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当信阳人还在为著名作家韩素音的出生地而争论时,却忽视了另外一个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信阳人,他叫朱启钤。韩素音1916年出生在陇海铁路线上,只是4岁时来过信阳,住在信阳站旁的一所红砖房子里,还和冯玉祥合过影;朱启钤1872年出生在信阳,3岁时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傅寿彤位于开封的河南臬署中,在信阳生活了三年。遗憾的是,包括我在内,信阳人几乎没人知道,甚至民国《重修信阳县志》也不曾提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知道朱启钤是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直到我看岳南所写《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所处那个时代》时,才惊喜地发现,朱启钤居然也是信阳人,尽管他在信阳生活的时间很短,幼年的记忆中或许不曾有信阳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出生葵园 孩提时代</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朱启钤(1872-1964),字桂辛,晚号蠖园。原籍江西临江府新余县,清康熙年间,其先祖朱敬之到贵州贸易,定居开阳永兴场(今开阳县双流镇)。曾祖朱理堂于道光十二年(1832)游湖南返黔,主讲于正本书院,遂迁省城。父亲朱庆墉娶傅寿彤长女为妻。朱启钤出生信阳便是因为他的外祖父傅寿彤。他在自撰的《年谱》中这样写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同治十一年 壬申 刘太夫人六月六日卒于汴梁,享年五十有九。是年七世启钤生于信阳州,梓皋公三子也。遣嫁五姑珊于江宁赵氏,七姑幼珊于宜宾赵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同治十二年 癸酉 梓皋公居忧,在信阳教诸舅读书。是年遣嫁六姑紫珊于傅氏、适竹溪三舅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同治十三年 甲戌 梓皋公在信阳摩挲金石,有铁笔拓本、瓴甓拓本二卷,皆为是年题识。是年徵莲生、梓皋公之长女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光绪元年 乙亥 梓皋公十月初三日卒于清溪道中,享年三十有一。是年值恩科,公回黔乡试,归途覆舟遇难,暂厝玉屏,老仆贾福殉焉。次年正月,噩音始达河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光绪二年 丙子 梓皋公仆至,河南始发丧。傅太夫人率孤子启钤,寄居外祖父青余公河南臬署中。筱楼公署滑县典史,云樵公就杞县刑名馆,六世叔母徐孺人来归,云樵公在杞县就婚。七世启锟生,芷川公次子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对于年幼的朱启钤来说,自然是不曾记得。对于他出生的地点,李华年、杨祖恺编写的《朱启钤的年表简编》中有更加具体的描述,“启钤生于信阳南、汝、光道署西偏之葵园”。而据《重修信阳县志》载,同治十一年,也就是1872年,傅寿彤调任河南南汝光道。朱启钤的父亲朱庆墉(字梓皋,一说稚皋)、母亲傅梦琼随傅寿彤来到信阳,并于11月12日诞下朱启钤。在信阳出生的还有他的妹妹朱徵莲,1874年生,是朱庆墉的长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末河南共有9府5直隶州1直隶厅,其间设四道,分别为开归陈许郑道、河陕汝道、南汝光淅道和河北道。南汝光道又称南汝光淅道,全称为分巡南汝光淅兵备道,领南阳府、汝宁府、光州直隶州和淅川直隶厅,驻汝宁府信阳州。对于南汝光道,《重修信阳县志》介绍,“南汝光兵备道,署在州治东南,明洪武十五年置南汝按察分司,建行署。”后历经修缮、重建,“巍然称一重镇”,其中大堂、皂隶房、茶房、迎宾馆、快班房、军牢房、鼓乐楼、书房、厨房、马棚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土地祠、马王庙、关帝庙、五桂亭等。对于朱启钤的出生地点葵园,也有详细的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道署内葵园在西偏,创于兵备道张灼,后傅寿彤、叶坤厚、朱寿镛、沈守廉迭有增修。园内计有听绿轩、后乐亭、荷泮、归云洞、百五十峰草堂、万花聚、定香室、菜香书屋、来秋声馆、青青亭、寒畦、葵阴学舍、鹤巢、澹勤室、棋枰石、环翠亭等,绕以花径,掩以石门,颇称名胜。民国十七年,南道裁废,道署旋被职业学校及军队占用,而葵园归私人攘据出租建屋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灼是河北徐水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曾任徐州知府,以治水出名。嘉庆九年(1804)任南汝光道。他在任内创建葵园,到傅寿彤任上,已有六十余年。葵园显然属于官方性质的园林。自然,傅寿彤及家人也就住在葵园内。《重修信阳县志》不仅收有张灼的诗《秋日葵园即事》,也收有傅寿彤的《葵园十咏》《衙中四咏》。张灼在诗中写道:“退食清斋静掩门,萧条廨舍俨荒村。小园聊得藏鸠拙,老圃犹能咬菜根。客话正浓茶欲熟,牙签已罢酒初温。秋成又喜尝新稻,甘苦舆情可共论。”葵园显然是张灼修建用来居住待客之所。到了傅寿彤任内,已增修多次,他的诗中便写了园中十四景,即听绿轩、后乐亭、荷泮、归云洞、百五十峰草堂、万花聚、定香室、菜香书屋、来秋声馆、青青亭、寒畦、葵阴学舍、鹤巢、澹勤室,写得清新脱俗,生趣盎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傅寿彤</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葵园十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傅寿彤(1818〜1887),字青余,号澹叟,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咸丰三年(1853)癸丑科进士,选庶吉士。以知兵事被王茂荫举荐于朝,发往河南军营差遣。以军功特授检讨,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南汝光道,光绪元年(1875)迁河南按察使、布政使。晚年退居林下,筑止园于长沙,光绪十三年(1887)卒于长沙。生前遍历大江南北,能武能文,著作甚丰,其诗集便是以澹勤室命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傅寿彤有五个女儿,他疼爱有加,悉心教养,皆具咏絮之才,人称“五凤”。长女梦琼,字清漪,傅寿彤亲传诗书,著有《紫荆花馆诗》,也就是朱启钤的母亲;次女宝琼,亦雅好诗词;季女幼琼,字婉漪,擅诗词古琴,书法得傅寿彤真传,尤工汉隶,《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和中国营造学社题名均出自她的手笔,有晚清女书法家之称,嫁清末重臣瞿鸿机;四女玉琼,博通典籍;幼女紫琼,同样极具才情。梦琼的名字,因其出生之夜,傅寿彤梦见梅花如玉而起。能娶得傅寿彤长女为妻,朱庆墉定然有其过人之处。朱启钤自撰《年谱》中提及,他父亲“梓皋公居忧,在信阳教诸舅读书”“在信阳摩挲金石,有铁笔拓本、瓴甓拓本二卷,皆为是年题识”,尤见学识颇深,且工于金石。光绪元年(1875)“值恩科”,他回贵州贵筑老家参加乡试,返回信阳途中,不幸翻船遇难于清溪道中,年仅31岁。时傅寿彤已擢升河南按察使到开封就职,朱启钤已随母亲寄居外祖父的河南臬署中。由于消息闭塞,直到次年正月,噩耗才传到开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离开信阳 求学立业</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信阳葵园的三年时光,对于小启钤来说,有外祖父的呵护、父母亲的精心照料,定然是快乐的,尽管信阳不会给他留下些许记忆,离开后也从未回过信阳,但自幼成长于葵园之中,诗书金石之家的耳濡目染,对他日后的成长肯定会有影响。朱启钤在开封也仅待了三年,便随外祖父去了武昌,很快又从武昌迁居长沙。8岁时,朱启钤开始外出求学。后受教于姨父瞿鸿机,励志攻读。稍长,结交湘人唐才常、杨笃生、张邵希等人,常私购变法维新书籍,交相传习。17岁时,与驻英、法、比使馆参赞陈远济的侄女陈光矶结婚。光绪十七年(1891),瞿鸿机简放四川学政,朱启钤随往。瞿是湖南善化人,字子玖,号止庵,晚号西岩老人。同治十年进士。此后朱启钤受他姨父多次提携,影响甚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青年朱启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0年,瞿鸿机出任军机大臣兼政务处大臣,推荐朱启钤为京师译学馆监督。1906年,瞿遭袁世凯弹劾,朱启钤受到邮传部尚书、内阁协理大学士徐世昌重视,先后筹办天津习艺所,督建天津劝业商场,任北京外城巡察厅厅丞,督修津浦铁路,并任东三省蒙务局督办等职,还先后到俄国、日本考察农垦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瞿鸿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朱启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于1912年任命朱启钤为交通总长,1913兼代理国务总理,同年七月转任内务总长。其间,他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区的诸多改建工程,辟北京西苑新华门,拆皇城城垣贯通东西长安街、南北池子大街,改社稷坛为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建北京环城铁路及东西火车站,修改前三门城垣工程,筹建正阳门城垣工程等,可以说是北京城改建第一人。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朱启钤任袁登基大典筹备处长,袁复辟失败后被通缉,这件事成了他一生的污点。1918年冯国璋任代总统,下令取消对朱启钤等的通缉处分,推举朱启钤为国会参议院副议长,但他未就职。1919年,徐世昌被选为“大总统”,委任朱启钤为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1920年,朱启钤以徐世昌专使名义赴欧、美、日等地考察,后退出政界,主要从事实业开发和文化活动,先后担任中兴煤矿公司(山东枣庄)和上海中兴轮船公司董事长,发起组织北戴河海滨公益会,并担任会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朱启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朱启钤在正阳门箭楼主持了前门改造工程开工典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值得一提的是,朱启钤曾三次出任交通总长,任内计划再修筑四条铁路主干线以贯通全国,即宁湘线、同成线(自大同到成都)、浦信线(自浦口至信阳)、陇海线(自东海至兰州),遗憾的是,这个庞大的修路计划,仅陇海线东段开工,其它均未能实施。这条自南京浦口到信阳的浦信线计划,是否与朱启钤出生信阳有关,不得而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致力古建 迎来新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朱启钤人生的高光时刻应该是创建中国营造学社。1919年,他赴上海出席“南北议和会议”,途径南京,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手抄本,便委托商务印书馆以石印本印行,同时又在北京刊行仿宋本。后又组织人员对《清钦定工部工程做法》一书进行校注。1930年,他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并亲任社长。学社下设法式组和文献组,法式组由梁思成任主任,文献组由刘郭桢任主任,同时还有瞿宣颖、林徽因、刘士能、陈明达等知名人士参加学社工作,培养了一批古建筑人才和团结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古建筑专家。朱启钤亲自校订了《营造法式》。与此同时,营造学社还撰写、出版了有关我国古建筑专著三十多种,其中包括朱启钤自己撰写的《贵阳甲秀楼建筑调查纪略》等贵州古建筑珍贵史料。可以说,朱启钤在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与奠基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陶本营造法式及插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梁思成、林徽因夫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致力于古建筑研究外,朱启钤还积极从事撰写著述和搜藏图书,对诗文书法均有较高造诣。著有《丝绣录》《蠖园文存》《黔南丛书》《芋香馆诗录》《髹饰录》《间书》《贵州碑传集》《开州志补集》等著作。他书法功力深厚,揉各家书艺于一炉,厚重古雅,金石味浓郁。他的作品常以紫江朱氏落款,紫江为开阳县旧名,可见他对原籍开阳颇有感情,但他一生也未曾回过贵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朱启钤(一排右四)与周恩来总理(一排右二)、邓颖超(一排右五) 等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成立后,朱启钤也迎来了新生。周恩来总理派其外孙章文晋到上海将朱老接到北京,参加新政权的建设。他以中兴轮船公司董事长的身份与张叔诚、黎绍基(黎元洪之子)等常务董事一起,将已经跑到香港的九条货船召回内地,加入新中国的海运事业。他积极参与扩建天安门广场工程设计等工作,还将珍藏多年的明岐阳王世家文物56件献给政府,其中仅《张三丰画像》一件,美国人福开森想以3万美元的价钱购买,遭到朱老的拒绝。后来,周总理安排朱老任中央文史馆馆员,还先后担任过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61年,在朱启钤东四八条的家中。 右起周恩来、贺圣慈、朱启钤、章士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11月,朱启钤九十岁生日时,全国政协为朱老举行祝寿宴会,邀请了朱启钤家属和章士钊、张学铭及在京七十岁以上的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周恩来总理专门到会祝贺,还特送了一个大花篮。1964年初,朱启钤生病住院,正值周总理出访亚非各国,中央统战部将朱老病情向远在国外的总理作了汇报。总理打来电报,指示北京医院全力医治。由于年迈体衰,朱老于1964年2月26日逝世,终年92岁。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其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在嘉兴寺开追悼会时,周总理送了一个鲜茉莉花做成的花圈。治丧委员会主任是李维汉,治丧委员中有周恩来、陈叔通、章士钊、徐冰、乐松生、梁思成、刘敦祯等当代名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朱启钤一生经历了清朝、北洋政府、民国、日伪、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是一位集政治家、实业家、古建筑学家、工艺美术家、爱国民主人士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赵堂子胡同有朱启钤先生故居。作为信阳人,我们不能仅知梁思成、林徽因和中国营造学社的故事,而不知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朱启钤,这个出生于信阳城区的地地道道的信阳人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为他为中国古建研究作出的卓越贡献而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参考资料:《蠖公纪事——朱启钤先生生平纪实》,《重修信阳县志》和网络资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