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韶山毛氏家族是典型的移民家族。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始祖毛太华携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从云南来楚,定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兄弟再卜居韶山,从此揭开了在韶山创业的序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现域韶山的其他地方相比,韶山冲一带因山高林密而开发最晚。当毛氏家族的先人来到这里时,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尚是一副原始的蛮荒景象。山林草泽中,虎啸猿啼。淙淙山泉,从崖畔石缝中流出。这里除了绵亘的高山,便是茅草丛生的山间谷地。每当山洪爆发,泥石俱下,浊流滚滚,巨大的轰鸣声在山谷中回荡。山洪过后,偃草涂泥,乱石满沟,渍水泛起层层白光;而每当干旱时,又溪河断流,水贵如油。唯一的优势是这里林木茂盛,珍禽异兽众多,为伐木、打柴和狩猎提供了便利。可以想象,当毛清一、毛清四兄弟刚来韶山时,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是多么严峻!他们及其子孙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起码的衣食之源。正是在与环境相争的过程中,毛家人形成了勤奋进取的奋斗精神。“韶山风气,自鸡鸣而起,至篝灯不辍。”一代一代的毛家人,以此为兴家隆族的必由之路,硬是把一个陌生而蛮荒的地方变成了子孙赖以生存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毛氏家族的第二代传人毛清一,定居在今韶山滴水洞附近,配昌氏,生毛有恭、毛有信;毛清四则定居在韶山冲东南入口处铁陂,配段氏,生毛有伦、毛有智、毛有诚。这样,毛氏家族第三代共有5人。在这5人中,毛有恭配金氏,生毛震,毛铎,毛瓒;毛有信配易氏,生毛瑺、毛鉴、毛铭、毛海;毛有伦配杨氏,生毛翔;毛有智配李氏,生毛深;毛有诚配胡氏,生毛胜。于是,毛氏家族第四代共有10人,比第三代翻了一番。在这10人中,有后嗣且袭居韶山的仅毛震、毛瑺、毛鉴、毛深四人,由此分为四大房,再加上石塅(地名)毛全山一支,构成五大房。毛全山与毛太华同籍江西,同赴云南,后又同时来楚。为敬宗收族计,乃将这一支纳入整个毛氏家族序列,称为石房。前四房以人名命名,后一房以地名命名。五大房既定,毛氏家族由此枝分派别,瓜绵椒衍,生齿日益繁、家声日益振。后来震房又分竹溪、彬溪、介溪三支;鉴房分泉溪、高溪两支;深房分立暌、立明、立暘、万才四支;瑺房分显色、显名、显定三支。毛泽东属震房竹溪支。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氏家族已衍派至二十二代。据湖南省图书馆保存的民国37年(1948年)《韶山地方毛姓氏概况调查表》记载,此时毛氏家族共有70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氏家族的先人,先后在铁陂、东茅塘、乌塘、毛家湾等处开种田土300余亩。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年)以前,土地“历来公共,未经分晰”。成化十八年八月十五日,由长房房祖毛震主持,除留部分公田外,其余按人口等情况分配给各房各户,延续百年的家族土地所有制不复存在。到清代前叶,韶山冲一带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田畴沃壤,遍布冲内;茅舍之间,鸡犬相闻。粮食、竹木器加工、凿石烘灰等家庭手工业兴盛起来。家族内外的土地买卖等经济活动以关约、契据等形式频繁地发生。农民将谷米、牲猪、木柴和手工业品运到银田等集市进行贸易,以换回布匹、食油等必备的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毛氏家族开始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清乾隆二年(1737年),毛氏家族始修族谱,确立了从第七代起的派系:“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其后又在光绪七年(1881年)、宣统三年(1911年)和民国30年(1941年)三次续修族谱。族谱包括世系源流、生没葬向、文武誥赠、忠孝节义、祠墓图说、传赞祀典、据约规训等许多内容,堪称毛氏家族的百科全书。二修族谱前夕,震、、鉴、深等房还撰修了房谱。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合族倡建毛氏宗祠。毛氏宗祠位于韶山冲引凤山麓。建筑面积668.8平方米,落基宽大平稳,房顶宝瓶竖戟,“竹影摇窗,松风入户,四时花鸟不尽,清幽有与天地相永者”。伴随着修谱建祠,为祭祖隆恩而设的各种祭会也纷纷登场。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为该祭会的发起人之一。总之,到清末,毛氏家族形成了规矩齐全、体用兼备的家族文化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500余年之奋斗,韶山毛氏家族不仅开发了一方热土,而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毛氏家族从自己的奋斗史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天下无难为之事,性能不囿于难为之见,不生其畏难之心,审其难为之势而克分其难,酌其难为之理而克任其难,自便难为者转成不难,故有为之才,一生为人之所难为,而行若无事。旁观咤讶,鲜不叹为难为之事,必得难得之人而后成也。”这与毛泽东后来的名言“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何其相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族如此,家庭亦然。毛泽东的父母都非常勤劳,一心以致富兴家为念。特别是他的父亲毛顺生,不信命运,不靠祖业,完全依赖自己辛勤的经营而兴家。他不仅赎回父辈典当出去的田产,还用积攒下来的钱购进二十多亩土地。原来的五间半茅草房在他手里变成了十三间半大瓦房。他对子女要求严格,在家里容不得他们闲着,稍有不从即斥其“懒惰”。这种家风培养了毛泽东从小做事勤快、善始善终的习惯。青年毛泽东曾在笔记本上写下:“人情多耽安逸而惮劳苦,懒惰为万恶之渊薮。”又写道:“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毛泽东终身依此自警自励,并成就了亘古未有的功业。</p> <p class="ql-block">1919年10月, 毛泽东、毛泽覃与父亲 (左二) 、堂伯父 (左三) 在长沙合影</p> <p class="ql-block">韶山毛氏家族的民风以劲直尚气、强悍好胜为主要特征。这种民风的形成,一方面归因于长途迁徙、开创新基的家族背景;另一方面则源于从军打仗、驰骋疆场的家族传统。毛氏家族的始祖毛太华便是“以军功拔入楚省”。元至正年间,毛太华回避战乱从江西吉水迁徙云南,在那里娶妻生子,并参加朱元璋后来平定边疆的战争,立下军功顶补洪武垛籍。王朝鼎革,尘埃落定。为补湖南人口本之不足,朱元璋下令从外省移民实湘。毛太华在这种背景下来到湖南。此后,毛太华的子孙秉承他的刚毅和血性,投身行伍、闯荡天下者代不乏人。19世纪50年代初,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兴起。韶山毗邻曾国藩的老家湘乡,得风气之先,大批毛氏子弟加入湘军,形成一股从军潮。毛氏子弟参加了从湘军出师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次战役,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等级的功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军职分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10级,除总兵和游击外,其他军衔均被毛氏子弟获取过。据笔者遍查毛氏族谱,毛氏子弟升提督的有毛恩坎等3人;升副将的有毛际禄、毛祥受等4人;获参将的有毛贻致等2人;获都司的有毛恩兑等7人;获守备的有毛祖富等5人;被授千总的有毛祖斐等3人;被授把总的有毛祥汀等6人;被授外委的有毛祖川等5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毛氏家族的历史上,一下子出现这么多有功名的人物,实属前所未有。他们的经历和功名,直接感染到同乡子弟,特别是他们卓厉敢为、闯荡天下的品格,更对人心风俗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此论政谈兵,习为风气。从军打仗,成为毛氏子弟改变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日甲午战争时,毛氏子弟又“乘时而起”。民国初年,毛氏子弟毛国翘、毛宇居、毛麓钟等还对同乡何海清远涉云南,参加了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毛泽东父亲毛顺生早年亦曾外出当兵谋生。</p> <p class="ql-block">韶山毛氏家族的文化人最早产生于第三代。“清一子有恭以吏才载县志,清四子有伦以明经入国史。”之后,毛氏家族经历了一个文化上相对沉寂的时期,直到明末清初,家族文化才开始活跃和兴盛起来。这时,毛氏家族一连有毛凤仪“生卒不详”、毛凤来(1608---1693)、毛朝颖(1646---1693)、毛朝颂等通过院试而成为“邑庠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秀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年间,毛氏家族又出现以毛文伯(1674---1760)、毛文柱(1687---1759)、毛文常(1717---1736)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道光以降,毛氏家族的文人更大量涌现。毛兰芳(1826---1892)、毛鸿宾(1852---1928)、毛鼎臣(1844---1909)、毛简臣(1845---1925)、毛麓钟(1866---1921)、毛福生(1863---1933)、毛咏薰(1871---1937)、毛宇居(1881---1964)等皆钟情诗书,在当地颇著文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兰芳与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为堂兄弟。他青年时代“博学善诗文词赋,应试屡拔前矛,尝代文武官员作应酬简札篇章,佥谓文望日隆”。中年“高悬绛帐,近悦远来,诲人不倦,奖励成才,不计修金之有无也”。毛兰芳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最有名的就是“韶山八景诗”。毛兰芳的孙子毛麓钟和毛福生一为秀才,一为国子监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鸿宾、毛简臣、毛咏薰等也极喜读书。毛鸿宾是毛泽东在韶山生活时毛氏家族的族长,毛简臣的父亲毛祖南与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为堂兄弟。毛简臣在父亲的督导下,苦读成为秀才(清附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族先祖们的求学事迹,通过家谱、通过口耳相传给毛泽东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在读私塾时所跟随的6位老师中,有4位即毛咏薰、毛宇居、毛简臣和毛麓忠为本家族的人。1904年秋,毛泽东在关公桥私塾跟随毛咏薰读书,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1906年秋,他在井湾里私塾拜堂兄毛宇居为师,阅读了《春秋公羊传》、《左传》等经史书籍;1909年下半年,他在乌龟井私塾从毛简臣点读《汉书》、《通鉴纲目》等古籍;1910年上半年,毛泽东又在东茅塘面山楼私塾跟从毛麓钟学习《史记》、《日知录》等著作,也翻阅了许多时论和新书,还包括毛兰芳、毛麓钟的诗词作品。正是在这些家族先贤们的引导下,毛泽东步入国学之林,初步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初步具备了作为读书人的涵养和习性。</p> <p class="ql-block">乾隆二年(1737年),毛氏创修族谱,可惜该谱已经失传,其主要内容不得而知;光绪七年(1881年)毛氏二修族谱制定了家规18条,家训和家戒各10则;宣统三年(1911年)三修时又增加百字铭训和劝戒讼词。另外,二修、三修族谱时,还辑录了古今圣贤格言。毛氏宗祠“聪听彝训”匾额上方抄录有曾国藩的部分家书,以补家族文化规范之不逮。</p> <p class="ql-block">二修族谱制定的家规18条涉及家庭、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由族长、房长强制执行。家族处理不了的则“送官究治”。如第1条规定:“孝悌为百行之原,固人道之所当尽。凡为子弟者,务宜服务奉养以事亲,逊顺恭让以尽弟。苟有不孝养父母,不弟事兄长,大则忤逆违悖,小则言语撞触,族长传祠,从重惩戒,训之不悛,送官究治。”又如第5条规定:“子弟之成败全在父兄之教训,故父兄之教不严,子弟之率不谨。凡我族人于子弟知识稍开,天真未遭之际,提撕训导以保天性。及长,教以正业。如有听其游荡,放辟不加约束,先以容纵处父兄,后以不肖治子弟。”再如第15条规定:“公项银谷,除供国课、办祭费、妥公用外,或有赢余,任听经管掌理出入,每年凭众清算,开除若干,实存若干,注载公簿以示清洁,如有肆意侵噬,浮开数目,除追还赔偿外,立行斥革论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规作为族人的道德生活信条,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必须做到家喻户晓。毛氏家族在制定出家规后,要求“凡各家长当于三余之时,孙子略识书字之际,使之观看,与之讲明,令其和其稽考,遵其法戒,则在家可为一家之令子,在乡可为一乡之善士,在国可为一国之忠良。”家族长辈特别是族长在保证家规的执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毛氏家族的族长毛兰芳、毛鸿宾等皆能“正人先正已”,以人格引领一乡之风俗。毛兰芳早年从军,本来“前程无量”,但当他得知父母倚门泣望时,竟“不脱冕而行,归依膝下,誓不再游”,可算是标准的孝子了。归乡后,他为一族之纲领,“凡济人利物、排难解纷事宜,所谓众善奉行矣”。他对子女严格要求,家学历几代而不坠。对困苦向学者,他“不取学俸”,奖励成才。毛鸿宾作为毛兰芳的继任者,律已甚严。“族中旧例,经理三年一任”,他“曾任经理九年,无一人敢非之者”。他“一生淡于名利,衣服不用洋布,惟以皂衫布帽裹身”。年登六秩,乡族中称觞上寿,“力拒之,乃以所费而移修桥头湾石桥一座。工峻,命名为寿星桥”。对于晚辈,“惟以力学戒奢为励”。他们的率先垂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族道德风尚的形成和传播。</p> <p class="ql-block">毛氏二修族谱除“家规”18条外,还制定了作为其补充的“家训”和“家戒”。家训10则为: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弟兄、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勤劳本业、奋志芸窗;家戒10则为:戒游荡、赌博、争讼、攘窃、符法、酗酒、为胥隶、为僧道、谋风水、占产业。</p> <p class="ql-block">1919年春毛泽东和母亲文七妹弟弟毛泽民(左二)毛泽覃在长沙合影</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本字咏芝,后改润芝、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p><p class="ql-block">35岁时:妹妹毛泽建牺牲,年仅24岁</p><p class="ql-block">37岁时:妻子杨开慧牺牲,年仅29岁</p><p class="ql-block">42岁时:三弟毛泽覃牺牲,年仅30岁</p><p class="ql-block">50岁时:二弟毛泽民牺牲,年仅47岁</p><p class="ql-block">53岁时:侄儿毛楚雄牺牲,年仅19岁</p><p class="ql-block">57岁时:长子毛岸英牺牲,年仅28岁</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族谱中的名字是毛远仁;</p><p class="ql-block">毛岸青:族谱中的名字是毛远义;</p><p class="ql-block">毛岸龙:族谱中的名字是毛远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图是毛主席《韶山毛氏族谱》原件,族谱修于1941年,值得一提的是杨开慧一览中写的儿子是4人,除了岸英、岸青和岸龙之外,还有毛远怀,其实毛远怀不是毛家人,是毛泽民的夫人王淑兰被捕期间,在监狱中认识的同志罗醒的儿子,本名王华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罗醒牺牲,王淑兰和毛泽民商量将王华初收养,并改名为毛华初,变成了毛家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毛华初被接到了延安,并由毛主席抚养,所以在修家谱的时候,就将毛华初归到了杨开慧一览,而族谱中的名字改为了毛远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