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福建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主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简称“泉州海交馆”是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有开元寺馆和东湖新馆两个馆区,新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425号,旧馆(古船陈列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27号开元寺内。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1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泉州古称刺桐城,19世纪欧洲学术界就历史上出现的“Zaitum”地名的来历,展开辩论,最终认为“Zaitum”正是“刺桐”的音译名,即指泉州。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贸易中心,留存了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1959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成立。1962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视察海交馆,并题写馆名。1973年,泉州后渚港发现一艘宋代沉船,历经4年多的科学保护和研究,1979年,海交馆成立了第一个固定展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该馆陈列着宋代海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p> <p class="ql-block">人类从混沌的岁月中走了出来。随着石头工具的使用和火的发现,历史的轮廓渐渐变得清晰了。于是,我们看到了筏、独木舟和那岩壁上富有想象力的绘画,看到了尼罗河畔和中国水域舟船文明的曙光。</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个河川纵横、海域辽阔的国家,拥有古代世界最丰富多样的船型,曾为人类造船与航海事业的发展奉献过许多伟大发明。当历史跨进了中世纪的门槛,“海上丝绸之路”已将东西方世界紧密相连;当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一次又一次驰骋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这是中国人的舟船时代,中国的造船与航海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p><p class="ql-block">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东方海洋大国舟船历史的动人故事,一个象征着古代文明成就和启示人类走向海洋的 永恒主题。</p> <p class="ql-block">建馆初期,为妥善保护泉州与海外交通有关的文化遗存,1959年在时任中国中央文化部郑振铎部长和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的倡导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即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3年,泉州后渚港发现一艘宋代沉船。次年,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船史专家开始对古船进行发掘。历经4年多的科学保护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竹筏</p> <p class="ql-block">牛皮筏</p> <p class="ql-block">造船流程</p> <p class="ql-block">1973年,泉州后渚港发现一艘宋代沉船。次年,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船史专家开始对古船进行发掘。历经4年多的科学保护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为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在中国中央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3年5月,中国海交史研究会和泉州海交馆联合创办了“中国古船模型研制中心”,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心的研究人员复原了上百艘历代各种著名船型。</p> <p class="ql-block">2001年,泉州海交馆开辟“中国舟船世界”大型展馆,展出的160多种船模有各种长江船、黄河船、历代战船,有郑和下西洋庞大船队和郑成功与殖民者海军作战的舰队,还有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独具特色的各种实物船。这是中国首创,展示中华民族7000年舟船文明发展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代长江船</p> <p class="ql-block">古代黄河船</p> <p class="ql-block">远洋尖底船</p> <p class="ql-block">无底船</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船</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p> <p class="ql-block">展馆展示了中国以卓越的航海技术和先进的造船工艺而闻名于世。从古代的木船到现代的巨型钢铁巨轮,中国造船业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行业之一。</p><p class="ql-block">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船东。我们不仅在造船业拥有全球领先的地位,还在海洋物流和航运领域傲视群雄。我们的船队遍布全球,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运输服务,使中国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p><p class="ql-block">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造船业在过去一年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创造了众多令人瞩目的世界纪录。不管是造船速度、船舶质量还是技术创新,我们都站在了全球的顶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我们都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实力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未来的中国发展令人兴奋不已。作为世界第一船东,我们将继续引领全球航运业的发展方向。我相信,在技术创新和战略布局方面,我们将继续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中国的海洋力量将更加强大,我们将成为全球海洋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p><p class="ql-block">中国造船业不仅在经济上发展迅猛,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致力于提高船舶燃油效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这种绿色发展的态度值得赞赏,并将为未来中国海运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持。</p><p class="ql-block">祝福中国造船业一直保持领先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梧林古村落 <p class="ql-block">闽南古厝洋楼 遗落时光的瑰宝</p><p class="ql-block">梧林古村落,这里保留了完整的百年建筑群,一幢幢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梧林人及华侨乡愁的的建筑,它们涵盖了闽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哥特式建筑以及古罗马式建筑共两百多幢。</p> <p class="ql-block">古村落入口处的朝东楼是村中最早的洋楼,占地700平方米,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旅居菲律宾华侨在梧林建造的第一栋西式洋楼,外部为半罗马式的建筑,而内部却是闽南大厝的建筑构造。朝东楼里陈列着古村落在民国时的几位先贤资料及彼时其所携有的物件。如牛仔帽、马灯、藤箱,等等。另外还有一件非常特别的物件:一支清末长枪。它仿佛诉说着清末那一段腥风血雨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出了朝东楼,在好几条村巷中,我们寻了其中一条步入。村巷是由一座座古旧的房子相连又相间而形成的。走在村巷中,代入感太强了。一个回头,仿佛看见了一位民国的小家碧玉,面带微笑,缓缓而行。一个张望,仿佛看见了“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闺中姑娘。触摸着村巷的一砖一瓦,想象着过去梧林人的生活。在一栋栋古厝的建筑巧思中,不仅承载着梧林一户户寻常人家的生活滋味,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华夏文明数千年,中华民族遍天下,乌篮血迹永不忘,海外游子归故乡。”“梧林村有‘华侨建筑博物馆’的美誉,中西方文化在乡土建筑中得以交融,成为梧林这个侨村非常典型的文化现象,也是晋江华侨史的缩影。晋江对梧林的整体保护、活化利用,也把华侨乡愁给留住了。</p> <p class="ql-block">一个传统古村落,始建于明代,历经600余年积淀,近百栋古厝洋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寻味闽南。历史的沧桑,留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物,都在诠释着古早的闽南记忆,这里就是——晋江梧林传统古村落,青石板的村巷,红砖墙的楼房,中国风的村韵融合西洋建筑美学,使梧林村落有了中西合璧之风韵,这里的每一栋闽南古建筑仿佛都在向世人讲述着南洋华侨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步入梧林,第一眼被吸引的是色彩。蓝天、白云、绿树打底,一片片“红”高调闯入画面,那是属于闽南古厝的主色调。沿着悠悠的石板路往村里走,一栋接一栋的古厝竞相登场。将镜头拉近,屋角两端飞扬的弧线分外抢眼。弧线于尾端分叉为二,形似燕子尾巴,故名“燕尾脊”,是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燕尾脊高高扬起,为方方正正的古厝平添了几分灵动。梧林古建筑上百栋,每一栋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村巷中最为“抢眼”的当属又瘦又高的修养楼,俗称“枪楼”,建于1934年,楼内放置枪支。如今,外墙还能依稀看到一些子弹打过的痕迹。它是个三层碉楼,位于村落的平缓地带,视野开阔,是绝佳的“瞭望楼”。当年,村里成年男子分组轮流驻楼守更放哨、巡逻,起到了警戒及随时准备抵御外寇袭村的作用。碉楼各层墙面门窗的窗棂饰顶雕花形态各异,既有艺术韵味,又有欧式灵气,巧搭成“一层一境,四面八境”的建筑景观,把修养楼衬托得分外秀丽。</p> <p class="ql-block">修养楼,俗称“枪楼”</p><p class="ql-block">再绕到修养楼后,朝古村落深处寻去,有好几十年前的照相馆、鞋厂。它们仍保留着当年的样子,不曾改变似的。巷子兜兜转转,不经意间,我们转到了旅菲华侨蔡德卫先生的宅邸。蔡德卫先生的宅邸院内,有一棵巨榕,根节交错,壮观甚美,令人感叹。现在宅邸内经营着一家咖啡馆——“榕树下咖啡”。许多村庄都会存在一两棵与村落共沐风雨的古树,历经多年,两棵榕树已与宅子长成一体,树枝攀缘着房梁生长,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树门。树根盘错,如巨龙蜿蜒。在村落的修复中,这两棵老榕树也被完整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印证。</p> <p class="ql-block">蔡德卫宅邸内的古榕树</p><p class="ql-block">梧林的古建筑多为抗战年代华侨回乡所建,一栋名为“侨批馆”的番仔楼内,一封封侨批记录下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侨批,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间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这些华侨毫无保留地把辛苦所得汇入家乡,支撑着家人的生活,并建成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大厝。蔡德鑨就是其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一生4次回乡建业,每回一次就为家族建造一座大厝。</p> <p class="ql-block">爱国华侨,热爱祖国。</p><p class="ql-block">明天是我们这次泉州旅行最后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