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元旦来临,新纪交替,有幸参加一场山地越野,也算是对自己体力、心理、意志和勇气的一次挑战。起于佛慧山青峦洗心牌坊,途经环山绿道、佛慧山生态廊桥、老虎山,去往龙洞风景区…</h3> <h3>2023.12.31一早,来到佛慧山广场。此前是“鱼翅皇宫”所在,济南有名的高档酒店,来此吃宴则是身份的象征,几年前已经强制拆除,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开元胜境”牌坊庄重大气、古韵悠然,导游人入佛慧深处。</h3> <h3>佛慧山属大千佛山景区,与千佛山南北隔旅游路相望,出千佛山南门有一过路天桥相通,可以徒步过桥入佛慧山景区。济南北水南山,近几年山体公园的建设,使得城区近郊的山体基本变成了公园,市民户外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天地人合归于自然。这次泉跑济南山地越野收官战又把佛慧山和龙洞两大景区串联起来。</h3> <h3>佛慧山(Fohui Mountain),又名大佛头山,亦称大佛山,俗称大佛头,位于千佛山南麓,是济南市区最高的山,海拔460米。山势峭拔为市区制高点,登临山顶可俯瞰泉城。山阴绝壁上有摩崖巨佛头像,像高7.8米,宽4米,开凿于北宋景佑二年,鬼斧神工雄伟壮观。佛慧山下原有古刹佛慧寺,明初开为开元寺,现已湮灭,仅存遗址。秋日,佛慧山满山丹树黄花,重阳节期间,历代文人常于此登高赏菊吟眺,被称作“佛山赏菊”,为济南八景之一。<br>佛慧山位于金鸡岭以东,东临平顶山,南临蚰蜒山,是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自然景观丰富,历史文脉深厚,面积2平方公里。</h3> <h3>开元遗韵。梵音远逝,青山无语,松涛近;圣迹留踪,芳草有情,柳烟轻。</h3> <h3>径满松荫云润地;峰多禅蹟法弥天。青峦洗心。</h3> <h3>洗心之下,跑者待行</h3> <h3>众跑者沿坡漫跑上行</h3> <h3>穿过“入禅心门”。此地不远左侧有一处古道遗迹,已围栏保护。</h3> <h3>进入环山绿道。红色,易于抓拍。</h3> <h3>济南开元寺,这里山势陡峭,秋日遍地黄花。该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由此可知,隋朝时期佛家便涉足于此。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建“佛慧寺”。北宋景佑年间重修。明初,济南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僧众徙居于此,遂改称“开元寺”。开元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藤萝垂蔓,异常清幽。</h3> <h3>开元寺东,尚有石洞供着唐贞观年间的佛像,洞下有泉,有元代察罕菩华所题的“长生泉”泉名;寺南的山崖下,有“甘露泉”,水自岩壁渗出,如同滴露,落入“秋棠池”;寺西密林深处石壁下,有“卧云洞”,深约30米,相传为开元寺卧云和尚修炼之处。</h3> <h3>佛慧山植被茂盛,山体覆盖松柏,树峰林间经常見松鼠跳跃,随父母来此踏青的小朋友总是带上食物,希望能够遇约上这些小可爱,一起快乐。</h3> <h3>至此处是环佛慧山绿道结束,约8公里用时近小时,第一个打卡和能量补充点。</h3> <h3>此打卡点的左侧山阴峭壁半山处有一大佛头造像,高7.8米,宽4米,雄伟壮观,面容圆润,法相端庄。殿外中间券拱门,额书“大雄宝殿”,为清末御史张英麟手笔。因佛像仅雕胸肩以上,当地俗称为“大佛头”。 佛像上建有佛龛,东壁勒“大慈大悲”四个大字,亦为明人题书。石佛头像据传是隋唐旧制,又云刻于北宋景佑年间(1036年),券拱门外北岩壁上有北宋镌刻的方形密檐浮雕塔两座。<br>有人考证过佛头,探究其原因,提出一种看法,当时本来可能计划雕刻一座佛像,但是佛头雕刻完毕后,发现下面的山体松散不适合雕刻,就只有放弃剩余的工作。<br>四十年前来济上学,第一次户外徒步目标就是“大佛头”。</h3> <h3>此大佛头山以东是平顶山,两山间有一垭口,谓之“春风渡”,意曰:春风自南部山区而来,经此渡入佛慧山、千佛山、半城湖,而后是小桥流水千千户。</h3> <h3>打卡后过南小广场,经“佛慧山生态廊桥”,桥下是南外环的“怪坡”,后入老虎山山体台阶路段,去往“龙洞”风景区…“生态廊桥”是一年前刚刚建成的由佛慧山跨过南外环“怪坡”、去往老虎山的走廊,所以“生态”,是因为走过此廊没有过桥的感觉,而仿佛是在花草林间移景换步。老虎山下有老虎山遂道,连接搬倒井立交,是南外环快速高架路枢纽,另有浆水泉遂道、小岭遂道通往不同的方向。</h3> <h3>过了老虎山,进入龙洞方向的山顶防火道,此道经过官山橛、黑峪顶蜿蜒去往矿村,路比较宽,可以相向会车,路面大部硬化,尽管上下的陡坡比较多,而在好的天气里骑行、徒步、慢跑都可以是很好的选择。今天却有些困难与艰辛,原于上周的一场大雪,山上阳面的雪大部已消溶,阴侧还是厚雪覆盖,路面上的雪则硬化结冰,行走脚下打滑,上坡费力、下坡更需小心,常有滑倒者。</h3> <h3>至矿村第二个打卡点并补充能量,临近中午感训有些累、渴、饥,稍事休息补充后继续前行,此时已传来第一位跑者已达终点。先沿山路上行,后下沸峪沟、进入佛峪景区。从此开始了今天最艰辛的路段。<br>佛峪景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矿村村北侧2公里处,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林木葱郁,山花烂漫,清泉淙淙,古寺深藏,环境清幽深秀。现在则是积雪覆盖,冰瀑挂崖,山道成冰,下沟的小路如走滑梯。</h3> <h3>箩圈峪<br>沿着林荫小径,跨过涓涓小溪,进入空阔的圆形山谷,俗称“箩圈峪”,为佛峪景区最佳处。山溪北侧“南灵台山”半腰石崖上,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般若寺”,据明成化年间碑文记载,寺院为隋文帝时创建。寺院由墙院相围,形成一个幽静的院落。南侧路间,有座四柱三楼式木结构彩坊,额题“佛峪胜境”。过木坊沿石径进入山门,东侧为偏房,端坐在悬崖之下,西侧为长廊,危立于峭壁之上。长廊下临深涧清溪,凭栏南眺,可见峰峦绝壁,壁上丛生翠木野藤、山花芳草。<br>露华泉<br>廊北,石崖横空探出,状如披厦,崖下原有佛殿,时有岚烟薄雾缭绕。佛殿西侧石壁上,藓苔碧绿,石隙中清泉漱玉泄玑,缓缓滑动,滴落于白石小潭内,形成一泓碧水,名曰“露华泉”,又因水香如甘乳,故又名“乳肖泉”。昔日寺内僧人即以此水烹茶为饮。<br>佛峪胜境牌坊,遗韵古幽!</h3> <h3>云殿泉厨<br>近泉岩壁上,镌有“云殿泉厨”石刻。细流之上,悬崖飞坠,上镌佛像数尊,多为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唐乾元二年(759年)的作品,还有唐开成二年(837年)寺内众僧与佛教信徒110人为纪念大德和尚所镌刻的《大唐金刚之会碑》,以及《石弥勒像赞》等石刻。崖壁上,还镌刻有明清时代的大字题刻“林壑尤美”、“岩阿仙境”、“别有洞天”、“舍灵馆真”等。幸悬崖险峻,难以攀登,这些佛像未遭厄运,至今仍无损,其题记也清晰可辨。 寺院西侧,石壁千仞,上悬钟乳、石花、石幔,蔚为壮观。寺东侧,一峰危岩孤立。<br>禹王台<br>峰顶为平台,相传大禹治水,曾驻足于此,故称“禹王台”,俗称“钓鱼台”。台上有亭,四周山崖绿萦翠绕,名曰“环翠亭”,又名“听瀑亭”。南向对面浓荫下,“观音堂”明灭可见。置身于亭中,清风送爽,满目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环翠亭东侧崖上,有一名泉,称“林汲泉”。其北侧60余米处,悬崖壁立,山泉之水从崖顶飞流直下,形成瀑布,有巨有细,喷珠飘练,跌落在崖前澄澈的清潭内,然后漾溢而出,流淌在弯弯曲曲的峪谷中。若有山风吹来,林声、涛声交织一起,轰轰作响,犹如海啸。</h3> <h3>走出佛峪,继续沿山路攀爬,阳面的雪基本融化,崎岖的山道稍有泥泞,60~70度斜面上升约半小时后到达山顶,至此路标处,按导向我们要去马蹄峪方向,此时,大腿的肌肉开始酸痛,小腿开始发紧、有痉挛的感觉,沿林间蜿蜒、相对松软的小道行约千米,再次下沉、下滑入马蹄峪,这是一段更长更曲更滑的路段,在有些地方为防跌倒,有人直接以屁股做滑板而下。</h3> <h3>道窄路滑,扶山下行,左侧是谷</h3> <h3>如此下滑</h3> <h3>马蹄峪,在龙洞景区的东北部,地势平缓宽广,植物繁茂,种类众多,以"林茂境幽"为特色。区内有白云庵、幽林、白云洞等景点。峪内清泉涓涓,蓄水成池。池内碧波粼粼,水草青莹。昔日临池有庵,名曰"白云庵",房舍错落,林木掩映。水池东侧,有大面积的密林,地形起伏,富于变化。密林深处,一山峰高耸云端,曰"白云山",峰下陡崖处有白云洞,洞外崖下碧水一泓,为白云泉。幽洞、泉池,隐于密林之中。</h3> <h3>已近峪底,坐在横道上的枯树稍息、饮水</h3> <h3>出马蹄峪,又上马蹄岭。说“岭”,实际上也是一山,循台阶山路盘旋上升,半山处有人体力不支,停下靠边休息,前行者也举步维艰,心里想着到山顶还有多远</h3> <h3>马蹄岭上凤凰台。此处下山,坡度接近90,扶树攀石,谨慎下行!</h3> <h3>终于安全落地出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