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陵墓拍摄记

夏勋南

李城外先生《“进京赶考”警示地——闯王陵》发表于《武汉文史资料》,后转发《学习强国》,文章采用了我拍的李自成墓照片,用他的话说“与非著名摄影家首次联袂”。城外供稿时一再要求以我的照片作为配图,因为我是最早拍摄李墓的人,不仅如此,配图时还特意注明“1979年新华社首发李自成墓照片”,我从影半世纪,用稿时标注“首发”还是首次,城外当过市新闻出版局长,格局就是不同。 <div>新华社采用李自成陵墓照片,是在1979年11月。图片说明写道:“为纪念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下修建了李自成陵墓,已于今年五月竣工。李自成是一六四五年在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的,时年三十九岁。夏勋南摄(新华社稿)”<br></div> <div><div>新华社新闻摄影部稿件处理通知单。李自成陵墓竣工乃重大新闻事件,为何编发一个在九宫山下横石潭镇照相青年的照片?其实,新华社不是不重视,而且专门派了一位资深摄影记者。老夏当时在李墓附近村落走村串户拍照谋生,看到名记在省、地、县记者和高湖公社干部陪同下来到李墓。那时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满脑子“天生我材必有用”“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于是在次日凌晨登上小月山拍下这幅照片,并在冲洗后将照片发往新华社。<br>老夏拿的是200多元国产“海鸥”4B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器材肯定不如新华社记者,拍摄水平与经验更是相距甚远。为什么选用这张照片?拍摄角度是一方面,侧面方向将远中近景依次纳入画面,主体与环境层次分明,更重要的是光线效果,李墓坐北朝南,只有清晨第一缕阳光可以照亮,加之前景大面积阴影有利于隐去杂乱细节,使较小主体鲜明突出。顺便说一句,当年社会风气纯净,人们内心纯朴,放在圈子文化盛行的今日,拍得再好也不一定采用。<br></div></div> 新华社发稿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及海内外报刊相继刊发。这是李自成陵墓首次在海内外读者面前亮相,史学家争论不休的李自成死亡之谜划上句号。 李自成陵墓照片拍了一组,采用者是其中之一。 李墓照片发表后,著名作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写来亲笔信 "勋南同志:收到你寄来的三张李墓照片,谢谢。今题字奉还一帧,供你留作纪念。今后我将出版一本有关李自成研究性质的书,打算以你拍摄的这帧李墓照片作为插图之一。此致 敬礼!姚雪垠 七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姚雪垠先生在李墓照片背面题写“大顺皇帝李自成陵墓” 拍摄闯王陵时的我<br>李自成陵墓的拍摄经历,让我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自信从容。据说,县委书记刘绍熙看到报道,奇怪并没见过新华社有姓夏的,从此将小镇上我这个照相小师傅记在心上。三年后,在他和县委领导关心下,我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 夏勋南,1967年开始摄影,1985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任《中国摄影报》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