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三要素:帝王与神仙,文人墨客留诗篇 ----五座名山游览记之三:九华山

蔡胜

2022年2月,曾经兴致勃勃地从黄山驱车来到九华山,然而在九华山山门前,被告知由于珠海半个月内有过疫情,所以不接待珠海游客。尽管未能如愿,但觉得在这空气中都沁润着仙佛之气的地藏菩萨道场,不得而入,自有不得而入的道理。想当年,年轻时的我到普贤菩萨道道场峨眉山时,首尝缺氧的滋味。可见,菩萨们的道场是有门槛的,参拜菩萨,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也要历练历练。唐僧取经不也是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吗?<br> 2023年5月末从九江沿长江东北而上,再次来到安徽池州,终于如愿登上了这座山名源于李白“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的九华山。<br> 九华山与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合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br> 九华山属于黄山支脉,作为名山,自然是具备了帝王、神仙和文人墨客的三个要素。文人墨客就不必说了,据介绍,九华山现存文物2000多件,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书院、书堂遗址20多处。相对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九华山的帝王和神仙两个要素的结合,是其明显特色。<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九华山</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集“帝王”与“神仙”两要素为一身的地藏王菩萨</b></div> 地藏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因其屡发弘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也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传说地藏菩萨圆寂后1500年后,降诞于新罗国帝王家,取名金乔觉。后来,作为王子的金乔觉落发出家,法名“地藏”,故被称为:“金地藏”或“释地藏”。24岁时,他坐船来到中国求法,在九华山坐禅诵经。下面的传说就很神奇了:<br> 相传九华山上有一个世代富豪的老员外,人称闵公,当时九华山大部分的山场、土地、丛林都归闵家所有。这位闵公乐善好施,常常布施斋僧。一天,金乔觉找到闵公,希望借其一席之地作栖息之所。闵公问:“不知高僧相中了何处风水,需要多大道场?”金乔觉表示:“贫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闵公说:“这有何难,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领地,高僧尽可随意选定”,金乔觉说声:“蒙施主厚赐”,随即脱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抛,顿时山风骤起,袈裟越飞越高,越展越大,瞬间便将九华山的99座山峰都覆盖了。<br> 闵公看到地藏佛法无边,便把整个九华山都献给了他,以作道场,并让他的儿子道明拜入佛门。后来,闵公也舍弃家业追随地藏大师,父子成为地藏护法。<br> 星云大师在美国加州创办了“西来寺”,多年前我和朋友到这里参拜,并在西来寺请到一套星云大师宣讲佛法的光盘,这个故事就是在看这套光盘时,首次听星云大师讲的。<br> 地藏王菩萨是新罗国的王子,那么古代的新罗国又是现在的哪里?其实就是朝鲜半岛。不过,在景区的介绍中均未发现在新罗后面标注“今朝鲜半岛”。<br> 地藏王菩萨,集“帝王”与“神仙”两要素为一身,使得九华山更具名山特色。<br> <font color="#167efb">我们今天所见的地藏菩萨像,两旁有一老一少两胁侍,便是闵公父子。有趣的是,作为儿子的道明占在上位,而作为父亲的闵公却占在下位。这是由于道明出家在先,是师兄,而父亲出家晚,只能屈就师弟了。</font><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月身宝殿 护国月身宝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七月三十日,地藏大师在九华山修行75年后无疾坐化,时年99岁。众僧将他的法体安放在石棺中,三年之后开视,只见大师“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以及佛经中“菩萨钩锁,百骸鸣矣”的记载,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于是人们建了一石塔,将地藏菩萨肉身供于塔中,尊为金地藏塔。</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关于金地藏塔的建塔时间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将金地藏法体安放在石棺时,就开始建塔了。三年后,开启石棺时,塔已经建好。所以才能在开启石棺后,将地藏王菩萨肉身直接供于塔中。因为建塔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尤其是古时候建筑材料运输和施工完全凭借手工,且在山中建设,可以想像难度更大,所需时间更久。所以,我觉得后一说法更可信。</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明代,人们又在金地藏塔上建了殿宇,以殿护塔。形成了如今的殿中有塔,塔中有肉身的奇特宝殿,也就是今天的月身宝殿。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木质金地藏塔是清代在石塔外又建了木塔,用木塔覆盖了石塔。</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九华山因地藏王菩萨而名声远播,成为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应化道场:菩萨化身常常于此示现,教化众生的讲课场所)。</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本以为这次到九华可以拜见地藏王真身,遗憾的是真身宝塔据说每60年才开启一次,如果能够遇到,那就不是一般的佛缘了。</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殿中有塔,塔中有肉身的月身宝殿</font></h3> 因地藏大师圆寂这一天是农历七月三十日,这一日被认为是地藏王涅槃得道之日,也叫“地藏王菩萨生日”。为了纪念地藏王菩萨,九华山每年都会举行庙会----地藏庙会。这一天,大批朝拜信众纷纷涌向地藏肉身殿,燃香膜拜,祈福许愿。此外,还举行各种佛事活动、商贸活动以及文娱活动等。<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烧脑的“月”与“肉”</b></div>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供奉地藏王菩萨肉身的塔殿,究竟是叫“肉身宝殿”还是叫“月身宝殿”?导游一般会告诉你:此处的“月”读“肉”,至于为何将“月”读“肉”?有人说古汉语中“月”就发“肉”的音,也有人说“月”是“肉”的异体字。以前,我只知道在读偏旁时,我们把在字左侧的偏旁“月”读作“肉月旁”(《康熙字典》中“肉月旁”也是按6画计)。<br> 细想一下,既然是叫“肉月旁”,那“肉”与“月”就不应当同音呀?所以,这两个字不应该是异体字或通假字。为此,我专门查了一些资料试图解决一下这个烧脑的问题。<br> 第一个问题:“肉”与“月”在古文里是什么关系?<br> 原来,在甲骨文、小篆中,“肉”与“月”两字的写法极为相近。后来,汉字由小篆变成了隶书(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变后,“肉”字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其中,当它用于偏旁时,几乎与“月”同形。而在单用时,为了与“月”相区别,便写作了“肉”。<br> 在作构字部件的时候,常常把“肉”变形写成“月”,因此有了常说的“肉月旁”,带有“肉月旁”的字大多与人体、肌肉等有关,如“肝”“胆” “腿”“胖”等。而在单用时,是不应该将两字混同的。但也有将“肉”写作“月”的现象,“月身宝殿”中的“月”字,就属于此类情况。所以,“肉”和“月”,不是同一个字,有观点认为是古人混淆了。<br> 第二个问题:即使这两个字可以混用,为何选择了“月”而不用“肉”?古人是否存在有意回避使用“肉”字的问题?<br> 有一种解释:因佛家戒“肉”,所以称“月身”,而不称“肉身”。<br> 另外,“肉”字似乎含有贬义(例如:在形容某人能力不足时,会说某人很“肉”或“肉头”),可能也是回避使用“肉”的原因。<br> 第三个问题:如果古人是刻意回避使用“肉”字而使用“月”字,那么,此处的“月”字又究竟应该读什么音呢?<br> 如果读“肉”音,那似乎依然没有达到避讳的目的。这样看的话,此处的“月”就不应该发“rou”的音。<br> 这个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到底应该读“月”还是“肉”?真的是越深究就越糊涂了。<br> 我想起了广东韶关的南华寺,那里供奉着“六祖真身”,用词“真身”既庄严神圣,又很真实,贴切。<br> <font color="#167efb">民国总统黎元洪用篆体为月身宝殿题匾,是否在暗示篆体中“月”与“肉”两字的相近关系?</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化城寺”与“化城喻”</b></div> <font color="#167efb">化城寺,位于九华山九华街盆地的中心位置,原名地藏寺,始建于唐前,是九华山佛教起源最早的寺庙,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font> “化城” 出于佛经,佛经中关于“化城”有两个出处:<br> 一、出自《华严经》中的“佛指化城”的故事: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和一小沙弥下乡布道,山重路阻,小沙弥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点化一城,让小沙弥前去化斋,以图继续前行。化城寺的寺僧取其中前进途中“化一城郭”的间歇,以图继续精进之意,<br> 二、出自《法华经》中的“化城喻”:“化城喻”是“法华七喻”之一。“化城”是指变化出来的城邑。在《法华经》中,指某一群人在取宝途中的暂时休憩之所。而这个休息的城邑是由领队的导师所化现出来的,因此谓之‘化城’。<br> 释迦牟尼佛举例说:“譬如有一段长达五百由旬的险难恶道(由旬:古印度长度单位,一由旬相当于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只有走过这条道才能到达一切珍宝所藏之处。有许多人走到中途时,遇到困难,心生懈怠,不愿再向前走了。这时导师为引导众人,只好在险道中三百由旬的地方,化出一个虚幻的城市,然后对众人说:‘你们不要后退,你们到前面这座大城市里住下,即可得到安稳。到那里后,你们若想再继续,是可以到达藏宝之处的。’身疲力倦的众人看见前面有一座城市,个个心中立刻充满了欢喜。于是,众人继续前行,进入那座化城。导师看到这些人休息后不再疲倦,于是,他又灭掉那座化城,对大家说:‘你们应当再跟我向走,藏宝之处就在前方不远的地方。刚才那座城市是我变化出来的虚幻化城,只是为了能让你们从中休息以使继续前进罢了。’” <br> 释迦牟尼佛讲完这个故事后又告诉大家:如来佛也是如此。佛现在是你们的大导师,他熟知生死途中的各种烦恼恶道极其艰险、苦难和长远,所以应该走出这条险道,并到快乐安稳的彼岸。但是,人们会因为成佛之道太遥远,无法经过极其长久的勤苦修行。佛便先为众生说二乘法的有余涅槃,以使修道上起懈退心、具有畏难情绪的众生能在中途暂时休息。等众生通过修行第二站时,如来佛便又对他们说:你们现在已经接近佛的智慧了,你们现在所得到的涅槃并不是真实的涅槃。如来佛这时才完整告诉众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法门。就好比那位引路的导师,为了诱导众人到达宝藏之处,故而在中途化作一城,使众人先抵达这里,得到休息。然后再告诉他们说宝藏就在附近,而这座城市并非真实,只是变化出来的虚幻之城。<br> 简单概括一下,佛教中的“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由于修行艰辛,如来佛先为众生说声闻、缘觉的二乘法,等众生通过修行第二站时,再告诉大家三乘的法门。就像是为了诱导众人到达宝藏之处,故而在中途化作一城一样。“化城”就像是一个“小目标”吧,到达“化城”就达到小乘境界,从这里继续进而求取真正佛果。<br> 那么,化城寺的“化城”应该是取自《华严经》中的“佛指化城”还是《法华经》中的“化城喻”呢?我斗胆揣测一下,我觉得应该是取自《法华经》中的“化城喻”。因为“佛指化城”中的“化城”是为了解决修行中的困难,而“化城喻”的“化城” 尽管为虚,不是真的目的地,但“化城”却是修行中的一个进阶。<br> <font color="#167efb">九华山化城寺珍藏的无暇禅师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被称为《血经》,是九华山的镇山之宝。</font><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百岁宫</b></div> 百岁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僧人海玉,字无瑕,云游至九华山。无瑕禅师在此以野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文物一级藏品。<div> 无暇禅师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年),享年110岁(一说124岁),世称“百岁公”。无暇和尚圆寂后肉身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后改庵名为“百岁宫”。明思宗祟祯皇帝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br> 清咸丰年间,百岁宫遭火灾,大殿等全部焚毁,但无暇禅师肉身殿却神奇地幸免于难。民国时,黎元洪总统为百岁宫题写了匾额“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文革期间,九华山僧人冒险将无暇禅师肉藏在地下,逃过了被焚烧的劫难。如今,无暇禅师肉仍供奉在百岁宫殿内。<br></div> <font color="#167efb">百岁宫,白墙灰瓦,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庙,这在寺庙中很少见。“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是民国总统黎元洪所题。</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然睡佛</b></div> 天然睡佛位于九华山花台景区,睡佛头枕天台群峰,面仰天际,睫毛可见,鼻梁高耸,面庞饱满,下颌圆润,喉结突出,整个面部慈善可亲,形象十分逼真。<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看到我们身后的天然睡佛吗?据说看到的人定有佛缘</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华山大愿文化园景区</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景区,于1999年9月9日动工建设。景区由地藏菩萨铜像及配套景点和服务设施组成,占地1500余亩。“大愿”源于地藏王菩萨为了普渡众生所发下的弘誓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地藏菩萨铜像气势恢弘,高达九十九米,与九华山九十九座山峰、金地藏享年九十九岁的寓意相一致。据悉,铜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露天大佛铜像。</span></div></h3> <font color="#167efb">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地藏王菩萨铜像高99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露天大佛铜像</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池州杏花村</b></div> 生产山西汾酒的厂家叫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受其影响,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杏花村在山西。后来,在开车途中收听到电台的一个关于安徽池州杏花村的节目,才知道原来还有杜牧笔下杏花村在池州的一种说法。怀着好奇,来到这里的杏花村景区一探究竟。<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安徽池州杏花村</font></h3> 池州杏花村,位于池州秀山门外,明代有诗:“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这首诗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池州杏花村至少在明代就有了;二是当年杜牧笔下“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就在池州秀山门这里。<br> 杜牧,晚唐诗人,曾做过池州刺史。在池州刺史任内,他写下了《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杏花村的知名度。<br> 不过,现在的杏花村景区是2004年复建的。不知是否因为疫情影响,景区游客极少,而且管理不善,已经有些破败了。<br> <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没有游客,店主独自腾云喷雾,悠哉悠哉</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在这里探寻杜牧当年的遗迹</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驻车池州</b></div><div> 九华山周末不允许私家车上山,于是,我们在池州小歇几日,驻车在齐山风景区。旁晚时分,忽闻阵阵虎啸狮吼,才明白我们住在动物园的旁边了。<br> 齐山,据说因有十余座小山峦,其高几乎相等,十分整齐,故而得名。因山上建有翠微亭,也称翠微山。杜牧曾作诗《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齐山脚下的平天湖,据说岳飞曾在此训练水师</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进入九华山后,驻车九华乡,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乡村</font></h3> 到九华乡的第一天清晨,在梦乡里被一阵阵“啪”“啪”的声音吵醒,原来是村民在小溪里洗衣。 没有想到,在21世纪居然还有人在河边使用棒槌洗衣服,还有些村民在小溪洗水果。当地村民告诉我:他们家里有洗衣机,只是使用洗衣机用电、用水都需要花钱。看来,农民们还是不够富裕。<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在小溪里洗衣服的村民</font></h3> 近些年,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上投入很多资金,九华乡的旅游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当然,也有一些投入可能有些超前,或不切合实际,导致了财政资金的浪费。例如:下埋式的垃圾桶,已经废弃了。 <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九华乡废弃的垃圾桶</font></h3> 九华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迹众多,游人香客络绎不绝。<br> 九华山现存寺庙104座。由于寺庙选址受地势所限,依山而建的寺庙建筑形式多样。<br> 除地藏信仰外,九华山佛教文化还具有佛道交融和禅净合流的并存特征。<br> <font color="#167efb">始建于明代的祇园寺是九华山唯一一座宫殿式庙宇。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布局紧凑,层次分明。</font><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