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本次为期两周的研习活动主要分为六个模块。</h3> <h3>模块一:实习总结交流<br><br>分享教育实习中的得与失,包括主题班会,要求主题明确且集中,是真实经历的事件,事例典型,引起共鸣,具有一定的情节,反思深刻,能获得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归纳。<br><br><br><br>林雪儿同学在分享自己上课时出现的问题以及趣事</h3> <h3>高源鲜同学说到,实习是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位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检验每一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前奏;实习是师范生教学生涯的开始,是师范生展示成果的舞台。实习能帮助我们实习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市场,同时通过教学实践我们的教学基本功以及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作为一名师范生总是需要不断学习,不管在工作生活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需要做到游刃有余,在本次实习中,她收获颇丰。</h3> <h3>老师根据我们的总结内容进行分析与交流,并指导我们在实习期间的问题,帮助我们复盘。</h3> <h3>模块二:教学设计分析记录<br><br><br><br><br>我们组选择了官雅莹同学实习期间前期和后期的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对其进行对比分析。<br>课程名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br><br><br><br>前期教案:</h3> <h3>后期教案:</h3> <h3>通过小组讨论,组内得出以下结论<br>导入:后期聚焦导入部分的提问相较前期更明确 更有指向性。<br>探究过程:前期的设计一名同学咀嚼小组合作观察 对于观察的同学来说可能不太方便而且没有体验感 ;后期探究实验步骤更细化 实验要求明确具体 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活动<br>总结反思及应用迁移:前期设计中没有总结部分<br>后期关注牙齿健康的部分设计更具体 ,对学生的引导性更强<br>重难点:前期和后期的难点侧重不一样,后期重难点更突出</h3> <h3>最后研讨交流分享结束后,许丽建老师对我们的分享进行了总结。</h3> <h3>模块三:知识内容分析研讨分析<br><br>主要从课文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探究方法进行分析以及课后反思进行分析<br><br>课题:地球的表面<br><br>知识内容:1.地球表面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2、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3、我国地形地貌特点:西高东低。西部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4、主要地形特点:丘陵:海拔较低,起伏较大,坡度较小山地:海拔较高,起伏很大平原:海拔较低,起伏小,宽广平坦高原:海拔较高,面积较大,外围较陡盆地:四周高,中间低</h3> <h3>研讨分析<br><br>第一个知识点主要通过向学生们展示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的颜色不同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海洋和陆地的占比情况。第二第三个知识点主要向学生展示中国的地形图,让学生对此思考为什么各个地方的颜色不同,第四个知识点是通过一些地貌的图片让学生大致归纳出各个地貌的不同点。<br><br>通过这节课堂,让学生了解我们地球的地貌,从而引起对大自然的奇妙产生兴趣<br><br>课后反思:课前需要多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该偏内容具有一些知识点是学生不了解比如海拔的概念。</h3> <h3>廖建波同学分享了我们组的讨论结果。</h3> <h3>模块四:例习题水平分析</h3> <h3><br><br>主要从例习题背景、知识含量、运算、推理、探究 5个方面综合分析例习题难度。<br><br>课题:《百分数的认识(一)》<br>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80~81页</h3> <h3>研讨分析<br><br>例习题背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读、写百分数,深刻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br>例题设置:<br>14%表示已经格式化的部分是格式化总量的14/100<br>100%表示羊毛含量是面料总成份的100/100<br>34.5%表示锦纶是面料总成份的34.5/100<br>知识含量: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多少。<br>难度:需要学生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难度适中<br>习题设置:<br>1.读出下面的百分数<br>2.写出下面的百分数<br>(上图学习单)<br>知识含量:①百分数的读法②百分数的写法③百分号的规范写法④百分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⑤百分数不一定小于1<br>难度:难度适中的基础题<br>习题设置:<br><br>3、下列哪些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些不能,为什么?<br><br>①一根绳子减去它的25/100<br><br>②一根绳子减去它的25/100米<br><br>4、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上图学习单)<br><br>知识含量: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br><br>难度:这部分习题需要学生推理探究,如果继续延伸还需要理解运算,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深入理解。<br><br>由文晶同学汇报交流。</h3> <h3>模块五:课堂问答分析<br><br>主要分析教师提问问题的类型回答方式、学生回答类型、教师理答方式等。<br><br>课题:《这是谁的叶》<br><br>教学内容: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第四课,位于11页到13页<br><br></h3> <h3>通过分析自己和优秀教师的科学课堂教学,从教师提问问题的类型回答方式、学生回答类型、教师理答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br><br> 得出此结论,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也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更加有效地沟通。但是教师需要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度辨析,学生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够让教师迅速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应。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有效程度还不高,没有起到锻炼学生探究思维的效果。</h3> <h3>模块六:研习总结交流</h3> <h3>本次的教育研习由许丽建老师主持,在她的带领下,针对我们实习期间的总结,以及教案各方面问题分析研究,最后进行研习总结果6个模块,便与我们在反思总结中进步。教育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纽带,是一次真枪实弹的演习,使我们进行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在走过教育实习这一步之后,还要走过教育研习第2步,两步都进行过,才能真正的进行教育工作。为了完善对新课改的掌握,积累教育工作经验,掌握教学技能,学会如何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技巧,为了今后教育工作打下基础,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践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教育研习是必不可少的,此次教育研习进行了两个周,这段时间通过小组探讨,班级内各组之间互相探讨,大家对各方面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通过研习总结,可以更好的交流沟通。</h3> <h3>官雅莹同学分享了研习过程中的收获。</h3> <h3>林雪儿同学分享研习收获。</h3> <h3>通过这次研习,恍然间发现在三个月的实习后经过这两周教育研习的总结分析反思,同学们从普通的大学生,逐步蜕变,变成了一名新教师,正在一步步的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