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关于登泰山的起点一直以来众说不一,为一探究竟,入秋去了山东泰安。人们常说“登泰山而不逛岱庙,就不知泰山之源头,逛了岱庙而不登泰山,就不知岱庙之深”。泰安城、岱庙与泰山均在一个中轴线上。2023年10月22日一早起来先去了岱庙逛逛,然后再去登泰山,了却我多年的夙愿。</b></p> <p class="ql-block"><b> [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旧称“东岳庙”、“泰庙”,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大典和奉祀泰山神的场所。始建于秦汉,拓建于唐宋,金元明清多次重修,是泰山上下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遥参亭”前临御街,是岱庙建筑群南北轴线上的第一组建筑,实为岱庙入口处了。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四柱门式,雕刻精美,额板题“遥参亭”,落款“乾隆三十五年”。上有三宝火焰纹珠,柱两侧饰浮云,顶端立望天吼兽。石坊与望柱相结合,是清代的特殊形制。石坊东西两侧有两尊清代铁狮。石坊南就是“双龙池”。</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从标有“泰山第一行宫”进入。岱庙建筑风格釆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呈长方形,总面积96000平方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岱庙内古木参天,碑碣林立,现存历代碑碣石刻300余通,素有“岱庙碑林”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内门上方标有“登泰山起点”.原来古时登泰山是从这里正式开始。</b></p> <p class="ql-block"><b> 进门便是一道“有求必应”的祈福门。</b></p> <p class="ql-block"><b> 标志“遥参亭”,可不是一个亭子,而是一个过亭式的院落,创建于唐,古代帝王凡有事于泰山、必先在此行遥祭参拜之礼,故名。明代扩建始祀碧霞元君、有泰山第一行宫之称。</b></p><p class="ql-block"><b> 遥参亭是个二进院,前院是正殿,两侧是东西配殿,正殿供奉着泰山老母,实际上就是道教的碧霞元君。</b></p> <p class="ql-block"><b> 正殿左右两侧有可进二进院的圆门,左称“左缘”、右称“右缘”。</b></p> <p class="ql-block"><b> 大殿后面就是遥参亭的二进院,首先看到一尊做工精细的三只脚的铜鼎。院中有个四角亭子,一个大铜缸。</b></p> <p class="ql-block"><b> 穿过遥参亭,便来到正前方的“岱庙坊”,便进入岱庙的核心区域。岱庙坊结体浑厚,造型凝重,是泰山上下体量最大,雕刻工艺最精美的一座牌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岱庙坊”,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主持建造。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通高11.3、宽9.8米。整座石坊做工精细,雕有30余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坊柱南北两面镌刻对联。</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正阳门”是岱庙正门,门楼左右两侧为掖门,门上为五凤楼,远远望去,门楼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犹如一座帝王宫阙。古时候,正阳门不是随便开启的,只有帝王、祭祀及庆典时方能开启。</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正阳门,一条笔直大道直通“配天门”。大道东是汉柏院,西为唐槐院。因时间关系我们沿东行进。</b></p> <p class="ql-block"><b> “挂印封侯”柏</b></p><p class="ql-block"><b> 相传此树是汉武帝所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树干的树杈上有奇特的树瘤,很像一只胸前挂着印牌的顽皮小猴,后来人们借三国时关羽“挂印封金”之寓意称此柏为“挂印封侯”,以此表达了人们对古老的汉柏崇敬之意。</b></p> <p class="ql-block"><b> 岱庙历史悠久,藏碑颇为丰富。时间跨越二千余年。碑的来源,有岱庙原有的,也有外迁的,形成一座天然的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立于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碑文记载了宋徽宗在位20余年间增修岱庙情况。碑阴有明人“万代瞻仰”四字题刻。</b></p> <p class="ql-block"><b> 宣和碑“万代瞻仰”.(图片来源于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汉柏院”,旧称炳灵院,宋代曾建殿祀泰山神三太子炳灵王。院内古柏苍郁,碑碣林立。院北有汉柏亭。</b></p> <p class="ql-block"><b> 汉柏院内有古柏五株,树形奇特,扭结上耸,若虬蟠旋,苍古䓤郁。是岱庙标志性景观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汉柏(刘海粟书),相传当年汉武帝来泰山种植柏树上百株,今龙干虬枝,苍劲葱郁,虽已肤剥心枯,却有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大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汉柏连理”,又名“连理柏”,《水经注》载“盖汉武帝所植也”。距今已有2100多年。此柏为岱庙标志性景观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赤眉斧痕柏”,相传是汉武帝所植,历经两千余年,至今生长旺盛,青翠欲滴。</b></p> <p class="ql-block"><b> 御制汉柏诗图碑</b></p><p class="ql-block"><b> “汉柏阁”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第四次到泰山,回宫后凭记忆所绘。碑周环刻乾隆皇帝咏汉柏诗3首。该碑由抚臣富明安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刻制。南侧为1642年,陈昌言题画《汉柏图赞》碑,北侧为1710年张鹏翮《汉柏》诗碑。</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山” 由米芾书.</b></p> <p class="ql-block"><b> 岱庙里,历代刻石如林,每一块石头,每幅画作,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沉淀。</b></p> <p class="ql-block"><b> 回马岭诗碑</b></p><p class="ql-block"><b> 清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御题。</b></p><p class="ql-block"><b> 诗文:崇椒越上越嵚崎,传说真宗回马斯。 </b></p><p class="ql-block"><b> 若论天书来致奠,到斯回马已为迟。</b></p><p class="ql-block"><b> 辛卯仲春下澣 御题.</b></p> <p class="ql-block"><b> 壶天阁诗碑</b></p><p class="ql-block"><b> 清亁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御题。</b></p><p class="ql-block"><b> 诗文:仰观极顶尚隆崇,俯视居然造半空。</b></p><p class="ql-block"><b> 放眼碧天以外看,孰非游此一壶中。</b></p><p class="ql-block"><b> 辛卯仲春下澣 御题</b></p> <p class="ql-block"><b> 从小门出来是一座观景的长亭。</b></p> <p class="ql-block"><b> “配天门”,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创建年代无考。殿内原祀青龙、白虎二神。两侧配殿为1998年复建,东为灵侯殿,西为太尉殿。</b></p> <p class="ql-block"><b> 通过此门便进入东御座。</b></p> <p class="ql-block"><b> “东御座”,旧称迎宾堂,创建于元代,庄重而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分正殿和配殿。是历代皇帝朝拜泰山的驻陛之地。清乾隆三十五年拓建,改为驻跸亭,是目前泰山唯一保存完好的乾隆行宫。</b></p> <p class="ql-block"><b> 正殿门前左边立有秦代刻石残碑《秦泰山刻石》刻于公元前219年,系秦始皇封禅泰山于岱顶所立。公元前209年增刻秦二世颂德诏书,均由丞相李斯篆书。现仅存二世诏书十个残字,为泰山现存最早的刻石。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这些刻石依然矗立于此,见证着历史的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正殿是用来帝王召见群臣的场所,两个次间,东为书房,西为卧室。</b></p> <p class="ql-block"><b> 殿内陈列有龙椅、立柜、方桌、瓷瓶等紫檀古木家具和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b></p> <p class="ql-block"><b> 西配殿为“秦泰山刻石展”。</b></p> <p class="ql-block"><b> 东配殿为“乾隆与泰山图片展”。</b></p> <p class="ql-block"><b> 从东御座出来,继续北行,看见许多巨大的碑和古树。</b></p> <p class="ql-block"><b> 大金重修东岳庙之碑</b></p><p class="ql-block"><b> 又称“三美碑”,立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碑文记载了金大定十八年(1178)春岱庙受火后的情景及重修经过。</b></p> <p class="ql-block"><b> 大观圣作之碑</b></p><p class="ql-block"><b> 又名“御制学校八行八刑之碑”,立于宋大观二年(1108),是研究宋代教育制度的宝贵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仁安门”,仁安,取意《论语》中的“中者安仁”,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重修过。</b></p> <p class="ql-block"><b> 过仁安门,看到石栏围成一个“池”,池中有几块奇石形如老人,故称阁老池。池外一棵干枯了的古柏,完全没有了枝叶,却依然挺拔,展现出岁月的沧桑。北面就是“天贶殿”了。</b></p> <p class="ql-block"><b> 殿前有一个小平台上,有一块奇石,底部刻有扶桑石三个字,这便是有故事的“扶桑石”了。被人们摸的像玉一般的细腻光滑,扶桑石,俗称“迷糊石”。民间流传着一个“摸福”的有趣游戏:参与者闭上眼睛,围绕扶桑石顺时针转三圈,然后再逆时针转三圈,去摸北面的古柏树,摸到者便能得到泰山神的赐福。</b></p> <p class="ql-block"><b> “宋天贶殿”是岱庙中规模最大的殿宇,雄伟壮丽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因此天贶殿对于岱庙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根据资料记载,汉代时岱庙已经初具规模,到了唐代己经殿阁辉煌,到了北宋真宗大举封禅时,规模进一步拓建,就在这一次修建了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殿”。后来岱庙毁于一场大火,天贶殿也在其中被毁,到了大定十九年重修岱庙时得以重新修建。元代时称为仁安殿、明清时期称为峻极殿、到了民国时期才改为天贶殿。</b></p> <p class="ql-block"><b> 大殿前有一座“明万历香炉”。</b></p> <p class="ql-block"><b> 清乾隆御制诗碑:殿两侧各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b></p> <p class="ql-block"><b> “宋铁桶”殿前东西各一个,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兖州信众捐资铸造。又称“门海”、“吉祥缸”,古代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用以防火。</b></p> <p class="ql-block"><b> 殿内供奉着“东岳秦山之神”</b></p> <p class="ql-block"><b>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b></p><p class="ql-block"><b> 殿内东、北、西三面壁画始绘于北宋(960一1127),全长62米,高3.3米,以天贶殿北门为界,东为“启跸图”,西为“回銮图”。壁画以宋真宗封禅泰山的场景为蓝本,绘制了泰山神出巡回銮的北观场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为我国壁画中的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宫”,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区年间,内祀泰山神妃“淑明后”,殿前两株银杏树为清代所植。</b></p> <p class="ql-block"><b> 千年银杏树</b></p> <p class="ql-block"><b> “铜亭”又名金阙,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铸造,铜质,原置于泰山顶碧霞祠内,内奉碧霞元君。亭为仿木结构,设计巧妙、工艺精湛。</b></p> <p class="ql-block"><b> 紫园~东花园,里面全是盆景。</b></p> <p class="ql-block"><b> 景素~西花园.也是种植一些盆景。</b></p> <p class="ql-block"><b> 很快就来到岱庙的北门“厚载门”。始建于宋祥符二年(1009)厚载,取自《易·坤》所说的“坤厚载物”,即大地因广厚而能载万物之意。可以从这里登临眺望一览泰山雄姿。还可以沿着城墙走一圈,因我们还要登泰山,就不上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这里往北遥望泰山,让我们感慨的是,岱庙的历史悠久,虽然秦始皇当年在泰山封禅时还没有建岱庙,但他的封禅后来的汉代天子们在泰山前面修建岱庙有了可选之地。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博,品味文化的独特魅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岱庙是一个值得细细游览的景点,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可以从这里直通泰山,去亲身体验一下杜甫笔下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