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系列谈二十八:郑国与郑国渠

山里人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历史上,著名的水利专家、水利工程屈指可数。然而,郑国与郑国渠,便是这屈指可数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郑国,战国时期韩国人,卓越的水利专家,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官名),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郑国渠,便是以郑国名字命名的秦国引泾河渠。</p><p class="ql-block"><b>一</b></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7年,韩国听说秦国喜好兴建工程,便想借此消耗秦国的国力,以减少秦国向东方的侵略,遂派水利专家郑国做间谍,劝说秦王,让他凿渠引泾水自中山至瓠口,依傍北山,东流注入洛水,全程三百多里,用于灌溉农田。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命他主持开凿工程。工程在进行中,韩国的阴谋被发觉,秦王想杀掉郑国。郑国说,开始我是以间谍身份前来,但渠道修成后则是对秦国有万世之利。秦王认为他说的在理,继续让他把渠修成。该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利用泾水含泥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功效。灌溉土地四万余顷,每亩收成达一钟(六石四斗)之多,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没有荒年,秦国因而富强,最终统一了天下。</p><p class="ql-block"><b>据《资治通鉴》卷六秦记一记载:韩欲废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乃使卒为之。注填淤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关中由是益富。</b></p> <p class="ql-block"><b>二</b></p><p class="ql-block">战国后期,诸侯之间的攻伐更为激烈。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兼并战争十分剧烈。特别是秦国,统一全国的目标更为明确,实力更为雄厚,东出步伐更为频繁。韩国是秦国的东邻,秦国欲有事于东方时,韩国首当其冲,深受其苦;特别是国内资源丰富、地域较大的州郡如宜阳、上党等郡,先后为秦国所攻取。韩国随时都有可能为秦吞并,其朝野十分惊恐。如何才能避免这个局面?化解这个危局? 韩国朝野陷于了沉思。</p><p class="ql-block">然而,秦国也有短板——秦川两害:白毛碱滩,近水旱田。</p><p class="ql-block">关中是秦国的腹地,河流交错,池陂浸渍,秦川低洼的积水地带,往往生成一片片奇特的盐碱地。终年渍水,久湿成卤,地皮浸出白生生的碱花。夏秋一片汪洋,冬春白尘蔽日,种五谷不出一苗,然野草与芦苇却疯长。</p><p class="ql-block">渭水北岸的平原,向北伸展百余里后迭次增高,直达河西高原,形成了广袤的土山坡地带。此等塬坡,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土峁交错,沟壑纵横,濒临河池。农人望水而居,说起来可垦可耕,然却偏偏是临水而旱,瘠薄难收。曾有占星家预言:秦有大饥,死亡无算,甚至有可能乱亡!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实情。因而,秦国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大力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p><p class="ql-block">就这样,韩桓王想到了“疲秦”之策:以著名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倡言凿渠溉田,图谋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无力征伐。秦王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其开凿引泾渠道。</p> <p class="ql-block">在郑国修渠的过程中,秦国察觉到这是韩国的阴谋,激起了老秦人的愤怒。秦人欲杀郑国,怒火波及在秦国的山东人士。愤怒中的秦王下达了《逐客令》,驱逐在秦国的山东人士,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于是,便有了李斯振聋发聩的《谏逐客书》。秦王政看后大为醒悟,立即撤回《逐客令》,并派赵高快马加鞭追回李斯。</p><p class="ql-block"><b>三</b></p><p class="ql-block">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五月,秦国遇到连月大旱:田间掘地三尺不见湿土,夏种根本无从着手。关中仅有的两条老渠,只能浇灌西部几个县而已。直到七月,秦国腹地仍滴雨皆无。于是,水,第一次成了秦国朝野焦灼议论的共同话题;旱,第一次使风调雨顺的关中成了秦国的软肋。</p><p class="ql-block">“秦国之根本,在于水旱二字。水旱不解,国无宁日,水旱可解,万事可为!” 此时,李斯向秦王建言,“生民万物,命在水旱。治灾之要,纲在河渠。”</p><p class="ql-block">一语点醒局中人。秦王政当即决断重启河渠。此时的郑国,还在秦国云阳的国狱中。秦王当即给长史下令,立即释放郑国,但转眼一想,觉得不妥,便拉着李斯一起去云阳国狱亲见郑国。</p><p class="ql-block">一见秦王,郑国坦诚相告:“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他说修此渠不过“为韩延数年之命,却为秦建万世之功”。</p><p class="ql-block">秦王政说:“先生入秦十年,自上泾水河渠,与韩国密探、斥候、商社、使节从无往来信报,只醉心于河渠工地。先生赤心敬事,坦诚磊落,赢政敬重先生。若先生不计赢政荒疏褊狭,重上泾水,则秦国幸甚,赢政幸甚!”说罢,深深一躬,连夜接郑国返回咸阳。次日,秦王下令让郑国做河渠令,并让李斯做郑国的副手,继续开始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b>四</b></p><p class="ql-block">泾水河渠亦即郑国渠,是一项伟大工程,说它伟大,在于它的设计十分科学合理。它不仅仅是一条干渠,而是三千多条支渠织成的水网。水网之力,在于将关中平川之大多数池陂河流连接沟通,旱天水源丰厚,渠不断水,涝天排水通畅,水无滞留。就是放在今天,仍然先进。它工程宏伟,规模浩大,堪称两千多年前之壮举。整个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开始,历时十余年完工,动用民工十多万人,耗银600多万两。这在战国末期来说,无论是耗时,抑还耗工、耗银,都是天文数字,除了秦国,其他任何诸侯国都无法完成!</p><p class="ql-block">开渠放水的那一天,郑国因操劳过渡昏到在瓠口峡谷的山道上,吓坏了秦王及其群臣。秦王赶忙让太医前来诊断,太医说这是“泾河病”,劳累所至,休息调理即可。秦王政拱手向天,奋然高声道:“引泾入洛,开渠灌田,秦国庶民生计之根本。天公旱秦,逼我秦人与天争路,以血肉之躯奋力死战,方引得泾水东下。秦人不负上天,上天宁负秦国乎!愿上苍护佑秦国,保我泾水滔滔,长流不断,关中沃野,岁岁丰年!今泾水渠成,依国人心愿,依天下通例,泾水河渠定名——郑国渠。”</p><p class="ql-block">李斯正式宣布:“秦王定名,引泾河渠为郑国渠!”</p><p class="ql-block">“郑国万岁!郑国渠万岁!”参加修渠的人们发出了真诚的呐喊,呐喊的声浪淹没了峡谷山源。把泾水河渠命名为郑国渠,也是秦国对郑国付出心血的肯定与尊重。</p><p class="ql-block">本来是“疲秦”之策,却令韩国始料不及的是,郑国渠的修建却使关中地区更加富饶,秦国国力更加强大。据史料记载,郑国渠直接受益者二十三县,间接受益者全部秦川;关中缺水旱地四百六十余万亩,成为旱涝保收之沃野良田。另有两百余万盐碱滩,渠成三五年后也变成良田。以盐滩地接纳山东移民,容纳五六万之多,使秦国腹地增加人口五十余万。寻常年景下,每亩可产粮一钟,每年国库至少可积粟三万斛。关中之富,甲于天下。</p><p class="ql-block">郑国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这让本来强大的秦国如虎添翼,更加速了秦国灭亡六国的步伐。而在秦灭六国的进程中,韩国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这就是历史,韩国用灭亡的代价,苦心为秦国做了嫁衣。&nbsp;</p> <p class="ql-block"><b>五</b></p><p class="ql-block">郑国渠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当时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p><p class="ql-block">时移世易,沧海桑田。郑国渠引泾工程历经两千多年,虽说历经沧桑巨变,但它仍默默的诉说着曾经辉煌的历史。它所在的泾阳县王桥镇西部的张家山,如今不仅山清水秀,风景秀美,而且保存着历代引泾渠首遗址,它们如同一块块水利的活化石,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天然的水利断代史博物馆徜徉,领略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悠久雄浑的历史遗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观光旅游。</p> <p class="ql-block">郑国渠,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b>&nbsp;敬请期待!敬请关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