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道家精髓—2023.12.17

🎼.申迪

申迪(2023.12.17) <p class="ql-block">@.人生:珍惜这个舞台</p> <p class="ql-block">  &amp;*各位退休的同学、同事、朋友们,记住这9集,坚持几十年,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活成神仙!</p><p class="ql-block"> 第1集浙江杭州灵隐寺内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对联语言朴实,却富含哲理。这种“半称心”的生活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心态,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p><p class="ql-block"> “半称心”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 </p><p class="ql-block"> 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 </p><p class="ql-block"> 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 </p><p class="ql-block">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p><p class="ql-block"> 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p><p class="ql-block"> 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p><p class="ql-block"> [图片]</p><p class="ql-block"> 第2集看了那么多的《人生寄语》,孰不知仅用四个汉字即可明了整个人生:尖、斌、卡、引:“尖”字,能大能小,“斌”字,能文能武,“卡”字,能上能下,“引”字,能屈能伸。正可谓:人的一生虽复杂,四字简单又明白。能大能小明世态;能文能武乃英才;能上能下淡名利;能屈能伸福自来。</p><p class="ql-block"> [图片]</p><p class="ql-block"> 第3集①什么叫幸福?白天有说有笑,晚上睡个好觉。②什么叫智慧?安排的事能做好,没安排的事能想到。③什么叫情商?说话让人喜欢, 做事让人感动, 做人让人想念。④什么叫正能量?给人希望,给人方向,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给人自信,给人快乐。</p><p class="ql-block"> [图片]</p><p class="ql-block"> 第4集心态不同,人生的境遇便会天差地别。快乐,就是在平淡中窥见了神奇;幸福,就是于平淡中尝出了真味。快乐不是生活的赐予,而是心的领悟;幸福,不是别人的馈赠,而是心的淡然。只有甘于平淡,不争,不执着,不计较,才能感受到更多幸福。</p><p class="ql-block"> [图片]</p><p class="ql-block"> 第5集家,是讲爱的地方,不可讲理;家,是放松的地方,不可吵闹;家,是安心的归宿,不可嚣张;家,是感情的寄托,不可欺骗。家要温暖,而不是冷言冷脸;家要陪伴,而不是亲人离散。</p><p class="ql-block"> [图片]</p><p class="ql-block"> 第6集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人生不要设计得太挤。不管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留点空间,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留一点好处让别人占,留一点道路让别人走,留一点时间让自己思考。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人生留点余地,得到时不自喜,失去时不抑郁,得失之间淡定从容。</p><p class="ql-block"> [图片]</p><p class="ql-block"> 第7集人之所以烦恼,在于记忆;人之所以心累,在于徘徊;人之所以前行,在于感恩;人之所以快乐,在于豁达;人之所以成熟,在于看透;人之所以放弃,在于选择;人之所以宽容,在于理解;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感情;人之所以充实,在于过程 ;人之所以成功,在于勤奋;人之所以幸福,在于知足。</p><p class="ql-block"> [图片]</p><p class="ql-block"> 第8集养生不能马上让你年轻10岁,而是过10年后,你身边和周围的人都老了10岁,而你还仍然是今天的样子。养生不能马上让你的病痊愈,而是过10年后,你身边的人或许都渐渐已离去,而你还是今天的样子。养生不能马上让你发财致富,而是10年后,身边的人都为治病破产到处借钱的时候,你却衣食无忧逍遥自在。</p><p class="ql-block"> [图片]</p><p class="ql-block"> 第9集吃饭:三分饥饿七分饱;遇事:三分忧虑七分欢;外出:三分坐车七分行;吃菜:三分咸度七分淡;饮食:三分荤菜七分素;健身:三分娱乐七分练;生病:三分治疗七分养;穿衣:三分凉意七分暖。</p><p class="ql-block"> [图片]</p><p class="ql-block"> 各位 退休的同学、同事、朋友们,记住这9集,坚持几十年,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活成神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amp;*人生的最高境界:少言、独处、静思、淡泊、善良、厚道、通透</p><p class="ql-block"> 几度夕阳红——2023.12.23</p><p class="ql-block"> 人生路漫漫,何曾有尽头?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我们常常迷失于金钱与权力的诱惑之中。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在物质的富足,而在心灵的丰盈。</p><p class="ql-block"> 少言,是一种智慧。古人云:“言多必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却忽略了倾听他人的声音。真正的智者,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因为他们知道,言多必失,言多必累。少言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倾听和理解他人,从而建立更加深厚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独处,是一种享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忙碌于各种社交活动,却忽略了与自己内心的对话。独处的时间,可以让我们沉淀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寻找自己的方向。独处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静思,是一种力量。在繁杂的信息中,我们总是容易被各种声音所干扰,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静思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坚定信念。静思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p><p class="ql-block"> 淡泊,是一种境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容易被各种物质所诱惑,而失去了自己的底线。淡泊名利,不为物欲所动,才能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宁静。淡泊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于自己内心的需求和精神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善良,是一种本性。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遭受不幸。善良的人,总是愿意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传递着温暖和力量。善良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厚道,是一种品质。在与人相处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厚道的人,总是能够宽容大度,不计较得失,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厚道可以让我们更加真诚地对待他人和自己,从而建立更加坚固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通透,是一种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通透的人,总是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把握人生的规律,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通透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和联系。</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去体会和领悟。当我们能够做到少言、独处、静思、淡泊、善良、厚道、通透时我们的人生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了!</p> <p class="ql-block">@.有得有失,才是人生</p> <p class="ql-block">@.无论做什么?记得是为自己而做!</p> <p class="ql-block">@.活得糊涂一点!</p> <p class="ql-block">@.笑一笑,十年少</p> <p class="ql-block">@.人生没有预演!</p> <p class="ql-block">@.思维—应用</p> <p class="ql-block">@.莫言解释“我”</p> <p class="ql-block">@.凡人七乐</p> <p class="ql-block">  $*做人,让自己高兴,让别人舒服! </p><p class="ql-block"> 👉 儒释道文化 2023-12-17 </p><p class="ql-block"> 来源:南师国学堂(ID:NHJGXZH)</p><p class="ql-block"> 你不让别人舒服,别人就会让你不舒服。</p><p class="ql-block"> 人活一世,忽而一瞬,快乐的时光,更是转瞬即逝。</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人生的幸福是按秒计算的。”</p><p class="ql-block"> 往往我们还未拥抱幸福,就已老去。</p><p class="ql-block"> 回首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亏欠自己太多。往往有累,自己扛;有苦,自己咽。不知不觉,成全了他人,却迷失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季羡林在《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中写道:“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p><p class="ql-block">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p><p class="ql-block">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莫过于既让自己高兴,又让别人舒服。</p><p class="ql-block"> 让自己高兴,才不枉于人世间走一趟;让别人舒服,才不负自己的才华和修养</p><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 让自己高兴,是做人难得的一种智慧。</p><p class="ql-block"> 古人有言:“悦人者众,悦己者王。”</p><p class="ql-block"> 每天都能在生活中发现快乐的人,</p><p class="ql-block">才是真正的智者。你的爱好,你的生活方式,其实归根究底,都是为了取悦你自己。</p><p class="ql-block"> 不必为了谁的喜好去委屈了自己。</p><p class="ql-block">用从容酬谢他人,用深爱回报自己。</p><p class="ql-block">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云水间”。</p><p class="ql-block">当你懂得悦己,将平凡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你的人生,自有意想不到的喜悦和满足。</p><p class="ql-block"> 查理·卓别林说:“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p><p class="ql-block">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p><p class="ql-block"> 难过的时候,就犒劳自己,享受健康美食;心累的时候,就放下所有,好好睡一觉;沉迷低谷的时候,要记得给自己爱和勇气;拼命努力的时候,别忘了给自己一些小奖励。人这一生,取悦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学会爱自己.</p><p class="ql-block">才是终生浪漫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 让别人舒服,是人宝贵的一种修养。</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逢人减寿,见货添钱”。</p><p class="ql-block"> 猜测年龄时,要往小的猜,猜测某物价值时,要往贵的猜,这样便可以让别人心情愉悦。</p><p class="ql-block"> 让人舒服,不是一味迎合别人,而是发自内心顾及他人情绪,体贴入微。</p><p class="ql-block">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让人感觉到这个世界的暖意,于无形中展现魅力,收获钦佩与赞赏。</p><p class="ql-block"> 而有时候,与人温暖,就是与己温暖。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p><p class="ql-block">。不为难别人,就是不为难自己。</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弟子子夏,评价孔子说:“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就是说,孔子远远望去,庄严可畏,与他接近,他却温和可亲,让人舒适。</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君子如玉”,让人舒服的人,就好像一块温润的美玉。即使历经诸多风雨,也不会改变其豁达的胸襟,广阔的心境;即使面对众多刁难,也不会改变其包容他人的本质与真心。</p><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 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了你的高度。人生在世,取悦自己是一种能力,</p><p class="ql-block">让人舒服是一种境界。与人相交,你不让别人舒服,别人就会让你不舒服。</p><p class="ql-block"> 电影《无问西东》里说:“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愿你在迷茫时</p><p class="ql-block">,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p><p class="ql-block">,听从你心,无问西东。”</p><p class="ql-block">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做一个让人舒服的人,善待他人的同时,也被他人温柔以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p> <p class="ql-block">@.《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p> <p class="ql-block">  💣*老子悟了什么道</p><p class="ql-block"> ——2024.1.28</p><p class="ql-block">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悟出了</p><p class="ql-block">“道”与“德”的哲学思想,包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这些思想表达了老子对社会本质的理解,对生命的思考和人性的洞察。</p> <p class="ql-block">  $*1.首位思想是“道”。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道”这个哲学概念。把“道”视为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发生的根源、存在的依据。“道”具有超然的存在,具有主宰的功能,是人类理性思考达到更高程度的产物。在老子看来,</p><p class="ql-block">“道”是具有否定性的存在。如,在看事物外部特征时,“道”就是“无名”“无形”“无象”;在看人事时,“道”就是“无事”“无为”“无心”;在看情感时,“道”就是“无情”“无欲”。“道,可道,非常道”。“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真实存在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也是与万物合一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第二位的是“德”。《老子》一书可以被分为“道”“德”两篇,所以又称《道德经》。当然,在“道”篇中也讲</p><p class="ql-block">“德”,在“德”篇中也讲“道”。在老子看来,如何实现自我,“德”很重要。“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在万物的生成过程中,“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德”,是</p><p class="ql-block">“道”之德,道德并重,尊道贵德。</p> <p class="ql-block">  $*3.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运行规律。老子认为,“道”,是自然本性,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在老子看来,对待问题,不在于消除所有的矛盾,而在于将矛盾降到最低点,不在于给予百姓所需要的一切,而在于给予百姓自由伸展的足够空间。要做到这一点,就是圣人的“无为”。圣人“无为”了</p><p class="ql-block">,百姓“自然”。“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p><p class="ql-block"> 4.无为而治。“无为”,是“道”的行动方式。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他认为,好的治理方式就是让人民自由地生活和发展,而不是通过强制和规定来控制他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但是,“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去做,也要合理的“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所说的“无为”是站在节欲、克制、谦逊、处下、不争的立场讲的,是“为”的对象和结果,</p><p class="ql-block">“无为”是大为。他明确提出的目标,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p> <p class="ql-block">  $*5.反者道之动。老子认为,“道”的运行是反的,即逆向思维和行动。他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反向思考和行动,而不是跟随主流和传统思维。可以说,老子是早先提出逆向思维的人。他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等等,这些可以看出一种非常明显的思维方式,就是老子在告诉人们想要向前必先向后,这就是逆向思维。老子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有无”“正反”的两极互动中,既重视</p><p class="ql-block">“无”,也重视“反”。常人只看到“有”的存在,看不到“无”的功用;常人只看到“正”的一面,看不到“反”的效果。有无相生,正反相较,顺其自然,待机而动,这就是“反”为“道之动”的原理。</p><p class="ql-block"> 6.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弱的,即微妙而不可见。他认为,强大的力量不是来自肌肉和武器,而是来自智慧和道德。所以,老子特别推崇“水”“牝”“谷”“婴儿”等意象,因为在事物对立转化的两极运动过程中,“反”</p><p class="ql-block">“弱”“小”的一方,反而更为旺盛、更为持久。因此,他希望人能像水、女性、婴儿一样柔弱,这样能尽可能远离死亡、腐朽,摆脱外在污染,保持生命活力,就像“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说的那样,并将这样道视为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则。</p> <p class="ql-block">  $*7.不争的处身之道。在老子看来,自然界和人世间,总是柔弱的一方占据上风,笑到最后,而强硬的一方看似逞强一时,但却更容易败。在自然界中,</p><p class="ql-block">“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遇到方的容器就变成方的,遇到圆的容器就变成圆的,似乎很柔弱,但是水能滴穿石头,没有水不能攻克的地方。在人世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是取胜之道,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p><p class="ql-block"> 8.知足常乐。老子认为,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他认为,只有懂得满足,才能体验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在老子看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祖,常足矣。”就是知道到了什么程度,就该满足的人,永远是幸福的,也就是知足常乐。</p><p class="ql-block"> 9.慈爱与节俭。老子主张慈爱和节俭,他认为这是人类的美德。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件事是老子修身处世的法宝。“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用,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这一正一反的论述,说明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p><p class="ql-block"> 10.道的循环。老子认为,“道”的运行是循环的,即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在《老子》一书中,有很多篇章提出了成对的概念。例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左右、轻重、强弱、阴阳、雌雄、善恶等等,总计有八十多处。这就是老子告诉人们“道”的正反两面是相互相成、协调统一的。认识了这一点,就能做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能为天下溪、为天下式、为天下谷者,是得大道者。这是老子的独特之处,也是他的伟大之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p><p class="ql-block"> ——2024.1.28</p><p class="ql-block">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p><p class="ql-block"> 【 01】</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会面。</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p><p class="ql-block">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两人离别时,老子指着黄河说道:</p><p class="ql-block">“你为何不能学习水的德行呢?”</p><p class="ql-block"> 孔子不解,问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 老子回答说:</p><p class="ql-block">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逐利,处于天下众生所厌恶的地方,反而更接近于道,这是谦虚的德行。</p><p class="ql-block"> 江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成为百谷之王。</p><p class="ql-block"> 天地之间,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事物,水滴石穿。</p><p class="ql-block"> 可见,柔能克刚,弱能胜强。</p><p class="ql-block"> 不见具体形状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无言的教化和无为的益处更甚于有为。”</p><p class="ql-block"> 孔子恍然大悟,说:</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幵。天下之人都高高在上,只有水处在下方。</p><p class="ql-block"> 天下之人都喜欢安逸,只有水处于艰险;天下之人都喜欢洁净,只有水处在污秽之中。</p><p class="ql-block"> 水趋向的处境都是天下人厌恶的,所以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子接着说:</p><p class="ql-block"> “当你不与天下人相争时,天下将没有人能与你相争,这就是效仿水德行事。</p><p class="ql-block"> 水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水避高趋下,从不回流,善于利用地势的起伏。</p><p class="ql-block"> 你看那深潭中的一汪碧水,表面淸澈而平静,却是那样的深不可测。</p><p class="ql-block"> 水也会有流失,但却从不会枯竭。</p><p class="ql-block">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这就是水至善至仁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它遇到圆形障碍就绕其而行,遇到方形障碍就折回而走,遇到堵塞就暂时停止,一旦出现决口就浩荡奔流,这就是水的信誉。</p><p class="ql-block"> 它能洗涤肮脏污秽,能使崎岖的地势趋于平缓,这就是水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它用浮力载物,用清面照人,用坚毅的恒心克服障碍,这就是水的长处。</p><p class="ql-block">它日夜而人、贤人和聪明的人都善于选择时机,能随机应变、顺天应时,就像皓皓明月,静观世事沧桑。</p><p class="ql-block"> 你现在冋去,应该戒骄戒躁。</p><p class="ql-block"> 要不然,你人还没到,名声就已经传来,身体还未动,声势已经先行,张张扬扬,就像老虎走在大街上。</p><p class="ql-block"> 这样,谁还敢用你呢?”</p><p class="ql-block">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p> <p class="ql-block">  $*02.第二次会面。</p><p class="ql-block"> 两人第二次会见,是在老子辞官回到故乡苦县曲仁里。</p><p class="ql-block"> 这次会见,两人谈到了仁义,但老子并没有认同孔子所言的仁义。</p><p class="ql-block"> 在老子看来,这扰乱了人的本性,人应该顺应自然。</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p><p class="ql-block"> “人出生在世界上是—种自然现象,因此人的行为也要顺应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 你看,天地按自然规律运行,日月星辰按次序周而复始的运转,飞禽走兽按彼此的生存之道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 这并不是人为的刻意安排, 而是它们遵循自然之理,按天性生存、发展。”</p><p class="ql-block">人生于宇宙之间,和天地万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生存之理。</p><p class="ql-block"> 人的生、死、荣、 辱,都应遵循自然之道。</p><p class="ql-block"> 顺天而行,顺理而作,任凭人们按自己的喜好自得其乐,人的本性就显示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人为的标榜仁义的结果,只能离仁义越来越远。</p><p class="ql-block"> 你苦苦求索仁义,意在实现人的本性,可结果却适得其反,扰乱了人的本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03.第三次会面。</p><p class="ql-block"> 两人第三次会面是在很多年后了,此时孔子已闻名于世,老子隐居于世。</p><p class="ql-block">这次,主要探讨的是何谓天道。</p><p class="ql-block"> 对此,老子说:</p><p class="ql-block"> “阴阳之道,深不可测,人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到,有语言却不能传授,是平常人的智慧所不能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因此,所谓的得道并非真正得道,而只是体道。</p><p class="ql-block"> 假若你像认识宇宙中的有形事物一样去认识它,借助于眼、耳和语言,那将永远无法懂得道。</p><p class="ql-block"> 求道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如果内心体悟不到道的存在,道将不能保留。</p><p class="ql-block">心中体悟到了道的存在,还要在现实中进一步印证,得不到现实印证的道,不能畅通无阻的前进。</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得道的圣人虽内心有所领悟,却不能为外人道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仅仅希望能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而不去用心体会,即便是圣人也不愿意教授他。”</p><p class="ql-block"> 学问渊博也不一定懂得大道,就像擅长辩论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一样。</p><p class="ql-block"> 无用的知识和辩术早已被圣人所摒弃,所以得道的圣人总是处于一种体悟大道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周而复始循环运转,主宰万物并赋予万物以永无穷尽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宇宙万物,都是因为有了道的给予,才不至于匮乏。</p><p class="ql-block"> 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孔子获益良多。</p> <p class="ql-block">@.内经图</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内经图—道家养生文化精髓</p> <p class="ql-block">@.玄妙—心意与呼吸</p> <p class="ql-block">@.无为修身久,仁义入世深</p> <p class="ql-block">@.五脏六腑之气运图</p> <p class="ql-block">  $.“生病起于过用”是人体致病的普遍规律</p><p class="ql-block"> 太极本草——2023-12-13</p> <p class="ql-block">$*七种感情人人具有!</p> <p class="ql-block">@.龙行龘龘!</p> <p class="ql-block">  $*原来,老天爷给人留下了3条退路,无奈世人一生糊涂,很多人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论语·颜渊》中有言:“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p><p class="ql-block"> 穷途末路之时,要相信奇迹总会发生。伍子胥过昭关,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际,一夜愁白了头,因之貌变过了关,虽侥幸,也恰印证了天无绝人之路一说。</p><p class="ql-block"> 上苍有好生之德,天无绝人之路。常以劝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对人事有信心,坚持就是胜利。</p><p class="ql-block"> 用现代的话来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就给人打开了一扇窗。机会总会有的,只看人能否把握。</p><p class="ql-block"> 原来,老天爷给人留下了3条出路,无奈世人一生糊涂。</p><p class="ql-block"> 一、甘于平淡,接纳平凡,顺其自然。</p><p class="ql-block"> 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这一生,免不了要遭受苦难。”</p><p class="ql-block"> 所谓苦难,就是人生在世所面临的劳筋苦骨、饱经世变、所承受的痛苦和折磨。</p><p class="ql-block">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人生必经的苦难。</p><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人的命运起伏中,他们或贫瘠一生,力图用知识改变命运;或劳苦一生,整日忙忙碌碌,却始终未放弃生活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正如作家季羡林曾所说:“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荆棘丛生,步履维艰是常态。</p><p class="ql-block"> 当读懂了《平凡的世界》,你就会明白,人生若想圆满,必须熬过这四种苦难。</p><p class="ql-block"> 必须熬过这四种苦难。</p><p class="ql-block"> 孤独的苦:贫穷子弟顺少平一生坎坷,在独处时养精蓄锐,积极成长,最终摆脱了底层农民工的命运,做了大亚湾煤矿的公职人员,完成了人生的逆袭。</p><p class="ql-block"> 恰如叔本华曾经说过:“人生要么孤独,要么庸俗。”</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想要变得更加强大,就必须要熬过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无人问津的日子。只有熬过那一段孤独寂寞的时光,人生才会无限精彩。</p><p class="ql-block"> 读书的苦:孙兰花没有接受过知识的熏陶,明知婚姻不幸,也不愿寻求解脱。归根到底,是因为没读过书,缺乏自我解救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恰如钱钟书曾说:“没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了人的当。”</p><p class="ql-block"> 逆境的苦:孙少安的一生经历过灰暗后,他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p><p class="ql-block"> 恰如人生在世,一帆风顺是侥幸,艰难险阻才是现实。而每个困局都是人生的绊脚石,跨过去,一切便会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苦:孙玉厚年轻时,他曾省吃俭用供弟弟读书,好不容易端上铁饭碗,又砸锅卖铁给弟弟娶媳妇。咬牙卸掉身上长兄为父的枷锁后,却为了家中的四个孩子整日操劳。</p><p class="ql-block"> 恰如张爱玲所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经历的所有的苦难,拼尽了全力,但依旧平凡,那就坦然接受一切。</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茫茫人海当中,每个人都只是其中的一小份子,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因此,要懂得接受自己的平凡。人生在世,虽不能甘于平淡,但你得接受自己的平凡。</p><p class="ql-block"> 二、进退有度,不贪不恋,得失淡然。</p><p class="ql-block"> 《彖辞》中说:豫卦结构为五阴爻和应一阳爻,象征柔弱服从刚强者,强者能够推动自己的意志。</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要懂得居安思危,要懂得顺应自然,适时而变,而不是一味执念的让自己陷入困境之中,无法自拔。凡事审时度势,进退有度。</p><p class="ql-block"> 《象传》之中说:本卦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坤,坤为地。春雷轰鸣,大地震动,吹发万物,这是豫卦之象。</p><p class="ql-block">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达到真正的快乐之道,要懂得适可而止,不可过分沉迷于其中一面,迷失自我。</p><p class="ql-block"> 人,活着,别太贪婪。</p><p class="ql-block"> 人心太贪,无异于是自掘坟墓,因为,欲壑难填。</p><p class="ql-block"> 贪心的人,从来不会被生活待见,因为,贪心的人,没朋友,贪心的人,没诚信,贪心的人,没人品。</p><p class="ql-block"> 三、低调如水,守口如瓶,闷声发财。</p><p class="ql-block"> 一群人中最低调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说话太容易的时代,我们或许忘了,守口如瓶,是品质,更是一种修行。</p><p class="ql-block"> 《增广贤文》:“守口如瓶,防意如诚,宁可负我,切莫负人。”</p><p class="ql-block"> 意思就是守住自己的嘴巴,像瓶子一样严密,不要多言。</p><p class="ql-block"> 《摩诘经》有云:“防意如城,守口如瓶”,不让杂念侵扰内心,不让言语随口而出,是为人处世一大戒律。</p><p class="ql-block"> 我们或许做不到防意如城,却应该警醒,真正的智者,守口如瓶。</p><p class="ql-block"> 他人是非,不如不言;人云亦云,不如不言;言而不当,不如不言;旧事重提,不如不言;知而不行,不如不言。真正的智者,知而不言。</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常会短视和浅见,总以为今天很长,明天就是永远;总以为自己很高,登顶即为山峰。</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有限的人生里,我们极度挥霍;在浩渺的宇宙中,我们肆意践踏。</p><p class="ql-block"> 其实,一生本就不长,如流星之于夜空;生命何其卑微,如尘埃之于苍穹。</p><p class="ql-block"> 不宣扬自己之功德,不妄评他人之过失,不张扬未来之计划,闷声发大财,稳如山中石。</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p class="ql-block"> 佛曰:众生皆苦,执相而求,咫尺千里。</p><p class="ql-block"> 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此消彼涨有生有灭,不过周尔复始的轮回。心有敬畏感激,存一分执念,老天爷长眼,不会让人无路可走。</p><p class="ql-block"> 人并更多的时候,是因希望而活下去。天之道于公,身处困险之绝境时,护住心中希望之火不灭,不妨坐观其变,静待花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间清醒:45岁—80岁的养生</p><p class="ql-block"> 长寿要诀(太极本草)</p><p class="ql-block"> ——2023-12-21</p><p class="ql-block"> 1、心安则静,人安则宁,事安则顺。 </p><p class="ql-block"> 2、横不攀,竖不比,踏踏实实管</p><p class="ql-block">自己。</p><p class="ql-block"> 3、动中求静,去除烦恼;动中有静,工作有序;静中求动,养怡健康;静中有动,脑动不止,体脑结合。</p><p class="ql-block"> 4、一个人放低自己,不一定被别人看低;一个人看高自己,不一定被别人高看。</p><p class="ql-block"> 5、处顺事之境宜静,处逆事之境愈宜忍,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本,委屈中平衡,妥协中前行,虚怀中充实,放弃中收获。</p><p class="ql-block"> 6、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p><p class="ql-block"> 7、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5—65岁养生20诀:</p> <p class="ql-block">  $*十个“一分钟”,长寿不是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