多座建筑,最后选出了六座候选建筑,其中包括荫余堂。这些老建筑无人居住,设计精巧,不属于保护单位,甚至因为年久失修而等待被拆毁的命运。最终经过相当漫长而繁琐的洽谈和审批流程,外加争取到七个产权户的一致认同,荫余堂最终得以获批搬去美国。值得一提的是,那余下的几座备选建筑,如今早已被拆除,拔地而起的是流行的新式农家小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为何选址PEM:</b>PEM是美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Salem是当年与清朝通商的重要口岸。博物馆不仅收藏展示了大量的中国文化艺术品,贸易文物,还拥有20多处历史建筑。当时正值博物馆改扩建,将荫余堂复建在这里就再合适不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多少心力来迁移</b>:1997年底,荫余堂被细致的标记,分解成4000多个编码的构件,共用了40个集装箱分批次运往美国;在PEM这边,先是收购和拆迁了一些周围居民房屋,平移了馆内原先的两栋建筑,为荫余堂腾出最合适的位置;后又邀请来自中国的工匠,将已经严重损毁的构件进行修复或填补;最后按照传统的徽派建筑手法,将荫余堂重建起来;而为了让老宅符合现代建筑安全规范,并适应麻州寒冷的冬季,又有中美专业人员克服了重重技术挑战。整个工程,包括迁移原有建筑在内,共花了<b>七年时间</b>,<b>耗资1.25亿美元</b>(90年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997年后,国家相继颁布了更为严格的民居保护法。荫余堂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例国外公开买卖中国建筑事件。也成了外迁中华古建筑的“<b>孤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荫余堂」是一座清朝徽派砖木结构的两层楼建筑,呈四合五开的布局,外墙砖石砌成,白石灰附表,既庄严又朴素。总体为个细长的“口”型结构,内含十六间卧房,中堂和贮藏室等。宅邸分为两层,一层是厅堂、厨房和长辈老人的居所,二层则是小辈的寝室。</p> <p class="ql-block">据说,黄家男子世代常年在外经商,宅子里居住的,多是老幼妇孺,为了安全起见,房屋外墙被封得严严实实。外墙除了正门和小小的瞭望孔外,没有任何窗户,所有的房间都通过中庭来通风和采光(见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庭中央设有两个长方“口“型鱼池,给宅子增添了灵动气息,也应了‘四水归堂“和”财不外流“的理念。除了美观,中庭的鱼池还有蓄水池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一种建筑风格,都受其居住环境和历史时期的影响,而同时,居住空间也造就了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模式和心流。</p> <p class="ql-block">「荫余堂」作为清朝徽派民宅的“标本”迁址美国,最大限度的保存并还原了其原貌和氛围。然而,当这古宅背离故土,切断了与黄村其他相融建筑的联系,剥离了原先依赖的青山绿水环境,如今更像是一件大型博物馆展品,永远凝固在某个历史瞬间。除了庭院鱼池里游动的锦鲤,还为这个空间带来一些生气和灵动。</p> <p class="ql-block">据工作人员介绍,曾在这庭院中度过童年时光的十岁孩童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其中几位居住在上海的老人,这几天刚刚飞抵Salem。他们将在这座被重建的老宅中,沉浸在时空的琥珀里追溯往事,触摸那些记录着祖宅、族村和家族兴衰历史的一砖一瓦,细数往昔,迎接新年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ol class="ql-block"><li>PEM, https://www.pem.org/visit/yin-yu-tang</li><li>NYTimes, Auguest 15, 2013,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30815/cc15architecture</li><li>Interview with Nancy Berliner, July 12, 2023, https://club.6parkbbs.com/pk/index.php?app=forum&amp;act=threadview&amp;tid=14625935</li></ol><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