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印良</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就就进入了2024年。2024年9月10日,我们将迎来第四十个教师节。我们不能忘记,在上世纪中后期,中国曾经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名字叫“民办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办教师最早出现于五十年代。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公办教师严重缺乏,到六十年代中后期民办教师成为县级以下中小学的中坚力量。至1977年,全国民办教师已达491万人。据《沛县志》记载,至1984年12月,沛县中小学教师数量为7966人,其中民办教师有4698人,占比58.98。1983年3月沛县民师整顿,通过县局招考我有幸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我入职的沛城镇邓元学校有近二十名教师,印象中只有谢瑞珍校长、罗甦主任和张洪侠、房润沛等五六个老师是公办,其余都是家住本村和临近的民办和长期代课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期的民办教师必须根正苗红,大队直接任命上岗,和社员一样挣工分,每月还有几块钱的补助,人员流动性较大。进入七十年代中后期一般要通过大队提名、公社推荐和县局考核任命几个环节,待遇才逐步提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办教师是不列入国家编制的,和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待遇差别很大,他们常常自嘲自己是教师队伍中的“二等公民”。他们最大的梦想是获得国家认可转正为公办教师,可是每年仅有极少数民师通过考核转公(大体上每个乡镇每年给一个转正名额),绝大部分日子过得都比较清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办教师肩负家庭事业的双重重任,田间学校两头忙,撸起袖子下农田,捋平裤腿上课堂,无私奉献在农村教育一线,在泥土地里辛勤播撒着文明和希望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九十年代,沛县铁西的纱厂和毛纺厂都是国营大厂,工资高待遇好,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女工,个个骄傲得像个公主,谁要是谈个当老师的男朋友,是会被人笑话的。当时有人把姑娘们找对象的标准编成了几句顺口溜,“一军二干三工人,凑凑乎乎教书人,饿死不找种田人”,“宁叫煤黑子(煤矿下井工人)搂断腰,不让教书匠招一招(碰一碰的意思)”。这里说的“教书人”和“教书匠”说的还都是公办教师,民办教师的处境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办教师虽然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微薄,但是他们不计报酬,自尊自强,努力进取,用知识改变家乡子弟的命运,教学成绩一点也不逊色。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坚守三尺讲台,为中国农村普九和脱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历史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民办教师,在90年代初期提出了“争取到二十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目标。全面贯彻实施“关、转、招、辞、退”的方针,分区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减少民办教师数量。至1998年底,江苏省绝大多数民办教师通过招、转成为公办教师,而另一部分则落聘回家,渐渐被时代淡忘。</p> <p class="ql-block">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适龄儿童和中小学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增加,民办教师作为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他们为中国农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永远被历史铭记。</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八十年代江苏省沛县鹿湾乡夏洼联中部分教师</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珍贵的历史影像</i></p> <p class="ql-block"><i>五花八门的民办教师任用证书</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这份任用书上连个姓名都没填</i></p>