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门始建于春秋吴国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现存的盘门为元代(1351年)重建。它是吴都八座城门之一,也是苏州唯一保留下来的水陆城门。 苏州盘门三景是雄踞苏州西南的<b>盘门水陆城门</b>、横跨运河的<b>吴门桥</b>、临流照影的<b>瑞光塔</b>,由滔滔大运河把三景连结在一起,成为苏州古城的名胜区。 初到盘门景区,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巍峨壮观的瑞光塔,矗立于护城河畔,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 <b>瑞光塔</b>始建于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清咸丰十年(1860年)遭受太平天国战火,仅存砖砌塔身。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复宋塔建筑风貌。 瑞光塔为八面七层,是砖木结构阁楼式塔的典型建筑,塔高44米,塔顶有层檐。塔由外壁、回廊及塔心组成。形体古朴秀隽,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 苏州<b>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b>,公元241年,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修建。公元247年,孙权为了报答母亲的恩德,又在寺院中建起瑞光古塔。 巍峨壮观的<b>盘门水陆城门</b>,是古代苏州城防的重要据点,苏州水利的重要枢纽。盘门工程包括水、陆两座城门,两门交错排列,总平面呈曲尺形。城门上挂有“水陆縈迴”的匾额。 城墙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苏州的沧桑历史。 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入了一段历史。登顶远眺,整个苏州城的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城墙下绿树掩映着清澈的护城河,河面泛起阵阵涟漪,与静默的城墙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古城的生命与活力。 盘门将军楼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历代多有修缮,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苏州两千多年来的改朝换代,盘门依然如故。 内城门上有城墙跑马道,直抵由巨砖铺成的宽阔平台,在此能看到整个陆门、水门、瓮城和结构的全貌。 水陆城门上都建有巨大的闸门,用吊闸的绞盘进行提升或关闭,控制往来的行人和船只。 陆城门分内外两重,内外两道城垣构成迷长约20米的方形瓮城。古时战守,诱敌至城下,从城上放箭、坠石,宛如“瓮中捉鳖”,全歼入侵之敌。 与陆城门毗连的水城门,是沟通城内外唯一水路通道。 内外两道水城门全用花岗岩石构筑,每重门都有巨型闸门以控制水流。 为适应防御战而设置的锯齿形雉碟、女墙、射孔、闸口、关石及眺望台俱在。城楼前方,架着三尊土炮。 <b>水关桥</b>,位于水门外。 在盘门景区的西北角有一座伍相祠,也就是伍子胥祠。 <b>伍相祠</b>是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专祠。伍子胥是吴国的重臣,他辅佐吴王阖庐开创了吴国的霸业。祠内供奉着伍子胥的塑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他威武的形象。 门前照壁上写着四个大字“相土尝水”,描述的是了解土质和水情。 伍相祠是一个三进的院落,整体的布局一目了然。这里有厅堂,有廊亭,还有当前所在的小花园。 每一处建筑都十分精巧,处处都有着江南园林的建筑烙印。 伍子胥操练兵马、开凿河道、加强运输,极大地推动本土的社会、军事和经济发展。作为古城的设计者,民间传说“子胥死,水仙生”,人民对他无比的怀念和崇敬。 人工运河胥江、环古城河等,是伍子胥建城时设计的苏州母亲河,后来成了大运河故道。 出水关桥就是横跨古运河的<b>吴门桥</b>,盘门第三景。<br> 吴门桥处水陆要冲,有吴中门户之意,而得桥名。初建于北宋,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建。单拱石桥,桥身全长约60多米,拱券净跨16米,高约10米,依旧可扬帆走船。 2006年吴门桥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大运河”附属文物点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门景区中央庭院独具传统古典园林“一池三山”格局,集古建精品、湖光山影为一体,显得舒张大气。 景区既不失苏州古朴沧桑的历史感,又具豪放明快的现代气息,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在这里我不仅领略了苏州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座古城厚重的历史底蕴。 <p class="ql-block">秋天,一定要来一趟苏州。</p><p class="ql-block">吹吹山塘街的晚风,走走平江路;</p><p class="ql-block">听听吴侬软语,看看人间尽枕河。</p><p class="ql-block">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p><p class="ql-block">吴风悠扬,风情雅致,最江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江浙赏秋之旅全记录 20231231</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