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第一天(马庄之行)

杨柳依依

<p class="ql-block">  元旦三天假期,唯独最后一天有空,就这样在2024年的第一天,我们选择了再次出行。</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的外出田野考察,心情是欢呼雀跃的,行程中时时充满着惊喜!那份惊喜,来自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却在村头拐角处的石碑!那份惊喜,来自第一次看到燕语城秦砖汉瓦碎片时孩子般的兴奋……更不要提那些不经意间遇到的风景?当我们驱车离开城市,一望无际的麦田会扑入眼帘,穿梭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林间小道里,在落日的余晖中眺望波光粼粼的湖水……,那些千百年来的遗存,那些荒郊野外的风景,常让人忘却世间烦恼,恍如世外高人。</p> <p class="ql-block">  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岱岳区马庄镇,它地处岱岳区西南部、汶阳田腹部,自古以来,就有“自今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元廷以“山东居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由蒙古族及畏兀族、色目人、北方汉人等民族组成的军队)列大府以屯之”。其一支驻屯于泰安境内的前营、后营(今岱岳区马庄镇境)及大圈等村(今属岱岳区道朗镇)。至元十年(1273年),令屯军“随处入社(元制五十户以上的村称社),与编民等”。这是关于蒙古族、回族入居泰安的最早记载。</p> 平家村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站来到平家村,此处属于历史上有名的汶阳田,土地肥沃。1979年前后,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高潮中,平家村大队农作物曾连续几年获得了大丰收,粮食单产在当时汶口乃至全县都比较出名,粮食产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明隆庆五年(1571年)八月初七日,汶河泛滥,冲决大汶口等处堤堰二十五处,冲淹人口房屋。翌年山东巡抚按委派官员重修泰安州侯村西至西界集堤堰,乡民在平家村(今岱岳区马庄镇平家村)立碑记之。</p> <p class="ql-block">  此碑已佚,此村现有新修的元君行宫,据新立的《重修碧霞元君庙记》记载:此庙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相传历史上曾有三次维修,这行宫是在原址上建立的。庙皆新,无古碑刻。</p> <p class="ql-block">  从元君行宫出来,听村人说村西有一族谱碑。我们来到村头,只见路边一嘉庆年间的张公闻道墓碑,左右两侧各一块张氏族谱碑,右侧是民国三十七年立的《汶阳平家村张氏族谱碑序》张氏谱碑,署“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侯子明撰,泰安师范讲习所毕业薛子文书”,周老师特意指给我俩看,据此可以了解民国时期泰安的教育状况。</p><p class="ql-block"> 从碑文中知其张氏家族分为三支,一支在宁阳贤村,一支在泰安北关,一支在这平家村;还知此地民国时(1948年)属汶阳区。(1946-1950年莱芜曾设汶阳区)左侧是新立得族谱碑。</p> 裴家马庄 <p class="ql-block">  从平家村出来,我们来到裴家马庄,该村历史悠久,相传,航运非常繁忙的赵王河流经此地,为便于人们装卸货物,建一码头,所以叫码头庄,后来又逐渐演化为码庄,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变为现在的“马庄”。</p><p class="ql-block"> 赵王河曾经作为漕运水道而兴盛繁忙,后因黄河改道斩断赵王河南北河道,赵王河淤积漕运不兴而渐渐废弃。 此村由于裴姓人居住较多,当地人也叫裴家马庄。</p> <p class="ql-block">  孤陋寡闻的我惊喜的发现,这里居然有一座保存完整的裴氏祠堂。据祠堂前的文保碑介绍,祠堂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后殿(正堂)建于清咸丰十年,东厢房建于清光绪二十年,有清代碑刻三通,抗日战争时期“建修教室记”。西据祠堂约30米,有古桥安乐桥,始建年代不详,有清道光五年《重修桥记》碑。</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裴氏家族,自秦汉魏晋,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两千年间,豪杰俊迈,冠冕不绝,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茂郁如林,彪炳史册。其家族封官袭爵的各类名流,不下千人。真可谓“将相接踵,公侯一门,”人才辈出,灿若群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还仅仅是官场的风光,如果要算文学、天文、历史、地理、艺术、书法等方面的人才,更是不胜枚举。</p> <p class="ql-block">  宋朝时大文学家欧阳修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天下无二裴”。魏晋以后,裴氏逐渐分为三支。分支于燕者,曰东眷裴;唐代名相裴度则属于东眷裴。分支于凉州者,日西眷裴;留在闻喜故地者,则为中眷裴。随着岁月的流逝,裴氏又分出许多支脉,但考其谱系源流,追其本末出处,均出自闻喜之裴柏,所以,才有“天下无二裴”之说。</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马庄裴氏始祖自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迁来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上先后出过59位宰相,59位将军。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马庄村裴姓家族积极投身革命,有5位先烈血洒疆场,建国后,还涌现出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裴继臣等先进代表。2018年4月,裴氏宗祠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祠堂旁的安乐桥,横跨漕河支流,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五年重修,是一座全石结构、南北走向的三孔桥。</p><p class="ql-block"> 因时间关系,没能进去一观,门前的石碑也未得细看,只得拍照留念待下次重访。</p> <p class="ql-block">  据《民国泰安县志》记载的裴怀珠,字辉浦。马庄人。初读书以时文为无用,专心岐黄。闻有异书必物色借钞。同族一诊无俟,再延邻村。每日视十数家,辞酒馔而归家食。咸同间,瘟疫与霍乱大作,活人无算;有垂危复苏者。所集验方已成巨帙,惜未付梓,今散佚不传。</p> 双庙村 <p class="ql-block">  从马庄村出来,来到双庙。双庙村的来历,据村名碑后面的介绍,是因唐朝周、卢两家居住较早,两家各建庙宇一座,故名“双庙”。在村名碑旁走不远,见路边垃圾桶旁立着两通石碑。分别是道光年间的《李氏创修家祠序》碑和光绪年间的《李氏祭会碑记》。</p> <p class="ql-block">  同一条路往 回走,来在路边两房的掩映下,一株古槐映入眼帘。古槐下横卧一通石碑:康熙三十七年《玄帝庙施舍善庙地碣记》,其首句云:“山东济南府泰安州西南乡西界保八甲。”,据周老师说,此处可证清初泰安保甲之制。</p> <p class="ql-block">  在很多乡村,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拴满红绳的古槐,得到村人的景仰。在古人心目中,槐树应该有很多寓意,如郑玄曰:“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槐树成为招揽人才的象征;《太公金匮》载:“武王问太公日:‘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距之。”槐树还具备评判神之有益无益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还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余为学士时目观此事。”当时的“学士”为了图吉利,争相入住“槐厅”,由此看出槐树还具有官运亨通的吉祥寓意。</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 这大槐树大概也是我们很多人久远故乡的印记。在这棵古槐下,村人立碑称:“双庙村大槐树年代久远,古老神秘,灵光常现,远近闻名。老槐树苍劲刚毅,仁慈善良,庇佑村民,时代平安。”这株古槐也是这个村的保护神!</p> 马庄镇苏家大坡村 <p class="ql-block">  冬日的天黑的早,归途时经过苏家大坡,车窗前忽闪过“苏园”照壁,周老师忙让停车,他的眼力劲着实令人佩服。停车后见“苏园”的旁边,还有《恩泉铭》照壁,记载了明万历年间苏氏三兄弟于此掘土得泉的故事,泉在照壁后,层层石块环为巨井,井水深湛,井壁石上有红字大书“恩泉”二字。</p> <p class="ql-block">  跟着导航,我们的车行驶进无边的夜色里,避开了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穿过一个个村庄,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金宝爽朗活泼的性格,令人喜爱!一路向东,再向北!让我们一起拥抱这2024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