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景致】小众寺庙白鹿洞寺惊艳四方

巴林

厦门白鹿洞寺,位于厦门白鹿路,玉屏山南侧,与虎溪岩山相对应,明代万历年间厦门名仕林懋时开拓岩洞。我们在游览虎溪禅寺后,穿越一线天,先上山去观赏观音菩萨石雕像,而后游览白鹿洞寺其它景点。 据《厦门志》记载:“白鹿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树掩映,旧建有大观园、宛在洞、接因亭。清乾隆二十八年间(公元一七六三年),再拓六合洞、 朝天洞、衔山亭。”<div><br></div><div> 白鹿洞寺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4年),开山祖师为苇江老和尚。乾隆十六年(1751年),代理水师提督倪鸿范倡学,乃逐僧徒,迁佛像,拆殿宇,建玉屏书院。道光四 年(1824年),僧永瑞和尚募集资金,重建大观楼,施主自为《重修白鹿洞序》。</div> <div>  清末民初,佛教兴盛,僧人又开始重修,扩建寺宇。重建完后,由觉斌和尚住持寺院,中兴佛法。由于南普陀寺僧众和信众邀请,觉斌和尚担任南普陀寺都监,由妙廉继任白鹿洞寺住持。<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鹿洞寺是禅宗曹洞延脉,源于泉州三大丛林之一的崇福寺。白鹿洞 寺僧人跟武术、医学渊源很深。妙月老和尚是闽南的著名高僧,他以其精湛的医术,结合少林铁沙掌指力,行医济世,蜚声海内外,太虚大师题联赞曰“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是穿越一线天,过来看白鹿洞寺。</p> 白鹿洞名字来源:白鹿洞初开拓时,在这里建阁奉祀南宋理学家朱熹,因朱熹曾在江西庐山建白鹿洞讲学,遂取名白鹿洞。后人在石洞中泥塑了一只白鹿。 △白鹿洞寺的白鹿观音 <p class="ql-block">  1958年部队借住寺宇,曾对寺宇进行重修。1985年部队撤出,由厦门市佛教协会接管。1988年由旅居香港的元果法师集资兴修,扩建殿堂、楼阁、亭院,新塑诸佛菩萨金像,铺砌石级、石栏,依山辟石,层层垒建,寺容寺貌,焕然一新。</p> 厦门小八景之“白鹿含烟”:白鹿洞内泥塑的白鹿,口向洞外,每当春末夏初,炎热蒸溽天气,水气上升,便有烟雾涌出,缕缕可见,故称" 白鹿含烟"。 <div>  白鹿洞名字来源:白鹿洞初开拓时,在这里建阁奉祀南宋理学家朱熹,因朱熹曾在江西庐山建白鹿洞讲学,遂取名白鹿洞。后人在石洞中泥塑了一只白鹿。<br></div> 既然岩洞开拓于明代,仿照朱熹在江西庐山重建白鹿洞的故事而取名“白鹿洞",也就将朱熹的题词“天风海涛”在此石刻拷贝一幅。 "天风海涛",系朱熹题留福州鼓山的崖刻之一,镌于鼓山绝顶峰北坡积水池左前北侧石壁。"天风海涛"四字,出自赵汝愚镌于鼓山石门东的七律诗句"天风直送海涛来"。这是绍熙二年(1191年),光宗赵惇登基次年,赵汝愚第二次任职福州时的题留。由于"天风海涛"气势磅礴,备受后人喜欢,常见于福建多处风景区,包括这个白鹿洞寺。 白鹿洞寺内有两处重要的摩崖石刻:一处是“明天启癸亥(1623年)十一月二十日,广陵朱一冯以督师剿夷至此”;另一处是“天启癸亥,晋阳赵纡督师到此”,这两行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分别是福建省级和厦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白鹿洞起源于唐朝,建有大观楼。宋代于大观楼奉祀理学家朱熹。 岩洞开拓于明代,仿照朱熹在江西庐山重建白鹿洞的故事而取名“白鹿洞"。寺的后山岩壁上仍可见:“鹿洞书声”、“亦庐”的题刻,即源于此。 <p class="ql-block">  △这段场景小视频为施扬富同学提供。</p> △本图为伊建平同学拍摄提供。 最近这几年,白鹿洞寺已基本修缮完毕。寺内数十处摩崖石刻清晰可见,元果法师舍利塔,弘法楼,原石雕刻的地藏王菩萨雕像,白鹿观音雕像及观景台,卧佛,半山凉亭,阶梯围栏,六合洞、朝天洞,殿堂楼阁整洁有序。 <p class="ql-block">  本集未署名照片为施扬富同学拍摄,感谢分享。</p> <p class="ql-block">  景点文字介绍选用网络改写,谨向原作者致敬!</p> 照片拍摄时间:2023年12月27日。 感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