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白鹿原记

益西多杰

<p class="ql-block">白鹿原记</p><p class="ql-block">白鹿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地跨长安区、灞桥区、蓝田县两区一县的灞河、浐河之间,东起点与篑山相接,西到西安和长安,南依秦岭终南山,北临灞河,居高临下,是古城长安的东南屏障。 因传说周平王迁都洛阳途中,曾见原上有白鹿游弋而得名。汉文帝灞陵位于塬上,故亦称灞陵原。又因居灞水(灞河)之上,故古代又称灞上。《续修蓝田县志》记:“白鹿原位于灞浐二川间,南北宽二十里,东西长约五十里,高出县城二百至二百五十米;西北入长安界,称灞上;东接尤风岭之将帅疙瘩,中为长水;在水北者称北原,在水南者称南原。”白鹿原属于渭河南岸秦岭北麓延续而形成的黄土台原之一部分,被秦岭“七十二峪”切割得支离破碎的诸黄土台原中,白鹿原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其地理突出、地貌奇特,又毗邻帝都,因历史文化沉积深厚而最负盛名。</p><p class="ql-block">白鹿原长25公里,宽6~9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台塬大部分在东南面的蓝田,西南归长安,西北属灞桥。塬面覆盖100多米黄土,中部为三趾马红土,下部为棕色沙质泥岩。地质学认为,是亿万年形成的风成黄土台塬。南北宽约10公里、东西长约30公里,面积约263平方公里。2006年区域内乡镇、街办重新合并后,总面积扩大为381.79平方公里。塬面平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海拔600~780米,最高点荆山(将军圪垯)海拔1000&nbsp;米。高出浐、灞河及西安地区200~300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塬下面积约119平方公里,包括浐灞流域,浐灞交汇之间与原畔已成为西安市的绿肺“浐灞生态开发区”。</p><p class="ql-block">塬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680~780米,东北侧高出灞河240~320米,西南侧高出浐河150~200米,塬面高亢,与灞、浐河谷高差悬殊。塬内荆峪沟(现在西安人熟悉的“鲸鱼沟”)顺塬面倾斜方向发育切割,将塬面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左侧南塬又称炮里原,塬面平缓;右侧北塬又称狄寨原,起伏较大。&nbsp;</p><p class="ql-block">出古城西安,沿浐河而上,驻足月登阁,向东望去,一座貌似平整而又神秘的高塬呈现在眼前,这就是白鹿原。白鹿原,又叫“长寿山”“霸上”,是经历了亿万年的地质变化而形成的黄土塬台,呈不规则的菱形地貌。东西,沿灞河而上,长三十多公里。南北,沿辋川河而上,宽十多公里;沿浐河而上,宽二十多公里。</p><p class="ql-block">白鹿原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居高临下,鸟瞰古城西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白鹿原的河流基本属于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灞河水系。灞河,古名滋水。《白鹿原》小说里经常提到滋水即为灞河。</span></p><p class="ql-block">白鹿原的北面,毗邻灞河,古称滋水,源于灞源镇秦岭之巅的箭峪岭九道沟,长约109公里,向西再向北流去,在古城西安北面流入渭河。两岸有田,有地,有林。  </p><p class="ql-block">白鹿原的东面,毗邻辋峪,也叫“辋川”。川底有河,辋峪河,也叫“辋川河”,出秦岭向北流入灞河,常年水流不断,是灞河的一条支流。雨季,水流湍急,时有山洪暴发。向上,山水相连,通往秦岭深处。景色秀丽,环境优雅,唐代诗人王维、韩愈都曾在这里留下千古名篇。</p><p class="ql-block">白鹿原的西面,与古城西安遥相呼应,间隔一条河流——浐河。浐河源于秦岭北麓的岱峪、汤峪和库峪。出峪三四公里,在沿途的白庙村和鸣犊镇汇合。浐河长64公里,向北流去,在古城西安谭家乡的广太庙流入灞河。</p><p class="ql-block">白鹿原上有东西走向的两条沟都叫鲸鱼沟。北面叫做公“鲸鱼沟”。  </p><p class="ql-block">白鹿原南原这条鲸鱼沟,叫"母鲸鱼沟",后来易名为“沐浴沟”。这“沐浴沟”名字的来历,据传源于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李渊在沐浴沟西岸修造神尧山庄,专供皇家休闲洗浴而得名“沐浴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面荆峪沟即“公鲸鱼沟”,从荆山出峪,蜿蜒约30公里,经凫峪沟、鹿走沟、朱家沟、景家沟等,向西北到达灞桥区的高桥村,贯穿整个白鹿原,把白鹿原分成南塬和北塬。北塬又名狄寨塬,南塬又名炮里塬。</span></p><p class="ql-block">荆峪沟上游古称“长水”,源于白鹿原东南的荆山西麓,相传汉长水校尉曾屯兵于此,故此亦叫“将军岭”、“将帅疙瘩”。将军岭海拔1000多米,东临辋川,南临老虎沟。向南,有一道山梁,长梁岭,也叫“尤风岭”,把辋川和老虎沟隔开。山上有庙,是当地人求仙拜佛的地方。相传远古时黄帝战蚩尤就在这里。 </p><p class="ql-block"> 南面的沐峪沟,在白鹿原的西南,短而细狭,长约三公里,蜿蜒向西,汇入浐河上游的岱峪河,沟底有泉,有溪,有潭,有荡。向南,丘陵连绵,岸边住有人家。相传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平叛途经沟口,见塬头高耸,林茂苍翠,幽深成渊,碧波荡漾,正值酷暑,烈日炎炎,遂令将士避暑休息、沐浴纳凉,赐名“沐峪沟”,以后成为王孙贵族避暑休闲的胜地。沐浴沟源头始于蓝田县前卫镇西边的杜沟村,这里属于鱼的尾部,所以沟窄沟浅,越往西越深越宽。从杜沟向西延伸,经过王庄、阴坡子、田湾村、布村,沐浴沟从这里向南拐弯,到南边候村就是沐浴沟的最西边沟口。途中经六座村庄,其长度7.5公里。沐浴沟主沟流向由东向西再向南,一沟两岸分属两地管辖,北岸属蓝田县,南岸属长安区。  </p><p class="ql-block">沐浴沟最宽阔的地段在田湾沟段。因为在这里沐浴沟北边多了两个沟岔,一个由田湾村东头开始向西南延伸约1公里长的沟道与主沟汇合,另一个由布村村东开始向南延伸,约1公里后与田湾沟及主沟汇合,形成最广阔的沟域。</p><p class="ql-block">昔日沐峪沟,一条小路蜿蜒曲折,行车不便。近年修成大路,直通塬下,过浐河向西北,与对岸的长鸣路衔接。</p><p class="ql-block">白鹿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演绎过许多古老的传说和普通百姓家的故事。远古时期,就是人类居住繁衍生息的最佳之地,依山傍水,水上之洲,也叫“华胥之渚”,古称“长寿山”“首阳山”“首山”。《三辅黄图》记载:“鼎湖宫,昔皇帝铸鼎于首阳山,武帝于此筑宫。”汉鼎湖宫遗址在白鹿原南端焦岱镇南的一处沟道里,曾出土“鼎湖延寿宫”瓦当。;&nbsp;遗迹已无存,唯有一曲流水和两岸茂林。</p> <p class="ql-block">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南方,浐河以东,蓝田西南方,灞河以南,长安区东北方,焦汤河以北;东南依终南山余脉篑山,山与塬之间隔沟相望,西安市旅游环山公路顺沟南北贯通;西和南临浐河,东和北依灞河,四面环水,居高临下,自古是军事要地。把这两条沟,叫做“鲸鱼沟”。  而白鹿原南原这条鲸鱼沟,后来易名为“沐浴沟”。这“沐浴沟”名字的来历,据传源于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李渊在沐浴沟西岸修造神尧山庄,专供皇家休闲洗浴而得名“沐浴沟”。塬下面积约119平方公里,包括浐灞流域,浐灞交汇之间与原畔已成为西安市的绿肺“浐灞生态开发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