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心的美篇 老宅院的来历

可心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家的老房子,位于西南营的宅院,从光绪三十四年的地契上看,己立于世间一百多年了。经历了光绪,宣统,民国到新中国成立,风雨飘摇传承至今,砖木结构的明清民居实属不易。而这所宅院的主人,我的曾祖母,未参于建造它,而是建成后数年,从王姓财主手中买下它。</p><p class="ql-block">我一直对我家房契上的房主是曾祖母,而不是曾祖父感到不解。因为我看过一篇文章中写道:《大清律例》中规定,妻子对家庭财产无任何支配权,自己的嫁妆也归丈夫所有,甚至丈夫死后改嫁在前夫那的首饰等嫁妆也不归自己所有。可以说清朝女子完全没有个人财产可言,甚至连自己都是丈夫的私有财产。但我的曾祖母在我们家的权力至高无上,并尊称她为亲师公,连我大伯都用"一言九鼎,举足轻重”,来形容她的权力,称她命好。不知道谁给她的底气,和家里的长辈们多次闲聊,慢慢地解开我心中的迷惑。</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做过各种猜想,与我听到的真实故事大相径庭。谁会想得到呢?</p><p class="ql-block">我的曾祖母是东台人,十六岁时出嫁给官人做妻,官人就是做官的人,结婚后才发现官人是个女的,女扮男装考取功名做了官,那个朝代是在光绪年间,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她们心里害怕恐惧,不敢声张,官人将我曾祖母悄悄地嫁到南通。我曾祖父是海门常乐人,长年居住常乐镇木排巷,一所带院的房子里,己婚,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就是我的祖父,妻子己经患病去世,在南通城没有居所。</p><p class="ql-block">官人和我曾祖母二个人来到西南营寻找合适的院子,先挑选的是南关帝庙巷33号,进了院子观察后,发现只有二个小院,空间狭小,不喜欢,又挑选比较了几户人家,最后相中南关帝庙巷27号,官人买下给曾祖母做嫁妆。我曾祖父从海门来南通城和曾祖母结婚,婚后育有一儿一女。他们勿促的婚姻,彼有闪婚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我没有见过曾祖父真人的容貌,只在照片上见过他,他的为人品性,我从族人和街坊口中所得,口碑好,儒雅,厚道,诚信。年青时和张謇的亲戚堂兄合股,开了纱庄,经营大生纱厂生产的棉纱。</p><p class="ql-block">一百年前,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造成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以张謇为代表的一部分爱国士绅和新知人士积极呼吁“设厂自救",抵制“洋商,洋厂”,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所以说张謇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先贤。在那个背景下,我的曾祖父和他的发小,张謇的堂兄,洗脚上岸,不再种田,经商发家。我记得父亲对我说:“你曾祖父生意最辉煌时期,能把整个洗马池(南关帝庙巷)买下来”。可惜他的生意并没有延续辉煌,我们家是曾祖母掌握财权,她的意见就是“懿旨”,任何人必须遵守,包括我曾祖父。往后我曾祖父不知何故染上大烟,笼罩在烟雾中不能自拨,不再用心经营生意。那个时期正逢张謇办实业资金链断裂,棉花欠收,国外洋布大量倾销,资不抵债,大生纱厂生产不能持续下去,最终被吞并。张謇自称是"失败的实业家”,曾祖父的纱庄随后倒闭。</p><p class="ql-block">此后周家一大家子,仅靠乡下置下的八百亩田地的租金渡日,解放后经历土改,分田地,再无收入。城里曾祖母陪嫁的院子,前院归公,后院我们家居住,由后人不断修缮保留至今。一座传世宅院,一部家族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