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的美篇

白发三千丈

<p class="ql-block">&nbsp;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小城记忆</i></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闲暇时,再听邓丽君的《小城故事》,感慨万千,那甜蜜缠绵的音律,它勾起了我无尽的乡愁…</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家乡,也有一座小城——陆城。她是宜都市政治、文化、经济、交通的中心。一座精致优雅的江南小城。自古凡有水的地方多有城池,陆城处在长江与清江的交汇处,长江雄浑壮阔,清江娟秀清丽,又是巴楚文化的交融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这座别具一格的小城。她风情万种,既有烟雨江南的韵味,又有巴蜀山野的情趣。她历经岁月的雨侵风蚀,如今显得更加富丽妖饶。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南岸。</p> <p class="ql-block">  城是人的舞台,人是城的灵魂。城是一方水土的精神殿堂。晚清著名学者杨守敬让陆城墨香四溢,三国名将陆逊更是让陆城声名远扬。人不在,城依然。不同的时代会给这座城染上不同的色彩。她跟随着时代的脚步,演绎着岁月的旋律。无数的名人雅士固然可以让这座小城栩栩生辉,但众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才是这座城的血肉。是他们让小城生机勃勃,厚重而丰满。</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陆城的交通也算发达,从轮船码头穿过桥河巷,就是当年小城最古老最繁华的东西正街,这里是湘鄂西货物的集散地,又是通往巴蜀的咽喉,鄂西很多地区在这设有转运站。东西正街呈东西走向,它跌宕起伏,弯弯曲曲,这一弯很有韵味,就像戏台上的水袖,温柔地遮住你的视线,叫你一眼望不到头。这里是陆城最有市井味的街道。南来北往的行人,五花八门的商铺,南腔北调的贩夫走卒。素有“小汉口”的称谓。市井的繁华,人是最活跃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  在我记忆的深海里,留下的不是达官贵人,名流雅士,而是那些满身充满泥土芬芳的的小人物,或许他们早已被人们遗忘,成了被岁月淹没的一粒尘埃。但他们的存在,却是这座小城再也无法复制的记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得每到春暖花开时季节,在街市的某一个角落,时常会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摊,摆摊人有点特别,男扮女装,涂着口红,穿戴艳丽,有点像泰国的人妖,看着有点扎眼。在那个年代,着实有点另类。说是摆摊人,其实是个艺人,会说唱,会编织,每到春暖花开时节,他会用从山里采来的嫩黄的棕榈叶,编织出各种小摆件。只见棕榈叶在他手上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各种小动物的摆件就呼之欲出,什么蚂蚱、蜻蜓、青蛙之类,活灵活现,灵动逼真。而且边织边唱,不少路人驻足围观,不知是唱得好,还是编织得好,也许二者皆有吧!这种非遗的传承,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裂了,多年以后再也没有了他的身影,街市上少了一道别致的风景。偶尔,茶余饭后,人们还会去想起,去回忆…</p> <p class="ql-block">  饼子热的,才起锅的……五分钱一个!”一个全城人都耳熟能详的叫卖声,飘荡在陆城的大街小巷。它似乎成了这座小城生活的一个节拍,如果哪一天听不到这个叫卖声,人们就会错误地觉得,还没到清晨吧?卖饼人是当年回民餐馆的正式职工,只知道姓罗,街坊都叫他罗二爷,个儿矮,腿还有点跛,走起路来左右摇晃,他负责外卖业务。什么车站、码头,穿街走巷都是他的营销网络,每日清晨,他便挎上竹篮,里面装上刚出锅的,油条、油香、油饼之类的早点,给那些早起赶生意的人,乘车乘船的人送上热乎乎的早点。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天天如是,从不间断。罗二爷单身,无儿无女,单位就是他的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罗二爷少言寡语,对人和蔼,只要你叫他一声罗二爷,不管是否认识,他就会请你过早,同事们有困难找他借钱,他总是有求必应。</p> <p class="ql-block">  时隔多年,回民餐馆不复存在,罗二爷的叫卖声早已淹没在了悠悠岁月的长河里。时代的变迁,小城依旧春风荡漾,然而,现在的小城似乎没了那温润的街语,少了那绵暖的乡音。因此,回忆就陡添了一种甜蜜……</p><p class="ql-block"> 白发老妖 2024.1.1于武汉</p><p class="ql-block">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独创作品欢迎点赞转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